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拾瓶子的人
-
2 # 90後進化論
曹操
曹操這時候基本已經統一了北方,這時候可以說是最佳的選擇,但這個時期曹操手下謀事已經人才濟濟了,諸葛亮這個時期加入曹操,還是有機會,但是能做大的機會不大,可以肯定的是諸葛亮加入曹魏絕對不會有後面蜀漢的地位那麼高。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自然不會屈居人下。
孫權諸葛亮的哥諸葛瑾那個時期已經是孫權手下謀事,東吳依靠長江天塹易守難攻,守成容易,但是相對的想要打敗曹魏統一也是很難的,而且江東經過孫堅、孫策、孫權三代的經營,政治派系已存在且穩定,諸葛瑾實際在東吳也沒有多高的地位,諸葛亮如果去孫權帳下,很大機率也是和諸葛瑾一樣。一個有才的人也需要有機會施展才能出頭,所以投奔孫權也被諸葛亮pass。
劉表劉表這個時期是荊州的軍事最高長官,同時有與諸葛亮有親戚關係,為什麼諸葛亮不去跟隨劉表?最大因素便是劉表本人,劉表一直的想法就是偏安一隅,可是在這個亂世,首先曹操是不允許這樣割裂政權的存在,在用人上劉表識人不準,劉表的優柔寡斷註定會失去荊州,而且劉表的後代也不足以能夠支撐,所以諸葛亮沒有選擇劉表。
最後我們就來說說劉備吧!這時候的劉備擁有關張趙等武將,要知道冷兵器時代武將優勢將成為戰爭實力很大一部分因素,同時劉備自稱是皇親,這個時候在亂世就有一面正義的旗幟,劉備恰好此時最缺乏的也是謀事,所以此時諸葛亮選擇了劉備這支潛力股。三國演義的三顧茅廬是文學上的演義,其實從真實歷史上來看,諸葛亮是主動去找到劉備,並選擇輔助劉備的。
-
3 # 小松講歷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劉備得到諸葛亮既不是機緣巧合也不是命中註定,而是誠意仁義打動了諸葛亮,誠意是劉備當初的三顧茅廬,仁義講劉備是一個愛民如子的賢人,一爭天下是為了恢復漢室的榮耀。
靠賣草鞋為生的劉備憑什麼能讓千古名將的關羽、張飛在他窮困潦倒的時候和他桃園三結義,因為劉備義薄雲天的義氣,關羽、張飛第一次到劉備家裡去的時候,劉備可謂是家徒四壁,走進正屋抬頭就能看到天上漂浮的白雲,儘管如此,視仁義如性命的劉備還是傾盡家中一切招待關羽張飛,正是這份義氣才有了桃園三結義的傳奇故事。也為劉備三分天下的事業打下了至關重要的基礎,但是隻有武將肯定是成不了大事的,凡事講究計策謀略,當年項羽輸給了劉邦就是因為他的剛愎自用,而劉邦身邊從不缺少股肱之臣為他出謀劃策,所以縱使項羽武力在深不可測,也敵不過劉邦身邊輔佐的張良。無論是亂世還是太平盛世,都不可或缺雄才大略之人,張飛就是因為性格暴躁,只會意氣用事才被自己的屬下殺死,所以劉備想有一番成就,必須要有一個高瞻遠矚,神機妙算,足智多謀的人,才能成就大業。
徐庶舉薦諸葛亮的時侯,劉備四十六歲,已經到了不惑之年,而他前二十多年都是東奔西跑,連一座可以立足的城池都沒,所以得到諸葛亮的輔佐迫在眉睫。於是劉備求賢若渴,不辭勞苦,爬山涉水,三請諸葛亮出山,也是這份不負天下人的擔當,讓諸葛亮為之動容,而且在諸葛亮眼裡只有漢室才是正統,以至於後來劉備死後他又輔佐幼主劉禪,也沒有僭越篡奪之心,說明在他心中只有劉家後代才是天下之主,後來劉備逝後諸葛亮又五次北伐。自己也逝於北伐的途中,只因為劉備的初心是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他的國號是蜀漢,而不是蜀,漢的都城是洛陽,如果不去北伐,不就違背了當初建立蜀漢的初衷了,那後輩就會說蜀漢不思進取,偏安於貧瘠之地。可以說劉備能和孫權還有曹操三足鼎立諸葛亮功不可沒,當然劉備對諸葛亮也有知遇之恩,如果諸葛亮不出山的話,後人最多隻記得諸葛亮是山中村夫,因為遇見劉備才讓後人知道了蜀漢宰相諸葛亮,所以劉備能得到諸葛亮不一定是命中註定,但一定是相輔相成。
