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瞭解到的是四象限,還有其他方法論嗎?網上資料看著太玄乎,應該沒有那麼難吧。
8
回覆列表
  • 1 # sunny視界

    很多人每天都忙得焦頭爛額,工作量真的超負荷嗎?

    每天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有這種感覺的人應該不在少數。不僅常規的加班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甚至連節假日也無法休息,然而在付出這樣的辛苦之後,卻還是無法達到自己預定的目標。

    我想有很多人希望一天最好有48小時,或者想擁有比較充裕的時間享受生活。

    然而,有些人每天都能準時下班,週末和假日也能夠放下工作,盡情休閒娛樂,但他們的工作業績卻依然出類拔萃。

    兩者的差別究竟在哪裡?

    難道是他們與生俱來的才能所造成的結果?

    其實,後者都有共同的特徵。

    我發現,這些共同點跟個人的才能或能力沒有關係,而是由他們對時間的思考方式決定的。

    如果從結果來說的話,他們不是在消費時間,而是在投資時間,透過投資的方式建立時間資產,以後再獲取額外的時間。

    技巧一 從消費時間轉換到投資時間

    消費時間是指那些浪費在玩樂、消遣,付出了就能立即得到快樂,但對自己的成長沒有任何收穫的時間,如玩遊戲、看電視,上網瀏覽無用資訊、網購等等。

    投資時間是指對自己的未來成長很有幫助,但是剛開始投入會感到辛苦,但後面收益卻很大的時間,如閱讀、寫作、上課、手繪、健身、畫畫等等。

    我們在消費時間上所花費的,立即就能得到回報。如,玩一會兒遊戲會很開心,上網衝浪購物會很幸福,這種滿足感和幸福感是當下立即就能得到的,但對長遠發展來說卻沒有任何意義。但投資時間對我們來說進步不明顯,剛開始時,也會很難堅持,貌似是件苦差事,但後面的收益卻很大。

    所以我們要減少消費時間,增加投資時間。只有從消費時間轉換到投資時間,我們才能更高效。

    技巧二 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

    什麼是碎片化時間呢?就是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比預計的時間提前完成某項工作剩下來的時間;或是難免會有的一些預料之外的時間,如飛機晚點造成的無聊時間;等人、等車的時間;排隊的時間等等。

    因為這些碎片化時間零散、無規律,有時候只有幾分鐘、十幾分鍾、或是半個小時,如果白白讓它們流逝實在可惜,看似少的時間也能聚沙成塔,我們也可以拿來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

    如果每天把這些時間運用起來,其實也是一段不短的時間。比如你可以拿來多翻幾頁書,思考一些問題,畫幾筆手繪畫,記錄下幾段語音,計劃一下下一步該做些什麼事?

    這又讓我想到了前兩天看到的一本書,叫《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這本書裡提到的一個叫“抉擇點”的概念,講的就是類似這樣的一段時間,可以用來很好地作為碎片化時間思考很多有意義的問題。

    技巧三 要重視質量,不能只求速度

    技巧四 充分利用APP管理好自己的時間

    像34金幣法,Forest,iHour,學霸拯救地球,時間表,潮汐等等,都是很好的可以幫助我們管理好時間的軟體,具體用法大家可以自行下載了試試,覺得哪個適合自己就下哪個,不用全部都下載。

    根據自己的需要下載就行

    技巧五 透過工作90分鐘,休息10分鐘,讓頭腦更靈活

    這就好像在學校上課一樣,每堂課上完都會有一段休息時間,而成人的時間安排也需要時間,腦力工作不像體力活,不會有“身體已經累得動不了”這種明確的疲憊指數,所以往往往就會出現長時間的過度工作。

    如果想在有限的時間內收穫更多的成果,就必須讓頭腦始終保持思路清晰的狀態。因此對於休息時間的確保,也可以算是重要的時間投資。

    以我為例,只要不是特別忙的時候,我通常會工作90分鐘休息10分鐘,算是一個基本的週期。一般成人的注意力大概90分鐘是一個臨界點。因此,大學生一堂課時90分鐘,而大學聯考單一科目的時間限制也差不多是90分鐘。

    當然有些人連90分鐘都無法忍受,也有的是時間再長一點也無所謂,因此可以根據工作的性質或者配合每個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極限,自由確定自己的工作週期。

    然而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必須建立“工作一個段落+休息”的“格式化”,如果能夠將工作和休息以同一種格式反覆進行,頭腦的運作也會習慣這樣的週期。就算原先注意力只能集中60分鐘的人,在經過“工作90分鐘+休息10分鐘”的週期反覆進行,那麼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也會逐漸增加。

