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教子無憂網
-
2 # 賀華瞳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同樣一個方法,對於有些家庭是適用的,而對於有些家庭是不適用的。
很多教育方法其實有相應的前提或背景
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學科在探討問題時,經常會用到統計學方法來描述變數之間的關係,比如因素分析、路徑分析、結構方程。 看看下面這個例子, 家庭環境對兒童生活質量的影響。一些文章可能只涉及了其中一個部分,不能夠全面地揭示問題的本質。
在家庭教育中,有時候犯一些錯誤是難免的,為了儘量減少犯錯的可能性,家長應該儘量做到:
1、系統地看待孩子的教育問題,比如有些家長覺得孩子的注意力有問題,透過各種訓練來提高孩子的注意力,但實際上可能是孩子的生活環境中刺激太過豐富,比如玩具太多了,各種電子裝置,服飾搭配不當等。
2、理性思考, 避免一些思維偏差, 比如“倖存者偏差” ,“可得性偏差” 。
-
3 # 一諾的島
“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同樣適合家庭教育,確實有一些家長,看過不少家庭教育的文章和書籍,而在實踐中依然會犯錯。
我看了那麼多家庭教育類書籍,也算是常被朋友稱讚善於將書上的內容運用於實踐的,可是,我還是覺得有很多問題的存在,我也曾仔細反思過,認為可能主要有這麼兩個原因:
一、知易行難,知道卻不做到等於不知。教育好孩子,其實不在於自己知道多了育兒理論,而在於自己究竟做到了多少。沒有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知道的再多也沒用。
王明陽在《傳習錄》中說,“唯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他說那種知道卻不做到,等於不知。
比如知道要每天晚上陪孩子閱讀繪本,可是如果趕上自己情緒不佳、工作太累,或是想偷懶時,可能就不想讀了,直接開啟手機讓孩子聽音訊,或者乾脆直接跳過了這一步。
二、生搬硬套,沒有將書中的知識融會貫通。父母在閱讀教育書籍時,由於各自的理解能力和教育知識背景不同,對書籍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樣的。
而所有的育兒書籍,都只是教育過程中的某一方面,都需要一定的教育背景和教育環境,是需要父母結合實際,融會貫通的,如果只是生搬硬套,往往起不了很好的作用,甚至可能適得其反。
比如,有的書提倡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可是父母們對這個“自由成長的空間”的理解就不一樣了。比如有的父母看著孩子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但他們認為這是孩子的天性而放縱不管,也有很多父母以給孩子“自由”為名,而過度溺愛。這都是對書中知識沒有很好地的理解的原因。
孔子很早就提出“因材施教”。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天生的個性,不是用一個教育模版就可以教育好所有的孩子的,所以,將書中的知識吃透,用對,很重要。
雖然說,不是看了很多書就能教育好孩子,但是,看書卻是能讓我們更好的教育孩子的最佳途徑。
家庭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誤,但只有我們堅持學習,堅持反思,堅持改進,相信,我們會做得越來越好。
-
4 # 寒石冷月
家庭教育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掌握多學科知識你才能揉碎了,吃透了,重塑自己的育觀念和方法。而很多家長讀百家文章,都是一些知識碎片,根本無力去整合,只能照貓畫虎,根本沒有深入瞭解家庭教育為何物,下面我深入談一談。
第一,家庭教育所需要的學科知識。因為家庭教育是以每個單元家庭中的孩子為核心而展開的教育活動,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需要掌握教育學、管理學、心理學、哲學、婚姻學、倫理學等多學科知識。而很多文章的作者,哪能深入學透這些學科知識,而後寫就深入具體的文章,只能是從某個點闡述自己的觀點或做法。如果有深厚專業功底的人去分析這些文章,很多是帶有觀點錯誤,甚至是不符合邏輯的。正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普通家長自然不能加以辨別,只能是盲信。這種盲信式的育兒實踐,焉能取得效果?
第二,任何作者寫文章,都不可能圍繞你的家庭實際做客觀分析。家庭教育實踐活動,是基於某個家庭具體情況深入進行資訊收集,而後進行分析,給家長以具體可操作執行的建議和方案。在這方面我有很深的體會,因為我本身就是從實踐中指導有需要的家長,家長只要來諮詢,我會向家長了解很多資訊,如該家庭組成形式,是二元(父母和孩子共同生活)還是三元家庭(老人、父母和孩子共同生活);夫妻共同教育孩子情況;夫妻性格和脾氣;夫妻兩個育兒觀念和做法;父親和母親教育缺位情況;親子關係和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孩子的性格、脾氣、認知和分辨力、自控力、專注力、與夥伴的關係、習慣養成情況等,而後做綜合分析。想想看,有一篇文章針對你家寫的嗎?
