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yingtaobuding
-
2 # 慕亭衣
在西方,“金髮女郎”是如何變為“美麗笨女人”代名詞的?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講個笑話:
金髮女郎花了半年時間完成一幅拼圖,但拼圖包裝上卻寫著“只為2到4歲兒童”。
如果你還get不到點,那我再講第二個:
問:請說一個聰明的金髮女郎的名字?
答:金毛。
怎樣?有沒有覺得哪裡好笑?不管你有沒有笑,從這些笑話,你有沒有發現一點,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愚蠢的金髮女郎”就已經成為流行在西方人之間的一種不言而喻的幽默,他們普遍預設:一個有著金髮碧眼的女孩往往胸大無腦。
顯然,以髮色來判斷一個人的智商本身就是愚蠢的,放在當下,老一輩們還是這麼認為。可是這種奇怪的認識是怎麼形成並流傳的呢?咱接下去說。
|美劇《生活大爆炸》中的佩妮,是一個典型的愚蠢,拜金但又魅力四射的金髮女郎形象。
儘管金髮女郎被視為“愚蠢”、“拜金”,但由於其特質所散發的女性魅力,所以很多歐美妹子仍然喜歡將頭髮染成金色。
更有趣的是,這種對金髮的狂熱早在古希臘時期就已產生:希臘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阿弗洛狄忒(即羅馬人的維納斯)被想象為有著一頭金髮、充滿肉慾誘惑的女性。
而在古希臘的一個愛情傳說中,一對衣索比亞的皇室夫婦因為渴望自己的孩子擁有一頭金髮,甚至在備孕期間在寢宮懸掛一幅繪有金髮女神安德羅墨達的畫作。
汲取了希臘文明的古羅馬人也將金髮視為美人的標準。在他們的想象中,愛神維也納斯亦是一頭金髮飄飄的女神形象。諸如此類的想象,讓本身身材較為瘦小、髮色較深的羅馬人產生了羨慕之情。
因此,當時的羅馬城便掀起了一股“金髮狂潮”,不僅古羅馬的託尼老師們已經懂得如何用山羊脂肪混合毛櫸木灰這種天然染料給頭髮脫色,且那些被俘虜的金髮女性的頭髮也被剪下來用來製作價格昂貴的金髮。
根據電影史學家卡里·博尚的研究,電影史上第一個典型的“金髮女郎”的形象源於1921年由葛洛麗亞·斯旺森主演的默片《安娜托爾韻事》。儘管影片中的女主是黑髮,但她的愚蠢、天真、魅力的女性形象卻成為其後“性感女郎”的經典熒幕代表。博尚認為她是第一個“純正的金髮女郎”。
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社會氛圍開始趨向自由。當時人們放飛自我、反叛舊社會禁慾的教條主義、推崇自由戀愛。而描繪了男女愛情故事《安娜托爾韻事》就是這個時代的象徵。
在此之後,美國女編劇AnitaLoos的作品《紳士愛美人》暢銷,使得“金髮女郎=傻瓜”的觀念再次進入西方社會的視野。而這部小說在1952年被拍成電影,由瑪麗蓮·夢露主演,轟動世界。
影片中夢露扮演一位小地方出身的金髮女郎蘿莉拉,她拜金,虛榮,活力四射,與好友(一位黑髮女郎)是一對CP。兩人決定在一次郵輪旅行心中俘獲真愛。在劇中,夢露演唱了後來被麥當娜重新演繹的經典歌曲“鑽石是女孩最好的朋友”。這也使得以一個拜金,膚淺但又極具性吸引力的金髮女郎形象愈發深入人心。
在1999年英國考文垂大學的一項社會調查中,受調查者需要分別說出對銀髮、金髮、黑髮、和紅髮女性的印象。結果顯示大部分的受調查者認為金髮的女性更加“愚蠢”但同時也更有魅力。
