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左稻故事匯

    要說為何是端王繼位,幾句話就可以說清楚,某意不在此,所謂:“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自唐後,凡是大一統的漢人王朝,發展到後期總會陷入黨爭之禍,導致其內部傾軋不已,遂給藩鎮、流寇或外敵予可乘之機,最終太阿倒持而致王綱解鈕。唐末有牛李黨爭,北宋末有新舊黨爭,明末有東林黨與宦黨、浙黨之爭,均概莫能外。今天,就來梳理下北宋末的情況:

    神宗薨逝

    要說為何端王繼位,卻要先從哲宗得立講起,因為二者僅相距十五年。話說,公元1084年三月(宋元豐七年),北宋神宗皇帝在集英殿宴請群臣,後來的哲宗皇帝趙煦年僅八歲侍立在旁,儀容舉止深得群臣讚歎,紛紛向神宗道賀。▽大力推行變法的宋神宗趙頊,生母英宗宣仁聖烈高皇后

    第二年二月,神宗病情惡化,不能理政。大臣蔡確和邢恕有策立神宗兩個同母弟弟趙顥、趙頵的心思,他們想透過高太后的侄子高公繪和高公紀向高太后進言以達到目的,但被拒絕。蔡確和邢恕為奪策立之功決定改擁立趙煦,並趁機除掉宰相王珪。蔡確暗中派開封知府蔡京率殺手埋伏於暗處,在與王珪一起去探望神宗時,問王珪對立儲的看法。若王珪稍持異議,即遭殺身之禍。哪知王珪回答說:“皇上有子。”言下之意也是擁立趙煦。▽王安石像

    除朝中大臣各自盤算外,神宗的兩個弟弟也時常去皇宮探視神宗病情。趙顥還到高太后處,探聽立儲的訊息。對此神宗也只能“怒目而視”,神宗彌留之際,高太后為以防萬一,派人緊閉宮門,禁止二王出入禁宮。到了四月一日,北宋第六位皇帝,一向以變法圖強、翼作大有為之君的神宗趙頊卻死在了愚人節這天,不能不說是對其莫大的悲哀。其母高太后扶立趙煦即位,是為哲宗。

    元祐更化

    趙煦即位時年僅九歲,由高太后垂簾(實為太皇太后,奶奶做了孫子的主心骨),盡廢支援王安石變法的大臣新黨,並加以打擊和貶斥之。起用反對變法的舊黨司馬光和同僚及追隨者們,史稱“元祐更化”。劉摯、王巖叟、朱光庭等人還搜尋新黨章惇、蔡確等的傳聞軼事,加以穿鑿附會,進行詆譭,最典型的莫過於北宋開國以來,朋黨之爭中以文字打擊政敵面最廣、力度也最大的文字獄:“車蓋亭詩案。”舊黨利用高太后對新黨的不滿,捕風捉影,對整個新黨集團進行了斬草除根式的清算。舊黨將司馬光、範純仁和韓維比譽為“三賢”,而將新黨的蔡確、章惇和韓縝則斥為“三奸”。對元祐元年被司馬光斥逐的新黨人員章惇、韓縝、李清臣和張商英等人進行一貶再貶的同時,又剷除在朝的新黨,如李德芻、吳安詩和蒲宗孟等人,都被降官貶斥。並任用呂公著、範純仁、蘇軾和範祖禹等人擔任趙煦的侍讀大臣,教育趙煦要成為恪守祖宗法度、通曉經義的皇帝。▽宋哲宗原名趙擁,御極後改為趙煦

    然而,事得其反,高太后的種種舉措雖然是為了照顧和保護趙煦,但在太后和舊黨大臣的高壓下,哲宗卻感到窒息,無形中增強了他的逆反心理。少年老成的趙煦面對高太后和元祐大臣,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反抗。舉兩例說明:大臣在向趙煦和高太后奏報時,哲宗沉默不語,而當高太后問他意見時,趙煦回道:“娘娘已處分,還要我說什麼?”言下之意自己不過是擺設而已。另一次,遼國使臣來朝見哲宗。蔡確當時還是宰相,想著遼人樣貌和服飾比漢人粗魯,怕小皇帝初見之下會害怕,就提前給他描述遼人的模樣。趙煦聽了沒說什麼,蔡確以為他沒聽夠,就又說了一遍。直到蔡確講完,哲宗才說:“遼使也是人啊,又不是怪物,有什麼可怕的!”蔡確聽了很尷尬,才知道哲宗年紀雖小卻不一般,慌忙施禮謝罪。

