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可可麥佳
-
2 # 照見
毫無疑問是會影響到的,下面我一一介紹成年人的依戀型別
安全型/自主型依戀在嬰兒期形成的安全型依戀,很容易演變成年人的安全型依戀
對於依戀關係(戀愛關係)的態度:他們認可依戀和戀愛的價值,也就是認可親近的人際關係的價值,但是同時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任何特定的事件或人際關係都是比較客觀的。他們不會盲目的說任何關係都重要。
對依戀關係(戀愛關係)的評價:對於關係的描述和評價是始終如一的。
人際關係尤其是親密關係中表現為:不害怕被拋棄或分開,也不害怕和人親近
冷漠型依戀在嬰兒期形成的迴避型依戀,很容易演變成年人的冷漠型依戀
交談:相比安全型,這些人合作性的言語比較少,也就是經常單獨的考慮自己或別人。當他回憶一些事件的時候,一方面說「xx挺好的」,但是你具體問:好在哪裡?——他就無法很清楚的描述了。比如說「我媽媽非常優秀非常好,我們關係很好」,然後你問「好在哪裡?」他會說:「她工作非常努力,經常加班,我很敬佩她。在家時間比較少。」
對於依戀關係(戀愛關係)的態度:比較傾向於認為一個人過也挺好的,覺得戀愛似乎是可有可無的,會強調自己活的很好。
對依戀關係(戀愛關係)的評價:對於關係的描述和評價很少,對他們來說這似乎這不是個重要的問題。更注重關係裡的一些物質或現實因素,而不是互動。
人際關係尤其是親密關係中表現為:害怕和人親近,但是不害怕被人拋棄或分開
迷戀型依戀在嬰兒期形成的反抗/矛盾型依戀,很容易演變成年人的迷戀型依戀
交談:句子通常很長,語法混亂,或者經常充斥著含義不明、模糊的用語(「那個」「這個」具體代指什麼沒有說清楚,還有一些讓人困惑的語氣詞等)。交談中顯得被動、害怕或者容易激動、憤怒。講話前後比較沒有一致性,對自己說的話無法提供充足的論據。
對於依戀關係(戀愛關係)的態度:強調戀愛關係的重要性,但是似乎沒有辦法具體分析,經常對陌生人和自己的關係,也投入過度的關注。好像很容易對別人產生好感,而且強烈。似乎無法很好地處理戀愛關係或親近的關係。
對依戀關係(戀愛關係)的評價:評價比較容易變化,似乎容易理想化。
人際關係尤其是親密關係中表現為:害怕和人分開或被拋棄,但是不害怕和人親近
未解決型/混亂型在嬰兒期形成的混亂/迷茫型依戀,很容易演變成年人的未解決型/混亂型依戀
對於依戀關係(戀愛關係)的態度:前後不一致,沒有穩定的態度。可能會像前三種依戀型別,但是又會變來變去。
對依戀關係(戀愛關係)的評價:不一致,不穩定。可能會像前三種依戀型別,但是又會變來變去。
人際關係尤其是親密關係中表現為:即害怕和人親近,也害怕被人拋棄、和人分開。
-
3 #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我要是找老公,要找個像我爸爸那樣的”。
“我要是結婚,得找一個像我媽媽那樣的女孩”。
我們曾經是否也這樣想過?
我現在的伴侶身上是否有我父母的影子?
這只是一部分人尋找伴侶的偏好,還是一個潛在的真理?即:成年後的浪漫關係,是否會受到嬰兒期依戀關係的影響?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確實是會的。
愛是從何而來的?還記得依戀關係的定義嗎?
依戀,是指孩子對特定個體之間發展起來的積極情感聯結。大部分的嬰兒依戀型別,可以劃分為以下三種:
安全型依戀迴避型依戀矛盾型依戀這樣的型別是怎麼確定的呢?我家的孩子屬於哪種型別的依戀關係呢?