2004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故意讓金髮的人去閱讀關於金髮女郎的笑話,發現讀後這些金髮女性的心智都有下降的趨勢。這項研究調查也因此被命名為“刻板印象威脅”,即被安上刻板印象的人會因焦慮而表現不佳。
金髮=愚蠢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會對被打上“標籤”的人產生巨大的心理傷害。
“我的幻覺和成為好演員之間沒有任何關係,我知道自己有多麼三流,可以感到自己天賦的匱乏,就像是穿著廉價粗俗的內衣。但是,上帝,我有多麼渴望去學習,去改變,去進步。”
——瑪麗蓮·夢露
與“愚蠢的金髮女郎”同樣,“網紅臉”、“綠茶婊”等標籤實際也是中國社會中刻板印象的一種體現。當我們僅憑對方身上的一個特質就來定義這個人時,無疑膚淺的不是對方,而是我們自己。
-
3 # 韋編視覺文化
西方金髮女郎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瑪麗蓮夢露。長得一身金黃卷發,飽滿的臉蛋,性感的身軀。因和藹可惜的性格和有點呆愣愣的動作。算的上"美麗笨女人"的代表
-
4 # 保護小野花
開始於14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對現在的西方世界影響深遠,可以說,這場解放思想,釋放人性的運動塑造了現在的西方世界。
文藝復興時期的盧克蕾齊亞·博爾吉亞,她是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的私生女,當她成長為一位金髮美女以後,關於她的美麗,冷酷,貪婪,淫蕩的種種傳說,她的邪惡傳言成為那個時代的流行。流行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受眾最廣。當時的女人們為了得到盧克蕾齊亞·博爾吉亞這樣的金色捲髮,她們先戴上只露出頭髮的遮陽帽,然後叫女傭用檸檬汁淋溼頭髮,然後坐在戶外透過Sunny和檸檬汁中的維他命C來漂白頭髮,愛美的女人就是這麼變態和愚蠢。邪惡和愚蠢常常伴行:邪惡又愚蠢的馬基亞維利,邪惡又愚蠢的制度,諸如此類。當盧克蕾齊亞·博爾吉亞這個名字被汙名化到一定程度時,自身形象就成為被汙名的具體指代,邪惡又愚蠢的金髮女郎可以說文藝復興運動給予西方世界的認知積澱之一。
存在因為相信而存在,而事實的真相併不為普通大眾所關心,人們對於能夠證明這個觀點的現象往往津津樂道,對於與之相反的證明視而不見。所以人們記住了金髮的瑪麗蓮夢露在賣弄性感,忘記了同樣是金髮的格蕾絲凱莉的表演成就,忘記了一樣擁有金髮的狄波拉哈利和麥當娜的強勢和前衛。流行文化是這種想法的重要推手,大IP電影007系列中,前期出在邦德身邊的女郎無一不是裝點畫面鏡頭,不具影響劇情的角色,其中不乏金髮女郎。而後期女性角色的職能轉變,依舊沒把觀眾將其中女性當做花瓶的觀念中解脫出來(特別是男性),思維定式形成以後是很難轉變的。
英語裡有個專有名詞 -- Dumb Blonde(愚蠢的金髮女郎)。英文歌壇有兩首以Dumb Blonde為歌名的流行歌曲,演唱者分別是多莉帕頓和艾薇兒,一首發行於1967年,一首發行於2019年,同樣的是兩人都是金髮美女。在兩首歌中,多莉帕頓和艾薇兒兩代歌手,唱出對被標籤化的嘲諷,反對被標籤化的努力一代又一代連綿不絕。
