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冷眼觀察室
-
2 # 老龍亭拉麵
一說督師的事情,內心就很重。至少不該凌遲啊。唉。都過去幾百年了,隨風吧。好了,來回答問題。圍點打援最好的反制戰術,其實2000多年前,龐涓跟孫臏的那仗就用過,就是圍魏救趙,立刻出錦州,打瀋陽,把被動變主動。袁督師有沒有可能使用呢?你忘記了,袁督師用過,而且還是皇太極,寧錦大捷中,皇太極圍錦州,想圍點打援,打袁崇煥伏擊,袁崇煥用自己為餌,在寧遠城下佈陣野戰,誘皇太極來寧遠,驕兵之計,解了錦州之圍。我甚至很懷疑,後來皇太極繞過蒙古,打北京也是袁崇煥故意做的局。很明顯,幾萬人的軍事調動,袁崇煥不可能不知道,以他的軍事能力,應該很清楚,當時的瀋陽幾乎就是一座空城。袁知道北京城防如何,而且他也明白這個時候瀋陽幾乎唾手可得,皇太極卻不知道北京城的城防,他應該很明白幾萬人奔襲上千裡,突破長城後,根本不可能打下北京。這是明末明朝最大的一次戰略機會,犁庭掃穴幾乎就在面前。然而他卻選擇放棄。為什麼?因為你的對手是皇帝,而你自己不是皇帝。你不能將皇帝作為誘餌去冒險,你根本就不可以這麼想,哪怕這是正確的,也不能這麼做。我想孫承宗看到了這點,他應該在獄裡狠狠的罵過他的這位嫡傳弟子,袁的確該死,雖然他什麼都沒做錯
-
3 # 晃天下
袁崇煥怎麼解?要麼和孫帝師一樣,要麼靠嘴炮!!!看看寧錦之戰就知道了。
巡撫遼東袁崇煥疏言:經督鎮向止以關門為信地,寧前以東俱住防兵馬、哨探屯種而已。今皇上敕臣駐札寧遠,則既復之地便當隨地分認,設立專官,未復之地宜分頭探哨,漸圖恢復。趙率教則住前屯,領中軍,關內俱其信地,後勁屬之。滿桂則住寧遠,領中右、中後,其信地也前鋒,屬之二鎮,各逐堡修理,計地授田,哨探遠而烽堠明,地日闢而餉日減,明年復幾城,又具題分信,逐步而前,更迭進取,戰則一城援城,守則一節頂一節,步步活掉,處處堅牢,守關與復地不得分作兩截工夫,惟在皇上與廷臣有以用之耳。得旨:兩鎮職守如議責成,但湏彼此和衷,緩急呼應若左右手,不得以畫地為辭。餘著該部覆議。——《明熹宗實錄》,天啟六年四月十五日。
這時候的袁崇煥,正享受著寧遠大捷的勝利果實呢,一個自欺欺人的寧遠大捷,讓他地位迅速飆升,升為遼東舉足輕重的人物。這時候的袁崇煥,正在向天啟吹著他的平遼的方略,宏圖偉略。袁崇煥說,前面孫承宗只推進到寧遠,寧遠以東只是哨探和屯種而已,現在皇上讓他駐寧遠,已經恢復的地盤(山海關到寧遠)就設立專門的官員,沒有恢復的地盤(寧遠到錦州)就要逐漸恢復。到明年(天啟七年)再復幾城(錦州、塔山、大淩河),逐步向前推進,更迭進取,戰則一城援城,守則一節頂一節,每一個地方都是堅城,都很牢固,這樣做其實是同時完成兩件事:一,增加戰略縱深,進一步保證山海關安全;二,復土。 好,有了,這時候離寧錦之戰開打還有一年多呢,袁崇煥就已經給出他的方案了,那就是“戰則一城援城,守則一節頂一節”。 那麼現在,輪到袁崇煥一城援一城的時候到了,袁崇煥會怎麼援救錦州呢?既然前面吹得如此大,想必他對錦州屹立不倒是有足夠信心的,對增援錦州也是有十足把握的。
