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洋海軍炮手

    類似的問題回答過了,我就簡單說一下。

    入關是皇太極的既定國策,既然是既定國策,就輪不到這兩位不去執行。成熟的上層貴族精英都會了解輕重緩急,在目的還未達成之時都會暫時放下個人恩怨,等到目的達成後,或者是利益最大化之後再撕破臉皮。歷史上多爾袞和豪格徹底翻臉就是這個路子。

    而且清初的政治生態也很有意思,當時清朝還沒有徹底轉變為君主專制王朝,尚保持軍事貴族民主的遺風,既然如此,皇太極也有意的讓這些軍事貴族相互平衡,互相牽制;而且新崛起的漢官文官集團也用來牽制滿洲軍事貴族的勢力。所以,在沒有掌握絕對的話語權時候,多爾袞和豪格不會徹底翻臉。

    當然,歷史結果是多爾袞掌握了絕對的優勢,而豪格則徹底被多爾袞壓制,所以最後豪格在同多爾袞的政治鬥爭中一敗塗地。

    全文完

  • 2 # 紅黑聖西羅

    豪格上臺的話就不想要多爾袞這個攝政王了,他從小就跟皇太極東征西討,不到30歲就封為親王,主管戶部,從政和帶兵經驗都很豐富,能力也足夠強。

    所以,不管有沒有多爾袞,清朝統一的局面是不會改變的。

  • 3 # 才子八怪

    相對於豪格來講,個人更看好多爾袞的才能!但入關作為滿清統治者的既定國策,勢必會實現!

    愛新覺羅·豪格(1609年—1648年),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長子。初為貝勒,年少時就從軍征戰,因軍功卓著,一路升遷至和碩肅親王。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650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14子。少時從軍出征,因軍功受封和碩睿親王。除屢立軍功外,多爾袞還是個是個很有政治頭腦的人。

    1643年,壯志未酬的皇太極溘然長逝,因生前未立皇儲,多爾袞與豪格開始了皇位之爭。此時,豪格擁有正黃、鑲黃、正藍和鑲藍四旗的支援,多爾袞則受到正白、鑲白兩旗的絕對擁擁護,雙方一時勢同水火。最後,因兩黃旗貴族逼迫,代善與阿濟格退出,不得已就範的多爾袞同意採取折中辦法,立皇太極九子愛新覺羅·福臨為帝,自己和濟爾哈朗為左右輔政,借平衡各方利益為契機提升自己的權力。

    二人對比來看,多爾袞在政治上更為成熟,遺憾力量不足,難以繼承大統。若豪格繼位,多爾袞不服,引起八旗內鬥,豪格即使以優勢實力滅掉多爾袞,也會有嚴重的內耗,滿清統一天下的時間只會被拖得更久!

  • 4 # 於左

    崇德八年八月,皇太極突然駕崩,時年五十二歲。皇太極死前沒有指定接班人,所以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引起一段紛爭,主要的競爭者是他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和他的大兒子肅親王豪格。

    最終的結果出人意料,皇太極的小兒子福臨勝出,就是順治皇帝,多爾袞做了攝政王,豪格出局,最終被多爾袞害死。在多爾袞的領導下,清軍入關,平定中原。

    那麼,如果當初勝出的是豪格,結果會是什麼樣?多爾袞兄弟能幫助豪格嗎?豪格能夠帶領清軍平定中原嗎?

