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白馬金貝1

    王莽代漢是民心所向,改制出發點是好的,客觀因素考慮不足。在漢朝宗室勢力猶存的情況下進行和平的不流血的土地分配與經濟改革勢必引起副作用。同時對外關係處理不當導致邊境戰爭消耗國力。民心瓦解導致全國土崩可見其盛名不符實。

  • 2 # 永歲飄零殢無傷

    怎麼說呢,王莽這人當皇帝其實並不算壞!雖然他是篡位得來的皇位,但是很多人都是篡位得來的,只是他開啟了封建社會禪讓的先河!他當上皇帝以後沒有太逍遙快活,安圖享樂,也沒有荒淫暴力!他也很想有一番作為!而且他很重視基層老百姓的利益,明白民間疾苦!於是乎他開始了一輪徹底的社會改革,平均土地,分發給老百姓,解放努力,重鑄銅錢管控經濟!這一系列措施在現在看起來很正常很先進,可是她忽略了當時的社會制度和生產關係!當時是封建社會,封建社會是地主階級掌權,連後來的光武帝得罪了地主階級都惹了很大麻煩最後還妥協了,王莽更不行了!王莽的一系列措施侵犯了地主階級的利益,於是乎地主階級就聯合起來反抗他!然後地主階級集體反抗就擾亂了市場經濟,於是乎老百姓的日子也就過得更差了,雖然王莽一心為百姓,但是並沒有給老百姓帶來實惠,反而讓他們過得更糟,於是乎老百姓也不挺他!再加上當時漢朝的正統性深入人心,全華人民對王莽篡位也很大詬病,最後就出現了全華人民集體反抗王莽的局面,綠林赤眉,各大藩王……

    後來王莽就被幹死了

  • 3 # 鴻儒讀書匯

    兩漢之交時代的王莽是一個很特別的歷史人物。當下的很多歷史觀點對他的評價都不夠客觀。

    當我們需要改革精神的時候,就歌頌王莽是一個繼往開來的改革家(改革開放時代);當我們需要大一統精神的時候,就鄙夷王莽是一個千夫所指的禍國亂臣(目前主流觀點),無論哪種觀點,單獨來看,都不夠客觀,不夠真實的讓我們認識王莽。

    第一,以新代漢的偉績。

    王莽以外戚身份滅亡漢朝,這在當世,其實並沒有令人大為意外。因為從劉邦建漢之後離世,呂后領銜的諸呂集團,就開始以外戚的身份把持朝綱,之後也形成一種漢朝的例制,呂氏之後衛青、霍家、許嘉等外戚集團不斷動搖劉氏帝王的影響力和實權。

    時間來到西漢後期,政府失去權威,政局動盪,內憂外患、人心思變,時局的情況很像七百年後唐王朝安史之亂之前的社會格局,相比之下,同樣的動盪引起了唐王朝的迅速崩塌,而王莽的以新代漢則保住了漢朝的整體框架,最大限度的維持了和平的局面,這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王莽有幾點錯誤,最後都讓他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1.政治外形塑造成功,24歲的王莽初入政壇為官,就塑造出一個禮賢下士,清廉簡樸的形象,迅速積累了官場人脈和社會輿論的支援,可是迅速代漢(公元8年,爬山“大司馬”高位,公元9年及登基稱帝)讓他長期苦心孤詣積累的人心和支援都如同雪崩一般塌陷。

    經過一百餘年的儒學的洗禮,“名正言順”、“君權神授”的儒學正統觀念已經深入人心。王莽作為一個儒生,他不可能不知道這些,可是可能權力的烈酒已經讓他酩酊大醉,於是,他在公眾面前塑造的高大雄偉的形象付諸東流。官場、民間反莽、反新的浪潮屢禁不止,最終成為摧毀新莽的強力火藥。

