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盱眙小真

    道歉唄,還能怎麼,嚴重就帶去醫院看看,不嚴重就道歉,買點東西去給人家。我女兒班上也有個小朋友喜歡咬人,小孩子一起玩肯定會有矛盾的時候,我跟我閨女說,離她他遠點,不是怕他咬我閨女,我怕閨女也咬他,我們家閨女氣急也會咬人,但是我告訴她別人不先動手,你絕對不能先動手。別人動手你才能動手,保護自己不受傷。後面的事媽媽會料理好,要是你先動手打人,我不會管你,回來我是不會放過你的,後果你知道,她說知道。上了快兩個月,平安無事。

  • 2 # 不南電影

    首先身為家長,不能把眼光盯在咬了同學這件事情上,而是,為什麼要咬人,以後該怎麼辦,這樣的事情是不是可以避免的,更重要的是不能過於保護.

    我是小度,一個從事青少年兒童成長規劃教育的老師,下面是我的一些看法:

    曾經看過一個新聞:

    因為樓外施工,一個正在屋內看動畫片的10歲男孩,一氣之下,用小刀割斷了施工者下方的安全繩。

    後來消防大隊出動,總算把人安全救了下來。

    面對警方的詢問,小孩說,“我當時在看《喜羊羊》,外面鑽機打牆的聲音太吵,我就用刀子把繩子割斷了。”後來,他爸爸竟然只有賠了那根繩子。

    一陣唏噓……

    你永遠要明白一件事:如果道歉有用,要警察干嘛?

    家長總是拿孩子小來說事,說什麼孩子不懂事,怎麼能和孩子計較呢,今天有了錯不好好教育,未來犯了錯,後果會如何?以後就不會是簡簡單單的賠償了。

    現在的過於保護,到了未來都是在未來的路上挖坑!

    在大多數失控的成年人的過去,都會有一個不完整的教育體系。他(她)是小孩,犯了錯,但你是大人,如何懲罰錯誤的分寸在你這裡,但讓他(她)知道自己錯了,是你的責任!

    我始終相信一句話:

    一個人的學識水平,決定了他能夠飛得多高,一個人的教養,決定了他能夠飛得有多遠。

    家庭教育的本質是與學校教育的相輔相成,不管你給孩子有多優渥,教養,比什麼都重要。

  • 3 # 愫說育兒

    我的孩子現在已經五年級,在他幼兒園大班那年,他也曾經把同學給咬了,那也是他迄今為止,唯一一次咬人。

    咬人,是孩子在成長過程較常見的現象,區別是有些孩子偶爾咬人,並且經過家長的引導教育,不再犯了;有些孩子常常咬人,且“屢教不改”,“樂此不疲”。

    到底是哪些因素,影響了教育的結果呢?家長又該如何處理呢?

    是不是咬人的孩子,都是具有“攻擊性”的孩子呢?

    而要解決“怎麼辦”這個問題,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說我的觀點,供大家參考——

    1.拋磚引玉:由於我家孩子的情況,具有較大的普遍性,因此,我先談談那次咬人事件的始末,以及我們的處理過程;2.孩子為什麼咬人?3.常常咬人、打人的孩子,背後真實的原因是什麼?如果我說,我曾經期盼過孩子“闖禍”,你會想批判我嗎?

    2015年6月8日 星期一 晴今天,宸哥兒終於“闖禍”了。 Mico老師在電話裡描述了事情的經過——軟陶課上,軒軒二話不說,伸手搶宸哥兒的白色軟陶泥,宸哥兒當然緊抓不放,無奈軒軒比他力氣大,眼看著軟陶泥就要被搶走了,宸哥兒情急之下咬了軒軒的手。軒軒哭了,宸哥兒憋著眼淚說:“老師,他連問都不問,上來就搶。”這一說法也得到了其他小朋友的證實。我知道,遲早會有這樣一天。甚至,我曾期盼過類似的事情發生,並想象過他在不可避免的衝突發生時會作何反應。我承認,我不希望他慫。今天,他用事實告訴我,他竟可以如此彪悍。

    因為我瞭解我的孩子,他日常是一個溫順謙讓,有規則感的孩子。

    他知道,當很多小朋友都想玩時,要排隊輪流玩;

    我知道,想玩別人手裡的玩具時,要先徵得對方的同意;

    ……

    幼兒園老師給他一顆山核桃,他吃一半,剩一半揣在口袋裡帶回家,因為他覺得好吃,所以想要媽媽也嚐嚐。

    他的玩具和食物,只要小夥伴喜歡,向他友好提出,他都樂於分享。

    因此,我既欣慰,又擔憂。他這樣的性格,如果遇到衝突,莫不是要退避三舍了?

