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I老師

    敬業在左,問責在右?

    在很多人眼中,敬業的老師應該是這樣的:兢兢業業,比較嚴肅,賞罰分明。如果有孩子不完成作業,罰!如果有孩子上課搗蛋,站!如果教了你幾十遍你還不會,打!如果孩子今天犯錯誤了,留!可是現實是:越來越多的老師開始不打不罵不罰學生,選擇明哲保身,因為對“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的問責,可不是吃素的!似乎“敬業”和“問責”成了老師兩難的選擇。“敬業”和“問責”不能兩全,真的是這樣嗎?

    在社會不斷髮展的今天,老師們需要適應新的規則,打罵學生早已是過去時了。

    我在讀書的時候,見到過太多老師打罵學生的情況,甚至一巴掌把同學鼻血扇出來。那時候家長大多沒什麼文化,對老師有著一種純樸的尊重:“老師,您儘管打!這孩子,不打不成才!”事實上,當我們大學畢業,走上社會,絕大部分當年被老師“打罵”過的學生,都持比較感激的態度:如果沒有老師那時候的那幾頓打,也許我當年就考不上大學了……所以,如今的我們也當了老師,覺得:只要是為了孩子好,有節制的懲罰他一下,也是教育的一種手段嘛!

    可現在不一樣了!“不得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早已被明文規定,是師德師風的紅線。家長的文化水平也普遍提高,對老師的尊重大多停留在表面,維權意識強烈。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師採取“體罰或變相體罰”的方法教育學生,往往會招致舉報,接受問責。

    老師們不要抱怨,時代在進步,規則在不斷改變,你無法決定規則,就只有遵守規則,所以,“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絕不可為,它會斷送你的職業生涯。

    不能“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就無法做到敬業愛崗了?當然不是!

    有些老師因此而憤憤不平,甚至漸漸消沉:不能打,不能罵,連說話都要注意,這樣學生還怎麼教育?算了吧,以後明哲保身,上好45分鐘,走人!

    其實也沒有必要這樣,不能“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和“愛崗敬業”並不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關係。其實以我所在的學校為例,不體罰和變現體罰學生的老師已經越來越多了,他們同樣兢兢業業,將課教的很好,將班級帶的很棒,獲得了大家的認可。越來越多的老師意識到不能“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的重要性,但是並沒有消磨他們的初心。老師,真是個良心活!

    嚴而有愛,學生敬而親之,這是做老師應該最求的高境界,到這個境界,你還會擔心“敬業”的你會被“問責”嗎?

    不被“問責”易,既“敬業”又不被“問責”似乎才是問題。

    曾經有一次在舉行“班主任論壇”的時候,一位剛工作沒幾年的年輕班主任就提出“現在孩子一點都不能管教,怎麼辦?”的問題。我當時給出的回答是“班主任要做到‘手中無劍’,孩子們要感覺到‘心中有劍’。”懲戒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懲戒而懲戒還是為了教育而懲戒?如果學生心中已有規則,那班主任還需要拿著戒尺嗎?

    老師既嚴厲但是又有愛心,學生被教育但是知道老師是為他好,學生打心眼裡尊敬老師但是卻不懼怕老師,這是我認為的師生之間的理想狀態。如何達到這個狀態呢?樹立老師的威信、制定合理的規矩、樹立學生的規則意識、培養有能力的班幹部當助手。當然,這其實需要老師付出更多努力和耐心,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一旦達到這個狀態,教育和管理學生反而會輕鬆很多。

    結束語:在“敬業”和“問責”之間左右為難的老師,首先必然是一個想“敬業”的老師,之所以“左右為難”,是因為怕被“問責”。也希望社會能給予教師群體更多的理解,不要動不動就把正常的教育手段上升到“體罰或變相體罰”的高度,給這樣一些想“敬業”的老師們一些時間和空間。如果有一天,老師們不再思考這個左右為難的問題,而是都堅定的做一個“佛系老師”的時候,那才是社會和家長們所不願意看到的,才是教育的悲哀。

  • 2 # 洪爺33344611

    的確,今天的老師情處兩難!一邊要你敬業。另一邊可能要對你問責?