    技巧六 合理安排好週末的時間

    我認為週末也要早睡早起,最好也和平時一樣時間起床。因為如果偷懶,睡的時間太長,就會造成生理時鐘節奏的紊亂,從而影響星期一早上爬不起來,甚至一整天都渾渾噩噩,沒有精神。

    最好在週末別安排加班,如果碰到非常忙,必須要加班的情況,也一定要空出至少半天的時間來休息調整一下。不能安排得太滿,否則在新的一週會更累更糟糕。

    像我在週末也會跟平時一樣,在同一個時間點起床,像平常一樣早起閱讀,還會特意留一天陪陪家人、陪陪我的兩個孩子。

    這樣等到了星期一,會發現反而效率會更高,週末休息無關睡眠時間的長短,而是所謂的放鬆和調整。

    只要這樣做點小小的改變,就可以讓身體變得更好,而且可以很輕鬆地迎接星期一的到來,不會再有星期一綜合症啦!

    以上就是我分享的高效利用時間的六個小技巧,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 2 # 芯輝歲月

    時間規範管理,首先是對時間的劃分,什麼時間安排做什麼事,其次是統計這樣才能達到管理的準則。那麼怎樣才能讓規範有序的進行呢?這是問題的重點,不是格音雷子等所不及的吧。

    好的習慣是在合理的時間安排及不懈督促之下養成的。比如說學校管理,單位管理等,對待孩子以往的時間管理的重要性過於強調計劃與效率,卻忽視了生活平衡的重要性。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人們通常會讓孩子背上更重的包袱,無論是現實中的壓力還是精神壓力都變得越來越大。所以,我們就要更新時間管理的概念,改變舊的思維方式!新的時間管理的重要性實質是陪同孩子一起執行,如此不但可以增進感情更對規範養成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

    如今社會若做不到約束自己,那對孩子所進行的規範管理基本是空談。我們著手管理自己的時間了,要以實際行動影響引導孩子的日常良好習慣。比如:你經常拿著手機玩的沒玩沒了,那麼你需要時間規劃了而不是執行孩子的規劃。計劃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每天都安排好日程表、隨身攜帶備忘錄、合理安排做事的先後次序……但在精心計劃的同時,請你千萬不要忘記合理的放鬆。在每週規劃一些插曲活動,成人和孩子都必須要有自己的私人生活的時間與心理的交流……這一切的規劃安排是幸福來源還是雜亂無章的都在於你用時間、用心去經營的。

  • 3 # 十五樓的風景

    我是一個全職媽媽,沒有孩子以前,自己就是個愛熬夜睡懶覺的人。有了孩子以後,每天的生活在變成了無限迴圈小數,做飯、洗衣服、打掃衛生、帶孩子……每天覺得睡眠不足,沒有時間,越發的焦慮、暴躁。

    後來,看了《哪有沒時間這回事》,我才幡然醒悟,不是我沒有時間,而是自己不會管理時間。“沒時間”根本就是個偽命題。

    拿我每天最暴躁的時間段來說,就是早上。覺得自己還沒有睡好,孩子就醒了,然後就要起床給她做飯。關鍵是她還不願意自己玩,非要抱著她,或者你陪她玩,不然就不停的哭鬧。我一邊要忍受睡眠不足,精神不好的折磨,還得一邊做飯炒菜,還要聽她哭鬧,簡直是頭痛欲裂。但是這都是孩子的原因嗎?不是,追根究底,是我在她晚上睡著以後,洗衣服打掃衛生,然後就躺床上刷手機,不知不覺就到了凌晨,甚至更晚。我的生活被搞得一團糟,不是因為孩子,而是因為我沒有進行時間管理。

    看了《哪有沒時間這回事》,我才明白時間管理的重要性。然後根據書裡的方法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我從時間管理的初級開始,練習自己的時間管理能力。就是早起,使自己有一大塊完整的時間。首先就是晚上不再熬夜,哄孩子睡覺以後自己也會開始休息。其次,設定兩個鬧鐘,第一個音樂可以輕柔一點,在不影響孩子的情況下,自己聽到就好。第二個鬧鐘設在三分鐘以後,音樂要勁爆一點,保證能吵醒孩子。這樣,為了不把孩子吵醒,在第一個鬧鐘響的時候我就飛快起床,把第二個鬧鐘關掉。這樣,我就早起一個半小時,利用這段時間,我把飯做好了,家務活忙完了,基本下來還會有一個小時的空餘時間,我就拿本書坐孩子身邊看。她醒來了看到我在看書,就會好奇過來看我在看什麼,我看她對書感興趣,給她買了繪本,她看的津津有味,簡單的繪本自己已經能夠看懂。

    這樣的時間管理方法,我自己休息好了,精神也好心態多了一份平和,對孩子更有了耐心,也給孩子帶來了好的影響。

    接下來就是時間管理的第二級,作者給出了三個時間管理清單。即時間段清單、碎片化清單和每日任務清單。大腦的記憶是有限制的,可以利用清單把每日要做的事分類記錄在這三個清單上,以防止遺忘待辦事項。