回覆列表
古代歐洲的金髮狂熱
儘管金髮女郎被視為“愚蠢”、“拜金”的,但由於其特質所散發的女性魅力,所以很多歐美妹子仍然喜歡將頭髮染成金色。
有意思的是,這種對金髮的狂熱早在古希臘時期就已產生:希臘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阿弗洛狄忒(即羅馬人的維納斯)被想象為有著一頭金髮、充滿肉慾誘惑的女性。
而在古希臘的一個愛情傳說中,一對衣索比亞的皇室夫婦因為渴望自己的孩子擁有一頭金髮,甚至在備孕期間在寢宮懸掛一幅繪有金髮女神安德羅墨達的畫作。
汲取了希臘文明的古羅馬人也將金髮視為美人的標準。在他們的想象中,愛神維納斯亦是一頭金髮飄飄的女神形象。其後,對高盧、英國地區進行的軍事征服則讓羅馬人真正接觸到了身材高大、金髮碧眼的凱爾特等北方遊牧民族,這讓本身身材較為瘦小、髮色較深的羅馬人產生了羨慕之情。
▲世界名畫《維納斯的誕生》中,愛神維納斯(即希臘人的阿弗洛狄忒)便擁有一頭柔順的金色長髮
因此,當時的羅馬城中掀起了一股“金髮狂潮”,不僅古羅馬的託尼老師們已經懂得如何用山羊脂肪混合山毛櫸木灰這種天然染料給頭髮脫色,且那些被俘虜的金髮女性的頭髮也被剪下用來製作價格昂貴的假髮。
這種對金髮的喜愛無疑刺激了一些古羅馬小粉紅的民族自尊心,皮特曼夫人就曾引用詩人奧維德的一句話來譴責那些痴迷染髮的婦女“即使虛榮可以被購買。但除非你真的配得上它,否則周圍的每個讚美都是給萊茵少女不是給你的。”
好笑的是,羅馬統治下的很多金髮“劣等民族”都希望自己的外表能儘可能接近征服自己的南歐人,但羅馬婦女卻反其道而行之。
這就如同中國唐朝時胡風的盛行。下圖中呈現的那位騎於馬上、頭戴受胡式風帽、足蹬黑色尖頭靴的唐代貴族女性一般,可能這些貴族婦女也只是希望自己身上有一些時髦的“異國風韻”。
▲唐彩繪釉陶戴笠帽騎馬女俑
時間進入到中世紀,女性依舊喜歡漂染金髮。甚至神職人員為了禁止這種風氣,都曾作出警告:金髮女郎是色情、妖冶的,因此染髮是不道德的行為。
但矛盾的是,在基督教繪畫中的許多天使通常都被描繪成擁有一頭美麗金髮的樣子,因此在西方語境中,純潔與誘惑的符號交錯地在金髮女性身上產生,這也為後來“金髮女郎”擁有的矛盾特質奠定了文化上的基礎。
▲西方名畫《天使報喜》中的金髮天使
但不管怎樣,古代西方人對金髮的喜愛也只是從審美觀念出發。人們真正開始用有色眼鏡審視“金髮女郎”,嚴格來說要將時間軸後推到十多個世紀以後。
2.“金髮女郎”的鼻祖
18世紀末,法國名妓羅莎莉·杜特夫人被認為是“愚蠢金髮女郎”的鼻祖。這位女性的一生都可以說被貼滿了“放蕩”、“愚蠢”的標籤。
▲羅莎莉·杜特夫人:她不僅曾做過多位法國國王和貴族的情人,而且許多描繪她裸體的畫作至今仍然被流傳
她本來是修道院裡的一名修女,後來被英國土豪喬治·溫德姆相中併成為了他的情婦。
▲喬治·溫德姆:這位伯爵亦是情種一枚,光孩子就有四十多個
其後,杜特夫人又進入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擔任舞者,並在這期間收割了一批貴族男性,其中就包括當時還是伯爵的查理十世。
▲查理十世:法國波旁復辟後的第二個國王,七月革命後被迫遜位
1788年,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普・約瑟夫將她贈送給當時年僅十五歲的兒子路易・菲利普一世。
▲路易·菲利普一世:法國奧爾良王朝唯一的君主,七月革命後,被資產階級自由派等擁上王位,二月革命中遜位