    豪格要想勝出的難度還是很大的。

    當初莽古爾泰、德格類兄弟離奇病死之後,皇太極指責他們兄妹謀反,處死了莽古爾泰的大兒子和親信。然後,皇太極、豪格父子對正藍旗的將士進行了殘酷的鎮壓,吞併了莽古爾泰和德格類名下的屬人和戶口,皇太極拿出其中的八個牛錄分給豪格,整個正藍旗全被打散。皇太極親自統領兩黃旗,豪格統領新的正藍旗。

    做為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並沒有得到兩黃旗的真心擁護。兩黃旗只是反對多爾袞,明確要求擁立皇太極的兒子,但他們也擔心,一旦豪格坐上大位,會抬高正藍旗的地位,削弱兩黃旗。也因此,最終豪格出局。

    在進軍中原的過程中,豪格還是出了不少力。順治三年,他率軍經過陝西,進軍西南,奔襲張獻忠並將其射死。

    假設當初豪格能夠勝出,清軍入關之後,坐鎮北京的就不是多爾袞,而是豪格了。豪格的能力和見識,應該不如多爾袞,他處事也會比多爾袞更為專斷,不會有太多的顧慮。

    多爾袞三兄弟應該還會四處征戰,特別是多鐸,他與豪格的關係一向不錯,也是白旗三兄弟當中實力最強大的一個。但多爾袞和阿濟格就不好說了。

    多爾袞曾經多次說過,豪格如果上位,大家都活不了。說明他很清楚鬥爭的本質,如此一來,他肯定不會坐以待斃。所以豪格勝出,會有許多的不確定性,未來的權力爭鬥會非常殘酷。就算清軍奪得了中原,能不能坐穩,很難說。

    從整體上來說,雖然八旗內部你死我活的鬥爭很殘酷,但大家還都是鬥而不破,吵得再兇也不掀桌子。這也是他們能夠入主中原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否則,他們不知道死掉多少回了。

  • 5 # 宋安之

    不能,肯定不能。

    肅親王豪格乃是清太宗皇太極長子,1643年皇太極猝死,並沒有留下遺詔。因此引發了皇長子豪格與皇太極十四弟多爾袞爭奪皇位,結局毫無疑問自然是兩敗俱傷了,豪格沒有當上皇帝,多爾袞也沒有,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成為新帝。

    其實看似兩敗俱傷,其實多爾袞也算不贏而贏。因為當時福臨年僅六歲並沒有親政能力,多爾袞成為攝政王,成為實際統治者,並在次年明亡於李自成以後,趁機入關奪取天下開啟了清朝268年的天下。

    而豪格在爭奪皇位時擁有皇太極留下的正黃、鑲黃和自己的藍共三旗的支援,掌握鑲藍旗的濟爾哈朗還有掌握兩紅旗的代善也傾向於豪格,相比之下多爾袞只是擁有兩白旗的支援。

    豪格擁有如此之大的優勢,結果還想像自己父親當年繼承汗位時以退為進一般。自稱自己“德小福薄”,不足以擔任此重任,可惜他不是皇太極,眾人只是認為他太過性格軟弱猶豫不決,不再全力支援他,使他錯失皇位。

    入關以後,豪格立下大功結果依舊鬥不過多爾袞,在順治五年被多爾袞隨便找了一個理由將其下獄,不久死於獄中。

    透過現實中的豪格可以看出,這位皇長子政治能力太差了。

    如果他成為新皇帝,而多爾袞不幫他。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多爾袞的兩白旗肯定不會幫他,那麼清初的八旗勁旅少了兩旗。

    如果多爾袞不幫他,意味著要分裂清朝。那麼兩者之間發生大戰的話,都內亂了更不用說入關了。

    最好的局面就是多爾袞不幫豪格,也不發生大亂的話。八旗少了兩旗不說,豪格的政治能力又平平,入關面對那種複雜的局勢,不能安撫漢臣,避免滿漢矛盾的話,統一天下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說靠豪格清朝是統一不了天下的。

  • 6 # 江東汪郎

    沒有多爾袞的支援,就算豪格能坐上皇位,也統一不了中原。

    是的,我們不能過份誇大某一人物的作用,但在崇禎十六年、十七年這兩個特殊的時期,多爾袞絕對是清朝的關鍵性人物。

    多爾袞為什麼會和豪格爭奪皇位?因為皇太極一直到駕崩時都沒有立下皇嗣,而當時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就是多爾袞和豪格。