    如今,衝突真真切切地發生了。事實證明,他不惹事,但也不是怕事的。但是,暴力終究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此刻,我醞釀已久的“教育課題”,終於找到最合適的溝通時機——

    宸哥兒深知老師向我告了狀,牽著我的手,沉默了一路。我想他可能需要一些時間平復心情,所以並沒有打擾他。

    到家了,我問:“寶貝,你是不是有話想對我說?”

    雖然我和顏悅色,可他並不願意開口,於是我繼續默許他獨處一會兒,自己轉身進廚房忙活開了。

    準備晚飯的過程中,我抽空悄悄給受傷的小朋友的家長打了電話表示歉意,對方很寬容表示不必放在心上。

    晚飯時分,我示意宸爸暫時不提此事,大家平靜地吃完了晚餐,之後正式的溝通開始了——

    我:“寶貝,來,咱們現在把今天的事情解決一下好嗎?老師已經把事情的經過告訴我了,對於這件事你還有什麼補充嗎?你可以說說你的感受。” 宸:“是他先搶的,問都不問一句,上來就搶。”當他開口敘述這件事,還是有一些激動,眼淚溼了眼眶。我:“我瞭解,老師和同學們也說是他有錯在先。但是咱們是否可以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呢?比如請老師再分配一些軟陶泥給他,暴力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哦!本來錯在他,但是你卻咬了他,這就是你理虧了,你理解嗎?”

    宸哥兒沉默……

    媽:“媽媽知道你一向都是規則感很強的好孩子,你熱情、善良,我知道你將來也是。今天我只是有一點點小意外,不過我覺得你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是嗎?” 宸:“嗯,以後我會好好說,不暴力。” 媽:“這就對了,那咱們現在買些好吃的,一起去看望軒軒好嗎?” 宸:“這……就不用了吧?”媽:“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會犯錯,這不可怕,知錯能改就是好孩子。咱們要有勇氣面對自己的錯誤,及時糾正和彌補,對嗎?每個孩子都是爸爸媽媽的寶貝,如果今天是你被別的小朋友咬傷,媽媽一定會很心疼難過的,現在軒軒媽媽肯定也一樣。你是我的孩子,你犯錯,媽媽也有責任,所以,剛才媽媽已經跟軒軒媽媽道歉了,她很寬容,讓我不要批評你。事實上,直到現在為止,爸爸媽媽也都沒有批評你的意思對嗎?無論發生什麼事,我們都會陪著你一起面對,你看,你犯了錯,媽媽先要道歉,但我覺得你有必要當面跟軒軒說對不起。如果你願意,我們會陪你一起去,好嗎?” 宸:“那好吧,軒軒喜歡吃西瓜,咱們買個大西瓜去看他吧。” 媽:“好啊,不過為了表示你對這件事情的擔當,買瓜必須用你的零花錢,如果錢不夠,我可以幫你補貼差額,可以嗎?畢竟,犯錯誤總是需要付出一定代價的。” 宸:“OK,走吧走吧,快點快點。” 媽:“好孩子,媽媽希望你記住,咱們輕易不惹事,但遇到事也不要怕事,只是需要用正確的方法去解決衝突。萬一做錯了,也不要緊,馬上去糾正彌補,明白了嗎?” 宸:“媽媽,我知道了。”現在,我們再來探討一下,孩子為什麼咬人?

    上面的例子,我想足以證明,咬人的孩子,不一定是具有攻擊性的孩子。孩子咬人,可能是有以下原因(但不侷限於以下原因):

    1.口部敏感期被強行阻斷,沒有度過好

    寶寶3個月開始,出現口部敏感期,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愛吃手。

    有些家長覺得手髒,強行制止,甚至在孩子手上塗抹黃連水、辣椒水等,強行阻斷孩子的口部敏感期。如果這個階段寶寶口唇吮吸的慾望沒有得到滿足,他們的行為就會延續到下一個階段,有的表現是咬人,有的表現為繼續吃手。

    2.孩子在長牙期,“咬”這個動作能緩解口腔不適

    1.5~3歲的孩子咬人,可能是因為長牙期,牙齦癢,咬東西能暫時緩解孩子的口腔不適,而家長又沒有及時教育孩子,哪些東西是可以咬的,哪些是不能咬的。

    3.三歲以後的孩子,往往會用咬人來表現拒絕、不滿等。

    如上面的例子,面對小朋友突如其來的搶奪,孩子拒絕交出屬於自己的軟陶泥,在爭奪的過程中,孩子為了表示拒絕和不滿,也為了自己的東西不被搶走,採取了咬人的方式進行自我保護。