    在代漢的過程中,如果王莽選擇曹操所用的步步緊逼,逐步蠶食的方式進行過度,可能上下的接受度就會更平穩、更順暢。

    2.兩千年前社會主義的代言人。

    很多觀點玩笑意味的說,王莽是一個現代社會穿越到古代社會的人,就是因為,王莽是一個骨子裡的樸素社會主義的踐行者。十九世紀才興起的社會主義,早在一世紀的中國,就有了王莽式的構想和實踐。

    作為儒學學派的集大成者,即便王莽沒有什麼儒學創作,可是“仁”的思想在王莽心中紮根,以一個學者的姿態建立一個龐大的帝國,中國歷史上僅此唯一。

    劉邦、朱元璋之類的帝王,之所以造反當皇帝,全是為了一己之私,而王莽的確有自己的政治抱負,他希望把自己所信封的儒學信條在政治上一一實現,締造一個理想的快樂世界。從這個角度上來看,王莽和劉邦之間差了一百個趙匡胤,一千個朱元璋。

    他的改革條款穿越了千年的歷史軌跡,竟真有些社會主義的影子。

    土地國有、政府分配。用以解決土地兼併問題,讓平民重獲生產資料,改善生活,拉近貧富差距,宏觀把控土地分配,控制大地主的權力蔓延。

    政府專賣制度,控制誇張的物價,建立國家貸款制度,施行計劃經濟。一系列消除貧富不均的制度,讓我們甚至懷疑,馬恩兩位導師是否收到中國改革家的啟發。

    然而,畢竟,改革最終失敗了。

    王莽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學者、經濟思想家,但絕不是一個政治家。他一心想要打擊的壟斷大地主階級,卻是他的改革必需的推行者,那麼這又怎麼實現?

    他所想要拯救的生活悽苦的大眾,早已在他的篡漢行為中失去了對他的信任和支援,那麼又怎麼會感激?

    他是一個儒學的專家學者,可是儒家學派的基本精神就是崇古,對於自己所診斷出來的社會的病態,王莽覺得只要吃下古老儒書上的藥方就可以痊癒。這又怎麼可能?腳步向前邁,可是思維向後看,幾千年以來一直成為儒生最痛苦的病源所在。(讓我想到後來的宋朝的改革家王安石先生)

    3.自作聰明的偏執狂。

    中國式的成功政治家,都是如同劉邦、劉備這樣的人物,他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最聰明的,利用身邊的資源拱立自己,才是他們的大智慧。

    而王莽並不是這樣的人,改革不順利時,他表現出極度的狂躁、不安,對於所有反對的聲音都迎頭痛擊,即便有的政客只是給予一些解決問題的建議。

    權力有時帶來睿智,但更多時候帶來獨裁。對於朝野上下一邊倒的埋怨、鼓譟,對於因飢餓而搶掠的民眾,對於趁火打劫的匈奴鐵騎,王莽開始了一系列的“法西斯”高壓政策,使得形勢更加急轉直下,最終他也在戰火中,身首異處。

  • 4 # 里爾1204

    王莽是一個被人輕視忽略的帝王,他建立的新朝僅十四年就被推翻了,比十五載而亡的秦朝還要短上一年,華人對新朝的認知甚少可想而知。加之班固在《漢書》中把王莽定為篡漢的奸臣,新朝只算是新莽,算不上王朝,這才導致王莽一直遊離在人們的視野之外。那麼王莽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他所建立的新朝又是怎樣的一個王朝呢?

    王莽,字巨君,西漢魏郡大名縣人。王莽生於權傾朝野的外戚之家,其姑母王政君是漢元帝劉奭的皇后,此時王家有九人封侯,五人任過大司馬,顯赫一時,儘管如此,王莽一向溫良恭儉,與其他王氏子弟截然不同。王莽的伯父是大將軍王鳳,王鳳病重期間,王莽衣帶不解侍奉王鳳數月,以至蓬頭垢面,王鳳臨終時便向王政君推薦了王莽,由是王莽進入仕途。王莽初入仕途,被任命為打理皇帝日常的小黃門,在此期間,王莽認識了在天祿閣管理圖書的劉歆。劉歆是西漢宗親,其父劉向是皇族宗正,因此劉歆和王莽便有機會接觸到大量先秦古書,這些書都是未立於官學中的古文經學,而這些古書也改變了王莽的人生軌跡。

