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雪天雪晴
-
2 # 頌古詠今
據古人講,王羲之筆法至唐代便已失傳。故而今人寫不好字當與筆法無關,畢竟宋元明清乃至民國也曾出過很多書法大家,他們的字都很精彩。今天我們寫不好字的原因其實不在筆法,而在社會風氣,別的權且不論,單就漢字的本意我們都不甚瞭解!如此又怎能把字寫好呢?書為心畫,如果人的心出了問題,自然是寫不好字的。
-
3 # 真空妙有無量壽
千人千面,萬人萬法。法無定法,心意為之。善學其意者為得法。聖者之心,難測之妙,其法精微,皆以神顯。神龍非無首尾,管窺難見全豹。並非法失傳,實是學者鈍。
二王雖為父子,何以法不相隨?"不恨臣無二王法,只恨二王無臣法",此是亦狂亦謔之語,實乃可參可悟之理。
高山仰止,非不欲至。多多之人,視為畏途,難以為至。少少之人,學不因循,隨時而異。
羲之之法,固然為楷為模,大可不必纖毫畢現丶固守不變,亦步亦趨。時異事移,變化通靈,羲之再來,亦當重啟新法,雖不悔舊法,亦未必蹈襲。
法為用途,非為目的。崇高仰範,聖法為教,繼往開來,不宜糾結。不棄主流,為有源之水,前途無量。妄攀高峰,是非非之想,不易進取。
-
4 # 中州耕牛堂主
王羲之的筆法都蘊含在他的書法作品中,無論是楷書、草書和行書,其筆法都明顯的擺在那裡,怎麼說王羲之的筆法失傳了呢!
王羲之在他的書法理論大作《書論》中,幾乎把自己的書法技巧全部告訴王獻之了,但是,王獻之在運用中是否得其全部,這個不得而知。我認為,書法的用筆,在某種程度上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因為筆法是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這個主要靠學書之人去悟,並不是所有人的讀完王羲之的《書論》,就把王羲之的筆法全部學到手了。
對於王羲之的筆法,有不少人對其做出了詳盡的總結,這些總結也是各彈各的調,應屬學術範疇,只能參考,不能照搬照用。試想,學會王羲之《書論》的人都不能把王羲之的筆法全部學到手,後人的總結又算得了什麼呢?退一步說,研究王羲之筆法的人,也未必能把王羲之的筆法運用到書法創作之中,如果能,那他們就成第二個、第三、第四個、第五個王羲之啦。
我的觀點是:學習王羲之的筆法,一定要從王羲之的書法中去學,他的楷書 《黃庭經》、《孝女曹娥碑》;草書《十七帖》;行書《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和《蘭亭序》,都是我們學習王羲之筆法的範本,如果一個學書之人一生專工其一帖,並在臨摹中反覆的讀,反覆的悟,反覆的研習,不能說把王羲之的全部筆法學到手,起碼也會學到相當一部分的。
時下的習書之人,不少人是心存浮躁,急功近利思想嚴重,他們不是認真地臨摹王羲之的碑帖,而是總想走捷徑,時常做著自己能成為王羲之第二的夢,既不想付出,還想求回報。就這樣的學書態度,什麼時候才能真正把王羲之的筆學到手呢?
王羲之的筆法沒有失傳,永遠也不會失傳!只要他的書法在。
對於王羲之的筆法,不是今人沒有學好王羲之的筆法,而是當下有些人根本就沒有認真去學!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
5 # 王廙
古人說文以載道,書法也叫書道,二王筆法的核心可以用道來詮釋!!
