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玩美教育
-
2 # 日記萌寶
就我個人而言,這種說法確實是有的!對於兩歲的孩子,他們現在經常的口頭禪就是不不不,這就是我們做父母的魔咒,甚至能讓我們抓狂,就像我們家的萌寶,吃飯講條件,要玩手機,不讓玩,就在你耳邊一直說,我玩玩咋了,玩玩咋了,一直不聽的絮叨,煩都煩死了!
對於兩歲的孩子,這是一個轉折點,既然有這種叛逆的心理,也代表這孩子邁出來了獨立的第一步!所以作為父母都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時間!
個人建議,在孩子叛逆期,多給他們一些關懷和愛,這話也許是廢話,但是隻有一點,當你快要抓狂的時候,一定要深呼吸,把這種氣給壓下去!
第二,試著去溝通,但是不是縱容,就像我小孩一次哭鬧無理取鬧,給他溝通不聽,一直哭,我就不在搭理他,把他一個人放進了衛生間,一直等他不哭的時候,在和他講道理,作為父母,這時候不要暴躁,暴躁的結果,孩子捱揍,你也心理不舒服!!!
個人建議,希望採納!!!
-
3 # 夢雨無聲
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可怕的兩歲左右
孩子在兩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變得強烈,凡事總喜歡以“不”字打頭。
比如:“睡覺!”“不覺!”“吃飯!”“不飯!”“叫阿姨!”“不阿姨!”。
孩子學會“不”交流,,一定是日常生活中被命令式交流之後的結果,家長喜歡說不許這樣,不許那樣,孩子也就早早學會了。而在這個年齡段,孩子還沒有很好的表達能力,也正好處於手腳敏感期,就會出現拳打腳踢的場面。
那麼父母該如何管教這一時期的孩子呢?
(1)切記不要太民主
和孩子商量事情,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很重要,但是當孩子還沒有獨立的思維體系的時候,太過於民主的商量,讓孩子無所適從,對於事物的認知在做這個時期比較依賴於家長,規範他的行為和認知會更重要,所以不要再以“我們吃飯好不好?”“我們一起刷牙好不好?”這樣的方式和孩子交流了,這會讓孩子學會用“不要”來抵抗,更難管教。
(2)讓孩子做選擇題
給孩子要求,也給孩子選擇,讓孩子有一定的空間去決定。比如“你是三分鐘後吃飯還是現在吃飯?”再比如“你是現在睡覺,還是聽一個故事了之後睡覺?”當孩子做出範圍之外的選擇之後,不要妥協,堅定的告訴孩子只有兩個選擇,孩子會依據你的要求重新做出選擇。
(3)不要總是用命令的口氣交流
你是什麼樣子,孩子就是什麼樣子,孩子就是父母的投影,不想讓孩子霸道蠻橫,就不要事事用命令的語氣和孩子講話,更不能以暴制暴,一面勒令孩子做更改,一面自己的行為又在變本加厲。和氣的父母,情緒好的母親養出的孩子一般有條理性,也有好的脾氣,能夠順暢交流。
(4)給出孩子做準備的時間
孩子其實沒有時間的概念,也缺乏結果危機。在做事情的時候,沒有那麼快的反應能力,也不夠大人那樣隨機應變。所以在給孩子任何指令的時候,給出孩子反應的時間和準備的時間,特別給出時間限制的時候,也要適當提醒孩子。特別著急的家長尤其要控制好,教育孩子,特別是情緒的教育,給孩子一個寬容的空間,他會慢慢培養起時間的觀念和事件的計劃性。
(5)讓爸爸參與孩子的成長
-
4 # 土豆媽媽育兒
首先,父母必須知道,所謂一歲到兩歲寶寶的第一個叛逆期,其實講的是屬於孩子的自我成長,他不再事事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開始有了自我意識,也就有了更好奇與更情緒化的成長,這是每個孩子必須經歷的,端看父母怎樣引導了。
其次,孩子的好奇心,隨著他對世界與生活的認知,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強烈,且往往與他自身的動作發展同步。
比如,在他眼裡,區分不了所謂的“危險”。插座、刀、熱水等,在大人看來無比危險的事,對孩子來說,卻像“玩具”,在父母碰觸的時候,他也想摸摸,父母切菜的時候,他也想擺弄兩下,在開水發出“咕嚕咕嚕”的響聲時,他更想探究一下……在強烈的好奇心與探知慾的驅使下,才會有了父母怎麼講都“不聽”的孩子,一定要“撞到南牆”後,眼淚汪汪時才發覺,這個東西真的不能碰,那個東西真的危險,下回再見到,下意識地就會避開了。當然,此時父母必須要保證孩子的安全,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去探知未知的世界,幫助寶寶找到答案,促使他們繼續思考,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比如,面對洗衣服的媽媽,孩子會樂此不疲地玩泡泡,這時可以拿一塊小帕子或小襪子給寶寶,讓他嘗試洗的過程是怎樣的。比如媽媽在廚房忙碌,孩子這裡看看,那裡摸摸,媽媽可以讓寶寶加入揀菜的行列,哪怕弄得亂七八糟,也不要介意,教教他怎樣才是正確的,哪怕他不聽,也無所謂,畢竟孩子享受的,不是真的要學會揀菜,而是好奇心的驅使,讓他知道原來自己的雙手,可以把菜整成這個樣子,還有和媽媽一起的快樂與滿足。
