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原始社會,每個人都赤身裸體,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妥,羞恥感是怎麼來的?
10
回覆列表
  • 1 # 滷蛋聚樂部

    人的羞恥感我個人認為就是一種負罪感。對於某件事某個人的負罪型的心理暗示,電視裡都會演一個小惡魔跟一個小天使的交鋒,一些人沒有羞恥感,就是小惡魔戰勝了小天使,反之就是小天使勝出。它的產生我認為是道德對於人品的束縛,束縛住了就會有羞恥感,舒服不住放棄了道德就不會有羞恥感。我們可以發現臉皮厚的人不會很容易產生羞恥感,所以它的產生是道德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力大小決定的。

  • 2 # 凱iss某人

    題主的本意應該是問:人類性羞恥感從什麼時代開始?

    生殖行為是動物的本能,也包括人類。但人類的社會性高於自然屬性。人類從原始社會末期產生階級分化,有了私有觀念,小家庭開始從氏族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實體。從這時人類就有了對於生殖交配權的排他意識,早期的群婚制度逐漸被固定的配偶制度取代,人們覺得生殖行為是不應公示於人的隱私,這既是為了避免群體濫交引發的子女歸屬爭議,也是一種私有意識的體現。最終演化成人類完整的性道德體系。

    據推測,人類性羞恥應該產生於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的階段。

  • 3 # 生活咔咔圈

    簡單的說本人感覺就是這人膽小加上做的事情和大多數不一樣所導致的!膽大的人哪怕在做的另類他也沒有羞恥感反而還會因為得到關注而得意。膽小的就不一樣哪怕是一件事情他不小心做錯了可能就會產生羞恥感!

  • 4 # 老陶說事

    一種觀點是,羞恥是文化的產物,社會文化透過羞恥要規範人們的行為甚至情緒感受。在社會文化傾向越偏向於集體主義時,羞恥對人的規範能力越強。

    羞恥可能是道德的基礎。

    可以設想一個情景,在原始社會中,一樣的好的,不一樣是要被排斥的,那種感覺被內化成了羞恥。

  • 5 # 情感D故事

    羞恥感是如何產生的?

    這個可以追溯到你的原生家庭,看看你小時候的成長經歷。

    孩子是這個社會的弱勢群體,當他們遭到家人虐待、侵犯的時候,往往沒有反抗的能力,只會倍感無力和無助。

    每個孩子都渴望父母的疼愛和接納,因為父母之愛遠勝於其他感情,所以孩子會為父母的行為,哪怕是虐待行為開脫,進而落入自怨自艾的陷阱。他們會認為自己骯髒醜陋、低人一等、毫無價值、不值得被愛。

    遭受虐待的兒童受害者之所以感到屈辱、羞恥,是因為作為人類,我們希望一切盡在掌握中,但是這個信念在受到任何一種傷害後都會土崩瓦解。當我們自認為有能力自保,卻做不到的時候,我們就會感覺無助和無力。這種無力感就會進一步導致屈辱感和羞恥感的產生。

    羞恥感是人在遭到虐待後產生的一種自然反應。虐待本身就是羞辱他人,蔑視人性。受虐者感到被虐待、被玷汙,會為自己的無能為力、任人擺佈感到羞恥不已。對遭受過虐待的人來說,這些感覺會深深地烙在心裡。

    羞恥感會滲透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讓人覺得孤立無援,也會讓我們失去自我。它是殘忍暴力行為以及破壞性關係的源頭,也是很多成癮行為問題的核心。

    格森·考夫曼在他的經典著作《羞恥感:關愛的力量》一書中曾一針見血的指出:“羞恥感是屈辱、失敗、罪過、自卑和異化的產物。”

    以上。

  • 6 # 迪迪乾貨

    羞恥感,是一種高階的道德情感表現。

    01.羞恥感是一種痛苦的信念

    韓劇《天空之城》的女主角是一個高高在上,孃家有顯赫的家室,父母定居在澳洲,父親在銀行當行長,丈夫是醫學院的管理層,甚至有機會放上院長。有一對女兒,目標是考上醫科大學,住在一個南韓頂尖大醫院裡德高望重的資深醫生“高檔宿舍:高檔別墅區——天空之城。

    這一切是不是很美好?

    門當戶對,只要女兒也考上醫科大,也算光宗耀祖了。

    但是,誰能想到女主角的身世是偽造的,她有一個酒鬼老爹,家裡開了一個牛血店,婆婆瞧不起,這樣一個身世在天空之城裡只能算是異類,所以女主角的身世只有婆婆和丈夫知道,其他住戶都不知道,就連她的一對女兒也不知道。

