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武器百科

    因為多炮塔坦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對未來坦克設計以及戰術使用方面所做的一種嘗試。後來在實際使用中,多炮塔坦克暴露出許多問題,所以導致其最終沒有被採用。

    維克斯A1E1“獨立”號重型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率先在索姆河戰役中,投入了Mark I型坦克,後來更多國家研發並使用了這種武器。雖然坦克這種新武器,在當時威力巨大,但由於其是新裝備,所以不是特別成熟。後來,為達到前線士兵們的需求,各國技術人員開始對這種新武器不斷的進行改進。其中,法國雷諾FT-17坦克安裝在車體上方,可360度旋轉的炮塔這一設計,被認為是最有效率的坦克火力配置,後來被各國大量採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各國對於未來坦克的使用方式仍然沒有統一定論。不過當時主流意見認為,塹壕戰在下一次戰爭中,仍是主要模式。而作為突破壕溝的坦克,必須要具備多個炮塔,才能在突破壕溝後對周邊進行掃蕩。

    維克斯A1E1“獨立”號重型坦克

    其實這種想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就已出現,成品為法國的Char FCM2C重型坦克,由於戰爭結束,因此這款坦克沒有量產。20世紀20年代,英國的參謀本部再次提出這一想法,隨後英國維克斯公司,按照這一想法,於1925年製造出了維克斯A1E1“獨立”號重型坦克。“獨立”號重型坦克除了在車體中央佈置炮塔外,還在其他地方安裝了4座機槍炮塔,這種設計震撼了各國的坦克製造業。

    蘇聯T-28中型坦克

    雖然多炮塔坦克對各國陸軍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但是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造成各國財政吃緊,對於新坦克的開發以及量產也就暫時擱置。所以最後只有計劃經濟幫助的蘇聯,大量裝備了自行設計的T-28中型坦克和T-35重型坦克。

    20世紀30年代末期,蘇聯在諾門坎戰役和冬季戰爭中,將多炮塔坦克投入實戰。很快,多炮塔坦克的各種問題,就立刻顯現出來。

    蘇聯T-35重型坦克

    多炮塔坦克的問題:

    1.為安裝多個炮塔,坦克的尺寸和重量就得增加,這就導致多炮塔坦克的機動性變差。

    2.機動性是坦克的一大技術指標,為了減輕重量增加機動性,這就導致坦克無法安裝厚重的裝甲。

    3.由於安裝了多個炮塔,所以多炮塔坦克內部的操作人員較多,這就導致坦克內部指揮混亂。

    4.由於內部空間不足,導致多炮塔坦克維護起來相當困難。

    綜上所述,多炮塔坦克,是對未來戰爭趨勢估計錯誤下誕生的產物,後來這種錯誤情況下誕生的產物被淘汰也是很正常不過的事。

  • 2 # 利刃號

    世界各國都研發過多炮塔坦克,不只有那些重型坦克採用過多炮塔結構,甚至一些輕型坦克以有過多炮塔的設計,例如英國早起的“十字軍”輕型坦克其前部副駕駛頂部就有一個裝有機槍的炮塔,其設計意圖就是為了讓向前的機槍獲得更大的射擊視野(理論上是180度),但是這種設計最後還是被保守的嵌入式機槍取代了,造成多炮塔坦克被淘汰的原因就是德華人發明的“閃電機械化戰術”糾正了很多人的軍事思維,

    早期的英國“大遊民”坦克雖然沒有炮塔但它兩側各有一門火炮,且安裝了許多機槍火力這本身就是一種類似於“多炮塔”的戰車,設計思路就是伴隨步兵衝鋒陷陣的“步兵坦克”,這類武器都追求厚重的裝甲以對抗敵人的戰防炮威脅,同時要安裝多個炮塔兼顧多個方向的密集火力,而德華人發明的閃電戰正好與之相反。閃電戰之父“古德里安”強調:“坦克要集中使用而且機械化部隊最重要的就是速度,對於那些投降的敵軍請交出武器並讓開道路,我沒有時間俘虜你們”,可見被步兵拖累、行動緩慢的多炮塔坦克不是閃電戰需要的兵器。

