回覆列表
  • 1 # 糯米影視V

    首先諸葛亮是不贊同魏未滅就伐吳的,因為諸葛亮知道當下的實力還不足以對抗曹氏集團,唯有繼續聯吳抗曹方能立於不敗之地。但恰恰是這樣,使劉備更加的不屑於用諸葛亮。因為劉備若不報張飛和關羽之仇,世人又會怎樣看待劉備。如果是諸葛亮贊同伐吳,那麼吳、蜀階兩敗俱傷,即使蜀贏了,軍力也會大大折扣,到時魏將不費吹灰之力坐收漁利。

  • 2 # 阿離小栗子

    公元221年,劉備誤信謠言,以為曹丕篡漢,弒殺漢獻帝,他在以譙周、諸葛亮及太傅許靖為首的勸進下,勉為其難,登基為帝。然而,劉備登基第二天,便與群臣商議,準備派出傾國之兵,為殉難的關羽報仇雪恨,討伐東吳。這場戰役是三國三大戰的最後一戰,即夷陵之戰。然而,劉備先勝後敗,敗的一敗塗地,被“年輕後生”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損失了七十五萬大軍,輸得連褲衩都沒了,辛辛苦苦三十年的積蓄一掃而空。

    有人提出假設,如果“半仙”諸葛亮代替劉備,討伐東吳,誰勝誰負呢?個人認為諸葛亮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條件,可能吊打陸遜,收復荊州,依據演義,分析如下。

    天時

    演義中,諸葛亮“觀星象,知天意”,是一個“半仙”。如諸葛亮看看旌旗飄動方位,可知敵人回來偷營劫寨,看看天上將星隕落,即可知道折損大將。五丈原,他正是看到自己的將星黯淡,才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他才能提前使用“祈禳之法”,為自己續命,繼續匡扶漢室。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孔明曰:“吾見三臺星中,客星倍明,主星幽暗,相輔列曜,其光昏暗。天象如此,吾命可知。”

    因此,會看天象的諸葛亮,是可能判斷出陸遜什麼時候使用火攻之計的,他會提前做好預防。這就和天氣預報、地震預報是一樣的道理,有人能根據一定星象,大致判斷出下一步走勢,可以做到未雨綢繆。此為天時。

    地利

    劉備開春討伐東吳,轉眼間到了夏天,烈日炎炎,士兵多有中暑的。如果大量士兵中暑,那就失去了戰鬥力,萬一此時東吳大舉來攻,很難抵擋住。劉備素來有仁德之名,實地檢視眾位將士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於是命令先鋒馮習將大軍都移到山中深林茂密之處,等待度過炎熱的夏天,再出兵總攻東吳。這是劉備太過於仁慈了,埋下了敗筆,為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創造了有利條件。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先鋒馮習奏曰:“即今天氣炎熱,軍屯於赤火之中,取水深為不便。”先主遂命各營皆移于山林茂盛之地,近溪傍澗,待過夏到秋,併力進兵。馮習遂奉旨,將諸寨皆移於林木陰密之處。

    如果諸葛亮是主帥,他深諳兵法,尤其善於火攻,是不會犯這麼低階的錯誤的。向來是諸葛亮火燒別人,如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火燒藤甲兵、火燒上方谷,從沒有人在玩火方面超過諸葛亮。如果他們在諸葛亮面前玩火,就如關公面前耍大刀,自取其辱。諸葛亮應該不會為了體恤士兵,而讓他們置身於危險之中。因此,如果諸葛亮代替劉備討伐東吳,能避免被火燒連營七百里的慘劇發生。此為地利。

    人和

    劉備登基為帝,第二天就下詔,準備為“但求同年同月死”的關羽報仇雪恨,讓眾位大臣各抒己見。他剛剛說完,就有一員大將提出反對意見,此人為虎威將軍趙雲。趙雲認為國賊是曹操,現在曹丕篡漢,應該首要討伐曹魏,而孫權只是私仇,不能因私廢公。劉備道:“朕不為弟報仇,雖有萬里江山,何足為貴?”隨後,丞相諸葛亮率領百官勸阻劉備,沒不要御駕親征,只需要派一員上將,討伐東吳即可,如果討伐曹魏,才需要劉備禦駕親征。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當下孔明引百官來奏先主曰:“陛下初登寶位,若欲北討漢賊以伸大義於天下,方可親統六師;若只欲伐吳,命一上將統軍伐之可也,何必親勞聖駕?”

