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心書苑百花開
-
2 # 數學趣味課堂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透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環境可謂幼兒的第三任教師,在傳統文化的環境薰染下,幼兒透過與環境互動,能夠直觀感受傳統文化的不同表現形式。
(一)利用傳統文化要素進行園所文化建設
幼兒園在園所建設上可採取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如,把戶外休閒區建成中式園林,讓幼兒置身其中領略中國傳統園林的特色。室內裝修也可借鑑中式風格,如,幼兒活動區域的天花板用中式窗欞格吊頂,既美觀,又能懸掛師幼美工作品。幼兒活動區域可配備具有中國傳統文化色彩的設施裝置,如,彩色瓷盆養金魚、小藤椅、風箏、茶具、竹木屏風、中式儲物櫃、小盆景、竹馬搖椅、筆墨紙硯、摺扇等,這些物品既能傳遞民族文化資訊,又能供幼兒在生活或遊戲中使用。當然,在環境創設的過程中,需請專業人員進行整體設計,注意對傳統建築風格的巧妙借用或改造,使之更符合兒童的心理;還需注意傳統與現代、中式與西式風格的協調和轉換,避免為突出傳統而破壞園所文化的和諧。
(二)選用反映傳統文化特點的材料佈置公共環境
幼兒園可以選用一些能夠集中反映傳統文化特點的材料圖片和實物陳列於公共環境。例如,在幼兒園公共區域如樓梯、過道、走廊,將印有國畫、書法、古代人文景觀、民間器物、民俗活動等反映傳統文化的掛曆、畫報、照片、扇面等,張貼或懸掛在牆面;將具有中國特色的工藝品、器皿等只可觀賞的實物擺放在走廊或樓梯的牆角、窗臺、博古架上。師幼、家長走過時,可以隨機欣賞。這些圖片與實物每個月更換一批,不僅營造了傳統文化的氛圍,也給師幼、家長提供了認識傳統文化的教材。幾年下來,幼兒透過對這些畫面、實物的觀賞,能瞭解大量傳統文化常識,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形成初步的感性認知。
(三)利用語音材料創設聽覺環境
傳統文化教育除了藉助可視的畫面與實物外,還可以藉助可聽的音樂與語言。我們在幼兒一日生活中安排多個時段播放民間歌謠或民族樂曲,創設聽覺環境。如,在幼兒晨運和戶外活動時,播放歡快而富有節奏感的、或唱或說的童聲民謠以及歡樂、喜慶、有趣的民樂;幼兒進餐、自選活動、入睡前和午睡起床時,播放抒緩、優美的民樂。這些音樂一般兩個月更換一套,每套約20個曲目。需要注意的是,在這種環節,音樂或語言只是背景,旨在透過聽覺環境的營造,使幼兒置身於更為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中。無論是音樂還是童謠,都不能強求幼兒學會什麼,尤其不要求他們會背誦若干首童謠。例如,有的幼兒對有節奏的朗誦感興趣,可以停下主體活動,守在音箱旁全神貫注地聽;而有的幼兒對這些聲音從來沒有刻意關注過,但這並不阻礙相同的聲音透過兩個月多次的重複在他大腦中留下痕跡。這種做法就是透過環境給幼兒形成類似“印刻”的效應。
(四)利用社群資源開展傳統文化教育
在豐富、活潑的幼兒教育課程的要求下,幼兒教育必須走向社群,傳統文化教育尤其如此,許多傳統文化還以各種形態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如,廣州市天河實驗幼兒園毗鄰的天河公園裡,有曾在世界園林博覽會上奪冠的粵暉園、在日本獲獎的嶺南園林精品粵秀園、莊嚴的鄧世昌衣冠冢等,該幼兒園就利用這些資源對幼兒進行園林、建築、書法、楹聯、雕刻、盆景等藝術和祭奠、慶豐收儀式等民俗文化的教育。一般而言,幼兒園所處的街區、城鎮往往有地方特色小吃店或小吃街、民間工藝店、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祠堂等,這些都是師幼參觀、學習傳統文化的場所。此外,有的社群或商家在傳統節日前,安排多種有民間特色的娛樂、紀念活動,成人可帶幼兒參與其中適合的專案。有的家長所從事的工作與傳統文化有關,比如國畫畫師、傳統手工藝者、傳統樂器演奏員、粵菜廚師等,幼兒園可組織師幼到他們的工作場所參觀,也可請家長進園開展相關活動。總之,社群資源為傳統文化教育拓展了更為廣闊的空間,要重視並善加利用。
二、以傳統節日為載體開展有層次的主題活動
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傳統節日,這些內涵豐富的節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逢年過節,傳統民俗氛圍濃厚,活動豐富,深受幼兒喜愛。這為幼兒園開展以節日為載體的主題活動提供了有利的社會條件。因此,基於節日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已成為幼教工作者的共識。根據幼兒年齡特點,結合本地風俗,選定可開展主題活動的節日,包括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最隆重的春節在幼兒的寒假中,而開學時的元宵節可作為春節的延伸,因此我們往往將這兩個節日聯接在一起開展主題活動。