第三,犯錯是因為你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結果。拿著你表面看好像懂了的東西去嘗試應用,就像一個學生學會了公式,在解題的過程,如果缺乏邏輯推理能力,怎麼也套不上公式,最終還是解不出題一個道理。與何況孩子是動態的成長過程,同一種行為表現,但是孩子心理動機卻不一樣,而家長拿著死公式去套,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因此,與其讀百家文章,莫如想想你該怎樣找到一位可依賴的專業指導老師,對你的家庭教育能力做一個評估,推薦你讀哪些書或系統的家庭教育課程。在學習家庭教育知識的同時,著手去做育兒實踐,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再向指導老師諮詢,這樣才能及時解決問題,不斷修正錯誤的育兒做法。
不知道我做以為分析,你是否認可呢?如果有不妥之處,請見諒。
-
5 # 育兒路上遇見你
一些家長看了不少家庭教育的文章,為什麼在實踐中還是會犯錯?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很多家長在育兒路上共同的疑惑了吧。明明解決問題的方法都懂都明白,可發現用到自己孩子身上根本不管用啊,然後開始焦慮:怎麼辦?是文章裡寫的有誤差還是我們家孩子有問題?。。。。。。
那麼,讓我們來簡單分析一下原因吧。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就像這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
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我們照搬照抄任何育兒理念都是不妥當的,必須要有選擇性,選取一些合適的,放棄一些不同的,再嘗試一些特別的,探索一些只適合我們自家孩子的,那我們和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都會相對舒服得多。
其次,不盲目跟風,學會選擇。
在我們在看書看文章尋求指導的時候,可以選擇與自家孩子相似型別的去學習探索,一些與自家生活環境完全不一樣的育兒路就不要去走了。
比如,有些家長提倡自己教,教出一小神童直接上大學。這是很讓人羨慕啊!但是,我們大多家長其實是做不到的,儘管有些家長本身素質非常高學歷也高,完全有能力自己去教孩子文化課。那為什麼做不到呢?因為孩子還需要社會性鍛鍊啊,上學不僅僅在學習文化課,還得學習社交啊!學會怎麼與人相處,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大重要課程啊!就算家長天天帶著孩子去社交(比如旅遊),也不如放手讓孩子自己在學校裡慢慢去體驗去感受來得更好吸收經驗教訓啊!
最後,學會經常性總結育兒過程中的得失,從而逐步得出屬於自己家庭的教育方法。
很多情況下,我們疑惑,明明學過很多道理,看過很多書,為什麼教不好自己的孩子?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因為“親生的“三個字,你懂的東西,孩子潛移默化其實也懂了不少,所以她能自己琢磨出一套”對付“你的方法,讓你的教育破功。
比如我,在孩子上幼兒園有分離焦慮症的問題上,真的研究了很多相關文章,與各育兒專家,幼兒園老師都進行了探討,最後是治好了很多孩子和媽媽的分離焦慮,但是我家女兒上幼兒園中班了,還連續幾天眼淚汪汪的。顯然,女兒已經找到了我的軟肋,哭,我也許直接不理她了,但眼淚汪汪小心翼翼那種,當媽的真的直接心疼啊!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爸爸出場了,理性地講她帶走去幼兒園,當然,中間我會反覆確認回答她的問題”媽媽,你一定會早點來接我吧!“,會的,媽媽一定會早點來接你的。帶著小依戀,孩子還是走出了家門,走向了幼兒園。
綜上所述,我們家長在學習教育的過程中,不管是理論性的文章,還是向“過來人”討教的實際經驗,都要在刪選後再進行探索性教育,得出適合自家孩子的教育方法。現在的孩子接觸的資訊量大,往往聰明伶俐,作為家長,我們要更講究好方式方法哦,不要硬來,勉強的事兒,誰都不喜歡啦!