    漢代時經學分為古文學派和今文學派,由於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古文經學一直被今文經學打壓。經過昭廢宣元成五代皇帝的發展,今文經學成為了壟斷官學,它不僅門派森嚴,還排斥其他學派,完全蛻變成了既得利益者的統治工具。今文經學還肆意對經典斷章取義,使經學成為了政治的附庸,導致仕人丟失自我,人心混亂。王莽和劉歆深深感受到今文經學的酸腐,古文經學將王莽和劉歆緊密聯絡在了一起。

    王莽對古文經學的研究,使得在野的知識分子對他越發支援,王莽從小便謙遜有禮,禮賢下士,經常把自己的俸祿分給門客和平民,甚至賣掉自己的私人物品去接濟窮人,他的地位和聲譽飛速提高,29歲的他成了大漢的新都侯,這也是新朝名號的由來,不久王莽便力勝淳于長,出任大司馬,此時王莽不僅外朝的首領,也是學界的領袖,他與劉歆一起倡導古文經學成為官學,劉歆為設計師,王莽為實踐者,這促成了整個社會秩序的重大變革。可天下沒有百盛之家,漢成帝崩,漢哀帝繼位,丁、傅兩家外戚掌權,王氏家族開始消沉下去,王莽也被免職,歸隱封地,不出意外的話,王莽便可以頤養天年了。

    一次王莽的次子殺了一奴婢,當時奴婢只是士大夫的私人財產,殺一個奴婢算不得什麼大事。而王莽做為古文經學的倡導者,根據古文,他認為奴婢的生命與常人無異,殺人就要償命。因此他令次子自殺。這事使得王莽名聲大振,王莽也重歸朝堂,人們在王莽身上看到了重整河山的希望。

    從劉邦建國到文景之治,從漢武巔峰到昭宣中興,西漢王朝開始走下坡路。元、成、哀、平,四個皇帝期間由於外戚輪番上臺,宦官弄權,弄得整個漢朝烏煙瘴氣,民不聊生。人口激增,土地已不堪重負,生產不出足夠的糧食,滿足不了人們的口腹之慾,社會矛盾重重。屋漏偏逢連陰雨,漢室江山風雨飄搖之際,漢哀帝又病逝了,皇帝的駕崩更加劇了社會的動盪,王莽臨危受命,再次出任大司馬,在他的建議下九歲的漢平帝即位,王莽的女兒也成了皇后,王莽的地位更加鞏固,改變王朝意識形態的機會已經來臨。

    由此王莽和劉歆發起了古文運動,他們希望建立一個造福多人的帝國。王莽曾在上書中說,市無二價、官無獄訟、邑無盜賊、野無饑民、道不拾遺、男女異路之制,犯者象刑。這就是王莽的終極理想。他想按堯舜禹三代所遵行的唐虞之道,建造一個“國給民富而頌聲作”的小康帝國。這種理想不僅讓天下古文經學的儒生為之傾倒,也激勵了各層民眾。

    公元6年,漢平帝暴卒,年僅兩歲的劉嬰繼位,太后王政君命王莽攝政,王莽稱假皇帝,權勢與皇帝無異。王莽認識到想要轟轟烈烈的改革,必須掌握國家的最高權力,於是王莽緊鑼密鼓地營造出自己稱帝的氛圍,鳳凰,神鳥,白鹿各種祥瑞紛至沓來,在長安求學的哀章乾脆做了個銅龕,寫上王莽是真天子,將銅龕放至高祖廟,王莽稱帝的輿論愈演愈烈,他榮登大寶的機會到了。不久王莽便接受了小皇帝劉嬰的禪讓,逼迫王政君交出傳國玉璽,王莽從假皇帝變成了真皇帝,改漢為新,歷時二百一十多年的西漢王朝就此結束。