    紹述紹聖

    這樣的煎熬,直到公元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過世,在祖母面前做乖孫子隱忍了八年的宋哲宗,終於徹底爆發了。舊黨大臣驚訝的發現,哲宗從沒忘記父親神宗嘔心瀝血的強國理想,默默的忍耐,等待的就是除舊佈新,再造大宋!哲宗親政後重用新黨如章惇、曾布等,接著雷霆萬鈞般出手,大力打擊元祐大臣,凡是高太后垂簾時彈劾新黨和罷免新法的官員幾乎無一人倖免於報復。追貶司馬光,並貶謫蘇軾、蘇轍等舊黨黨人於嶺南。在章惇等人挑撥下,直指高太后“老奸擅國”,欲追廢其太后稱號。表明紹述,次年改元“紹聖”,同時恢復王安石變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減輕農民負擔,國勢復振。 ▽西夏版圖

    哲宗多次出兵討伐並連敗西夏,打得西夏乞和,元祐舊黨割讓和放棄給西夏的土地被盡數收回。隨著新法的推行,大宋的經濟狀況也隨之逆轉,國庫連年盈餘。但哲宗在私生活上卻沒有節制,原本天生體弱的他,放縱的結果就是身體每況越下,僅僅親政6年後,於二十四歲即英年早逝。哲宗留下的是一個富國強兵、“豐亨豫大”的豐厚家底。但由於沒有子嗣,這份家業最終給了端王趙佶,換來的卻是二十六年後幾乎滅國:靖康之恥!

    端王得立

    宋哲宗病死後,神宗皇后向太后召叢集臣商議由誰繼位。宰相章惇建議:“按年齡大小,該立哲宗之弟趙佖。”向太后想立端王趙佶,反對說:“趙佖有眼疾,不適合做皇帝。”章惇不同意:“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向太后卻說:“先帝神宗曾說,端王有福壽,且仁孝,當立為帝。”大臣曾布和章惇有矛盾,喝叱章惇說:“章惇聽太后處分!”其餘大臣見向太后欲立端王,紛紛附和曾布,章惇勢單力薄,只好同意立端王。

    公元1100年一月,神宗十一子端王趙佶即位,是為徽宗。章惇因反對趙佶繼位,不久就被罷相,並趕出朝廷。向太后卻是支援舊黨的,於是舊黨大臣又被召回朝廷。韓琦之子韓忠彥不久後就擔任了右相。在他的活動下,司馬光、劉摯等三十多個元祐黨人都恢復了原來官職,守舊派勢力抬頭,新黨的蔡京等人則被罷官逐出。▽宋徽宗趙佶,稱職的藝術家不稱職的皇帝

    向太后歸政後,徽宗想調和新舊兩黨矛盾,對元祐和紹聖年間的政策,都進行了批評,並任命韓忠彥為左相,任命擁戴自己繼位的曾布為右相。兩派兼用又把年號改為“建中靖國”,以表明公正賢明,消釋朋黨。▽徽宗御筆,和第一幅為同一幅,長軸

    擔任右相的曾布是個投機分子。在“熙寧變法”開始時,他態度最堅決。後來,他卻又倒戈攻擊市易法。在兩派的元祐紹聖年間反覆鬥爭中,他慣會見風使舵,因擁立有功得徽宗信任。向太后當權,他對章惇等人進行打擊,徽宗親政後,他又迎合聖意,調和新舊兩黨。後來又因和韓忠彥爭權,向徽宗重進“紹述之說”,意圖讓徽宗打擊舊黨,並將蔡京重新召回朝廷,引為黨羽,培植和鞏固自己的勢力。