    因此德國唯一的NbFz多炮塔重型坦克從一開始就被古德里安送到了山地居多的挪威,繳獲的法國B1重型坦克也算是多炮塔型戰車;蘇聯的T-35、T-28等多炮塔坦克也都在巴巴羅薩之戰中落入德軍之手,儘管他們對德國虎式重型坦克的設計影響深遠,但這些武器也從來沒有出現在一線德軍裝甲部隊的序列裡,因為德軍的裝甲部隊從來都不是支援步兵作戰的移動堡壘,速度與機動性才是古德里安等裝甲兵指揮官最看重的效能指標。

  • 3 # 區域拒止

    最早的多炮塔坦克獨立號

    早期各國認為增加炮塔數量,不但可以增強坦克的火力,還可以增加坦克的全向攻擊能力。因此各種多炮塔坦克層出不窮。

    唯一還能上路的多炮塔神教——T35坦克

    1925年英國維克斯公司製造出了第一輛多炮塔坦克獨立號之後,多炮塔神教就開始在世界範圍流行。日本的九五式,前蘇聯的T35,美國的T1等等一大批多炮塔坦克走向戰場。

    隨著坦克之間裝甲對抗越來越激烈,多炮塔坦克的弊端也就開始顯現了。有句老話叫:“百項好不如一項精”。更多的炮塔佔用了坦克的載重能力和體積,使得坦克無法使用更加厚重的裝甲和更大口徑的火炮。而單炮塔坦克可以使用更大口徑的火炮,在火力上要有了巨大的提升。在次級炮塔取消之後,坦克的乘員也相應減少,在發動機功率不變的情況下,坦克可以使用更加厚重的裝甲,防護能力更好。很多多炮塔坦克的小口徑火炮根本無法擊穿單炮塔坦克的裝甲。而且單炮塔坦克也不會存在多炮塔坦克射擊時的擾動,使得火炮的射擊精度更加準確。可以再更遠的距離上打擊目標。

    蘇聯時代的恐怖設計,毛熊的思維確實驚奇

    由於種種劣勢的影響,就算是戰艦也都開始採用統一口徑,多炮塔坦克這種特殊時期的產物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 4 # 前沿陣地

    其實在坦克這種兵器誕生後,各國就開始計劃研製各種多炮塔坦克,意圖透過強大的火力作為陸地戰列艦使用,但是現實是殘酷的,在經過了一段嘗試後,多炮塔坦克最終被放棄,不再發展。

    一戰之後到二戰之間,誕生了很多多炮塔坦克,這些設計的想法無一例外都是以強火力為特色,成為陸軍作戰的尖刀。比如英國AE1“獨立”、德國的NBFZ、蘇聯T35、SMK、T28等等,這些多炮塔坦克一般都裝備數門火炮,以及大量機槍,幾乎就是一個四處冒火的火刺蝟。

    不過隨之而來的就是巨大的噸位,以及複雜的操作。當時的發動機技術不夠強,而這些大傢伙噸位一般遠超當時的中型坦克,直接導致機動能力很差,所以非常容易受到攻擊,包括步兵的反坦克炮、反坦克槍,以及轟炸機、火炮等,都會對其產生巨大的損傷,所以多炮塔坦克幾乎就是一個巨大的活靶子,實用性不強。

    所以後來各國都放棄了,還是發展中型坦克,以及厚裝甲、火力猛的重型坦克,拋棄了多炮塔坦克。實際上,多炮塔坦克可以說是一戰思維的產物,用於塹壕戰確實是一款不錯的武器,但是二戰時已經以運動戰為主,同時航空兵也迅速崛起,步兵的火力也大大提升,最終這種看似威猛的大傢伙退出了歷史舞臺。