    劉備是頂著包括丞相諸葛亮、趙雲在內的群臣反對下,御駕親征發動滅國之戰的。他草率出征,沒有得力干將,沒有取得主要朝廷大員的支援。得力干將都沒跟隨劉備出征,如馬超、趙雲等,而是黃忠、關興、張苞等人跟隨出征,老的老,少的少,說句不客氣的話,簡直是“老弱病殘”。

    如果諸葛亮出征,應該可以說服蜀漢大部分朝臣,取得大部分的全力支援,傾國之力伐吳。這樣,蜀漢君臣上下一心,眾志成城,一致對外。此為人和。

    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的諸葛亮,能夠準確判斷出戰場局勢,立於不敗之地。而陸遜畢竟年輕,經驗不足,在與老成持重的諸葛亮對峙過程中,可能心浮氣躁,露出破綻,最後功虧一簣。隨著時間的推移,諸葛亮是可能吊打陸遜,至少收復荊州問題不大。

  • 3 # 風冥幻

    劉備戰敗,有幾點原因。

    1、利慾薰心,急於爭奪被吳國武力奪回的荊州五郡,起兵太過意氣用事。

    關羽在襄樊戰役敗北後,吳國奪回了荊州南部地區,關羽本人被俘後亦被處死在臨沮。劉備與關羽之間的手足情義更重於君臣情義,這個是私人方面,荊州對蜀國至關重要。

    隆重對中就有利用荊州、益州擴充套件東西南北路線計劃,荊州丟失蜀國只剩下益州本土。但是荊州不是劉備所有,赤壁之戰孫劉取勝,劉備因實力弱小,向孫權提出借用南郡。既然是借用,就要有還期,這是借貸關係基本的常理,劉備卻因佔領漢中後實力增強,不打算將荊州還給東吳,吳國武力奪取這裡也可以理解,吳國也要生存,敗盟可理解。而劉備在攻打漢中時,已經還給了吳國三個郡,只剩下南郡、公安等地還在蜀國名下。餘下的地理位置雖然重要,但是應該考慮哪頭重哪頭輕,吳國會不會應該就此滿足了。

    劉備因為自己的實力增強違背當初的借貸協議,這就給吳國攻打蜀國的機會了很正常。關羽失去荊州,劉備應該考慮與吳國恢復同盟,因為荊州是吳國的西大門,必須關上。漢中是蜀國的北大門,也必須要控制在己方手裡,這個是最正常不過的了,劉備該懂。但是他卻反其道而行,對內不聽勸阻,對外不顧魏國的威脅,公然起兵入侵吳國本土。

    名不正言不順興兵是不義之舉,就算為關羽報仇為口號,那也說不過去,關羽是誰啊,是蜀國的官員,並不是吳、蜀兩國的局外人,劉備因為關羽同盟友關係惡劣導致失敗。而去興兵大力伐吳,這就說明蜀國只可以打人。別人卻不能惹蜀國,這樣是不講理的。這就是失敗的主要原因,也可以說是失敗的開頭,沒有開頭也就沒了過程,更沒結果。

    2、士兵疲憊,士兵戰鬥力嚴重下降,作戰成果不理想。

    未能體諒士兵感受。蜀軍多數人是劉備在荊州帶到益州的,經過益州、漢中幾年戰爭,這些士兵明顯疲憊。蜀軍計程車兵已經對戰爭厭倦了,何況是為了關羽報仇,這些人對為誰報仇完全沒意願,迫於無奈才跟隨劉備出征,士兵在這樣的心理情況下,作戰時基本比吳軍差一大截了。

    3、離心離德,內部成員未能統一戰線。單方面出兵,勢單力孤。

    劉備在關羽被殺時就打算起兵伐吳,但是被趙雲、諸葛亮等文臣武將勸阻後沒有出兵。內部主要大臣與自己站在了相反的戰線,劉備應該三思,要考慮出兵伐吳帶來的後果。劉備卻全然否決了內部成員的意願,這裡有些權利控的意思,最後劉備只能獨自行動。由於時間比較急,劉備甚至沒能組建一個參謀團,帶上一部分將軍,謀士幾乎沒帶去。帶個黃權還要防禦魏國偷襲,這仗打的本身就很困難,何況前線戰場處處遇到阻擊呢?