最後,面對孩子的“叛逆”,父母一定要正確對待,一個家庭和諧與幸福的氛圍,更容易讓寶寶成長為樂觀、自信、與人友好相處的個性,也更讓寶寶有安全感。1-2歲,更是寶寶智力與思維能力提高的快速成長期,他們的“叛逆”,是一個正常成長與發育的必然心理過程。她們的動作還不夠流暢,需要更多的活動來滿足他的成長,她們的語言功能還不夠完善,無法用完整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需求,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去教導、指正,她們突然的哭鬧,甚至扔東西、打人、生氣跑開、不吃不喜歡的食物等,他的世界並不知道對錯,都需要父母正確的引導,而不是“兇巴巴”的強行制止。要知道,越是“叛逆”的孩子,他的認知能力與性格方面,都比較堅強,以後的獨立生活能力也就更強。
面對1-2歲孩子的“叛逆”,父母正確認識,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急不躁,把孩子的每一次“叛逆”,當成他成長的階梯,也就能心平氣和的面對孩子的成長了。我們都是愛孩子的,但一定要用對方法,不僅自己輕鬆,孩子更能身心健康快樂成長。
-
5 # 跑讀者
孩子2歲左右時出現的叛逆行為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的表現,稱“寶寶叛逆期”。這個時候他們會有強烈的自主意識對於大人們的指令都會刻意性的說“不”。
(一)寶寶叛逆期的行為表現有哪些?
這階段孩子最喜歡在家長說的話前面加個“不”字,睡覺說“不”,吃飯說“不”,總之任何事都要說“不”。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孩子們的模仿能力都非常強而大人在跟孩子交流時總會不由自主的使用命令的口吻,因而讓孩子在很早的時候就學會了說“不”。
比如:
“不要動這個東西,很危險!“不要把垃圾扔在地上!”“不準亂翻抽屜!”“不能光腳丫踩在地板上!”“不能再玩玩具了,我們都睡覺了!”作為家長,我們有時會因此心煩意亂,舉手無措,事實上,孩子在這個年齡,只是追求自己的獨立人格而已,只要正確指導,我們就能幫助寶寶順利的度過這一“危險”年齡段。
(二)家長如何應對寶寶的叛逆期?
1.改變和寶寶說話的習慣方式,不要總問寶寶“好不好”。
很多家長在和寶寶說話的時候都會習慣性的在後面加上“好不好”這三個字,比如:
“我們一起去吃飯好不好!”“我們一起去刷牙好不好!”這個時期的寶寶,除了說我們一起吃好吃的零食之外,通常寶寶都會回答“不好”,最後家長又會開始發脾氣或者講道理情緒激動下,孩子更加聽不進去。
2.愛與原則並存,給寶寶選擇的權利給寶寶選擇的權利
家長在要求孩子的時候可以用自身能接受的選擇方式給孩子兩個選擇比如:
“你想跟媽媽一起去畫畫還是搭積木?”“咱們現在出去玩,還是過5分鐘之後出去玩?”有些時候孩子會出現選擇之外的答案,那麼家長就可以明確的告訴孩子這不在選擇範圍之內,這個不可以,為什麼不可以,很嚴肅的再重複一遍自己的命題,所以此時他一般都會根據你給出的選擇範圍內來選擇。
這樣做的好處有兩點:
一方面可以給孩子很好的引導,另一方面給了寶寶當家作主的感覺又避免了他隨心所欲的做決定。
當然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利並不意味著毫無原則的妥協其實大多數時候孩子的反抗是為了試探父母的底線在哪裡,妥協的結果就是有無休止的妥協,所以適當尊重的前提是要有原則。
3.改變跟孩子溝通的方式,不要用命令的口氣。
比如讓家長頭疼的亂扔玩具的問題,與其說“不許把玩具到處亂扔”不如說“寶寶應該把玩具放好”這樣委婉的說話孩子會更願意接受。
總而言之,孩子會模仿家長,因此家長粗暴孩子就會跟著學習爸爸媽媽的粗暴,接著就是“惡性迴圈”不停的“以暴制暴”,有句話說的好,當我們想要改變別人的時候,先要改變自己,所以想改變寶寶,家長就要學著先改變自己,家長改變1%,那寶寶就會改變99%。
4.多一點愛和耐心,給出孩子做準備的時間
雖然寶寶是以玩為主,但那也是他的“工作”,不要粗暴的喊停,要給他作出反應的時間。比如,出門前儘量提醒:
“再過5分鐘我們就要出門了!”再比如“快去洗手不要磨磨蹭蹭的!”改為“寶寶再過5分鐘我們就要吃飯了喲!”值得提醒的是就算寶寶“可怕的兩歲時期”再怎麼不可理喻,也不要當很多人的面抱怨或打罵孩子。
