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6131822359598
-
2 # 天山17040
自清末民初,中醫進入混沌期,清濁難分,陰陽丟失。要想傳承中醫,必須拔亂返正,發揚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打破學術權威,迎接新時代的招喚,將古老的中醫煥發出時代的光芒。
-
3 # 大成哥g
中醫的傳承,除醫德方面外,專業方面有3個層次:一是傳承思辨體系;二是傳承學術思想;三是傳承臨床經驗。三者皆很重要,但有上中下之分。上者,乃思辨體系,此即授人以漁。君不見“辨證論治”體系的第一個字即是辨,《傷寒論》每篇標題的第一個字也是辨,此大有深意。中醫為什麼要辨,辨什麼,怎麼辨,辨的目的是什麼,辨的理論指導是什麼,辨的依據是什麼,辨的標準是什麼等等,皆須明確。
《黃帝內經》《難經》奠定了中醫理論體系,而仲景創立了辨證論治體系的巍峨大廈,使醫經與經方水乳交融,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欲登堂入室,就必須悟透仲景是如何建立並運用這一思辨體系的。
仲景創立辨證論治體系,採取了三項措施:
一是分類。“科學者,分科之學也”。仲景依《內經》理論,首先將百病分為陰陽兩類,如《金匱要略》雲:“陽病十八,陰病十八,五臟病各有十八,合為九十病。”五臟病各有陰陽盛衰,故陰陽病又分為三陰三陽;三陰三陽病仍有陰陽之多寡,又再次分類,如太陽病中分為傷寒、中風、溫病三綱鼎立;三綱病仍有陰陽進退,又再次分類,如桂枝湯證分為桂枝去芍藥湯證、桂枝湯去芍藥加附子湯證等。分到何時為止呢?直分到每位患者具體時空的證,此即中醫的個體化。
二是分類的目的。分類的目的,在於確定證。證,是辨證論治體系的核心。每個證,都包含四個要素,即性質、病位、程度、病勢,四者可簡稱為“四定”,即定性、定位、定量、定勢。四者可因人、因時、因地而異。
三是分類的依據。理論依據是《黃帝內經》《難經》,臨床依據是四診所採集的臨床資訊。
四診之望、聞、問、切在辨證中其權重各佔25%嗎?非也,仲景以脈為首,筆者提出脈的權重當佔50%~90%。觀仲景著作,即以脈定證,其辨證論治總綱中,亦云“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凡證,皆有四定,而脈在四定中,皆起關鍵作用,所以仲景的辨證論治體系,實是平脈辨證思辨體系,在望、聞、問的基礎上,進而診脈,以脈定證。
何謂中醫?以平脈辨證思辨體系指導臨床實踐者,即為中醫。何謂中醫的正確道路?凡以平脈辨證思辨體系指導臨床實踐的道路,即為中醫的正確道路。中醫書籍汗牛充棟,孰優孰劣?衡量的標準就是平脈辨證。如今,各種學說、論文、著作、成果鋪天蓋地,孰是孰非?判斷的標準依然是平脈辨證。中醫辨的是證,治的是證,而脈是辨證論治體系的精髓、靈魂。以證來統轄百病,百病一也。
臨床中,我們能明確中醫病名以及西醫病名固然好,可是不能明確中醫病名和西醫病名時,中醫能不能治?只要明確了是什麼證,照樣可治。而證不明確,即使知道了中醫和西醫病名,仍然無法治。如脾虛證,幾乎所有內外婦兒各科、各病,都存在著脾虛證,只要脾虛證診斷明確,就可以駕馭內外婦兒百病。
一個病,可以有若干個證,是不斷運動變化的,所以中醫治病,是一個證一個證地治,彷彿要脫件衣服,需要一個釦子一個釦子地解,待全部釦子解完了,衣服就脫下來了。中醫治療的原則就是“謹守病機”“必求其本”,亦即依證而治。
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徐安龍於2014年12月19日在《Science》發表的一篇關於中醫證的文章說:“證是中醫對疾病的獨特定義”,“正確辨證是疾病診斷和治療的基礎。”一個分子免疫學出身的專家,能對中醫有如此深刻、精確的認識,實是難能可貴。也正是由於有此深刻認識,才能提出“證候組學”的理念。
怎麼發揚
中醫的發揚有兩條途徑:一是幾千年來的傳統發揚;二是與現代科學手段相結合的現代發揚。
傳統發揚
勞動創造了人類,創造了文明,也創造了中醫。人們為了生存,就必須勞動,神農嘗百草,就是這一漫長曆史的真實寫照。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當以《黃帝內經》為標誌。此後兩三千年來,代有發展,名醫輩出,致成蔚為壯觀、博大精深的中醫藥學。
傳統發揚,必須符合四個條件:一是有符合中醫經典的理論依據;二是有完整的理法方藥體系;三是對臨床實踐有重大指導價值;四是能為他人所傳承,並經得起他人實踐所證實。歷史上的金元四大家、溫病學派等,莫不如此。
如今大力提倡發明創新,這固然重要,於是許多“新學說”不斷湧現。如有人說科學突飛猛進,知識不斷更新,中醫的病因學說還是三因,應改為物理因素、化學因素、生物因素新三因學說。聽起來很先進,可是如何治化學病、物理病?老中醫都得傻了眼。還有的說濁、毒、瘀等是六淫之外的第七淫,可是其理法方藥的體系是什麼?並未形成,尚難以成立。吳又可曾提出癘氣學說,稱是六淫之外的另一種邪氣,這固然有其超前思想,但在辨證論治時,還得歸入溼熱穢濁之氣中,並未成為第七淫。
