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時胖紙評職場

    先說說為何張飛和關羽喜歡對諸葛亮吹毛求疵,首先關張二人是劉備的結義兄弟,而諸葛亮來了之後劉備對諸葛亮言聽計從,關張二人自然會感到不滿甚至是威脅!畢竟諸葛亮比他們的能力強太多了,而且經常是借劉備的嘴甚至繞過劉備去指揮他們,而諸葛亮的所有決策又是為了劉備好,這就把諸葛亮上升到了道德高度,讓關張二人即便有不滿,也不敢明目張膽的去反對,所以也只好吹毛求疵的挑一些小錯誤了!

    第二,與其說是自強不息。不如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來形容諸葛亮六出祁山的行為更加合適。蜀漢在實力上弱於曹魏,諸葛亮卻偏要以弱擊強,就是因為他看到蜀漢在他之後應該再也不會出現統兵治國的大才,所以希望在自己手裡將天下打下來交給阿斗。如果在他有生之年無法完成這個目標,那麼蜀漢的滅亡只不過是時間問題!所以諸葛亮才會一次又一次頂住壓力進行北伐,無奈上天不佑,只能無功而返。含恨五丈原!

  • 2 # 天狼星丶593

    人都是有思想的,從利益,發展報復出發都有可能和別人的意見相左,既然是《三國演義》當然要突出人物的不同心理活動

  • 3 # 衛老東帥

    好在諸葛亮自己寫作,他自己講的清楚,蜀不伐魏魏也會來,他不過是先下手為強而已。

    現實中關張職位高,挑乇病很正常。。

  • 4 # 大海中老烏龜

    兩個問題,一個一個回答吧。

    第一個,諸葛亮六出祁山,不是自強不息,主要是兩個大的原因。

    NO.1,雖說是有託孤重臣,但是當時可不止諸葛亮一個人,還有個李嚴呢。諸葛亮想要大權獨攬,就需要有兵權,怎麼能過的兵權呢?戰爭,不斷的戰爭,發動不斷的戰爭才能把兵權牢牢地控制在手裡!並且透過戰爭,把礙手的李嚴幹掉,自己大權獨攬,做到了權相,相當於曹操在當時的漢室模樣,只是諸葛亮有顧惜名聲沒有篡蜀漢。

    NO.2,以攻代守,打亂魏國的發展計劃,將戰爭引入持久戰。當時魏國是第一大國,擁有整個北方。人口,馬匹,人才都是先天優勢,地廣人稀,要是有十年的發展,蜀國和吳國就不用打了,能讓強大的魏國逼死,所謂的經濟封鎖。畢竟當時南方和沿海都屬於芒荒之地,中原地區才是富庶之地。並且吳蜀都有內亂之機,山越南蠻。諸葛亮用平定南蠻之威,迅速出擊,拿下秦地,有人有地,有大量優質馬匹供應,倒是可以和魏國一決高下。諸葛亮本是有信心的,因為有東吳牽制,魏國不敢大量調兵遣將,北方還有遊牧民族的侵襲,魏國可動用兵力不足四成,蜀國可動全力。吳國想突破長江不是一天兩天,正是這樣,諸葛亮有恃無恐,可以傾國之兵和魏國打區域性戰爭,讓魏國陷入戰爭泥潭,百姓無心勞作,國力上不來,只能進入持久戰。在吳國沒有進展情況下,這也是諸葛亮不得不戰。無奈之舉。

    第二個問題,至於關張挑刺諸葛亮,也是正常。新人還沒剛到,就給老闆下馬威,幾次閉門羹,還讓老闆親戚的哥倆看門,本身又是個書生,沒有展現本領,並且一來就要權利,把關張二人命令這個命令那個。讓誰也會不爽,何況是高傲關二爺和火爆的張三爺呢。是想你被別人三次關在門外,來到你家對你吆五喝六,你老爸還向著他,都聽他的,有氣沒處撒,有怒沒處發,作為不是受虐狂的你怎麼能不會嘀咕幾句發發牢騷?看看人家諸葛亮三把火過後,把張飛吃的死死地,還有個私放曹操把關羽壓的死死地,這就是手腕,這就是能力。不服不行啊!