    平心而論,當時的豪格勝面要遠大於多爾袞,因為他得到了包括兩黃旗在內的六旗的支援。

    但豪格此人性格較弱,甚至弱到有些天真。面對六旗的殷切目光,他幾次以“德小福薄”為藉口,試圖和他的父親皇太極一樣,來一個三勸三推,然後坐上皇位。

    但豪格終究不是皇太極,他這麼一搞,沒人跟他玩了。

    明明多爾袞虎視眈眈,你豪格還來這一套虛的,可見政治能力太弱,不霸氣。這樣的人只能做王爺,不適合當皇帝。

    所以兩黃旗將領才會改變口徑,只明確堅持“立帝之子”,而不再唯豪格論;也正因為如此,多爾袞才會多次強調豪格“無繼統之意”。

    況且性格弱的豪格即使做了皇帝,也是無法應對明末清初的政治困局的。首先,他怎麼面對吳三桂,並解決吳三桂的借兵請求和八旗貴族對遷都的反對。

    滿清能夠入關得益於吳三桂,更是多爾袞的戰略性目光。

    不要說什麼這是大清既定國策,多爾袞當初完全是一意孤行,無視其他貴族的反對,堅決率軍入關並堅持清朝遷都的。

    但豪格有沒有這麼大的魄力?史書中的豪格是毫無魄力可言的,性子弱是他最大的缺點。

    如果豪格沒有能力擺平八旗貴族,又沒有多爾袞在一旁協助,那麼對於鎮守山海關對抗清軍的吳三桂,他根本不會去利用,反而會一殺了之,只求八旗子弟安心、自己屁股能穩。

    當然,即使豪格利用了吳三桂,但以他亦步亦趨的性格,也有可能看不到遷都北京的優勢。甚至還會直接讓八旗官兵面對李自成的農民軍,而想不到利用關寧軍和大順軍的廝殺來削弱他們。

    那麼最後滿清能不能順利入關都不好說。然後,假如進入北京城後,他如何對待在萬歲山自縊的崇禎皇帝?

    從天聰九年(公元1635年)豪格殺妻的行為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以堅持皇太極意旨不動搖,緊跟皇太極腳步的人。

    所以面對崇禎皇帝的遺體,豪格會怎麼做?恐怕會褻瀆屍體以報其父的在天之靈吧!

    其次,如何收買北京城的漢族士紳?

    史書中並沒有豪格為人殘暴或性情暴虐的記錄,但以他性弱的特點,為了在北京城站穩腳跟,恐怕他會嚮明朝官紳妥協吧?

    但清初的八旗貴族是緊抱滿漢有別的,如果豪格妥協,還會有人支援他嗎?最後,他如何面對兩白旗的不合作而帶來的可能使滿清分裂、明降將反覆、江南反清持續的局面?

    多爾袞的不合作,就意味著八旗力量被削弱。雖然有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但遠不如滿洲八旗來得更讓人放心。

    如果多爾袞置身事外,誰能保證他不會另起爐灶,恢復“金國”,並和豪格抗衡?誰又能保證一幫投降的明將悍將不會出爾反爾?

    何況江南反清力量龐大,1644年,1645年,南明弘光政權和滿清分庭抗禮,也是反清力量的核心。

    面對這些可能出現以及事實存在的問題,如果豪格不能完美解決,尤其是解決八旗貴族的內部爭端,他不要說統一中原,恐怕連北京城都呆不長。

  • 7 # 蘆雪庵史論

    歷史沒有如果,但是可以實情推測。如果豪格在沒有多爾袞的支援下坐上皇位,豪格是無論如何也統一不了中原的。不單單是豪格,如果因為皇位之爭而引起八旗內部分裂,那麼取代大明江山之人就不得而知了!