記得有一位朋友跟我說過,只有當你瞭解孩子的時候,你才能找到並開啟和孩子相處的正確模式。
叛逆是一個人成長路上發生的標誌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過程,真正理解寶寶的心理需求至關重要,當家長端正了自己的態度以寬容的心態和足夠的愛,瞭解且尊重孩子成長的自然規律,就不會再為此而頭痛煩惱。
-
6 # 孕嬰幫幫媽
孩子的叛逆期
孩子都會有叛逆期,很多人說孩子在一歲到兩歲之間之間會迎來第一個叛逆期,是這樣媽?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般會經歷三個大的叛逆期:分別是1歲半-3歲、7-9歲、12-18歲之間。也有分的更細的,關於孩子第一次叛逆期的時間說法也不一,這個也要根據寶寶自身來判斷了,有的寶寶會提前進入叛逆期,有的則會推遲,但大體上是在1歲半-3歲左右。
孩子叛逆期的表現:
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叛逆期也會有不同的表現。
一、1.1歲半-3歲
孩子的不聽話、叛逆多表現在愛哭鬧、愛發脾氣,亂扔東西。這個階段孩子會漸漸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家長不按自己的要求做,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孩子就容易叛逆。家長要對孩子多些耐心,曉之以理。
二、2.7-9歲
孩子會覺得自己已經是個小大人了,想不受父母的干預,脫離父母的管制,所以愛和父母拌嘴,唱反調。家長要改變管教方式,給孩子更多的空間和時間,多和孩子溝通,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三、3.12-18歲
孩子的叛逆多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沉默不語,凡是都藏在心裡,另一種則是行為極端。這個時候孩子已經進入青春期,前者什麼事情都不太願意和家長說,對家長也是愛理不理的,不像小時候那麼粘著父母。家長多少會有些失落,但一定要理解孩子,多鼓勵孩子,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交流,尊重他們的意見。後者則行為極端,逃課、打架、鬧事等。這種叛逆是最難管的,因為家長根本管不了。面對孩子這種情況,只有讓他自己經歷了一些事,孩子才會有所改變。
孩子進入叛逆期家長也不要太擔心,只要孩子不犯大錯,隨著時間的沉澱,他們會自己做出改變的,家長們不妨多些鼓勵和理解,幫助孩子快快走出叛逆期。
回覆列表
小孩子在一歲到兩歲之間,確實會有一個叛逆期,叫“寶寶叛逆期。”這個時期寶寶剛走出嬰兒期,他們自我意識剛開始萌芽,開始表現得任性和不那麼聽話了,尤其是男寶寶。由於他們還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有時候只能大哭大叫,甚至摔玩具。父母又難以用語言說服孩子,進行很好的溝通交流。因此這一階段的叛逆也是讓父母頭疼的。
在人的一生中,會存在叛逆期,從正面看,叛逆期是自我意識的萌芽與成長,他們想要成為自己的主人,擺脫他人的指令或控制,這是積極的因素。因此,作為父母來講,要積極的引導,採取好的方法,不能一味的打壓。
鄰居家寶寶涵涵真好處於這個階段,他近來特別喜歡對奶奶說“不要。”穿衣服時,奶奶拿的是白的,他會說,“不要!”吃飯時,奶奶給他吃米飯。他說:“不要!”奶奶被他搞的焦頭爛額,直呼難帶。其實涵涵這種表現就是自我意識的萌芽,他發現了自己可以做主,當他說不要的時候好像獲得了一種權威。他發現了這種語言的魅力。
涵涵的媽媽是幼兒園老師,她早就注意到了涵涵的這種表現,所以暑假開始,她就把涵涵帶在身邊,對於涵涵的各種要求,媽媽採取的是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或者是在可能的範圍內選擇法。如“涵涵,今天我們穿白衣服還是藍衣服。”“涵涵,你看外面那隻小鳥多漂亮啊,我們出去找它玩一玩”選擇法讓孩子更有主動權,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對自己選擇的行為會進行內化,並且自動的賦予一種責任感。涵涵媽媽的做法即不打壓也沒有聽之任之,而是巧妙的利用方法化解叛逆期的尷尬。
第一個叛逆期,父母們一定要慎重對待,過度打壓會讓孩子形成不了自我,沒有自信,甚至孩子一輩子都會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如果放任自流,又會讓孩子我行我素,不可理喻。科學的方法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