1969年,一個叫做安斯沃斯的心理學家,就做了一個“陌生情境實驗”,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出現類似的場景:
讓一位媽媽和自己的寶寶在一個陌生的房間裡待著,一起玩玩具,然後媽媽離開房間一會兒,孩子自己待在房間裡,看寶寶會是什麼反應。再然後讓媽媽重新回去,重新和寶寶在一起,再觀察寶寶這個時候的反應。
不同依戀型別的寶寶,在“寶寶和媽媽一起”、“媽媽離開”、“媽媽再回來”(這段最重要)這幾段時間裡,會有不同的表現:
安全型:和媽媽在一起,很舒適、並不總是粘著媽媽,願意獨立探索;
媽媽離開時感到不安、哭泣;
迴避型:和媽媽在一起,無所謂;母親離開時,無所謂;母親回來,不予理會或短暫接近一下又走開。
矛盾型:和媽媽在一起,很粘媽媽;媽媽離開時,表示強烈反抗;媽媽回來時,尋求與母親的接觸,但同時又顯示出反抗,甚至發怒,不能再去玩遊戲。
安全依戀型的孩子和照顧者之間,是健康、積極、信任的依戀關係;
迴避依戀型的孩子和照顧者之間的關係比較冷淡,並且避免與照顧者進行互動;
矛盾依戀型孩子和照顧者分離時,表現出巨大的痛苦,但當照顧者回來後,又對其非常生氣。
依戀不僅是孩子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會關係,不僅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而且直接影響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的人格完善。更具體的嬰兒依戀內容,請參考:不粘人、不哭、超好帶……真的好嗎?孩子可能缺乏安全感
聯想一下我們自己和愛人相處的時候,會不會也有同樣的情況?
如果愛人之間需要分開一段時間,發生的情緒可能和小孩子差不多。
有的愛人雖然捨不得對方離開,但對方回來後,會非常欣喜地迎接對方;
也有的愛人在分開後,會失望、悲傷,等對方回來,就會發脾氣,即便對方道歉了,也還是會生悶氣,很難安撫。
所以,心理學家鮑爾比(Bowlby)說:
“人類從搖籃到墳墓,都會有依戀行為。”
下面這個表格,也許能讓我們直觀地發現:成年人的愛情表現和嬰兒的依戀行為如此相近:
那麼,依戀行為,是如何影響成人的浪漫關係的呢?我是怎樣的人?根據心理學家菲利普.謝弗的研究,可以透過思考下面的陳述內容,來測一測自己是哪種依戀型別:
(1)我覺得自己易於與他人接近,並且能夠很愜意地信賴對方,也能獲得對方的信任,我很少因為害怕被離棄或是被他人過於接近而擔憂。
(2)我在接近他人的時候會覺得有些不自在,我很難完全相信別人、依賴別人。當有人對我特別親近的時候,我會覺得緊張;我的愛侶常常要求我與他更親密些,但這往往讓我不自在。
(3)我發現別人不願和我接近。我還常常擔心我的愛人並不是真正愛我,或是不想和我在一起。有時我想要完全融入另一個人,但這往往會把他們嚇跑。
根據謝弗的研究,同意第一段話的人屬於安全依戀型,這樣的人易於建立親密關係並從中獲得快樂,而且,他們對親密關係的未來充滿信心。
大多數成年早期個體(超過一半以上)表現出這種安全依戀模式(Hazan&Shaver,1987).
相反,同意第二段話的人典型地表現出迴避依戀模式。這樣的人大概佔了總人數的四分之一,他們在親密關係中往往投入較少,與戀人分手的機率比較高,而且經常會覺得孤獨和寂寞。
最後,同意第三段話的人屬於矛盾依戀型。這樣的人通常在親密關係中投入過多,會反覆地和同一個戀人分分合合,而且往往自尊水平較低。
總結一下:
安全依戀型的人有著浪漫而熱情的愛;
迴避依戀型別的人對應遊戲式的愛;
矛盾依戀型的人有著佔有、依賴式的愛。
由此看來,安全的依戀,對婚姻質量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在童年時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和包容的惡人,在成年後的戀愛、婚姻關係中,會更有安全感。
我如何與我的愛人相處?追溯到形成“現在的自己”的原因,我們更容易在親密關係中解決一些自己也沒想到的心結,和自己的愛人找到互相配合的模式。
如果自己以及自己的愛人都是安全型依戀型,那很幸運,你們的婚姻滿意度通常很高,因為安全依戀型別的人:
1、對婚戀關係持有積極信念和期待;
2、形成更穩定的婚戀關係;
3、在婚戀關係中感受到較高水平的親密、承諾、情感捲入;
4、從婚戀的親密關係中個體驗到滿意;
5、在婚戀關係中採用積極的溝通和交往模式。
但如果,你自己或你的伴侶,屬於不安全依戀中的一種,你希望改變自己,也希望改善你們的親密關係,那怎麼辦呢?