    突然有一天,女主角的身世曝光了。天空之城的鄰居表面不說,但背地裡都嘲笑她,就連她的大女兒都厭惡她,說出了:”我身上怎麼會留著如此低賤的血!“(大致的原話)。

    大女兒的這句話表明了她對自己出身的恥辱,為自己有這樣母親感到鄙視。

    而女主角從讀書時,就對自己的原生態家庭寒心,覺得自己的出生比別人低賤,要想往上爬,就要隱瞞身世。

    這部劇的女主角和大女兒都引伸出一個詞叫做:羞恥感。

    什麼是羞恥感?它不是一種感覺。一種令人痛苦的信念,感到羞恥的人相信,自己身為人,存在根本的缺陷。

    Brene Brown教授在她寫的書“I though it was just me ”裡面提出她對羞恥感的定義:羞恥感是一種相信我們是有缺陷的並且因此不值得被接納和歸屬的,強烈疼痛和體驗。

    來一個接地氣的說法:

    你穿了一條新裙子,感到滿足的同時,你又感到莫名的惶恐和焦慮,覺得自己穿這條新裙子,單位的同事對我有看法,還是穿的樸素一點。

    當自己取得某個成功後,在開心的同時,會覺得:”這不是真的,如果下一次沒有獲獎,大家就不理我,不再喜歡我了。

    總覺得自己的身材很差,同樣的衣服,別人穿好看,自己穿難堪,覺得上天給你一副邋遢的身材。

    因為羞恥感,我們經常會攻擊自己:

    我不好

    我不配

    我很醜

    我不該在這個世界上

    我太笨了

    為什麼要生下我?

    你接觸任何美好的事物,你都不會開心,反而會覺得:這世間如此美好,為何偏偏獨寵醜陋不堪的我?

    我們來看“恥”這個詞,它是從心從耳,意味著羞恥感從心中而生,是一種心理活動。

    在這件事情上,我們對喪盡天良的老師進行譴責,可真正殺死她的最大凶手是:父母、社會輿論、封建觀點。

    內心的羞恥,讓她覺得自己是一個錯誤,活在這個世界上是多餘的。

    很多人認為羞恥=內疚。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TED《擁抱羞恥的力量》提到羞恥不是內疚,羞恥專注於自身,內疚專注於行為。

    同樣做錯一件事情,內疚的心理:“對不起,我做錯了一件很糟心的事情。”羞恥的心理:“對不起,我就是一個錯誤。”

    羞恥是把所有消極行為結果全部都歸結於自身能力不足產生的情感,對自己的不認可,瞧不上自己,認為所有的源頭都是我自己。只有把自己給解決掉了,其他人才能好,我自己也能得到解脫。

    羞恥感是你對自己說:“永遠都不夠好。”

    羞恥感是一種被拒絕的感受。你努力迎合這個世界,去展現這個世界想要看到的東西,而你就像一個局外人,沒有歸屬感。

    就像一個網友說的:“羞恥感就像一座教育,但是一座你活該待在裡面的監獄,因為你“有病”。

    03.打破羞恥感的死迴圈

    羞恥感讓我們陷入一種死迴圈:認為自己不夠好,自己是醜陋的。差勁的。我們內心深處有一種渴望:希望自己可以變好,受到他人尊重。你潛意識裡認為:“只有自己變得最好,大家才會喜歡我,才會尊重我。但你努力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好,你又覺得自己不配好。

    那麼如何打破羞恥感的死迴圈?

    1.羞恥感是人性的一部分

    所有人其實都有羞恥的一面。

    亞當和夏娃吃了智慧樹上的果子後,心明眼亮,對自己赤裸的身體開始感到羞恥。用無花果樹的葉子遮住了關鍵的部位,自此開啟了人類行為模式。

    從這個角度老說,羞恥感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是人類獨有的。

    所以你需要正視羞恥感的存在,很多人遇到羞恥感這種情緒時,會想要逃避、隱藏,最後陷入自我否定當中。

    自我否定是羞恥感最大的敵人。你要想想那句話:“做人嘛,最重要的就是開心。”

    你和羞恥心兩人互相傷害,到最後你也弄不死我,我也弄不死你。既然如此,還不如握個手,相互和解一下。

    2. 注意我們對羞恥感的防禦

    心理學中有個詞叫做羅盤應對理論。它將人感到羞恥之後的反應分為四種:逃避/退縮/攻擊他人和攻擊自我。

    你需要對自己觀察自己的情緒。理智有可能會欺騙我們,但情緒不會,情緒是人的本能反映。你可以觀察自己出現羞恥感是什麼時候,你做了什麼事情。

    Srtep1:閉上演講,想想自己站在讓你沒有安全感的某個人或某群人面前,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確認有沒有讓你感覺到害羞、尷尬、想要撤離等事情。出現這些情緒卻還要跟對方交流,是什麼感覺?