    4.宣洩情緒

    別看孩子小,也是會有心理焦慮的。

    比如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被脾氣暴躁的父母經常訓斥的孩子,被長輩“恐嚇式”教育的孩子(再不吃飯,大灰狼就來把你叼走;再哭,警察就來把你抓走)……都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缺失的孩子容易焦慮,再加上幼兒園普遍存在分離散焦慮,一部分孩子可能透過咬人、打人宣洩一時的情緒。

    小結

    1.家長要幫助嬰兒期的孩子順利度過口部敏感期,可以注意孩子的手部清潔,讓孩子自由探索,順利由口部敏感期,過度到手部敏感期;

    2.孩子長牙期,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小餅乾、磨牙棒等,還應該及時幫助孩子清潔口腔,避免牙齦發炎,導致身體不適帶來更多的煩躁不安;

    3.教會孩子表示拒絕和不滿的正確表達方式

    “你可以大聲告訴對方:不行!”

    “你可以求助於老師的調解。”

    ……

    4.科學育兒,多陪伴孩子,不要為了讓孩子“聽話、乖”,而用錯誤的方式恐嚇孩子;

    告訴孩子:“我理解你此刻的情緒,你現在感覺很生氣(或難過)”,讓孩子意識到此刻是一種的“情緒”,情緒會過去。

    “咬人,不是正確的發洩情緒的方式,你可以試試揮起拳頭打在空氣裡,你也可以向父母哭訴……”

    “你知道被咬了會很疼嗎?你要不要試試?”如果孩子不反對,不妨適當“以牙還牙”讓孩子“感同身受”,但務必控制好力度,既讓他感受到疼,又不讓孩子受傷。

    常常咬人、打人、欺負人,卻屢教不改的孩子,背後真實的原因是什麼?

    結症很可能出現在父母身上。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教養方式影響孩子的行為習慣,甚至直接塑造孩子的三觀。

    1.“小霸王”背後站著嚴厲的家長

    邁克爾·湯普森在書中寫道,一個與父母關係親密穩固的孩子會擁有這些特質:能享受他人的陪伴、能遵守先來後到的規矩、能與別人分享與合作、有同理心和自控力、能讀懂他人的情緒、信任他人、相信自己會被掛念……

    而有社交障礙的孩子往往是因為與父母的關係出了問題——孩子與孩子的關係,是由孩子與家長的關係決定的。

    教育專家尹建莉曾經說過一個例子:

    小區裡有個“小霸王”,經常衝撞別的孩子,媽媽打他罵他都沒用。有一天,小男孩騎著新買的小腳踏車,故意往別的孩子身上撞,他媽媽氣得又過來打他。尹建莉阻止了媽媽,對小男孩說:“呀,新買的腳踏車真漂亮!我見過一個小朋友,人家用了不到半小時就學會騎了,就不會撞到小朋友身上了。阿姨相信你,肯定也用不了半個小時。”就這樣,尹建莉故意把他撞小朋友的“壞”說成無心之過,果然,小男孩接下來就不撞人了。

    “道理很簡單,媽媽整天打孩子,孩子內心是自卑的。他撞小朋友也是出於報復心理,是他對自卑的一種反抗。但如果你經常表揚他,刺激了他的正面情緒,讓他不再為此感到自卑,不讓他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他在人際交往當中就會有正面表現。”尹建莉說。

    2.暴力育兒的父母

    如果家長總是透過訓斥、打罵的方式教養自己的孩子,弱小的兒童是不具備反抗能力的,孩子被動的“聽話”,同時孩子從父母身上習得的,是暴力手段可以獲得控制權,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那麼,孩子就有可能在社交中,常常使用暴力的方式去獲取自己想要的;比如,當他透過搶奪、打人、咬人等極端方式,嚐到“甜頭”,達到某些目的,而並沒有遭受到應有的處罰,便會在內心強化這種社交方式,並逐漸形成一種錯誤的行為習慣。

    小結

    同理心、自控力、信任與愛……這些微妙又至關重要的社交能力,其實最初都是由家長在不經意間教給我們的孩子的。

    如果,你害怕孩子出去受氣,那麼在家庭生活中也千萬別給他氣受;

    如果,你害怕孩子出去欺負別人,那你也別欺負他。

    感謝閱讀全文。

    育兒路上,難免有困惑,抱團成長,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市場營銷當中有一種模式稱為口碑營銷,那麼口碑營銷能不能應用在農產品銷售當中?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