    王莽做了皇帝后,便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王莽根據古文經義,將很多官職和地方重新命名,東昏改為東明,谷遠改為谷近,以圖好兆頭。為了消除西漢末年土地嚴重兼併的弊病,王莽推行王田制,也就是類似周天子的井田制,將全國土地公有化,不允許自由買賣,抑制了土地兼併,使耕者有其田。王莽又將奴婢改為私屬,使得現有的奴婢如同牛馬一樣成為了財產,但不允許奴婢買賣,這就抑制了大量農民淪為奴婢的命運。與此同時,五均六筦政策也在全國全面實施,即由政府統一物價,平衡市場供應,在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六大城市設立五均官,來控制物價,防止商人操縱市場。王莽又改革幣制,廢除了從漢武帝時期使用至今的五銖錢,新朝在新政策下煥然一新。

    王莽的一系列改革,一開始便獲得了成效,但時間一長蔽病便顯露出來。王田制觸動了門閥士族的利益,士大夫們無人支援,形同虛設。原本沒有土地的農民又無法賣身為奴,使得流民四起。五均六筦制由於缺乏官僚集團的支援,只能依靠富商大賈來推行,反而形成了危害更大的官商壟斷集團。幣制改革使得劣幣驅逐良幣,民間物價飛漲,官府信用極度下降。這些改革使得主管官員腦滿肥腸,國家財政更加虧空,百姓已無立足之地。

    為了轉嫁這些社會矛盾,王莽甚至和希特勒一樣發動戰爭,轉移民眾視線,激發民眾的愛國情緒,但這些戰爭不僅沒有緩解社會矛盾,官員反而趁機橫徵暴斂,更加激化了國內矛盾,王莽彷彿成了眾矢之的,由之前的謙謙君子變為了不切實際的昏君。漢朝之人信奉神鬼,王莽的龍興之地魏郡大名縣偏偏此時出現了黃河決口,人們都覺得這是上天對王莽的懲罰,這次的黃河改道,使得人口稠密的關東地區顆粒無收,各地農民無以繼存,相繼起義,新朝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王莽不得不廢除王田、奴婢、六筦之禁,這宣告了王莽改革的全盤崩潰,而王莽也將成為歷史的棄棋。

    由於王莽改革的全盤失敗,原來的聖人王莽成為了全民公敵,人心思漢,民間出現了劉姓再次稱帝的說法,而與王莽志同道合的劉歆選擇了背棄理想,參與了廢除王莽的兵變。雖然此次兵變失敗,年逾七旬的劉歆自殺身亡,卻給王莽帶來了致命的打擊。王莽變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天下最懂他的人也背離了他,王莽從此深居宮中,不再見人,他希望從古文經中找到出路和答案,希望上天給他重新來過的機會。但上天沒有再次眷顧他,赤眉及綠林兩股勢力直指長安,王莽並未逃避,他穿上了紫色的禮服,從容面對農民軍,最終死於亂軍之中。《漢書》中描寫此時的王莽是紫色蛙聲,餘分閏位,把王莽篡漢說成是以紫奪朱,蛙聲打鳴,就此新朝滅亡,諸劉又開始逐鹿中原。

    如果說王莽不選擇篡位,仍是以小皇帝劉嬰的名義治理天下,實施新政,相信嬰兒皇帝是無法翻出大浪的,王莽依舊會是西漢的實際統治者。假如王莽學學曹操,司馬氏,讓子孫代替他上位,前人栽樹 後人乘涼,必定不會像現在如此不堪。即便王莽篡漢後不急於求成,學習漢文漢景,好學黃老,等到物富民豐之時再另行改革,社會矛盾也難以激化,新朝也不會一世而亡,那麼後世的史官也不會把王莽罵得如此狗血噴頭,王莽也不會成為篡位的小丑,畢竟成王敗寇,就算王莽的後代幫他粉飾太平,我們也只能笑而不語。

    直到民國時期,人們才開始重新審視這位新朝皇帝,胡適等一些近代學者開始認同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國有、均產、廢奴三個大政策,這也算得上對王莽的一絲慰介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鼻子上黑頭好多突然間沒了,什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