--------------------
-
6 # 唐映紅
很正常,而且很容易。
先說一個身邊的例子。我認識一位學前教育學的博士,已經是副教授了,她在如何教育幼兒方面有著豐富的專業知識,不僅在教學上給學生講,生活中這些幼兒家長遇到幼兒家庭教育的困惑請教她都能得到圓滿的解答。
可是,她在面對自己孩子問題時卻沒有按著給別人建議的那樣行為,我親眼目睹了她衝著孩子發火,四歲的幼兒明顯表現出畏縮和不安。
好了,不能對孩子,特別是幼兒發火,這應該是現代家庭教育的常識。父母對孩子發火,孩子對父母展現出的情緒十分敏感,特別是幼兒,他們會自然地發展出兩種傾向來適應父母的發火。一是退縮,把自己藏起來,不在父母面前表達或透露任何有可能觸怒父母的資訊;二是迎合,揣摩父母的期望和喜好,表現出或表達出符合父母期望和喜好的言行。後果是什麼?孩子逐漸喪失掉真實感受和真實表達的能力,逐漸喪失掉與生俱來的靈性。
為什麼會這樣?從心理學角度很好解釋。學前教育女博士習得了很多育兒的知識,但只是陳述性知識,需要有意識地提取和運用,主要加工腦區在大腦皮層。另一方面,她從她原生家庭中習得的,源自她父母曾經對待她的經驗習慣,交織著豐富的情緒體驗,是以程式性知識方式儲存的,以近乎於本能的自動啟用運轉,根本不經過大腦皮層的知覺加工,以意識不到的方式更迅速地影響和支配行為。因此,只要她著急上火,從學校教育中習得的專業知識就會“輸”給從原生家庭中的經驗習慣。
要知道,這可不是一個偶然的個例。所有的學校教師,特別是中小學教師,都接受過教育學、心理學的系統訓練,又從事一線教育教學。按理說他們教育自己的孩子應該得心應手吧。沒錯,有些教師卻是在家庭教育方面可圈可點,堪稱表率。但是,也有不少教師在家庭教育方面是乏善可陳,甚至引為教訓。例如,有研究統計了自殺危機的青少年學生中,教師家庭的比例最高!不僅最高,而且遠遠高於其他父母職業家庭。
回到問題,為什麼一些家長看了不少家庭教育的文章,但是在實踐中還是會犯錯?一樣的道理,看再多文章只是“知道”了一些陳述性知識,講起來可以娓娓道來,頭頭是道。但是家庭教育實踐,面對一個特異性的孩子,而不是典型的標準的孩子,只要情緒被啟用,支配言行的就不是文章中學到的知識,而是早已養成的經驗習慣,只要經驗習慣是錯的,教育實踐就會犯錯。
前面說了這麼一大堆,概括起來就四個字:知易行難。
那麼,該怎麼辦?對於有識的父母來講,不僅要學習科學育兒的知識,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汲取他人的可貴見解,更重要也最關鍵的是父母要致力自己的成長,透過學習、思考、練習、踐行,用新的經驗覆蓋舊的經驗,養成新的好的反應習慣來抑制從原生家庭中由來已久的舊的錯的反應習慣。
例如,控制情緒就是人生成長進階的基礎必修課,只有控制住情緒才能把好的知識運用於家庭教育實踐,否則都是白搭。其實,控制情緒作為心智成熟的基礎,不僅有助於改善家庭教育效率,而且還有助於改善夫妻關係,職場人際關係,等等。
這麼說吧,自己不願成長,不願為了自己的心智成熟付出心力,這樣的父母讀再多的文章,哪怕是把博士都讀下來,也依然會在家庭教育中犯錯誤,無意中誤導或戕害孩子。
你想讓孩子愛學習,你自己作為父母就要愛學習;你想要孩子從錯誤中汲取教訓,你作為父母就要不斷地從錯誤中成長;你想要孩子刻苦,不玩遊戲,你作為父母就要做出表率。家庭教育從來沒有捷徑,當你試圖對孩子抱以你作為父母都做不到的期望和要求時,你的家庭教育咎已經錯了,失控了,即使孩子僥倖不負厚望考上名校,那也是因為他的天資稟賦足夠聰穎;代價卻可能是孩子失去對生命的活力,對生活的熱情。
回覆列表
知道和做到是兩件事,中間隔著相當長的距離,知道多容易啊,我讀讀文章,看看書,聽聽TED,瞬間覺得自己被治癒,知識倍長啊。但一到生活中要去實踐了吧,就覺得怎麼和我想的不一樣,怎麼沒效果,算了放棄了,於是又回到原來的模式。就和人人都知道減肥是好事,能去運動並堅持下來的人又有多少?
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家長自己在實踐中沒有試錯的機會,教育孩子,走錯一步,可能滿盤皆輸。這就像學數學,只知道條條框框的知識沒有用,必須要做例題,刷題,才能獲得好成績。
因此家長要做的是:看到一篇講解教育知識的文章,需要深挖背後的事件,作者是否是一個有著大量實踐的,懂得如何在教育方面實際操作的專家?是否能夠給到家長一些實際案例?主動去尋找實際案例,才能在自己的實際生活中學以致用。
您可以關注教子無憂,我們有文章專門講解現實發生的教育問題以及解決方法,分析實際案例,而不只是推送枯燥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