  • 5 # 老楊創業說

    古往今來,人們一直把《三國演義》中的“三絕”之一諸葛亮(諸葛亮為智絕,曹操為奸絕,關羽為義絕)當成智慧的化身,因此,凡是諸葛亮所做的事都認為是明智的。

    例如,人們總是喜歡把六出祁山的這件事,看成是諸葛亮自強不息的表現而大加讚賞。

    諸葛亮平定南方,班師回囯不久,魏主曹丕死,孺子曹睿繼位。諸葛亮上《出師表》一遒,於建興五年出師伐魏。起初,蜀軍接連取勝。後因魏主重新起用司馬懿,司馬懿及時擒獲孟達,奪取街亭,使諸葛亮第一次伐魏失敗。

    建興六年,魏都督曹休被東吳打敗,諸葛亮又上《出師表》一遒,起兵30萬再次伐魏。姜維用詐降之計,打敗曹真。魏主用司馬懿堅守不出之計,拖住蜀軍。諸葛亮因軍中無糧,只得主動退回。

    建興七年,諸葛亮得知把守陳倉的魏將郝昭病重,便暗中出兵襲取了陳倉,接著又襲取了散關。魏主曹睿急忙封司馬懿為大都督,進兵祁山。司馬懿欲偷襲蜀兵大寨,因孔明早有提防,魏兵大敗而歸。這時諸葛亮聽說張苞身死,昏絕於地,臥病不起,只得退兵回成都養病。

    是自強不息,還是不可而為

    人稱《三國演義》中的三個入物為“三絕"即稱諸葛亮為智絕,稱曹操為奸絕,稱關羽為義絕。在這絕”之中,以請葛亮的智絕為第一。在《三國演義》中,表現諸葛亮智慧的主要有三項活動,一是赤壁之戰與周瑜鬥智,二是平定蠻方與孟獲鬥智,三是六出祁山與司馬懿鬥智。

    在諸葛亮與周瑜鬥智的過程中,周瑜曾不止一次地說過:“其計畫又高我一頭”,“此人見識勝吾十倍”,“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此人如此多謀,使我曉夜不安矣”等話,可見周瑜也承認自己不如諸葛亮,再加上週瑜本人有氣量狹窄的弱點,因此,氣死周瑜就是必然的。至於蠻方的孟獲,屬於尚未開化之人,他勇猛有餘而智謀不足。因此,雖玩孟獲於股掌之間,啟迪。正因為如此,人們一直對諸葛亮六出祁山給以高度的評價,並把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精神當做自強不息的動力。

    《三國演義》對這六次失敗的原因是這樣交待的:第一次因馬謖街亭失守;第二次因軍中無糧;第三次因得知張苞身死,昏絕於地,臥病不起;第四次因苟安佈散流言,後主疑心,下詔宣回;第五次因李嚴謊報東吳欲起兵攻蜀;第六次因諸葛亮病死軍中。我們不難看出,書中把造成伐魏失敗的直接原因,都被歸結為他人的,偶然的因素,諸葛亮本人是一點責任都沒有的。那麼,諸葛亮該不該為失敗承擔責壬呢?這就要看諸葛亮的整個戰略決策是否正確。如果整個戰略決策正確,即使區域性出現一點小的失誤也可以補救;如果整個戰略決策錯誤,即使一時打了幾個漂亮仗,也無濟於事。在每次出師之前,大臣們也總是極力勸諫說:“北方旺氣正盛。”“丞相只宜謹守,不可妄動。”諸葛亮自己也在《後出師表》中說:“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魏,才弱敵強也。”(見第九十七回)可見,諸葛亮也承認伐魏不可能成功。