    4、輕視對手,過於自信,未加分析敵將實力,對敵方防備不足,被鑽空子。

    劉備攻入吳國邊境時很順利佔領了幾處要塞,但是呈現出驕兵的態勢,越發不可收拾。陸遜來到戰場,劉備應該想到偷襲荊州有陸遜參與,可是他也小瞧了陸遜,沒有防備。劉備與關羽有著同樣的心理,認為吳國除了周瑜就沒人了,吳國沒有人是自己的對手。按照這樣的心理,沒有不敗的可能,何況陸遜的兵力也是5萬左右,與蜀軍兵力相同。在這樣的情況下雙方兵力差距沒有,就要看自身能力了,明顯陸遜勝過劉備太多太多。

    5、固執己見,戰爭局勢對己方惡化,未能及時改變作戰方式,調整兵力部署。

    蜀軍進攻夷陵前夕,謀士馬良看出了陸遜不是戰敗撤退,而是引誘蜀軍深入吳國腹地。劉備卻完全否認了這點,劉備的觀念還是認為陸遜被打的無力反擊,所以才會撤退的。陸遜撤到夷陵後就不再撤退了,劉備認為陸遜是不敢撤退了,過了夷陵就是長江防線。戰爭幾個月後劉備吃虧了,吳軍不出戰,蜀軍無法繼續推進,這時他還不想著換戰術。這樣就為吳軍準備反攻騰出時間了,陸遜是人不是神,也要剋制敵人的陣型才能取勝。

    6、兵力分散,營寨部署失誤,沒有準備退路,導致己方進入萬劫不復之地。

    劉備在夷陵地區幾個月沒能前進一步,這時的蜀軍可沒有開始攻打吳國時那股衝勁了。天氣炎熱這起碼有35度以上,劉備就把兵力分配到各區域的山林地區,結營圍困吳軍。自己率領的主力進入山林地帶避暑,打算與吳軍長期作戰,但是進入山林後果他沒想。兵力分散一旦吳軍發起突擊,劉備都沒有時間集結兵力反撲,再有吳國用火攻怎麼辦?

    這些劉備都沒有顧慮,如果有顧慮會作出對應的防備,明顯沒有,陸遜軍團卻有準備。陸遜發現蜀軍進入山林,就準備好火攻取勝的計劃了,而且吳軍方面可謂是萬事俱備。陸遜利用火攻,燒燬了蜀軍主力營寨,放火燒敵其實檔次最低,但是效果卻是最好的。遇到洪水、火災誰敢說自己不會躲避,但是蜀軍躲避的效果是混亂,不是有秩序避火。曹丕聽說劉備這樣的方式作戰,說出了其中的弊端,根本沒有幾百裡結營作戰的道理。

  • 4 # 真相很簡單

    首先,沒有七十五萬大軍,有的話早把東吳滅了。

    題主的主要問題是,假設當年統軍伐吳的是諸葛亮,而不是劉備,蜀軍有沒有可能獲勝?

    答案是肯定的,絕無獲勝的可能。

    為什麼?

    因為對手。

    陸遜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對手,他會充分分析評估對手,然後審時度勢。實際上,他對劉備比較忌憚,因為劉備用兵非常狡猾。

    在與劉備的對壘中,陸遜最擔心的,就是劉備出奇兵,走險著。結果,劉備沒敢。而進入對峙之後,劉備的狡猾幾乎就沒有用武之地了。

    在當時的條件下,戰爭雙方很容易陷入對峙與苦戰。當年的官渡之戰,曹操都苦成啥了!