    蔡京拜相

    蔡京,興化仙遊人,進士出身,早年追隨新黨支援變法。元祐年間,司馬光廢免役法,復差役制度。蔡京當時為開封知府,為奉迎司馬光,他數日之內就把各縣僱役全改為差役。司馬光知道後大喜:“人人像蔡京這樣,何法不可行呢?”等章惇上臺後,復新法,蔡京又依附章惇。徽宗繼位,蔡京被向太后貶到杭州任知州。恰逢宦官童貫到江南蒐集書畫珍玩。蔡京投其所好,不計代價和童貫交遊,託童貫把自己的字畫作品進呈徽宗,並用錢帛賄賂朝中大臣和後宮嬪妃,方便向趙佶推薦讚揚自己,由此引起了徽宗注意。▽蔡京的字

    曾布拉攏蔡京,向徽宗推薦蔡京做翰林學士承旨,徽宗允准。起居郎鄧洵武,因其父與蔡京父為世交,他和蔡京也交往密切,就向徽宗進言:“陛下神宗子,左相韓忠彥,韓琦之子。神宗推行新法,韓琦阻止。韓忠彥如今做左相更改神宗法度,乃繼承父志。陛下反不能繼承先帝的事業嗎?若要繼承先帝遺志,則非蔡京不可。”徽宗深以為然,連連點頭稱善。鄧洵武回去又畫了一張《愛莫能助圖》:左邊為神宗年間的新黨,以蔡京為首,此時在朝做官者只有五六個人。右邊則是哲宗元祐更化時高太后用的舊黨,宰相公卿此時在朝為官者有五六十人之多。表獻徽宗後,徽宗更覺得舊黨人多,而新黨少,懷疑元祐舊黨沆瀣一氣,朋比為奸。

    趙佶於公元1102年五月罷免韓忠彥,一改調和兩派的想法,並將年號改為崇寧,以此表示要追崇熙寧新法,閏六月,罷曾布右相。七月,正式拜蔡京為相。蔡京上臺後又打起變法旗號,聲稱不僅要恢復熙寧、元豐年間已行之法,連宋神宗想改而沒改的問題,也要一併改之。將司馬光等元祐舊黨定為奸黨,由徽宗自書,並刻石於皇宮的端禮門,稱為黨人碑。舊黨中已死之人追貶官職,未死之人貶竄偏遠。東坡文集也遭禁燬。凡哲宗死後提議恢復舊法的共五百餘人,被定作“邪類”加以降官責罰。▽王希孟承徽宗旨作《千里江山圖》,最終都盡付予夷狄

    公元1104年,蔡京拉幫結派,排斥異己,又重新確立元祐、元符舊黨三百餘人為“黨人”,刻石於朝堂上。甚至發展到後來,連新黨章惇、主張變法的李清臣、王安石的學生陸佃等人,因為得罪蔡京,也都被打入元祐黨人籍。徽宗奢靡無度,蔡京一黨為居津要,無半點為國勸諫之心,相反卻一味曲意迎合,使徽宗揮霍浪費醉心小技越加變本加厲。蔡京等把持大局,私下裡黨同伐異,弄得北宋政局烏煙瘴氣風波不斷,終致“靖康之恥”,以北宋亡國二帝北狩了局。

    ▽金人南下臆想圖

  • 2 # 杜少說歷史

    端王趙佶,也就是未來的宋徽宗能繼位,其實是政治鬥爭的結果。

    一.哲宗英年早逝

    宋哲宗趙煦登基時年僅九歲,一直活在其祖母太皇太后高氏的陰影中。高氏臨朝聽政,支援舊黨,重用司馬光等人,一改神宗年間王安石實行的新法。沒想到的是,年幼的哲宗卻心向新黨,而且立志要繼承其父神宗的事業。八年後,高氏去世,哲宗親政,立刻重新實行變法,並重用新黨章惇、曾布等人。在章惇的主持下,恢復王安石變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同時哲宗一朝,成為了北宋最為積極進取的時期,不斷打擊西夏,使得西夏政權徹底臣服,開啟了宋朝拓邊西北的程序。然而,宋哲宗在元符三年病逝,此時他才剛剛親政7年。哲宗無子,那麼只能在哲宗的兄弟中選擇繼承人。繼承人的選擇,涉及到了很多問題,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太后向氏和新舊黨爭的問題。