    實際上,諸葛亮六出祁山,連年征戰,並沒有紿蜀華人民帶來任何好處。我們知道,蜀國地處偏遠,人口稀少,國力微弱。諸葛亮每次出師伐魏,都幾乎徵調全國的大部分兵力。《孫子兵法·作戰篇》中說:“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意思是戰爭久拖不決而對國家有利的情形,從來不曾有過。從這個角度看,諸葛亮六出祁山完全是勞民傷財之舉。因此可以說,諸葛亮六出祁山絕非大智慧,只是小聰明。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可是關羽和張飛對諸葛亮卻很不以為然,即便是劉備多次表示“吾得軍師,猶如魚之得水也”,也依然無法改變關羽和張飛對諸葛亮的敵視現象。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簡單來說,關羽張飛看諸葛亮不順眼有這樣幾個原因。

    其一、諸葛亮這人愛擺架子,高人嘛,一般都愛擺架子,可是諸葛亮做得非常過分,完全超出了關羽、張飛能夠承受的底線。第一次劉備拜訪,童子說“先生今早少出”,問什麼時候回來,童子說歸期不定,或者三五天,或者十來天。張飛一聽就不耐煩了,說“既不見,自歸去吧”。張飛是不相信諸葛亮不在家的,他認定是諸葛亮躲在家裡擺架子。又等了好久,關羽說:“不如且歸,再使人來探聽。”劉備聽了也就回去了。第二次拜見下著大雪,張飛說“臥龍先生知道我的誠心!從此看,劉備也是知道第一次諸葛亮其實是在家的,只是自己誠心不夠不願意見自己。第三次姜子牙之事乎?”劉備儼然以周文王自命,可是自己奔波二十餘年卻始終潦倒苦無出路,之前遇上徐庶讓劉備取得了自己征戰多年少有的勝利,而高賢徐庶竟然說自己相比諸葛亮只是螢火蟲之於皓月,劉備又怎麼不會下定決心,一定要請諸葛出山。

    其二,劉備對諸葛亮太好了,好的已經超過了對待臣子的禮節了。“卻說玄德自得孔明,以師禮待之。關張不悅。”是啊,此時的諸葛亮不過是二十八歲,而劉備卻已經47歲。雖然劉備此時官職不過是新野縣令,但是政治地位崇高,有皇叔的宗親身份,有大漢左將軍的軍銜,而諸葛亮卻不過是一個普通書生。

    其三、諸葛亮主動要權,代替劉備獨掌大權。和徐庶只負責建議不同,諸葛亮第一次正式開會,就要求劉備把代表最高權力的寶劍印信交給自己,自己要全權處理。徐庶只是建議劉備,“可使關公如何,張飛如何”,諸葛亮是“令關羽如何,張飛如何”,難怪張飛冷笑而去,關羽看起來厚道一些,其實更加不滿,說:“且看他的計應也不應,那時卻來問他不遲。”關羽更瞭解自己的兄長劉備,在戰前批評諸葛亮是沒有任何結果的,只有在有真憑實據的情況下,劉備才會真正意識到,能夠幫助劉備成就大業的只有關羽張飛他們兩個。