    陸遜性格有極為隱忍的一面,所以,他願意把戰鬥拖入到他心理強大的那一面。而這一面,對防守方,也就是東吳有利,對進攻方,也就是蜀漢不利。

    如果是諸葛亮替換劉備,陸遜並不需要做怎樣的改變,對劉備怎樣,就對諸葛亮怎樣。諸葛亮比劉備還要謹慎,陸遜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而且,諸葛亮更不擅長打對峙的戰鬥,後來司馬懿不就是用對峙對付諸葛亮,而諸葛亮只能一籌莫展嗎?

    更要命的還不是對峙。

    因為陸遜並不是一個人。在陸遜死扛蜀漢的同時,陸遜身邊還有一幫東吳的猛將。這批將領的戰場經驗非常豐富,而陸遜是很會用人的。他一定會在同諸葛亮的對峙中,發現諸葛亮的弱點,然後由此選用將領打擊蜀漢軍。

    不過,諸葛亮恰好是不允許自己有弱點的,他一旦發現自己將會在哪裡出紕漏,馬上就會停止行動,或者退兵,或者和對手和談。

    因此,戰勝諸葛亮不易,但要諸葛亮替劉備去戰勝東吳,他也是做不到的。

  • 5 # 君臨天下Q

    如果諸葛亮代替劉備,率領七十五萬大軍伐吳,個人觀點雙方軍隊僵持或者撤軍。

    雖說諸葛亮用兵如鬼神,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軍師才華得到充分展現,但是站在歷史起點說,諸葛亮只可作為一個軍,謀臣、赤壁之戰主將是周瑜。蜀漢建立之後,諸葛亮出任蜀漢丞相,蜀漢在諸葛亮治理下,井井有條,但是從諸葛亮六次北伐來看,幾乎歷次都是徒勞而歸,耗盡蜀漢國本,蜀漢政權本身在三國之中國力是最差的,而諸葛亮7年時間六次北伐,顯示準備的不夠齊全,不是諸葛亮不懂,而是接受劉備託孤重任,興復漢室,諸葛亮六次北伐在我看來其實更加是戰略擴充套件。

    那麼迴歸過來,當年劉備帶領七十五萬大軍伐吳背景是,孫權偷襲佔領荊州,並且殺死關羽,關羽是劉備桃園結義的兄弟,劉備起家就開始以興復漢室、仁義、以天下百姓為主口號,關羽、張飛被殺。這兩位仁兄都是劉備起家過命兄弟,劉備能不復仇嗎?

    劉備率領七十五萬大軍伐吳出師有名,但是很明顯糧草準備不充足,隨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孫劉聯軍剛剛經歷赤壁大戰,孫劉聯軍雖然大勝,但是自身也有傷亡,古代一場大戰,損失糧草,兵馬基本數年內不能恢復,如:長平之戰、漠北決戰。這2場典型戰役,都是建立在糧草常年準備基礎上進行的。蜀漢此時的糧草供應不上,這一點直接能導致戰爭進行到對峙狀態時期,就算諸葛亮在神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諸葛亮也必須撤軍。

    另外。三國鼎立基本形式,我們說沒有永恆朋友、沒有永恆敵人、只有永恆利益、這句名言在三國時期,可謂是至理名言。當年曹操率領80w大軍,準備一統南方,統一全國,孫劉實力弱小,不足以抵抗,為了共同利益。組成聯軍,共同抵禦曹操,赤壁之戰,曹操敗北。隨後,為了爭奪荊州歸屬權,東吳偷襲荊州,佔領荊州,這時期孫劉兩家成了敵人,當蜀漢七十五萬大軍攻打東吳時期,曹魏難道不就會與東吳結成聯盟,從背後偷襲蜀漢,蜀漢有可能面臨腹背受敵。所以,如果是諸葛亮代替劉備,以諸葛亮謹慎,此仗雙方軍隊僵持可能性非常大。

    當然,我看也要看到東吳政權已經治理3代,文臣武將輩出,百姓歸附,當劉備伐吳時期,東吳軍隊戰爭開始雖然一再敗退,後期僵持狀態,但是東吳軍隊也是奮起抵抗,在陸遜火燒連營可以看出,東吳軍隊戰鬥力也強悍,所以,諸葛亮代替劉備,此戰,基本雙方僵持,在糧草供應不及時期,諸葛亮必然會撤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戰列寧格勒保衛戰,朱可夫如何僅用三天時間就建立起防禦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