-
4 # 潮白評論
三顧茅廬把劉備和諸葛亮兩個人聯絡到一起。
劉備得到諸葛亮,是機緣巧合還是命中註定呢?歷史都是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
到公元207年(三顧茅廬的那一年),劉備已經是個四十七歲的大齡中年,曾經駐紮在安喜、平原、徐州、許昌這些地方,投奔過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等人,前半生顛沛流離,東奔西走,混了大半生竟然無立錐之地,只得到了天子皇叔的一個虛名。他也感慨:“備若有基業,天下碌碌之輩誠不足慮也。”他也一直在思考,為什麼辛辛苦苦的混了半輩子,連一點基業都沒有,到現在了,還得仰仗劉表,還得駐紮在新野一個小縣。關羽、張飛、趙雲都是萬人敵,也許還是缺少人才,缺少一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人才。
到公元207年,諸葛亮還是個二十七歲的大齡青年。他原本出生在琅邪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但因為父母早亡,諸葛亮被叔父諸葛玄帶到了荊州投奔劉表,於是,他在襄陽長期定居下來學習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平日好讀《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學得文武藝貨賣帝王家,尤其在漢末亂世,難道諸葛亮真的想空老於林泉之下?年青人必須縱橫於天下,他也在思考,到底誰值得獻出熱血和青春?誰有希望統一天下?誰會重視自己?
公元207年的荊州,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遇到了正確的你。三顧茅廬,劉備希望找到一個輔助自己的軍師,三顧茅廬,諸葛亮也希望找到一個值得輔佐的主公。是機緣巧合,更是命中註定,美好的蜀漢藍圖就此開始描繪。
-
5 # 李沐茗
提到自古君臣之典範,我們會想到太公之於周文王,管仲之於齊桓公,商鞅之於秦孝公,魏徵之於唐太宗。當然流傳最廣泛的還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一對兒——諸葛亮之於劉備。他倆締造了太多的流傳千古的君臣故事,三顧茅廬,白帝託孤,北伐報恩等等。這些故事我們不再細說,大家都耳熟能詳,迴歸題目,這對“怨侶”走到一起,究竟是機緣巧合,還是命中註定。
我一直是相信命運之說的,所以我的答案是,劉備和諸葛亮命中註定會在一起,接下來我們來說說,為什麼他們命中註定在一起!
諸葛亮為什麼會選擇劉備?首先有個問題我們需要研究一下,這個問題也是千百年來許多人困惑的事情,以諸葛亮之大才,為什麼不選擇勢力最大的曹操,不選擇割據一方的孫權,偏偏選擇勢單力薄的劉備?難道真的是因為劉備的三顧之恩?很明顯不是,隆中對這種千古奇策絕非諸葛亮即興發揮,很明顯諸葛亮做了充足的準備投靠劉備,那問題來了,他為什麼不選擇其他兩家呢?