傳統的中醫發展之路已走了幾千年,使中醫藥學不斷髮揚光大,可是至今卻難被承認。假設張仲景將《傷寒雜病論》拿來報獎,葉天士將《溫熱論》拿來立項,能被承認嗎?沒有隨機對照的科研設計,根本不可能立項、報獎,傳統發揚之路被嚴重冷落。
傳統的中醫發展之路應被承認,還應大力提倡。中醫有中醫的理論體系,有中醫的固有特色,中醫的立項、評獎,應從科技部剝離出來,由真正的中醫專家來評;應建立中醫的評價標準,不要以西醫的標準來評價中醫。
傳統發揚,是在中醫之樹的根、幹上的發揚,這才是中醫幾千年行之有效的發揚之路。
現代發揚
中西醫,是在中西文化大背景下的兩種醫學體系,必然要相互碰撞交融,這是歷史的必然趨勢。但如何逐漸交融,確實存在一個方法、道路問題。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提出“中西醫結合”以來,已半個多世紀了。開始階段,覺得很合理,無論中醫西醫,目的都是為人類的健康服務,各有所長,應該結合。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很多深層次的問題暴露了出來。
衡量這些科研成果的價值有一條標準,就是看其對中醫的發展有多大裨益。如果在中醫理論體系基礎上形成了新的學說,且對中醫臨床實踐有重大指導價值,那就是有益的創新發揚,反之則非。
現代社會畢竟在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中西醫也要並存、交融,這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而不是揠苗助長,把未來當成現實;按西醫的模式來研究中醫,必然導致削足適履。
怎麼辦?因中醫理論體系的核心是證,所以臨床研究應從證而不是從病入手,以證為綱,建立起中西醫溝通的橋樑。徐安龍校長提出“證候組學”的概念,是中西醫結合理念,這是道路的創新,具有十分重大的價值。
“證候組學”的建立,將是一項十分艱鉅的任務,但畢竟是一條正確道路,既符合中醫理論體系的特色,又是一個開放、前瞻的巨大課題。中醫的證,從理論上來講是無限的、個體的。但有些證,是基本的證型,首先明確中醫證候的標準,從基本證型研究做起,逐漸積累,也許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終可以完成一些基本證候的組合。到那時,極有可能顛覆現代醫學的模式,見到新醫藥學的曙光,SCI論文也將井噴式地湧出。“證候組學”的研究,應以臨床研究為主,而不以動物實驗為主。因為研究的核心是證,而證是在望、聞、問的基礎上產生的,一個老鼠,或者兔子、貓、狗、猴,滿臉毛,如何望?吱吱亂叫,如何問?小爪子就那麼一點,如何切?沒有四診,哪來的證?沒有證,哪來的證候組學?臨床研究,針對的是人,是整體的、活著的人,這種研究最符合中醫的理念,其研究結果也最實用。當然,對活人的研究,其出發點是治病救人,而不是不顧病人健康、死活,二者本質迥異。
認準了證,就抓住了中醫的綱,就開啟了中醫現代研究的正確方向
-
4 # 南宮林梵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報告在闡述“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時明確指出,要堅持中西醫並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
中醫藥作為中華文明的傑出代表之一,是中國各族人民在幾千年生產生活實踐和與疾病作鬥爭中逐步形成並不斷豐富發展的醫學科學,凝結著中華民族的哲學智慧、養生理念和天人合一的深邃思想與健康生活方式。博大精深的中醫藥寶庫中蘊藏著豐富的哲學理念和特色診療技術,有些已經廣泛推廣,有些還散落民間,把中醫藥中凝結的智慧、精神和寶貴財富發掘出來,淋漓盡致地發揮它們的作用,既能夠造福於民,也是對優秀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傳承發展。
隨著非遺保護工作的推進,傳統醫藥領域許多民間絕技被不斷挖掘並先後入選各級非遺名錄。然而,由於歷史、文化和固有觀念等原因,一些技術的持有人還停留在操作層面,對相關理論、診療方法的規範操作、療效的評價等缺乏深入研究,嚴重製約了技藝的傳承和發展。本報特選取國家級非遺專案王氏脊椎療法近年來推進民間特色療法現代化的實踐案例,在總結其發展經驗中,探討傳統中醫藥傳承發展中面臨的困境和問題。
“一人身患頑疾各處求醫無效,偶然得知某個中醫祖傳絕技剛好對症,將信將疑求見,老中醫妙手一出,石破天驚……”這些在影視劇中才有的橋段,倘若發生在現實生活中,如不是親身經歷,恐怕那些中醫民間絕技也很難令人信服。的確,很多傳統中醫特色診療技術散落民間,儘管口碑甚好,但缺乏科學地驗證和與現代醫學的手術或物理療法療效的對比研究,其安全性和實際療效容易讓人生疑,在現代醫學界也很難得到廣泛認可。如何讓傳統中醫藥的作用和療效看得見、摸得著,既需要中醫藥專家學者深入研究,也需要民間醫者的積極配合,打破藩籬、共同助力。
民間有高手
那麼,中醫在古代是怎樣傳承的呢?