形而上者通於道,形而下者備乎器。王羲之家族崇信天師道,所以道家思想對於王羲之的形象太大了,以至於他的兒子都和他一樣崇信天師道,名字裡帶一個之字。
王羲之的書法體現的是道家陰陽中和平衡思想,道法自然思想,無為思想;體現的是《周易》簡易變易不易,筆簡意豐;體現的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進而筆筆相生的結構章法;體現的是把道應用在器物上,筆墨紙硯均需要有陰陽中和的思想。所以說我們接下來一一分別敘述。
(一)道家陰陽中和平衡,道法自然,無為思想。
就說書法的結構,我們講究筆法,勢,裹束。筆法上強調以中鋒等為主,側鋒為輔,不要一味中鋒也不要一味側鋒。有中鋒才有骨力,有側鋒才有妍美豐富的筆法。而且強調我們要師大自然,從王羲之書論可以看出王羲之對大自然的形態和書法關係互為吸收,甚至鼠屎,栗子皆入書法。
再說無為思想,王羲之的氣韻是追求散淡平和的,清微淡遠的,散淡是魏晉的佛學思想,也就是道家修為方法,講究無意於佳,心無掛礙,講究陽氣明則華壁立,陰氣泰則風神生,他是一門綜合的修為方式。
在結構上我們的筆法講究無為而無不為,用簡單的動作,手勢,來完成更多豐富的筆法,講究流暢自然。
(二)周易~簡易變易不易
簡易就是概括,變異就是在不易的基礎上隨意發揮。
筆法即中鋒,所謂中鋒即筆心在畫中間範圍即可,是強調在中鋒基礎上的豐富,而不是偏側鋒為主。這一點和今人不同。
結構和章法上我們把書法概括為節,勢,裹束,這體現了道家思想的一體觀,透過一點進而生一筆,一筆生一畫,一畫生一字,一字為一篇之準。這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筆筆相生思想。
(三)
書法離不開筆墨紙硯,而器物即體現道家思想。
筆要求散而不散,筆鋒散了則字有變化,筆鋒凝聚則可以連續書寫,任意起倒變化。
紙張要求,滑潤而能留,吸水而不洇,柔軟而堅韌。
墨要求潤而不滯。所以說這些都體現了陰陽平衡的中和思想。
-
6 # 為龍書法
非常感謝邀請。王羲之的筆法真的失傳了,還是我們沒有學好王羲之的筆法?這個問題,應該說,王羲之的筆法確實是失傳了。我們從晉以後的書法來看,雖然都宗法二王,都各領風騷數百年。但是,王羲之還是王羲之,即使其子王獻之的書法,嚴格的來說,都已不是王羲之的筆法了,何況他人。據傳說,王獻之跟隨父親學書,王羲之夫人見其字後,說到:“只有一點像羲之”。由此可見,王羲之即使家傳也未盡如人意。在歷史上,比較認可得王羲之真諦的書家是五代的楊凝式,俗稱“楊風子”。宋黃庭堅曾有詩讚曰:“世人但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其《韮花帖》卻實是超凡脫俗,得王筆意,但也離王真正的筆情墨趣相去甚遠。個人以為,王羲之的筆法最絕之處是其側鋒的運用,側而不偏,側而復正,側而剛健,側而嫵媚,側而靈活,側而奇妙,側而姿態,側而盤旋等等,把毛筆發揮到極致,令你叫讚不絕口。所以說,即使不失傳,也很難得其精髓。因為,王羲之只能只此一人,是我們心目中“名符其實”的“書聖”。
-
7 # 禎石藏山
個人認為不是王羲之的筆法己經失傳,而是今人浮燥。古人那種閒情雅緻,現在人己不具備,古人的精神,古人文人的氣節,古人的學養,都是現在人達不到的高峰。
我老師民間書者,終身筆耕不止,以二王為師,終身筆耕不止,文革右手因衝擊致殘,後以左手作書,幾十年大門不出簡居陋屋,甚至連小鎮前後的變化都停留在當初的記憶中,他詩詞曲皆通,終不以書家自居,從未以書而取銀,當代人能做到嗎?