    然後就是打卡,記錄,回顧等等方法都很實用。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人性化的理念。不要求我們一開始就設定目標,必須完成。而是慢慢培養自己的完成率。比如完成計劃的20%、40%、60%等等循序漸進。不能對自己過於苛刻,人無完人,不能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沒有人能達到每項工作都有100%的完成率。

    有效的時間管理,不僅能夠讓自己有更多屬於自己的時間,也能讓我們緩解因為沒有時間帶來的焦慮、暴躁等負面情緒。從小事做起,慢慢規劃自己的時間,養成好的習慣。生活也是不一樣的。

  • 4 # 傲風206315050

    簡單一點將要做的事情先羅列一下,然後按緊急先後排個序;再將容易和難辦的事情做一個區分。原則上先處理急務、再辦理普通事情;先完成容易的事情、再解決疑難的問題。只要管理好行程和日常計劃,時間方面定有富餘!當然很多人的習慣剛好跟我所說的方法相背相反,那麼問題也就自然來了,有親身經歷的人看到我家論點必定感觸良多!

  • 5 # 般若渡1

    1.有自己日常作息表。

    2.根據事物輕重緩急排序。

    3.學會利用閒暇時間。

    4.時間是海綿裡的水,又像擠牙膏。關鍵是學會擠時間。

    5.遵守自己定下的時間表,認真執行。

    6.學會立刻行動,不拖延,不等待。

    7.所有想做,要做的事都提上日程,按時執行。

  • 6 # 永中軟體

    時間管理上都有哪些方法論呢?我比較欣賞的是瑞典作家Staffan Nöteberg提出的番茄工作法,即透過廚房定時工具番茄鍾來管理時間,以25分鐘為一個週期專注於做一件事情,從而提高做事的專注力。

    簡單的講,就是以圖示樣式進行工作分配:

    第一步,準備好計時器(手邊的手機就行)、待辦清單,就能開始進行操作;

  • 7 # HR李亞男

    番茄工作法

    1、每天開始的時候規劃今天要完成的幾項任務,將任務逐項寫在列表裡(或記在軟體的清單裡)

    2、設定你的番茄鍾(定時器、軟體、鬧鐘等),時間是25分鐘。

    3、開始完成第一項任務,直到番茄鐘響鈴或提醒(25分鐘到)。

    4、停止工作,並在列表裡該項任務後畫個X。

    5、休息3~5分鐘,活動、喝水、方便等等。

    6、開始下一個番茄鍾,繼續該任務。一直迴圈下去,直到完成該任務,並在列表裡將該任務劃掉。

    7、每四個番茄鍾後,休息25分鐘。

    在某個番茄鐘的過程裡,如果突然想起要做什麼事情--

    a.非得馬上做不可的話,停止這個番茄鍾並宣告它作廢(哪怕還剩5分鐘就結束了),去完成這件事情,之後再重新開始同一個番茄鍾;

    b.不是必須馬上去做的話,在列表裡該項任務後面標記一個逗號(表示打擾),並將這件事記在另一個列表裡(比如叫"計劃外事件"),然後接著完成這個番茄鍾。

    德魯克四步時間管理法:

    第一步記錄使用時間的詳情

    第二步系統化管理時間

    推掉浪費時間的社交。

    記錄的實踐中有些哪些是可以替代的。

    三、有些時候可能你是在浪費別人的時間。

    第三步找出自己完整的時間區塊

    第四步重要的事情優先做,一次只做一件事。

    帕累託原則

    帕累託原則是由19世紀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託先生提出的。該原則的核心內容是說,生活中80%的結果幾乎都源於20%的活動。比如是那20%的客戶給你帶來了80%的業績,創造了80%的利潤;世界上80%的財富是被20%的人掌握著的;世界上80%的人只分享了20%的財富。因此,要把注意力放在20%的關鍵事情上。

    根據這一原則,我們應當對要做的事情分清輕重緩急,進行如下的排序:

    A.重要且緊急(比如救火、搶險等),必須立刻做。

    B.緊急但不重要(比如有同學突然打電話約你出去玩等),只有在優先考慮了重要的事情後,才會考慮這類事。人們常犯的毛病是把“緊急”當成優先原則。其實,許多看似很緊急的事,拖一拖,甚至不辦,也無關大局。

    C.重要但不緊急(比如閱讀課外書、做安全小報、與同學一起參觀博物館等),只要自己力所能及,應該當成緊急的事去做,而不是拖延。

    D.既不緊急也不重要(比如娛樂、消遣等),有閒工夫再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林書豪,我們有什麼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