首先是曹操,且不提曹操是不是漢賊,諸葛亮是不是效忠漢室,假設諸葛亮投靠了曹操,大機率就不會形成孫劉聯盟(雖然赤壁之戰跟諸葛亮關係不大,但是聯吳抗曹方針的制定和執行者卻是諸葛亮),那麼大機率曹操就會完成了統一大業。問題來了,史書上會怎麼記載諸葛亮?最多作為曹操的幕僚一筆帶過。諸葛亮何許人也,以管,樂自比,管,樂皆有蓋世之功,諸葛亮豈甘心寄人籬下,因此他是絕對不會選擇曹操的。
接下來是孫權,諸葛亮是個聰明人,他比當時的人看的都透徹。東吳政權其實就是個士族團體,偏安一隅還行,讓他們拼命去奪天下,只能呵呵了,後面三國的歷史走向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別人打過來了,個個英勇無比,打別人,出工不出力。而且從南到北統一難度太大,東吳終非用武之地,所以諸葛亮也斷然不會選擇孫權。
所以他選擇了劉備,第一,劉備會拿他當寶貝一樣供著,萬一真成功了,他妥妥的首功;第二,劉備也不是一無是處,他在荊州還是有點底子的,荊州四戰之地,剛好可以給他大展拳腳。所以說,諸葛亮選擇劉備是必然。
劉備為什麼選擇諸葛亮?研究完諸葛亮為啥選擇劉備,再來研究一下劉備為什選擇諸葛亮?有人要說了,這還不簡單,劉備缺個軍師唄,需要有人給他指點迷津。的確,當時的劉備確實要人沒人要地沒地,帶著關二,張三,趙四不知道該幹嘛,諸葛亮確實讓他如魚得水,但是我認為,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另外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他需要士族的支援。
對比劉備和曹操,和孫權,劉備最缺的不是人才,而是當時的主流群體,士族的支援。當時的“得民心者的天下”這個民可不是普通老百姓,指的就是士族。且不說曹操本就是士族出身,一大堆姓曹的,夏侯的給他打工,另外他基本上籠絡了中原計程車族,尤其是士族的代表人物荀彧也侍奉於他。再說孫權,那就更不用說了,與其說是江東計程車族支援他,倒不如說是這些士族們架空了他。
那劉備選擇了諸葛亮就能得到士族的支援嗎?且看諸葛亮的身份,諸葛亮,家裡也有幾個當官的,但是都不值一提,最厲害的其實是他的岳父黃承彥和先生龐德公。黃承彥,黃月英之父。南郡大士蔡諷的女婿,這個蔡諷是誰呢?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蔡瑁的父親,也就是荊州老大劉表的岳父。蔡家在荊州可是第一士族,基本上和蒯家(蒯良,蒯越)掌握著荊州大權。再看龐德公,荊襄名士,妥妥的上流圈子,單看他在亂世中能開書院就不一般。所以,我們都被諸葛亮的一句“山野村夫”給騙了。
劉備想在荊州立住腳,就必須得得到士族的支援,蔡瑁那邊不用想了,人家恨不得把你殺了,所以只好死皮賴臉的找諸葛亮了,諸葛亮也聰明,你都這樣了,那我給你個臺階下吧,以後可別說是我找的你,其實心裡早就樂開了花。。。所以,劉備選擇諸葛亮也是必然。
結論我看你也順眼,你看我也順眼,那咱倆在一塊兒吧,於是就成就了這一對千古君臣的典範,看似機緣巧合,實際命中註定!