    宋哲宗趙煦

    二.向太后的顧慮

    當時,哲宗的兄弟按年齡順序排列依次是:申王趙佖、端王趙佶、莘王趙俁、簡王趙似和睦王趙偲。哲宗趙煦生母是神宗的德妃朱氏,神宗的皇后向氏無子。所以這五王與哲宗一樣,均是庶子。

    此時新政剛剛有所起色,大宋帝國已經有了復興的跡象,尤其是對西夏戰事節節勝利。為了將新政延續下去,宰相章惇堅持立哲宗的同母弟簡王趙似。因為只有這樣,章惇才有把握能夠影響新帝,將新政延續下去。章惇給出的表面理由是簡王趙似也是朱太妃生的,與哲宗血緣最近,論地位最尊貴。這時候太后向氏表示反對,她說神宗無嫡子,諸子都是庶出,不存在地位高低。向太后並不像高太皇太后那麼熱衷於政治,但是此時為何堅決反對立簡王趙似呢?這其實是後宮女人的心思,她覺得朱太妃膝下連出兩位皇帝,那麼朱氏必將威脅自己在後宮的地位。換句話說,向太后不喜歡朝堂紛爭,只想守住自己後宮的一畝三分地。

    章惇說,既然地位一樣,那就立長,當立申王趙佖。然而,申王趙佖有個致命的缺點:有眼疾,不適合上朝理政。向太后說,既然有眼疾,那麼按順序就立端王趙佶吧。向太后提議趙佶,可不是單純的因為該輪到趙佶了。史載,端王趙佶跟向太后關係極為和睦,每日都去向太后處問安,向太后覺得他很孝順。端王趙佶是個藝術家,好書法,而向太后則善於寫行草,二人興趣愛好也相同。

    向太后

    三.曾布和章惇有矛盾,新黨內部分裂

    但是這引起了章惇的反對,章惇高喊:“端王輕佻,不可君天下”。

    宋史裡將章惇列入了奸臣傳,其實這是黨爭的結果。歷史上章惇是一位幹臣,是新黨不可多得的人才。當年王安石變法時,新黨二號人物是呂惠卿。當時章惇在新黨中並不算突出,但是跟呂惠卿關係很好。到了哲宗親政的紹聖年間,哲宗沒有任用在京城的新黨骨幹曾布,也沒有任用當年老資歷的呂惠卿,而是直接將在外地流放的章惇召進京城任用為相。事實證明,哲宗沒有錯信章惇。章惇是難得的務實大臣,而不是那種口述聖人之言卻不做實事之人。在他的運作下,宋朝真的朝“鐵血強宋”的方向在發展。章惇的私德一直為人詬病,但是章惇為相後,卻能做到不徇私。為了避嫌,與親戚都不走動了。其四個兒子都已經登科,卻只有兒子章援在京城為官,其餘均外放。而且,章援當年是南省考生第一,殿試前三,但是隻認了個館職,與其登科成績極為不符。所以,幹臣章惇是清楚端王趙佶的為人和性格的。也是端王趙佶不爭氣,日後靖康之恥亡國,人們都說章惇預言的準確。

    曾布,在王安石時期,就是新黨干將,在新黨中的地位比章惇要高。但是當時新黨黨魁王安石和二號人物呂惠卿鬧掰,二人相愛相殺,而曾布是王安石的人,因此曾布被呂惠卿藉故彈劾貶去外地。而章惇則是公認的呂惠卿的人。所以,紹聖年間,新黨重獲哲宗重用後,後輩章惇為宰相,曾布卻屈就樞密使,曾布就極為不滿,二人多有矛盾。所以,在確立哲宗繼承人之時,曾布果斷投向向太后。看到章惇喊出“端王輕佻”後,曾布大聲呵斥章惇擅權自重,並且公開支援向太后。眾大臣看到曾布支援向太后,也都跟著倒向向太后。章惇也不好再說什麼,端王趙佶就被確立為繼承人。

    端王趙佶於元符三年即哲宗駕崩同年登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宋徽宗。

    端王趙佶(宋徽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皇帝會在朝堂上爆粗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