而她後來據說被人看到在菲利普的馬車上被一些年輕貴族戲耍,這一場景被當時人編成不雅的歌詞,使得杜特夫人聲名掃地。
同時,杜特夫人經常被畫家要求繪製其裸體與部分裸體,畫家弗朗索瓦·休伯特·德魯斯、亨利·皮埃爾·丹魯都在名單之列。又因為在當時巴黎社交圈,杜特夫人反應遲鈍又為人共知,所以一個刻板的愚蠢、淫蕩的金髮女郎形象逐漸形成。
3.熒幕形象的誕生
儘管杜特夫人“愚蠢的金髮女郎”形象深入人心,但“金髮女郎”的刻板印象真正形成大眾共識則要歸功於電影的普及。
根據電影史學家卡里·博尚的研究,電影史上第一個典型的“金髮女郎”的形象源於1921年由葛洛麗亞·斯旺森主演的默片《安娜托爾韻事》。儘管影片中的女主是黑髮,但其愚蠢、天真、魅力的女性形象卻成為其後“性感女郎”的經典熒幕代表。博尚認為她是第一個“純正的金髮女郎”。
▲《安娜托爾韻事》中的女主角
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社會氛圍開始趨向自由。當時人們放飛自我、反叛舊社會禁慾的教條主義、推崇自由戀愛與婚前性行為。而描繪了男女愛情故事的《安娜托爾韻事》就是這個時代的象徵。
在此之後,美國女編劇AnitaLoos的作品《紳士愛美人》暢銷,使得“金髮女郎=傻瓜”的觀念再次進入西方社會的視野。而這部小說在1952年被翻拍成電影、由瑪麗蓮·夢露主演,並轟動世界。
影片中,夢露扮演了一位小地方出身的金髮女郎羅莉拉,她拜金、虛榮、活力四射,與好友(一位黑髮女郎)是一對拍檔。兩人決定在一次郵輪旅行中俘獲真愛:羅莉拉愛錢,朋友愛貌,她倆互相看不起,又互相幫助,最後終於在遊輪上找到了真愛。在劇中,夢露演唱了後來被麥當娜重新演繹的經典歌曲“鑽石是女孩最好的朋友”。這也使得以一個拜金、膚淺但又極具性吸引力的金髮女郎形象愈發深入人心。
儘管夢露本身的髮色也並非金髮。但透過一系列的商業包裝,她成功被塑造成了一個全世界男人心中的“性感女神”形象,而金髮亦成為”性感女神“的要素之一。以傑恩·曼斯菲爾德、金·諾瓦克等為代表的電影女星皆是這一形象的典型。
▲《紳士愛美人》:由霍華德·霍克斯執導,瑪麗蓮·夢露、簡·拉塞爾主演的美國愛情歌舞喜劇
4.刻板印象的形成
在1999年英國考文垂大學的一項社會調查中,受調查者需要分別說出對銀髮、金髮、黑髮和紅髮女性的印象,而結果顯示大部分的受調查者認為金髮的女性更加“愚蠢”但同時也更有魅力。
在2004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故意讓金髮的人去閱讀關於金髮女郎的笑話,並且發現讀後這些金髮女性的心智都有下降的趨勢。這項研究調查也因此被命名為“刻板印象威脅”,即被安上刻板印象的人會因焦慮而表現不佳。
無疑,金髮=愚蠢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會對被打上“標籤”的人產生巨大的心理傷害。我們都不相信瑪麗蓮·夢露也會對海明威、對愛默生的文學產生興趣,而“金髮女郎”則成為桎梏她靈魂的枷鎖,使得她終身都不得不將自己囚禁在“性感愚蠢”的軀殼中。
與“愚蠢的金髮女郎”同樣,“網紅臉”、“綠茶婊”等標籤實際也是中國社會中刻板印象的一種體現。當我們僅憑對方身上的一個特質就來定義這個人時,無疑膚淺的不是對方,而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