回覆列表
三顧茅廬已經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歷史典故也是一個經常引用的一個褒義詞。他的含義是誇一個人真誠,為了達成一件事情或者聘請一位有才能的人而做了很多的努力,不辭辛苦,誠意很大。但是在當時的環境下劉備三顧茅廬是諸葛亮設計好的,還是真的碰巧諸葛亮兩次都不在家?我個人覺得是諸葛亮提前規劃好的,但是劉備是真心誠意的,求賢若渴。
當時的劉備雖然武有關羽,張飛,趙雲文有 但是還是不能立足於當下,幾乎沒有謀士可用,征戰多年一直是投奔別人,寄人籬下,沒有形成自己的勢力範圍。碰到水鏡先生之後,水鏡先生給他推薦臥龍鳳雛,得者之一就能平定天下。但是沒有告訴他如何尋找,這就引出了劉備的好奇心和渴望之心。其中有一個細節是,水鏡先生的牧童見到劉備第一次就認出他本人,透過外貌特點得知。因為水鏡先生也是當時當地的一位隱士有很多的文人謀士都與他為友其中也不乏諸葛亮。他們雖然遠離政治但是他們也時刻關心天下之事,經常討論劉備的事情,所以基本上很多都能透過外貌描述而知道劉備本人,一個牧童就能看出何況他們。
徐庶投奔劉表因覺得劉表不符合自己而去和水鏡先生辭別,水鏡先生進而推薦劉備與他,在和劉備見面之後覺得遇到了名主,當時碰到曹操派大軍攻打荊州,劉備兵少將寡在以前幾乎是抵擋不住,而徐庶略施計謀就取得以少勝多的勝利,讓劉備看到了勝利的希望和對謀士的渴望更加濃烈。但是命運並不是這樣順利安排,徐庶被迫離開劉備,劉備痛心疾首,然而又推薦諸葛亮給劉備,劉備問諸葛亮和他比如何?徐庶說他沒有可比性。進而再進一步強化劉備對諸葛亮的才能的渴望。進而有了下面的三顧茅廬的開始。
首先當時諸葛亮雖然躬耕於臥龍山看似與世隔絕過隱士生活,實際也是在等待名主。他當時自比管仲,或者說在管仲之上,有定國安天下之才,他的朋友也在幫他宣傳,擴大他的形象和知名度。再加上當他見了劉備之後拿出他規劃的戰略圖講述如何迅速的形成勢力並且與曹操孫權形成鼎立的局面就說明他也在等待機會一展宏圖,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和抱負。
徐庶在走之前特意去見了諸葛亮一面把他推薦給劉備的事情說了一下,但是這時候劉備還沒去見諸葛亮,這有可能諸葛亮開始了他的擇主策劃。中間還有一個插話就是司馬徽去劉備營中見了一下劉備並說了徐庶和諸葛亮的關係是密友,說諸葛亮有姜子牙,張良之才進而更加堅定了劉備請諸葛亮的決心,但是也側面反映了諸葛亮的志向。(說了一句孔明隨得其主而不得其時)
首次拜訪諸葛亮:遇到牧童吟唱諸葛亮寫的詩歌,覺得很不錯,問路牧童到了臥龍崗問童子,童子先問來自姓名,告知劉備說先生出門遊玩不在歸期不定,備留下言語說如果先生回來告知備來訪之事。山下又碰諸葛亮密友周平談了一下反映出劉備的志向,匡扶漢室,平定亂世。還有對於臥龍山景色的描寫進而側面反映諸葛亮的才華。
其次拜訪諸葛亮:劉備回到營中派人關注臥龍崗如果發現諸葛亮回來之後通報,正好下大雪有人報諸葛亮回,就去拜訪。山腳下碰到諸葛亮另外兩位密友正在吟唱詩歌,詩歌的內容反映當時的政治時局,在山上碰到是諸葛亮的弟弟和諸葛亮房間裡的情況,並留下書信與孔明。下山時碰到諸葛亮岳父並與之交談。這次雖然沒有碰到諸葛亮但是透過遇到的諸葛亮的朋友,更加覺得諸葛亮的賢能,進而引出第三次拜見。
再次拜訪諸葛亮:山下遇到諸葛亮弟弟告知諸葛亮在家,到了山上之後童子告知諸葛亮在草堂休息,就立在草堂等待諸葛亮睡醒,睡醒之後得知劉備在等,沒有馬上接見而是讓之再等半晌,見面之後並沒有立馬答應劉備的請求而是與之交談,分析當下局勢,分析曹操佔天時,孫權佔地利,劉備占人和。這就是主擇臣,臣亦擇君。
透過種種跡象表明劉備三顧茅廬應該是諸葛亮擇主的考驗,一是看他的志向,人品,二是看劉備對謀臣志士的態度。結果是很符合諸葛亮的要求才有了後來的三國鼎立的局面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