中醫的傳承,靠的是師承。
何為師承?
師承即師徒之間進行傳授學習的方法,又稱“親炙”,它是中國古代傳授醫學知識的主要形式,對中醫學的延續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正如韓愈所說“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承的基本過程為師父要求弟子在臨床之前或臨床之同時,誦記大量中醫經典,培養深厚的中醫理論根基。同時由師父言傳身教,教授心得,把自己積累的臨證經驗傳授給弟子,弟子就能夠在無需花費大量時間摸索經驗的情況下,很快便繼承師父的診療特點。
師父獨特的學術經驗經過幾代甚至十幾代的弟子不斷繼承與創新,這是中醫眾多學派形成的重要方式。此外中醫學徒也是師承的一種常見形式,徒弟自幼年跟隨師父學習,歷史上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名醫數不勝數,大多數名醫的成長均經由此途徑。
這種師徒授受的傳承模式,對眾多醫學流派的產生有深遠影響,如易水學派、河間學派等,正因此模式中醫學出現了學術爭鳴、百花齊放的盛景,有力促進了中醫藥的發展。
-
5 # 長在紅旗下的人K
在廣闊天地農村:在中國的大山:深處在新中國成立之初還有一部分祖國傳統醫學草藥醫生推拿醫生他們都是妙手回春:起死回生的好醫生如今那還有哦就是有也是六七歲了在說現在都說講科學誰還相信他們.就拿兒科推拿法來說吧:失傳了:難怪小兒科推拿法書中最後一頁說:仙人傳下救孩童千金秘訣傳千古非仁愛不可託:非忠誠不可信:非聰明不可任:不是知音莫與談:後學敬師要心切。如今的老人只能閉嘴∵否則是要被罵的.真是的靠誰來傳承傳承與誰呢?。
-
6 # 不良文化鬥士
一個陳舊落後含有大量糟粕的文化還需要傳承嗎。它將和騙術,巫術,盜術,貪術,占卦一同伴隨著社會發展。但科學技化和社會發展需要一定會使它發生質的轉化。當中醫自已把症候名稱改為疾病名稱的哪一刻,就註定中醫必須溶入到現代化醫學裡面,否則就是死路一條(舉例:房室間隔缺損需要休息治療,現代化醫院出具的診斷書就是具體的疾病名稱,房室間隔缺損,休息治療一個月,任何國家機構都預認可。如果中醫出具診斷,應該是寫上血虧或絡症,沒有任何一家機構能認可)中醫不改或不想改行嗎。再睜大眼睛看看現代化的中醫大夫:胸前掛上聽診器,用的是電子血壓計,兜裡揣著根體溫計,先查血後查尿,做完B超拍個核磁照,然後約個生化一整套,中藥療效低新增西藥增療效,住院治療一律西藥先開道,病情穩定後用中藥,中西結合顯神效。別看是順口溜,也一定是中醫未來發展的方向。
-
7 # 老中醫傳承人
正在繼承奶奶的良方,為廣大老百姓服務,傳承民間草藥文化,跟隨老父親一起學習,我的老父親是一位80歲民間草藥醫生,老人身體健康,害怕辛苦學習了一輩子的草藥文化失傳,現在每天帶領晚輩上山認識草藥,不厭其煩的講解,感恩我的老父親!
回覆列表
傳統的中醫藥學,靠誰來傳承?如何傳承的問題?
這是個中醫藥改革創新的主要問題。傳統中醫藥學的傳承,必須中醫藥改革創新。才能普及保健養生,廣泛性接受中醫藥的傳承使命。這就涉及到如何改革傳統中醫治療模式,創新時代需要的,中醫藥治療疾病的技術革命。
大道至簡~道法自然。醫道自簡~調理治療。診斷至簡~治療原則。生理結構至簡~除溼祛風~行氣活血。醫療機構至簡~居家養生保健。求醫治療至簡~自已治療調理最精確。醫療模式至簡~破除神秘~還原普及。內病外治~調理氣血。經絡運化~通便排毒。臟腑條達~消除病疾。修復自愈~抗病免疫。五臟六腑暢通,經絡氣血運化條達,是治未病抗病免疫的目的。這就是中醫改革創新,破除傳統,普及中醫傳承。超越傳統中醫煎湯內服。實現健康養生中國夢,醫療模式改革,居家康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