(一)突出節日活動的層次性
幼兒在園幾年,就要過幾次相同的節日,如何讓這些節日體現特色,激發幼兒的興趣?教師對不同年齡段幼兒過節的總體目標設定不同,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所選擇的主題活動的內容與形式也各不相同,要使幼兒每次過節都感到有新意並樂於參與。例如,小班幼兒側重於對節日氛圍的感受和典型性節日活動的參與,中班幼兒側重於對節日內涵的體驗與初步的理解,大班幼兒側重於對節日發展過程的瞭解、對節日活動內容的展現與豐富。根據幼兒興趣、能力和生活經驗、班級資源等因素,每個班開展節日主題活動的時間可長可短。長的達兩個月之久,如大班幼兒在元旦後就進入春節的籌備階段,開學後展開為期一個月的“過春節、鬧元宵”主題活動;短的可能只是節日前後一週的小型主題活動,甚至只是節日當天的“應節性”活動。
(二)重視“節日”課程建設
“節日”課程可以作為全園性工作。我們的主要做法是:幼兒園業務園長在節日前半個月就蒐集好相關資料放置在教師“辦公平臺”上,提醒教師設計節日主題活動計劃;節日前一至兩週美術專科教師佈置相應的公共環境,為整個園區營造節日氣氛;各班在節日前後一段時間內進行主題活動,師幼共同以活動作品來佈置班級環境;節日當天或前一天廚房提供兩三次“應節”食物;園區或級組根據需要組織教師、幼兒甚至家長參與的大型節慶活動。在“節日”課程中,家長的參與和支援尤其重要。一是需要家長創造良好的條件幫助幼兒積累真實的過節經驗。主要的傳統節日最終是家長帶孩子在家過的,家庭怎樣過節直接影響到孩子的真實體驗和經驗的積累,以及對節日內涵的理解,而這些因素又會影響到主題活動的開展。二是需要家長在過節時收集圖文資料。三是需要家長參加親子活動。四是需要家長特別是祖輩擔任助教,為幼兒示範或講解關於節日的一些傳統習俗。家長透過參與幼兒園組織的節日活動,被感染、帶動起來,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讓他們也感受到傳統文化教育對幼兒的意義與價值,對傳統文化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認同,進而轉化為行為上的支援。
三、在常規活動中有機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幼兒園一日生活皆課程”,傳統文化教育也可以滲透到幼兒一日活動的多個環節或常規活動中。在幼兒一日活動的多個環節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對仗工整、優美凝練、富有音樂感和畫面感的古詩是中國傳統語言藝術的傑出代表。幼兒普遍對有節奏、押韻的語言敏感、有興趣。因此,選擇與幼兒生活經驗相關的、四句的五言或七言古詩,引導幼兒去欣賞和理解,是可行的。比如我們設計了“每週一詩”的活動:每週一升旗儀式上,業務園長根據節氣、節日或季節變化、相應事件等,有針對性地選擇一首古詩,由一位朗誦水平較高的教師進行朗誦,帶領全體師幼誦讀一到兩遍,並對詩歌的背景和表達的意思予以解釋;各班教師在幼兒活動室的閱讀區(或語言區)設定“每週一詩”的角落,將與該古詩相關的圖片、文字、音像等材料投放其中;教師在一週內多次利用幼兒在園一日生活中的不同環節,結合多媒體教學軟體教孩子朗誦詩歌、整體認讀詩中的常見漢字、欣賞詩歌表達的意境與畫面、介紹與詩歌或詩人有關的故事;幼兒園透過家園聯絡平臺公佈“每週一詩”,家長在家可根據孩子的興趣與注意力進行隨機交流,或給孩子補充相關的背景知識。需要強調的是,“每週一詩”活動主要是讓幼兒感受古詩的審美和語言特點,瞭解相關的傳統文化資訊,不要求任何幼兒必須背誦若干首古詩或認讀多少。
-
3 # 月亮林地的鵪鶉
有講故事講得好的老師,小孩就喜歡聽故事。
會講故事,不容易啊,必須老師也有修養,還要有方法。
用外力沒用的。
-
4 # 小孟子說文化
在幼兒園時期,學前的教育階段是關於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關鍵時期,讓孩子在幼兒園時期中接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啟蒙教育,能讓孩子初步的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
對於培養兒童的思想品格有著深遠的意義,同時也為孩子的一生成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為弘揚中華民族的先進傳統文化培育了傳承者。
具體的做法有兩種:一是外部環境,在幼兒園位置的選擇上,要注意周邊會對小朋友們產生什麼樣的行為影響,然後透過對活動室的改造,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從外部入手。
二是老師的行為言行,幼兒園時期,是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周圍人的言行舉止都會對其產生影響,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從身邊做起。
-
5 # 滄海之浪花一朵
