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龍天一馬
-
2 # 龍豹雞
做出下策評價的人,只能用酸腐來形容。
很多酸腐文人,不能全面瞭解漢武帝時代的對匈奴作戰的全貌,只是片面的看到了漢武帝為打擊匈奴所付出的代價,同時又出於虛偽的民族團結情緒對漢武帝的功業視而不見,將漢武帝時代無數英雄和人民群眾付出巨大犧牲所做出的功在千秋、震古爍今的事業一概斥之為漢武帝的好大喜功、窮兵黷武。這種想法,我個人覺得,很反動,正是這樣的一種認識世界的酸腐而不思進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導致了滿清時代中國的停滯不前和積貧積弱。
回到題目,說說漢武帝對匈奴作戰的問題。
匈奴人,也叫胡人,在很長的時間內是周邊最為強大的少數民族。公元前2世紀和公元前1世紀,漢武帝先後用了兩個十年對匈奴窮追猛打,深入窮追,從此匈奴開始衰落,當然,後來因為主客觀形勢的變化,匈奴有過幾次反撲,但越反撲越衰弱,直至消亡。
戰國晚期,公元前3世紀,匈奴悄然崛起於北方群胡之中。在秦國趙國燕國征服北方的戎狄部落後,向北擴張到蒙古高原的邊緣地帶,中原開始直接接觸匈奴,並修築了長城防備胡人南下。秦朝時期,蒙恬北伐,在鄂爾多斯大敗匈奴,胡人不敢南下牧馬,同時秦朝也將過去幾個國家的長城進行了一次統一的升級。
漢初,由於幾百年的戰爭,中原經濟凋敝,民生多艱,國力薄弱。甚至於漢高祖本人的車駕,都一度找不到四匹相同顏色的馬,而同時的匈奴呢?它們可以做到“匈奴騎,其西方盡白,東方盡駹,北方盡驪,南方盡騂馬”,就是西路軍全是白馬,東路軍全是青馬,北路軍全是黑馬,南路軍全是紅馬。漢初,異姓諸侯成為國家大一統的最大障礙,面對西漢中央的強大壓力,已經重新深入到鄂爾多斯的匈奴成了北方諸侯的唯一外援。在漢高祖平定韓王信、陳豨的曠日持久的內戰中,匈奴積極捲入其中,給北方帶來了深重的災害,並且發生了一個史稱白登之圍的小插曲。當時,漢高祖打嗨了,親帥的少量先頭部隊追擊匈奴,脫離了主力部隊,結果被匈奴包圍。突圍後,為了攘外必先安內,漢朝實施了和親政策。此後,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三朝及呂后時期共五十多年,和親政策發揮了積極作用,雖然邊境摩擦不斷,但匈奴大規模入侵只在漢文帝時有過兩次,即便在七國之亂時,匈奴也沒敢貿然深度捲入,總體而言,在邊境上虛假的和平、發展是主題。而且,漢文帝時期的匈奴兩次挑釁,多半要歸功於漢奸中行說,是他煽動年輕氣盛的老上單于和軍臣單于入侵漢朝。
除了與中國爭霸之外,在漢初,匈奴對周邊其他少數民族形成了絕對的軍事優勢。在河西走廊上,經冒頓、老上兩代單于的幾次打擊和追殺,大月氏人被趕走,匈奴控制了河西走廊;在西域,匈奴控制了西域諸城邦,設立僮僕都尉奴役和剝削西域諸國;在大興安嶺附近,匈奴擊敗了東胡;在長城附近,兩隻胡人樓煩部、白羊部被征服;在蒙古西北,突厥語民族的先民丁零也被征服。匈奴殘酷剝削各僕從國,要他們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於是,匈奴儼然在蒙古高原上建立了一個原始的可以稱之為汗國的政體。憑藉如此實力,匈奴牢牢把握著漢匈雙邊關係的主動權。