我結識他的時候,老人己不能作書,近九十高齡,遂以廢書相贈,請各位置評。
-
8 # 子衿書法
王羲之的筆法從來都是不外傳的,不要說是現代,即便是古代,也沒有人學好。
王羲之的用筆,動作十分小巧。到了唐代柳公權的時候,把方折發展到了程式化的僵硬模式。入紙即要頓筆挫鋒,非常的笨拙。被米芾批為醜書惡札。現在學習唐楷的人,他們的筆法對王羲之行書完全用不上。
書法的直接表現是筆法和結構。筆法是技能,結構是思維。筆法是硬功,結構是內力。除了個人自身的因素外,外部的因素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生活習俗,審美情趣都是左右一個人的書法學習目標。王羲之的書法,都是小字,而現在的書法式樣,是以大字為主。如果以王羲之的小字筆法去寫大字,第一是做不到,第二是寫出來也會顯得單薄。
實用是左右書法風格流派的決定因素。古代有一個叫朱平晏的人,他十分喜歡劍法。總想練就一身獨步天下的絕世神技。他到處打聽,知道有個叫支離益的仙人擅屠龍之術 。於是,耗盡家產,跟隨支離益在仙境學習屠龍之術。三年學成之後,回到塵世,卻找不到一條龍來施展他所學到的屠龍術。
王羲之的小字為的是實用。我們現在的大字也是為了適用於現代的實用需要。現代的書信,檔案,也經用電腦鍵盤替代了筆。書法成為了純粹的藝術欣賞。太小的字在龐大的展廳中不利於觀賞。所以現在寫大字的人比較吃香。大筆一揮,“厚德載物”,百官樂而張懸。“天道酬勤”,百工之人喜而懸掛。“海納百川”,富商巨賈,悅而受之 ……。若《黃庭經》,《蘭亭序》一樣拿在手裡細細品玩的書作,有錢的人,他們沒有時間來賞。你花幾十年的精力,學習到的功夫,卻無用武之地,就和朱平晏之屠龍術一樣。
-
9 # 讀書耕田人王七
就從學王這一折說起,唐楷四家,誰真正得其神韻,唯善草者懷素行草僅一半字和苦筍帖而矣,除米字獨挑學王大旗外,其他造意者又何足論,到元趙子昂,就寫得只剩下象了,現在也只是有點兒象了。
-
10 # 翰墨書道
這個問題值得每個書法愛好者甚至書法家思考探究。王羲之的書法的作品存在即便是臨摹作品,也會留下痕跡,何況古代臨摹特別是雙鉤或單鉤臨摹技術要比我們現代人厲害,下真跡一等的作品比比皆是。再說自李世民時代以來,二王一系書法一脈相承的大書法家也不少。說王羲之的筆法失傳 顯然有些危言聳聽以亦或對書法的筆法問題、王羲之一脈書法的臨摹學習不深,才可能產生這樣的認識。關於王羲之筆法的一脈相承問題在張彥遠的法書要錄中是有明確記錄的,見下圖。
這意味著什麼,我們不但可以透過王羲之的經典法帖中窺探王羲之的筆法,也可以透過上圖所列書法家的作品來探究王羲之的書法筆法。再說僅王羲之流傳至今且非常經典的作品就足以我們認識學習二王一脈筆法了。關鍵在於我們自己對這些作品的研讀臨摹學習的程度如何 ,是否能夠真正做到深入其核心筆法。再說還有王羲之的書法理論的記載呢。無論是古代或現代深入研究王羲之書法頗有成就甚至在實踐上獲得成就的歷朝歷代都不乏其人。只要我們用心學和堅持不懈下功夫臨摹研習,是完全可以窺探得王羲之書法筆法的門徑的。“
姜夔《續書譜·臨摹》中說:唯初學者不得不摹,亦以節度其手,易於成就。皆須是古人名筆,置之几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觀,思其用筆之理,然後可以摹臨。實際上我們能夠做到如此,假以時日也是可以的窺探王羲之書法門徑的。
回覆列表
王羲之書法的美,美在古樸,承上啟下,結構得於漢隸,兼得篆書之意,筆法也有古風。
後來的發展更加多姿,所以漸漸不被重視。
此外,王羲之書法的美,顯得飄逸,但靈魂在於靈動。這肯定與王羲之的學識修養,與他的成長經歷和際遇,以及他的性格分不開。
成長於世家,父母卻早亡,在伯父家長大。有恃才傲物的魏晉風骨浸潤。坦腹東床以待豪門選婿,竟然被選中,可見一斑。後官至右將軍,文人氣裡總添些刀戟森然的肅氣。後期心耽玄學,對宇宙人生又多幾分豁達。種種,使他的書法兼具有貴族,文人,還有悟道者多種氣質。
他喜歡鵝,願意按別人要求寫半天經書來換,卻不會為五斗米折腰。
此種經歷和養成,又有幾人?後人可能模仿它的形,卻學不到它的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