    教師敬業,這是本份,完全應該的。拿了國家,人民的奉祿薪酬就應該對工作敬業,認真努力幹好本職工作。

    教師的本職工作就是教書育人。即要把書教好,也要把人育好。但今天書不好教,人更難育。

    上課時,有的學生不聽講,作業不完成,跳皮搗蛋,遲到早退,做與學習無關的事,影響其它學生,教師本應管教,但又該怎樣管教呢?那就只有輕言細語招呼一下。說明一下不利因素。聽則罷,不聽招呼你也無奈,也就只有隨他任性。

    沒辦法?因為你控制不住情緒,批評言語不"乾淨",發火粗糙,甚至輕動手,要教訓一下,罰個站,可能就會惹火燒身,背處分。如果事情鬧大了,就要"下課"走人。

    這樣的環境能教好書嗎?很難。成績拿不上去,主管部門,學校考核,肯定會受影響。而社會上,學生家長也認為老師沒有盡職盡責,學生沒管好,成績又很差,只拿工資不認真。老師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清。即有壓力,又有苦衷。

    客觀的看,大部分教師是稱職的,是敬業的。也有少數個別教師是不認真負責的,甚至是不合格的。

    只要加強管理,教師的責任心會進一步增強,工作會更加努力。

    今天教育上存在的問題,主要靠國家的制度完善來從根本上解決。儘快修訂〈教師法〉,明確教師的權利和責任。嚴格依法管理,嚴格依法從教。

  • 3 # 飛魚9E2g

    關注飛魚,關注教育,關注學生健康成長!

    題主的這個問題,的確反映了當今老師們所面臨的尷尬與緊張局面。在回答“左右為難的老師如何面對”之前,我先談談相關及其他的一些思考:

    一、歷史中的“進退維谷”

    司馬遷面對宮刑,是選擇繼續活下去還是就此了斷性命?繼續活下去就意味著屈就了“尊嚴”,了斷性命就意味著放下了“理想”!

    李密面對晉武帝的詔書,是選擇“盡忠”還是“盡孝”?“盡忠”意味著丟下老邁的母親,“盡孝”意味著拒絕皇帝的善意!

    司馬遷最終選擇了放棄尊嚴,苟活下去。是什麼原因讓他在左右為難之際,最終選擇了活下來?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理想”!作為一名史官,完成他的歷史鉅著《史記》就是他活下來的唯一理由。理想支撐了他的生活和選擇。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即使是李密也無法在“忠”和“孝”兩者之間做出簡單選擇,經過權衡利弊,李密最終選擇了“先盡孝,後盡忠”。這樣,既接受了皇帝的詔令,同時也照顧了自己年邁的母親,可謂完美。

    二、現實中的“左右為難”

    老師們面對工作,左邊是敬業,右邊是問責,究竟怎麼做?

    要敬業的話,就得管學生,要管學生的話就得使用手段,要使用手段的話就可能會傷害學生,一旦傷害學生就可能被家長或教育行政部門問責!

    要是不敬業的話,就不用管學生,不管學生的話學生就得調皮犯事兒,學生調皮犯事兒的話就會影響學習,學習受到影響就會沒有成績,一旦沒有教學成績還是會被學校領導問責!

    三、“敬業”和“問責”並非絕對沖突,作為老師,用“無愧之心”站好自己的崗位。

    所謂“敬業”,是一個人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及學習負責的態度。既然對工作“負責”,那麼就不怕“問責”!我相信,只要是一個“愛崗敬業”的老師,無論怎麼“問責”,都不會“問”到他(或她)的身上。

    反過來講,為什麼要“問責”?現實中,往往是那些工作沒有做好,“不作為”“亂作為”,或者是造成了嚴重後果的,才會被“問責”“追責”!

    所以,作為一名老師,只要站好自己的崗位,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到“問心無愧”就行了!不必擔心因為工作太過認真而被“問責”!

    四、要把“極端個別事件”和“一般常見問題”區別開來。

    我們要把“問責”的事件和一般的問題要區別開來,做到既不為“極端個別事件”開脫罪責,也不將“一般常見問題”誇大其責。

    工作中,一些老師難免會因為“粗心大意”或“缺乏經驗”出一些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針對這種情況,無論是學校領導還是教育行政部門,都不會以“問責”的形式來處理。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一般常見問題”,人無完人,即便是老師,也有出錯的時候,這些錯都是小問題,透過提醒、批評的方式就可解決。

    但是,如果確實是因為工作懈怠、方法不當造成嚴重後果的,一定要追究責任。有的老師觀念陳舊,不適應新時代的快速發展變化,還是以過去的老一套方法來管理學生,尤其是透過打罵的方式來責罰學生的時候超過了“必要的限度”,這就違背了教育的初衷,就一定要“問責”“追責”。

    五、“問責”意識是當前社會的一種流行意識,老師們必須適應。

    就當前社會而言,“問責”思維主要運用於政府行政部門。而這種思維最先來源於西方國家,一些政客出了“醜聞”,於是被追究責任。但是這和中國的“問責”也有區別:西方的“問責”一般都是“主動辭職”,以為其行為負責;而中國的“問責”一般都是“被動追責”,之上而下的追究責任。

    有了“問責”意識,反過來還能促進人們的工作,不能亂幹,不能胡來!作為老師,不能孤立於社會之外,更不能搞特殊化,只要到了該問責的地步,就一定要問責,以維護秩序,嚴明紀律!