但是,等到漢武帝的時候,中國的國力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反擊並且征服匈奴已經勢在必行。先看一下漢武帝對匈奴作戰的大體框架。可以分為兩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是十年,中間有過休戰。公元前2世紀是第一個階段,以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為代表,公元前1世紀是第二個階段,以李廣利入侵匈奴為代表。
在漢武帝繼位的第十三年,元朔元年,前128年,漢朝反擊匈奴的大戰終於爆發,龍城一戰,衛青重創匈奴。此後連續十年,從元朔元年到元朔六年,從元狩元年到元狩四年,經過河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等三大戰略決戰,同時還配合有李廣在右北平牽制匈奴左翼的戰爭,漢朝沉重打擊了匈奴,身心都遭受重大摧殘的匈奴從此無力與漢朝爭雄。在漢朝降將趙信的主導下,冒頓單于的孫子,伊稚斜單于採取戰略退卻,放棄了漠南的內蒙古,退守漠北的外蒙古。
漠北之戰後十七年,匈奴始終無力南下,期間,漢匈雙方只是互相扣留對方使者,也有過趙破奴幾次並不成功的出塞掃蕩,但大規模衝突沒有,漠南胡煙斷絕,漢朝大軍往往出塞千里都看不到一個匈奴人。此時,漢朝攻擊匈奴的難點已經不是行軍打仗和後勤保障,而是如何找到匈奴主力。於是,在北方局面得到徹底扭轉之後,漢武帝得以從容不迫的征服南越、東越、西南夷、羌族和北韓,開通西域,一舉奠定了中國今日版圖的根基。這些年裡,漢武帝西征大宛,屯田西域,治黃河,封泰山,修長城,祭黃帝陵,巡幸天下十多次,遊遍五湖四海,帶領中國步入史上第一個真正的大盛世。中間有一次,漢武帝親領大軍出長城來到河套平原,派人對烏維單于說:“單于能戰,天子自將邊待,不能,亟來臣服!”當時,漢武帝勒兵十八萬騎,旌旗千餘里,威震天下,直接嚇尿匈奴,深藏不出。
直到公元前99年,即天漢二年,也就是蘇武被匈奴扣留的下一年,漢匈第二階段的大戰開打,又打了十年。貳師將軍李廣利三率主力出兵,戰績很一般,遠沒有二三十年前的衛青、霍去病那一代人的戰績漂亮,但是,幾路偏師都打的不錯,從總體看,這幾次交手都打成了消耗戰,都是拼人頭的。但是,與第一階段的十年有本質的不同,第一階段的十年,主要圍繞長城內外打的,屬積極防禦,但第二階段這個十年,漢軍是直搗天山或者外蒙古,都是漢朝去侵略匈奴,匈奴的損失比第一階段更大,畢竟漢兵一當胡兵五,在自家的地盤上同強敵拼人頭,搞焦土抗戰,肯定是自己的損失要大的多,匈奴死了多少人、丟了多少牲畜全都無法計量,而且,匈奴直接喪失了在蒙古高原的宗主權,西方的烏孫、東方的烏桓和鮮卑(東胡)、北方的丁零都背叛匈奴,紛紛在匈奴背後捅刀子,連西域南疆各城邦也都開始倒向漢朝。而匈奴內部也開始頻繁的內亂,匈奴逐漸變得“內鬥內行,外鬥外行”。那時,別說與漢朝打仗了,就是一場寒潮,匈奴都承受不起了。上面就是漢武帝時期對匈奴作戰的大體框架。
有人說,漢武帝打匈奴是先勝後敗,衛青、霍去病是打贏了,但李廣利打輸了,所以漢武帝的政策是下策。其實不然,上文已經說過了,李廣利主持的對匈奴作戰雖然不漂亮,但對匈奴的破壞性很大,衛青霍去病時代是攻防互換,李廣利是入侵匈奴。雖然李廣利最終戰敗投降匈奴,乃至於狐鹿姑單于揚眉吐氣般喊出了“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的口號,但這純屬打腫臉充胖子。一年後,就是李廣利被匈奴殺害後的那個冬天,一場大雪就撕去了匈奴的遮羞布,這場大雪幾乎毀滅了已經無力折騰的匈奴。