    Step2:把注意力放在湧現的情緒上,免災,把那些感覺推出來,推到你面前,並想象它們正在形成一個有臉、有身體的人。

    Step3:請記下你看到,這就是那個讓你感覺到羞恥的自己,也是你一直在逃避、遮掩、害怕被別人看到的自己,把這個稱作為“影子”。

    Step4:請忽略觀眾,把注意力集中在影子上,與影子結成聯盟,然後面向觀眾,無聲地命令他們:“聽好!”情感受那股當你和影子用統一個聲音說話發出的權威性。

    《為何家會傷人》提到:我們是鏡子,也是鏡中容顏,世界在你眼中,而世界在你眼裡的投影,絕非僅是世界本身,更是你自身。

    3. 擁抱羞恥,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榮格學派把羞恥稱作為靈魂的沼澤地,是正視自己,接受自己不足最好的時候。

    《擁抱羞恥的力量》中演講者將一句話作為她前進的動力:榮譽不屬於哪些批評家,也不是那些坐在一旁對真正做事情的人指指點點,品頭論足的人。榮譽歸於競技場裡的男人。他的面容被塵土、鮮血和汗水所模糊。但當他站在競技場內,至好他會成功,至差他會失敗。但是當他失敗時,當他輸掉時,他失敗得如此無所畏懼。

    童話故事《皇帝新裝》中,所有人為了逃避自己不聰明的羞恥感,都瞎著眼睛稱讚皇帝的衣服真好看。

    多少人在小時候希望直言面對真相,做個誠實的人,長大後卻成為欺騙自己內心的大人,如同皇帝新裝一樣。

    你不需要多完美,才配得上擁有。保持不完美,開放自我,擁抱羞恥,保持真誠,你就配得上他人的尊重和愛。

  • 7 # 熊玲心理諮詢

    人有羞恥心是必要的,但若因羞恥感而深陷抑鬱,可謂病理性恥感了。

    病理性恥感,與受虐的核心感覺一樣:心靈受創、脆弱無助、自責自恨。從這點看,兩者之間可能同時或分別獨立存在,都可能是引發自我認同障礙(如我不如人,低自我價值)的原始創傷。

    兩者又有不同的體驗與模式:羞恥感,主要是一種臉面無地自容的難受,或有恐暴露羞恥的緊張,以強忍而承受之;自虐,主要以自我攻擊的方式,體驗到的是受辱的憤怒或快感。從這一點看,兩者之間存在關聯與秩序:恥感在前,自虐在後,即深刻的羞恥感,發展出道德自虐的模式。

    比起罪惡感,罪惡感常被視作一個好跡象,如果你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有罪感有懺悔,他人更有可能原諒你。羞恥感,卻讓人諱莫如深,我們會為懷有羞恥感而感到羞恥,會認為應該隱藏羞恥感。尤其是在重視成功的文化背景下,羞恥感像是一道抹不去的滄桑溝壑(取名傷溝),道德自虐就像一道厚重的防護牆(取名衛士),傷溝緊貼著衛士。這分明,羞恥感和道德自虐,是一對陰陽組合的難兄難弟。可我們常能看見的,是衛士的道德自虐,看不見的是諱莫如深的傷溝。

    道德自虐者,大多從青年開始呈現一種奇特的、被動的、自我挫敗的行為模式。如,忘我工作、拼命幹活、視顏面如命、有意無意地阻止其他人的幫助,似有對痛苦之事的上癮,對可能享受、愉悅感避之不及,似有躲著好事走的癖好;自己做得再好,都覺得不好,再優秀都覺得不踏實。這背後的推動力(潛意識動機),源自誓死證明自己不是“不如人”。生活中並不少見這類人。

    心理學家Gabriel和Beratis認為自虐和早年的創傷有關,大致有:1)遭遇過未經處理的喪失;2)養育者都比較挑剔或常常使他們感到內疚;3)兒童常感到要為父母負責;4)具有創傷或虐待性事件;5)有抑鬱的家族史。道德自虐者,至少有其中的一、二。

    也有很多人的自虐人格形成,是早年經歷中曾因受磨難而受過嘉獎。比如,你含著淚水忍著憤懣看著弟弟搗毀你心愛的物件;被大人誇讚“懂事的孩子”;你流血流汗完成了超出當時能力的勞作,或堅持到最後“活雷鋒”式的活動,受到大肆表彰,被譽為榜樣人物。這些過多過深的經歷,像種子一樣,既可成為抱持“完好自我”的動力,也是抵禦“不好恥我”的動力。

    我們從生活中不難看見,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老好人,他們似乎從小就揹負了“屈辱與責任”走過來的。再從大量來訪者的故事中發現,道德自虐者,比神經症患者活的更憋屈、不快樂,而他們的過去,往往不是“別人家的孩子”就是“懂事的孩子”。確切說,他們的過去是缺失童年的小大人。

  • 8 # 使用者1148383536548韻

    羞恥感人人有之,大都是後天受教育而形成的。無論男女,懂事後皆有羞恥感。若有良心,知感恩,懂禮數、明道德,守法紀,善自醒,慣反思,當你說錯話、做錯事後羞恥感就油然而生。反之就沒有羞恥感。沒有羞恥感的人通常都自以為事,厚顏無恥,他們把欺人騙人忽悠人的伎倆當作他們的聰明才智,這種人大都有一層畫皮包裹著,久而久之他(她)們的朋友越來越少,最終都會成為形單影隻之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年級孩子如何培養自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