首先明確一個好訊息,依戀型別是可以改變的。
依戀除了先天因素的影響之外,還受到個體經驗在塑造人際關係過程中的影響。所以,儘管依戀型別一旦確定就會相當穩定和持久,卻也是可以改變的。
首先,瞭解自己和伴侶的依戀型別,也瞭解了這種依戀型別的成因、特徵之後,相信你會對自己以及伴侶的很多行為,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麼,希望你和你的伴侶都能更好地接納自己。
接納了自己的,接納了對方,我們才能對自己戀愛、婚姻中曾經產生的那些矛盾、困擾,進行新的評價和認知。從而積極的改善。
如何改善我和愛人之間的親密關係?一位研究婚姻關係的著名學者,名叫John Gottman,他研究發現:
若夫婦的關係穩定和滿足,夫婦的正面和負面互動的比例最少是5比1。
正負比例是5:1而不是5:0,這說明啥?
說明關係再好的夫妻也是會吵架,會有衝突的。
所以,關鍵不是衝突本身或衝突的次數,而是夫妻如何處理衝突?
一項對幸福夫妻和不幸福夫妻的比較研究發現:幸福的夫妻幾乎在所有方面都有更好的溝通技巧;而存在長期嚴重問題的夫妻關係有三個模式:互相防備(包括牢騷不斷)的關係;互不相讓的關係;互不理睬(僵持)的關係。
雙方的良好溝通,是處理衝突、互相理解、包容接納的基礎。
安全型依戀的愛人之間,會進行更多的自我表露,更誠實的表達自己的情感,對伴侶更開放,這正是他們的親密關係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滿意的原因之一。
如果你有個迴避型的愛人:
迴避型愛人通常會有意地和伴侶保持距離,為此,可能會故作清高、看似獨立,實際上是為了防禦性地保護自己。
和這樣的人相處,相互交流時,請多注意他的非語言和情緒表達。
也就是說,別太在意他對你說什麼,而多在意他做什麼,以及表現出來什麼。比如他的行為、情緒。
如果你有個矛盾型愛人:
矛盾型的愛人非常渴望融合,非常害怕分離、喪失、孤單一人,想要得到伴侶的關注和支援,為此不惜誇大自己的痛苦,使伴侶根本無法拒絕。
這種保持依戀系統長期啟用的需求,不僅會削弱了他們自己潛在的情緒平衡能力,也會損害自尊以及伴侶的信任。
那麼,和這樣的愛人相處,我們需要讓對方知道,你不需要做這些過激的行為,也可以得到我的支援。
同時,矛盾型的人,很可能因為擔心分離、被拋棄的恐懼,而忽略了生活中其它更重要的追求,喪失了雄心,喪失了理想和力量。我們也可以從這些角度來鼓勵他,轉移他的生活重心,逐漸感受到一段放心、安全的親密關係。
如果我們能努力改善好自己的戀愛、家庭和婚姻關係,那麼,婚姻滿意度高的家庭,相應地,也更容易培養出安全型的孩子,孩子也會較少的表現出過度活躍和攻擊性行為,教育情況能自然地得到改善。這無疑是我們每人都想要的良性迴圈。
回覆列表
當然,最典型的就是“媽寶男”
這個詞彙在最開始瞭解到的時候是從一個朋友的嘴裡說出來的,當時並以為然,最後也出現在了自己的身上,只要有親生經歷的也能清楚的瞭解到這個詞的可怕之處。接下來就說說對戀愛會有什麼影響;
第一:讓女生覺得還沒有長大;剛開始認識的時候瞭解,會覺得還沒有長大,時刻都把家裡人放在嘴上,讓人覺得沒有獨立感,是個需要別人保護的寶寶,但是女生自己都想被別人保護呢,怎麼再 去找一個人去保護。
第二:沒有安全感,女生的安全感來自於男生的來自內心的堅定,但是如果一個男生,任何事情不能做主,都要考慮媽媽的感受,長期下來會讓女生沒有安全感,感覺自己依然是一個外人。
第三:讓女生的處境很尷尬,如果是結婚之後才發現有這種情況,就比較嚴重了,因為這個時候,男生肯定會讓媽媽和自己一起生活,並且很聽老媽的話,這樣話,女生在這個家裡發揮不了女主人的性質,並且還會產生婆媳矛盾,將來的事更是不敢想。
綜上所述,依戀一個人沒有關係,但是要懂得分寸,懂得糾正自己的三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