    勢力對比

    多爾袞之才能,在八旗立是有目共睹的。根據努爾哈赤定下的規矩,不管有誰做大汗,必須與和碩貝勒共議朝政,這一不成文的規定至少有兩個影響:一時皇位繼承能者居之,二是皇子皇孫、皇親國戚都有了參政議政的權力。這也就是導致皇太極死後權力鬥爭劇烈的一個基本政治條件。

    皇太極死後,謀劃王位者不在少數,代善、豪格、多爾袞等等,其中鬧得最兇的也就是豪格跟多爾袞。豪格自領正藍旗,外加鰲拜等人的支援,兩黃旗的簇擁,勢力很大。多爾袞坐擁兩白旗,私下也有其他旗的暗中支援。兩人可謂是半斤八兩、旗鼓相當。

    豪格上位的資格不僅僅在於其有三旗的支援,更在於其軍功卓著,外加其皇太極長子的身份,繼承皇位似乎有理有據,那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人支援多爾袞呢?

    答案很簡單,多爾袞是一代英傑,其超強的軍事指揮能力在皇太極死後越發變得無人能及,而皇太極在位時,也常常對多爾袞委以重任,多爾袞也是皇太極的心腹之臣之一。皇太極死後,由濟爾哈朗與多爾袞共同監國的由來便在於此。

    多爾袞優於豪格的第二點是其果敢決絕的態度與性格。豪格比起多爾袞,性格上要“軟”很多,這一點多爾袞要比豪格強很多。若是豪格做了皇帝而失去多爾袞的話,策反吳三桂等推進大清一統的事業怕是要延期甚至是不復存在。

    明末錯綜複雜的勢力

    明朝末年,吏治崩壞,百姓揭竿而起,其中闖王李自成成為了最大一股勢力,另外還有四川的張獻忠。這麼一看,中原大地上勢力較大的軍事集團就有三處,清朝作為外族,盤踞關外,如果貿然進兵,很容易引得眾集團爭鋒相對,在此時,如果沒有一名出色的軍事指揮者做領導,大清的一統江山明顯就會成為幻想。況且,一個南明朝廷在風雨飄搖之中尚且能夠抵擋清軍,若是八旗實力分化,各大戰線人手不齊,很容易面臨自顧不暇的境地。

    總結:總而言之,大清的入主中原是多方因素作用的結果,多爾袞作為霸氣力量的領導核心,處於絕對重要地位,如果沒有多爾袞,斷然不會有八旗入關,一統中原!

  • 8 # 逝去即歷史

    假如是豪格當上了清朝的皇帝,那麼只能是豪格將多爾袞兄弟三人剷除了,否則他不可能當上皇帝,這種情況下豪格是不能統一中原的。

    1、多爾袞有大局觀。皇太極死後,清朝發生了皇位爭奪,最終的結果是多爾袞攝政,福臨登基。這時候李自成已經攻下了北京,崇禎皇帝自殺,這是多爾袞放棄皇位爭奪的重要原因。因為多爾袞是為了實現統一中原的夢想,不想清朝內部發生內訌,有損自己的實力,所以才放棄皇位爭奪,而推福臨上位,自己不當皇帝,但是可以進行攝政。

    而豪格是怎樣做的呢?豪格明知道兩黃旗和正藍旗在大殿外面埋伏了人手,兩黃旗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肯定要支援皇子繼位。但是豪格認為皇太極的成年皇子只有自己,自己是皇子裡面唯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人選,是兩黃旗的唯一選擇,因此豪格以退為進,聲稱自己要退出爭奪,逼迫兩黃旗和多爾袞爭鬥。根本就沒有考慮到清朝實力受損後還能不能奪取中原。

    2、豪格當上皇帝,說明多爾袞三兄弟失敗,清朝內訌,實力下降。假設是豪格當上皇帝,那麼唯一的可能就是多爾袞沒有提出退出爭奪和福臨繼位的想法。這樣兩黃旗在豪格退出的情況下,肯定會和多爾袞發生內訌,即便是勝利也是慘勝。清朝的實力大大的增加,沒有實力和能力繼續統一中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春節會不會又封村不讓拜年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