  • 5 # 諸葛小徹

    歷史上第一輛投入實戰的坦克是英華人發明的MK1,它有“雌性”和“雄性”兩種型號,主要區別在“雄性”坦克多了兩門57㎜火炮(不是很懂英華人),左右兩個炮塔一邊一門。但是現在的坦克都沒有使用多炮塔設計的了,現代坦克的始祖是同樣出自一戰的雷諾ft17,她第一個擁有了中置獨立的可360度旋轉的炮塔,還有經典的動力艙後置,車體前設駕駛席等,這些東西都成了現代坦克的標配(梅卡瓦步兵戰車除外)。多炮塔坦克看起來很強,但是它徒有虛表,實戰裡速度火力和裝甲都不行,還死貴,所以被迅速淘汰了。

    最開始,大家都不知道什麼坦克管用,缺乏指導理論,都在閉門造車,特別是一戰結束後,坦克這種需要大規模戰爭進行檢驗的武器失去了實驗平臺,大家就都開始瞎搞了,半履帶的,多炮塔的,甚至是炮塔上還不止一門炮的,還有的在車體上安裝主炮,炮塔上的反而是小口徑副炮,各種妖魔鬼怪都出來了。

    但是多炮塔絕對是裡面最蠢的設計,沒有之一,就拿多炮塔邪教的巔峰之作t35為例,其有一門76毫米坦克炮和兩門45毫米火炮,另配5挺7.62毫米機槍,擁有了整整五個炮塔!是當時世界上最複雜的坦克,秒了虎式,交替負重輪都實在是太簡單了。

    結果呢?這東西和其他多炮塔一樣都是個廢物,火力弱(50噸級才短身管75炮),機動性差(19km/h越野),裝甲薄(最厚30mm,炮塔20mm,德國2號的水平),後勤噩夢(多種彈藥,及其複雜的機械,恐怖的油耗),造價恐怖(甚至是kv1的好幾倍),富集了輕型坦克和重型坦克以及瑞士鐘錶的所有缺點,除了義大利人和日本人的坦克,實在是找不到更完美的垃圾了,因為內部結構與人員配置問題,連放學校訓練人員都不行,哇,語言難以形容這坨屎。

    後來經過短暫的實戰送了幾波人頭後,多炮塔自然就放棄了,而且你要第二個炮塔幹啥?多塞一倍的炮塔成員?除非你找到霍位元人加入你的軍隊,並且研發出重量很輕的大口徑炮彈。

  • 6 # 薩沙

    多炮塔坦克是在坦克技術不成熟的時代,應急搞出來的產物。

    之所以被淘汰,只有一個原因,不實用。

    我們以已經算很先進的多炮塔坦克,美國M3格蘭特李坦克為例。

    嚴格來說,M3不算是多炮塔坦克,它只有一個炮塔和一個副炮塔。

    它將1門37毫米M3反坦克炮,裝在頂部的旋轉炮塔中,同普通坦克沒什麼區別。

    然而,在坦克誕生的40年代初期,37毫米反坦克炮似乎不行了。

    然而,由於坦克車體設計原因,無法容納更大口徑的火炮了。

    於是,設計師只能將一門75毫米M2坦克炮安裝在寬大車身的右方,成為副炮塔。

    這門活潑的威力很強,本來是法國M1897式75毫米野戰炮,可以擊穿當時所有坦克的正面裝甲。

    這個設計表面上還不錯,然而實戰中很要命。

    首先是37毫米頂部炮塔火炮,需要雙人操縱,炮手和彈藥手,這就是2個人。

    而75毫米火炮也需要炮手和彈藥手操縱,還是需要2個人。

    這樣一來,20多噸的坦克成員高達7人之多。後一代的M4謝爾曼坦克重30多噸,坦克成員不過5人。

    大家要知道,坦克外表看起來很大,內部空間其實非常狹小,多2個人是什麼概念?