甲申,遼東巡撫袁崇煥題:奴圍錦州甚嚴,關外精兵盡在前鋒,今為賊攔斷兩處,夷以累勝之勢而我積弱之餘,十年以來,站立不定者,今僅能辦一守字。責之赴戰,力所未能,且寧遠四城為山海藩籬,若寧遠不固,則山海必震,此天下安危所繫,故不敢撤四城之守卒而遠救,只發奇兵逼之。方募死士二百人,令其直衝夷營,如楊素用寡法,今已深入,未卜存亡,又募川浙死卒帶銃炮夜警其營,又令傅以昭舟師東出而抄其後,且令王喇嘛諭虎酋領賞夷,使貴英恰率拱兔、乃蠻各家從北入援,無所不用其力。適內臣孫茂霖、總兵滿桂統關兵一萬到,亦非當夷者,今於萬中選二千,關外選二千,共四千,為奇兵,令尤世祿、祖大壽督兵抄道而東闌出敵後擊之,此行決一死戰,或可淂志。若彼分番迭攻而我兵戰不可透,則錦為必破,又以困錦者困寧,雖城守素備,而食乏援絕,則預為寧遠、山海援者,非薊門三協與宣大兩鎮乎?但有兵必有餉,行糧斷不可已。乞敕下該部,錦州作何救援?寧城作何幫貼?山海作何高堅?錢糧作何貯備?令一一議覆。淂旨:覽奏,奴氛孔棘,我兵精銳都在前鋒,錦州當能自固。寧遠四城,關門保障,該撫不輕調援,自是慎重之見。即各枝援兵亦止傳令聲息四出以疲賊,應接殺其專向錦州之勢則可耳。無輕當虜慮,有萬一則傷銳氣,聽該撫便宜排程。薊門三協、宣大兩鎮俱已有旨調發,為寧遠關門策應,著馬上差人督催,星火就,道糧草作何貯備?立刻撥辦以續轉輸。——《明熹宗實錄》,天啟七年五月十九日。
真打起來了就是“錦必為破”。袁崇煥說,後金圍錦州是圍得厲害啊,關外的精兵都在前鋒了,主要是寧遠和錦州兩個地方,很簡單,其他城池都早就完蛋了。袁崇煥一年前說有啊,一城援一城啊,不過現在,他改口了,耍賴了,欺君了!袁崇煥先把後金吹得無比強大,說十年來,後金屢戰屢勝,明朝屢戰屢敗,只能被動防守,現在讓他去增援錦州,恕他無能為力了!而且,寧遠四城(寧遠、中右所、中後所、前屯)衛山海藩籬,如果派人去增援了,那麼寧遠的守軍就不夠了,那麼寧遠就恐怕不夠防守了,寧遠如果不牢固,那麼山海關必然震動,這是天下安危所在,所以不敢撤四城的守軍去增援,只能發一些奇兵去騷擾一下後金了。
巡撫遼東袁崇煥疏:奴子妄心驕氣,何所不逞?我欲合西虜而厚其與,彼即攻西虜而伐我之交;我藉鮮為牽,彼即攻鮮而空我之據;我藉款愚之乘間亟修凌、錦、中左以扼其咽,彼則分犯鮮之兵而撓我之築。著著皆狠而著著不後。若錦失,奴又必以困錦之兵困寧與中右,一路乘勝而下即及關門。彼時罄天下之力與之爭於關前,何如及今與之決於寧錦?臣意責令,三屯總兵孫祖壽於薊鎮挑選馬步精兵一萬五千,而任其自擇關外精銳。已絆於錦,今只可五千合之寧城。三萬五千人,人人精而器器實滿。孫二帥直則為前後,橫則為左右;總兵尤世祿為前鋒,臣自行勁後。且敕,督臣閻鳴泰移鎮寧遠,撫臣劉詔調保昌之兵,以保定總兵移鎮山海,撫臣張鳳翼調宣大之兵,以昌平總兵移鎮通薊,俱為關寧後勁。又敕,內鎮臣劉應坤居中,及陶文等前後策應。再敕,戎政協臣李春燁整頓京營軍馬,以備緩急。及敕,關臣梁夢環為監軍,往來催督連營而馬步並進,決一死戰以達錦州,又合錦之兵馬奮擊令夷匹馬不還。棄此三萬五千人以殉敵,則敵無不克,至制勝出奇。潛天潛地者,臣將密商而陰用之,不敢先洩。但各鎮之兵,坐糧久不給,各兵與出關兵俱支行糧,此則司農與津部之任也。伏乞天語叮嚀,令廷臣力決大計。得旨:錦州危困勢在必援,然須安頓關寧,妥貼萬分無虞又須灼見,必勝毫髮不爽,閫外機宜事無中制。四鎮鎮標兵將勇士著與酌量調發,以壯軍寔。保定、昌平兵將已刻期可到關門,總聽該撫與總鎮內臣相機決勝。各督撫移鎮,該部速與覆議,立刻回奏。犒賞銀兩,著即措發十萬以作士氣。各兵行糧,內部津部多方策應無致匱乏。——《明熹宗實錄》,天啟七年五月