    前出師表

    【原文】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譯文及註釋】譯文先帝創業還沒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為三國,我們蜀漢國立困弊,這真是危急存亡的時刻啊。然而侍衛臣僚在內勤勞不懈,忠心的將士在外舍身忘死,這是因為他們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在您的身上進行報答。您應該廣泛聽取臣下的意見,以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的美德。激發志士的勇氣,不應當妄自菲薄。援引不恰當的譬喻,以堵塞忠言進諫的道路。宮禁中的侍衛、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個整體,賞罰褒貶,不應有所不同。如有作惡違法的人,或行為忠善的人,都應該交給主管官吏評定對他們的懲獎,以顯示陛下處理國事的公正嚴明。不應該有所偏愛,使宮內宮外執法不同。侍中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誠實、心志忠貞純潔的人,因此先帝選拔他們留給陛下。我認為宮中之事,無論大小,都去諮詢他們,然後施行,必能彌補缺失,集思廣益。將軍向寵,心性品德善良平和,又通曉軍事。過去經過試用,先帝稱讚他很有才能,因此眾人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認為禁軍營中的事都去諮問於他,必能使軍隊和睦,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所以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時,每次與臣談論這事,未嘗不嘆息而痛恨桓帝、靈帝時期的腐敗。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善良、守節不逾的大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復興,就會指日可待了。我原本一個平民,在南陽親自耕田。只想在亂世裡苟全性命,不求在諸侯間揚名顯身。先帝不因為我卑微鄙陋,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廬中來拜訪我。向我詢問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動奮發,而同意為先帝奔走效力。後來遭遇失敗,我在軍事失利之際接受任命。形勢危急之時奉命出使,從這以來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謹慎,所以臨終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日夜憂慮嘆息。惟恐託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損於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瀘南征,深入不毛之地。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甲已經充足,我應當勉勵統率三軍,北定中原,以便竭盡我拙劣的能力。掃除奸邪、興復漢室、返還舊都。這是我用以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至於處置日常之事,決定取捨損益,毫無保留地貢獻忠言,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的責任。希望陛下把討伐漢賊、興復漢室的任務交給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以告於先帝的英靈。如果不能進獻增進聖德的忠言,那就責備郭攸之、費禕、董允的怠慢。已表明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當謀求自強,徵詢臣下的意見,考察並採納正確的言論,深思先帝的遺詔。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現在即將遠離,一邊寫表,一邊流淚,真不知該說些什麼。

  • 6 # 使用者75243375789

    三國時期有名戰役:關渡之戰為曹操的傑作,夷陵之戰為陸遜的傑作,赤壁之戰為周瑜的傑作,草船借箭與諸葛亮無關,空城計是虛構的,假如周瑜不死憑諸葛亮之能力劉備能取得西川嗎?六出祁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無過而返,還把自己累死於五丈原。諸葛亮一生多智近妖,卻沒有大的成就,沒有體現出大智慧,只體現出了小聰明,所以,關羽,張飛不很欣賞諸葛亮。

  • 7 # 深淵話三國

    第一個:不是自強不息,是奉命一博因為諸葛亮自知時日無多,但又還於舊都心切,所以後期瘋狂北伐。

    第二個:因為諸葛亮的出現,劉備對關張沒有那麼重視了,自然關張不喜歡諸葛亮。

  • 8 # 放棄的回憶

    諸葛亮的主義就是隆中對,關張主義就是桃園三結義。

    諸葛亮的隆中對就是要劉備割據一方爭霸天下,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目的是匡扶漢室,平定天下。

    後期,劉備選擇了諸葛亮,關張自然看諸葛亮不順眼。劉備爭霸天下的最大阻礙實際上就是關羽和張飛,甚至還有趙雲。這三人都是忠於漢室的,不要命地跟著你劉備,不是為了幫你打天下,而是跟你一起為漢室平定天下。

    劉備稱漢中王后,三兄弟就離心了,以忠義聞名的關羽首先就很不高興。所以,選擇了獨自北伐,向許昌挺進。

    諸葛亮六出祁山,實際上是諸葛亮為自己謀劃的隆中對唱獨臺戲。

  • 9 # 禁街虎1

    六出祁山是諸葛亮想借助西蜀之兵實現自己的抱負。同時也是對外界的一個交待。畢竟自己受到劉備父子厚待,為蜀漢盡忠也是應該。

    關張二將從不輕易把別人放在眼裡,諸葛亮年紀輕輕就坐上軍師寶座,他倆心裡不舒服也正常。演義裡把諸葛亮各種神化,現實裡不可能不出錯。關張兄弟眼裡不揉沙子,怎麼會不挑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從敘利亞撤軍,為什麼要強調保護以色列不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