    另外,火力強大的75毫米火炮,很快成為雞肋。

    因為它不是裝在頂部,而是裝在坦克正面車體內,因此只能小幅度轉動。

    只有坦克正對著敵人時,這門火炮才能夠鎖定敵人。

    由於轉動角度有限,坦克一旦突然遭遇敵人,又不是正對著敵人坦克。如果想要使用75毫米火炮,就必須轉動車體。美軍坦克轉動炮塔速度極快,但轉動高達20多噸的車體速度就奇慢,而且導致坦克移動、晃動,對於瞄準非常不利。

    這種情況下,如果遭遇敵人單炮塔坦克,M3坦克幾乎必死無疑。

    所以,到了M4謝爾曼時代,直接就廢除了這個副炮塔,將75毫米火炮裝入頂部炮塔,取代了37毫米火炮。事實證明,這才是實用的。

    時至今日,多炮塔坦克早已消失,而坦克的主要結構設計同M4謝爾曼其實也沒有什麼區別。

    事實勝於雄辯,實戰才是唯一真理。

  • 7 # 紅色手電筒

    多炮塔坦克屬於坦克進化中的產物,不過這種看上去高大威猛的東西,很快就是暴露了原形,最終很快被戰場淘汰。

    英國的“獨立”是多炮塔坦克在三十年代的標誌,其實,一開始坦克象英國的馬克1到4都是多炮塔的,不過到了獨立是把多炮塔進化到了一個比較成熟的境地。

    坦克是海軍的人搞的,自然一開始就是把各種軍艦的思路往坦克上搬。一艘軍艦上邊就是有一大堆炮塔,可以說是自身能夠在周邊形成了環形的火力圈,也就是四周沒有火力死角。而對於坦克來說,由於它很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引導步兵衝鋒,但是由於步兵畢竟是兩條腿,坦克一腳油就超過去,坦克非常容易脫離步兵的掩護,既然這樣坦克自身擁有一個環形的火力圈就是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方案。

    不過,看上去很美的是通常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坦克自身形成環形火力圈這個想法,很快在現實面前碰了壁。坦克不是軍艦,首先坦克上邊沒有軍艦上那麼大的空間,按照軍艦那種佈置炮塔的方式,坦克裡邊就太擁擠了,裡邊的人操作武器非常困難;第二坦克行駛的環境可要比軍艦複雜太多了,地面的起伏、彈坑、溝坎都是要坦克去克服,這樣坦克經常是要上下起伏,這樣的話,在使用武器的時候都需要坦克停車,而每個炮塔要射擊的時候,坦克都需要停車,這樣坦克就是一個固定不動的死靶,很容易被對方的反坦克火力毀傷;第三就是太貴、太重了。坦克是一個用鋼板把人包起來的機器,裡邊的人越多外邊的鋼板需要的越多,但是鋼板和重量是成正比的,而坦克的重量又是受到發動機的限制,不能太重,這樣又只能削薄裝甲,防護能力又差了。

    蘇聯人的T28/35系列都是多炮塔的,而且這兩者造的還不少,不過到了蘇芬戰爭,就已經暴露出多炮塔坦克的缺陷,蘇聯人也放棄了多炮塔的佈局,開始專心的去搞T34/KV這種單炮塔,剩下的多炮塔坦克在1941年中蘇軍的大潰敗中基本上被消耗掉了,這些坦克給了德軍士兵很多拍照的機會。剩下的就是在後方用訓練坦克手,完了事就是博物館了。

    這種高大威猛的傢伙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曾經出現過不少,以英國的獨立為首,不過造的最多的是蘇聯人,但是到了二戰前多炮塔坦克的缺點就已經暴露無遺,各國就已經停止研製新的多炮塔坦克,已經造出來的就繼續發揮餘熱吧,隨著機械壽命的消耗再加上戰損,多炮塔坦克就只能在各種博物館中露面了。

  • 8 # 會魔法的貓貓

    天底下沒有那麼好的事。

    坦克作為陸戰王牌武器,本身也是一個大系統,內部需要平衡。

    機動性,防禦性,火力輸出等某方面,不可能實現無限擴大。

    多炮塔,是不是多一個炮手?那樣坦克的人員變多,內部空間需要擴大,整個車體需要擴大,動力,履帶等等需要重新設計打造,成本變大了很多。

    如果只有一個炮手,多炮塔,實戰中,動力和防護有沒有最佳化,最關鍵火力輸出優化了沒有呢?戰場結果是都沒有。

    既然多炮臺的火力優勢,跟傳統坦克一樣,那就沒有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雞肉裡脊肉的醃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