最後花招玩完(添油戰術,大淩河之戰前期,孫帝師也是這麼玩的),上奏承認智商不如太極“著著皆狠而著著不後”,又分析當前形勢“若錦失,奴又必以困錦之兵困寧與中右,一路乘勝而下即及關門”,提出方案“彼時罄天下之力與之爭於關前,何如及今與之決於寧錦”。這方案怎麼實施,調動天下兵馬各鎮依次移鎮,然後自率三萬五千去決死,真正要執行完成也要半年後去了——誇張至極讓皇帝否決了。
所以,醒醒吧袁哪有什麼軍事才能,嘴炮厲害會鑽營——妥妥的升官發財的貨色。
-
4 # 一號風手
袁崇煥不死,他也沒辦法破裂破解皇太極圍點打援戰術。
如果他不殺毛文龍的話,倒可以用圍魏救趙的方式,讓毛文龍直插瀋陽,逼皇太極回援。
袁崇煥的戰術和孫承宗的一樣,使用切牆推進戰略,想不斷的往前修建堡壘,一步步的壓縮後金的活動空間。
但是他們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大明沒那麼錢支援他們那麼幹,整個大明的財政就是被孫承宗和袁崇煥這種切牆戰略給耗盡的。
不過也沒辦法,土木堡之後京城三大營精銳盡失,從此以後大明就沒有厲害的火器營出現。朱棣南征北戰的王牌,在明宗之後就是個擺設。由此也失去了和後金騎兵正面野戰的能力。
我一直不覺的袁崇煥有什麼本事,說真的讓我想袁崇煥怎麼破解皇太極的圍點打援,我是想不出,我覺的袁崇煥用糧草換皇太極退兵的可能性比他派兵出戰的可能性大的多。
要是把讓盧象升主持遼東防務加上滿桂兩個一起倒有可能打的皇太極趴下。
盧象升帶領天雄軍,滿桂率領關寧鐵騎,他們絕對敢和皇太極野外怒懟,要是盧象升和滿桂組合在一起倒是可以救大明。
可以他們都被害死了,滿桂被逼去戰死,盧象升被高起潛害的力戰而死。
-
5 # 紅雨說歷史
目測這是一套引戰題,在如此爭議的袁崇煥身上,在加一層如果沒死怎麼辦的提問。目測袁黑毛粉即將來襲。皇太極“圍點打援”的戰術可以說屢試不爽。大淩河,松錦之戰,只圍不攻等待明朝援軍,接著野戰擊敗,透過戰術消耗,贏得最後勝利。
如果袁崇煥沒死,以袁崇煥正面剛死努爾哈赤的做事風格來看。首先他搞很多的防禦體系,因為他知道後金攻堅能力不強,擅長野戰。然後袁也明白皇太極的意圖。必然和皇太極直接正面剛,不給其打野戰的機會。“圍點打援”也是組織不起來,直接破產的。反正我防禦要不就是紅衣大炮正面。後金厲害在野戰軍也不太能發揮最大作用了。其實打野戰軍的有效做法就是不和他繞彎,就是正面打你。多打幾回,後金那麼點人,肯定扛不住。
正面剛的同時培養一批中央野戰軍。不過這個只是想法而已。大明國當時可是挺缺錢的。不過“袁都督”要錢,崇禎還是給的。畢竟他們有一場情懷熱烈的相互信任。一個要當堯舜,一個要五年內收復遼東。
不過“袁都督”衝動的殺掉了毛文龍,真的是陷自己於不利地步啊。你看沒了毛文龍,無後顧之憂皇太極直接千里奔襲給崇禎皇帝奏軍鼓。奇襲與反間雙加成。崇禎估計忍不了了啊。袁崇煥你要錢,要裝備我都給,你殺毛文龍沒報告我忍了。給你這麼大便利,你都沒守好,讓後金部隊在我眼皮子底下奏軍鼓,搞的我寢食難安,這不能忍,先關押,秋後算賬直接凌遲。袁崇煥的死,基本有一半是自己鋪的。所以啊,袁和皇的政治,軍事鬥爭先輸一場了啊。後來洪承疇本來安排的不錯,不過性格上比袁崇煥差點,不夠果決,加上崇禎一攪和,戰術就亂了。後來洪投降了,這個大家都知道,被僅僅17歲夏完淳當面罵了個狗血淋頭。
-
6 # 白耀亮