從此以後,在漢人衛律的主導下,匈奴開始有了希望和親的願望,注意,漢初的和親是漢朝有求於匈奴,此時,是匈奴有求於漢朝,雙方的地位徹底逆轉了。十來年後,到了漢宣帝初年,漢朝發五路大軍出塞討伐匈奴,總共十六七萬大軍,同時常惠也帶了五萬多烏孫大軍在西路配合。結果,匈奴損失慘重,被砍了四萬多顆腦袋,各類牲畜損失八十多萬頭。此後,匈奴基本就玩完了,不久陷入大分裂,最後是呼韓邪單于和郅支單于手足相殘。呼韓邪單于和郅支單于都搶著向漢朝稱臣,匈奴已經到了“事漢則安存,不事漢則危亡”的地步了,兩個單于甚至都把兒子送到長安做人質。最終,還是呼韓邪單于尺度大,他親自跑到長安向漢宣帝正式稱臣,這是匈奴單于第一次以臣子的身份朝覲漢朝皇帝,是前所未有的盛事。於是,漢宣帝派了一萬多大軍,保護和扶持呼韓邪單于,並且支援了大量的戰馬和糧食。郅支單于心裡氣不過,就要回了當人質的兒子,斷絕臣屬關係,漢朝就把兒子給他送回去了,但他卻殺了漢朝的使臣,招致漢朝的猛烈報復。郅支單于被迫逃離了草原,跑到了哈薩克的康居國,漢朝甘延壽和陳湯從西域帶兵追到康居,殺了郅支單于,並留下一句話,曰:“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從此,在漢朝的支援下,呼韓邪單于統一了匈奴,並且徹底臣服於漢朝,西漢與匈奴之間再無戰爭,匈奴對西漢的臣服一直持續到最後。而這一切,其根源在漢武帝對匈奴的兩次作戰,漢武帝用了十年打倒了匈奴,又用了十年打殘了匈奴,這才有了漢宣帝時,匈奴跪地稱臣。
還有人認為,漢武帝對匈奴作戰,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導致漢朝人口損失慘重,付出了沉重的經濟代價,致使國力凋敝,文景之治的全部成果毀於一旦,一夜回到解放前,所以漢武帝的政策是下策。其實不然。
漢武帝對匈奴的作戰,確實死了很多人,確實也花了很多錢,但漢朝國力是越打越強。死了很多人不假,打這麼大的仗,不打個“一將功成萬骨枯”是不可能的。這就要取決於怎麼平衡這個問題了,是選擇繼續屈辱的送出女人換取和平,還是選擇奪過鞭子抽敵人?但是,漢朝人口在漢武帝時期超過了5000萬,再次達到這一峰值要等到盛唐時期了。同時,漢族人口的分佈也得到擴張,打著為災民解決出路的旗號,漢武帝把大量的在華北地區飽受水旱之苦的災民遷徙到了新徵服的朔方和河西走廊,實現了漢民族的一次大擴張。
至於經濟問題,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從《史記·平準書》等材料中,確實可以看到,在漢匈大戰的那些年,漢朝的財政壓力非常大,每一年都缺錢,文景之治那點家底根本不夠用的。除了匈奴問題,黃河治理、城市建設、水利設施建設、西南夷道路開通、東甌閩越問題、東北問題,都需要花很多錢,有時甚至到了西南夷交通建設和朔方城建只能二選一的地步。漢武帝為此一度頻繁出臺各項財政政策妄圖有所補救,甚至鼓勵人們學習卜式慷慨解囊,為國家捐款,卜式是個有錢人,曾多次為國家捐款。雖然成效不大,但是,漢朝沒有破產,而且很快就過上了寬裕的日子。原因是,政府雖然沒錢,但是像卜式這樣的有錢人太多太多了。最終,漢武帝用了幾個狠人,包括公孫弘、張湯、孔僅、東郭咸陽、桑弘羊、楊可等,特別是若干酷吏得到重用,同時放出幾個大招,包括五銖錢、鹽鐵官營、平準法、均輸法、算緡告緡等等,極大的增加了財政收入,並且沉重打擊了那些有錢人。很多人對漢武帝的經濟政策頗有攻擊,認為這破壞了法制,侵害了人權。確實有這方面的情況,但其實沒這麼上綱上線,在開罵之前瞭解下漢武帝的政策具體是什麼,就不會再罵了。