    關注飛魚,關注教育,關注學生健康成長!

  • 4 # 在路上的麻雀

    被假敬業造分綁架了。

    可不是,那麼多人,安靜清明多不好!——多誇多造獎發獎,搶

    又懶又滑,逃避責任,不負責任,好多年了,積攢的事情好多沒有解決。教育之初始!

    教育初始是什麼樣?

    始於教育之初始。希望不遠未來的孩子都有探究自己世界的時間空間不被過多的控制與干擾!

    應不應試教育的學校教育先別提?就這些事兒得必須搞清楚,讓大家都看清楚明白了。

    教育之初始問個問題:教材(各科的)誰定的,具體課時工作量到底誰安排制定的,應不應該公開公示於眾!

    教育之初始學誠信很難嗎?

    普法 ——自清極重要 從這方面開始做吧:究竟誰在搞無底線的比拼,助推劇場效應亂序原因之一——只拿考試分數當做又懶又滑單一滯後的評價管理的遮羞布。 ……(建議省)小學到高中公開公示“真正的課程設定課時設定與公眾”。學生開始上課和下課時間體育活動時間真正課程表的校本課程的落實公開公示於公眾。校訓校培公開公示於眾。 以學生分數基決定老師等級收入的比比逼逼評評公開公示於眾——對於未來成年人,不欺不昧,不矇蔽的教育太珍貴了。這個公示於眾,明白了,老師安心,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 5 # 理想師語

    左邊是敬業,右邊是問責,左右為難的老師如何面對

    一個二年級的小學生手指老師大聲說:你敢這樣做,我叫校長開除你。就是因為上課時,他先跟同學打架被老師批評制止後,又在那吹口哨,老師讓他站到了前面,不要影響其他同學,而他則理直氣壯的叫囂,不知是誰給一個二年級的小學生如此膽量,教師管教學生已是到了如此不堪地步,學校中不止是這一例情況,經常有低年級的學生不服管教要投訴於老師。

    老師處於非常尷尬的地位,不能管亦不敢管,那教學時各種情況都能發生,教師到底如何去把握,有次看網上文章,說多地修改教師法,要賦予教師懲戒權,讓老師在教育學生時適當使用懲戒,因為懲戒和體罰不好界限,以至於有些人無視德行,做了一些不合時宜的事情,這些人就把懲戒之意濫用,很多人小時侯大概都有受之。

    筆者讀初中時,就因為上課中被後面男生彈弓射中,憤而站起怒問,因渺視課堂威嚴,被老師拎著頭髮提溜出去,一向好學生形象的孩子內心崩塌,非常記恨這位老師,以這個科目5分的成績告別了初中時代。所以說老師懲戒學生真的要有方法,不能任意而為。否則就是背道而馳,失去教育的意義。

    說來說去就是怕各位老師掌握不好懲戒這個度。懲戒就是懲治過錯,警戒將來之意,為人師者,儘量以德育人,以理服人,對於違規之孩童稍示懲戒,讓孩子有個敬畏之心,但是也有些家長但隨著禁止體罰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出現了矯枉過正的現象。

    例如,有次上課,老師發現兩個孩子打架,就上次制止,其中有一個孩子不管不顧仍然將另一孩子打哭,老師很生氣就用手打了兩下孩子打人的手,並讓他站出去。

    孩子跺著腳說,老師,你真壞,我一點都不喜歡你。老師就說我不要你這打人的小孩喜歡,同學們都喜歡我,班裡的同學都說喜歡老師,不喜歡打人的孩子。課後,老師對打人的孩子說,大家只是不喜歡打人的行為,只要你以後不隨便打人,大家還是喜歡你的。就是這樣一位老師被這個孩子家長投訴,說老師體罰學生,並鼓動全班學生孤立該學生,對孩子心理造成了傷害。

    這些家長將教師正常的懲戒行為解讀為體罰,採取不科學、不理性的方式過度“維權”,導致教師投鼠忌器,即便是非體罰的懲戒措施,也不敢使出。只是對有責任心的教師常常感到無力與悲哀。

    於是,一些教師上書教育管理部門建議在學校設立專門的懲戒室由管德育的領導專門負責,對於違規處罰條款清楚寫與牆上,學生進校就要熟知各項校規、班規,否則被罰是肯定的,學生違規就交給懲戒室老師統一懲戒,既不會過份又對學生有了震懾的作用,老師們也能甩開手專司教書育人了,孩子有了守則之意,老師也有維護之心,勁往一處使,才會突顯教育的本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因地制宜發展種植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