其實袁崇煥早就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且袁崇煥從沒有中過後金的圍點打援戰術。
不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孫子兵法上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如果本身沒有與後金野戰的能力,卻要逞強,只能是兵敗身死的下場。
如果徹底解決圍點打援,一定要有一支戰鬥力強悍不弱於後金八旗的部隊。這才是袁崇煥叫板皇太極的底氣。袁崇煥訓練的關寧鐵騎在京城保衛戰時爆發的恐怖戰力,已經驗證了袁崇煥對後金戰略的正確性。
在強悍的戰力面前,一切技巧都是擺設。袁崇煥在固守寧錦時,並不是一味的防守,而是在積蓄自己的力量,訓練一支超強的軍隊。等這支軍隊成熟之時,便是袁崇煥進攻遼東之時,其實袁崇煥在給崇禎的奏摺中,已有進攻的計劃。
皇太極確是一代戰神,他已經看到形式對他越來越不利,才會冒險兵行險著,更是用反間計除掉了袁崇煥,徹底解決了後顧之憂。可嘆崇禎那些蠢貨還做了皇太極的幫兇。
回覆列表
先說結論,無解!破解圍點打援的戰術,關鍵在於友軍的的及時支援和被圍困方的主動突圍,如果a部隊被圍,如果解圍戰術為內外強攻,則需要解圍部隊分形成多個戰鬥群,這對於部隊的協同有很高要求。若三個戰鬥群距離太遠,則容易被敵軍分割包圍,若離的太近,則容易被包餃子!明軍總體上是私人軍隊,軍隊歸軍頭指揮,如果打敗仗,軍隊還在,那軍頭的位置不會降低。但是如果打勝了,但是軍隊沒了,那軍頭極有可能被拿下!這在明朝末年屢見不鮮!也是私人軍隊下的常態。軍頭打仗,考慮的不是怎麼打勝仗,而是怎麼把軍隊儲存下來。
軍閥作戰一般以儲存部隊為首要目標,形式不妙就可能跑的比兔子還快
所以解圍部隊最佳戰術就是保持適當距離,一齊行動,切不可畏縮不前,若三個戰鬥群有一個畏縮不前,那剩下兩個就危險!這就要求軍隊指揮官統一聽從命令!但是在明末這個年代,軍頭太多,聽調不聽宣的軍隊是常態!在明末松江之戰中,明軍大同總兵王樸,率先逃跑,導致明軍崩潰,葬送明朝幾乎最後的機動兵力!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明朝末年的明軍的指揮體系存在極其嚴重的問題,光憑一個袁崇煥是解決不了的!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淮海戰役,黃維兵團在從河南戰場急行軍達到淮海戰場,發現有被包圍的危險時候,致電孫元良兵團、李延年兵團,要求三兵團合力組團,靠攏在一起,形成完整戰線,以避免被包圍,但是孫元良、李延年猥瑣不前,黃維兵團被圍,最終被團滅。
黃維因為友軍不動如山,最終被俘虜
孟良崮戰役中也是這個情況,在張靈甫被圍困,友軍李天霞部也是解圍不積極,不過不得不吐槽的是,所謂國軍名將張靈甫,帶的三萬人的整編師,三天就被全滅。李天霞也有理由,你我倒是想救,你倒是多堅持幾天啊
孟良崮戰役示意圖,可以看出6縱是在周圍有幾倍敵軍兵力,隨時有可能被包圍的情況下行動的,無論是包圍戰,還是解圍戰,都需要像6縱一樣行軍,這對指揮官的要求和軍隊歸屬問題,要求極高!封建王朝的軍隊在對於圍點打援基本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