要在幼兒園裡營造傳統文化的氛圍,需結合傳統文化的節日來進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作為精神食糧,哺育了炎黃子孫繁衍生息,薪火相傳。對幼兒園的孩子進行傳統文化的薰陶,是有著重要意義的。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裡,播下傳統文化的種子,對其一生的健康成長,影響是深遠的。
傳統節日與民俗習慣相結合,開展一系列的實踐活動,是營造幼兒園文化氛圍的絕佳方法。比如 ,過大年有吃餃子,貼春聯的風俗習慣。就給孩子們佈置作業:回家和父母一起包餃子,至少記住兩副對聯;正月十五鬧元宵,猜燈謎,就要求和家人一起包元宵,並記住兩個燈謎。等開學回來,就組織孩子彙報交流實踐體會,可在教室裡再動一次手,包餃子或元宵,看看誰包的又快越又好;包好煮熟分餐,一起享受勞動成果。然後再組織彙報自己所記憶的對聯和燈謎,看誰讀的好。孩子們對這些實踐活動會很感興趣,會踴躍參加的。他們也有自尊心,唯恐自己落了後。這些活動的意義在於,它讓孩子們終生難忘,既學得了一些知識,又鍛鍊了動手能力,還提高了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一舉多得,收穫頗豐。其他傳統節日,包括法定節日(五一勞動節、七一黨的生日、八一建軍節、十一國慶節等),都可以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讓孩子們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他們身為中華兒女的自豪感。
-
6 # 秋子6749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幾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許多寶貴的人文歷史及詩歌文學。如何讓文化傳承,必須從娃娃抓起,而幼兒園便是傳統文化教育的起點。
幼兒是一張白紙,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最先接觸到的東西往往是最不容易忘記的。如何讓幼兒學習傳統文化的精髓。筆者認為,可以從朗讀背誦及繪畫開始。
我家寶寶今年剛三歲,我就從巜三字經》開始教她朗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三字經句句壓韻,朗朗上口,教數遍後,寶寶便也跟著讀了。等她會背一點了,便解釋其中的含義。如果上面有圖畫,圖文並茂,便更好講了。時間久了,小寶寶自己主動要求讀誦了。
此外,寶寶們大多喜歡看圖畫故事書,現在編的唐詩兒童讀物,大多有插圖,在教讀唐詩的同時,指教圖畫,講解其中的含義,這樣更便於孩子理解。如巜憫農》這首詩,畫面上是一個老農民戴著草帽,在太陽底下鋤草,臉上流著汗水。如詩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一邊教孩子讀詩,一邊講解畫面,孩子就很好理解了。這以後,我家寶寶只要一看到有戴草帽的農民,便會脫口而出,粒粒皆辛苦。
對幼兒的傳統文化教育,是循循漸進的過程,要結合幼兒的特點,寓教於樂,寓教於圖,圖文並茂,以圖解意。筆者以為,從唐詩、三字經、名人故事、成語典故等展開,其中內涵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是幼兒園時期比較容易接受的入口之一。
回覆列表
幼兒園應努力營造傳統文化氛圍,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不能急功近利,需要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幼兒園的傳統文化教育應大處著眼,小處入手,所謂細節決定成敗。具體可採用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從幼兒園的房間佈局裝飾、日常課程設定、遊戲活動、孩子在幼兒園的玩具用品、老師的言談服飾等多方面增加一些傳統文化元素,讓孩子們多接觸一些傳統文化元素,如詩詞、書法、圍棋、戲曲、武術等。
牆壁上可掛幾幅傳統字畫,桌上擺放一盒圍棋,音樂課程開展一些古琴、古箏、笛、簫的教學,老師在日常言談中適當引用一些古典詩詞等等,總之要恰如其分,符合孩子們的天性。當然還要注意一些小問題:
第一幼兒園的孩子紀律性比較差,不要進行大課堂,因為只要有幾個調皮的孩子講話不遵守紀律就會帶動全體學生吵鬧,所以要進行15個人以內的小班制
第二幼兒園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儘量開大班的,小班中班的因為是群體課,收益會很低。
第三社會上民間開辦的是書法國畫培訓班,我的想法是和幼兒園合作,讓走興趣的孩子可以組成一個專門的國學班,然後國學班的學生可以每天都練習書法國畫的基本功,因為幼兒園的孩子時間很充足,所以堅持一年鍛鍊會有很好的成績!
從中華武術文化到地方文化、節日文化,從陶藝啟蒙到中醫養生,從剪紙、京劇到腰鼓……幼兒園應該從不同角度切入,努力營造傳統文化氛圍,並與現代元素有機結合,開展豐富多彩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