所謂任用酷吏,不過是加強法制建設而已,在罵這些酷吏之前,認真看看酷吏列傳,這些酷吏雖然各有各的缺點,而且都敢於殺人,但他們殺的都是土豪劣紳、地主惡霸,都是在打黑除惡、除惡務盡,他們是在對文景時代無為而治、法制嚴重缺位、黑惡勢力猖獗進行糾偏,只是有點矯枉過正了。所謂五銖錢,就是加強貨幣管理,打擊製造和銷售偽鈔的,同時請注意,那些有實力私鑄貨幣的都是掌握銅礦的人,都是家裡有礦的,都是透過製造假幣剝奪民脂民膏、擾亂經濟秩序的人。當然,或許罪不至死,但漢武帝對這些人大開殺戒了。所謂鹽鐵官營,就是發展公有制經濟,將關係國計民生的關鍵行業掌握在國家手裡。所謂平準法就是宏觀調控,穩定物價,打擊投機倒把和囤積居奇。所謂均輸法,也是宏觀調控,加強各地資源的統一排程,同時發展物流技術,加強資源的跨地區流動,加強戰略資源儲備。所謂算緡,就是徵收財產稅、車船稅等,稅率也不高,二緡抽一算(5-10%之間),小規模納稅人還有優惠,稅率減半,比較變態的告緡是對算緡的一種保障措施。另外,漢武帝還大力發展農業,興修水利,特別是推廣了趙過總結出的代田法等先進農業技術。當然,漢武帝一朝對黃河的治理是治標不治本,真正治本還要等到漢成帝時代王延世治水和東漢初年王景治水。所以,漢武帝的經濟政策並不失敗,而且很科學,很超前,很全面,很綜合,放在今天都很有參考和學習價值。漢武帝沉重打擊了那些侵吞民脂民膏、食人而肥的剝削階級,將錢從剝削階級的個人腰包中轉移到了國家的國庫中。經過漢武帝的這一通折騰,出現了“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的奇妙正反饋現象。
漢武帝的相關政策,在漢武帝之後,基本沒有大的變化,始終得到堅持,並且兩次成功實踐。第一次是在第一階段的10年戰後,漢武帝朝廷逐漸摸索出這一套政策,並使得國力迅速恢復,開創了一個大盛世。第二次是在第二階段的10年戰後,這一階段的損失要大的多,所以在李廣利投降後。漢武帝對匈奴停戰,國力迅速恢復,不過,由於戰後沒多久漢武帝就駕崩了,主要的恢復和政策實施是由漢昭帝一朝霍光主導的,但其政策與漢武帝的政策並無本質區別,最終,到了漢宣帝時代,西漢迎來鼎盛時期。漢武帝的政策,可絕對不是下策。
所以,綜上所述,漢武帝對匈奴的政策,是上上策,而不是下策。記住一件事,很多人讚美漢朝的絲綢之路,卻極力抨擊漢武帝和李廣利對大宛國的那場遠征,可是,要知道,正是這場遠征讓西域國家知道了漢朝的力量,才肯透過絲綢之路來與漢朝互聯互通,繁榮的絲綢之路是李廣利打出來的,不是憑空從天而降的。班固也深知此理,所以他將張騫和李廣利的傳記並列。評價漢武帝的政策一定要綜合全面的評價,評價很多有爭議的人物,都要如此。
回覆列表
不算下策應該是中策,漢武的戰略十分明確集漢帝國之全力與匈奴決一生死,將生存空間掌握在漢手中,這個大戰略中前期非常有效,因為漢軍當時正在勢頭上士氣高漲以一雪前恥,而且漢武時代的兩大將星衛青霍去病十分厲害,這是不世出的天才戰神所以漢在前期是壓倒性優勢將匈奴重傷但匈奴能存在這麼久稱霸草原多時的霸主生命力是非常頑強的,後期漢武連出錯招,重用外戚其實他只有一個衛青和霍去病,後期他的親戚基本上把漢帝國的精銳玩完了,所以漢武時期雖然漢是勝利了但漢帝國血量只剩30%而匈奴只剩10%,可以說是兩敗俱傷,不過漢壓制匈的大戰略已經無法改變,可以說漢武大帝的戰略屬中策,之後劉病己才可能用上策分化瓦解匈奴,讓漢帝國走上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