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滅龍鴹

    劉邦在當了皇帝之後,特意讓張良從齊地選擇三萬戶。結果張良卻說只願受封留縣(今江蘇省沛縣東南)就足夠了,不敢承受三萬戶,避免了眾矢之的。其實說起來張良論功勞,比不過蕭何。但是蕭何60多歲的老人了,因為說錯一句話,受牢獄之災。比親疏,又比不過小舅子老鄉樊噲,然鵝劉邦臨死前最後一道命令就是派遣陳平和周勃到前線力斬樊噲,張良早就讓劉邦琢磨透了。

  • 2 # 風中的微塵M

    正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以張良的智謀,正是看破了這一點,所以才急流勇退,明哲保身!再說伴君如伴虎,不如退隱山林,樂得逍遙自在!

  • 3 # 歷史研習社

    漢高祖劉邦以布衣之身,成就兩漢四百年基業。但就在鼎定天下後,助其稱帝的功勳故舊,卻幾乎被誅殺殆盡。英雄如淮陰,老成如酇侯,都沒能躲過高祖劉邦的猜忌。韓信死前感嘆道: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享;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享!”但張良卻成為了漢初功勳中僅存的幾人。即便身處留侯位,仍躲過了漢初的刀光劍影,安然長逝。

    後世多稱讚張良為“人臣楷模”,原因在於張良懂得功成身退,不戀權位。但張良之所以能夠在漢初的猜忌中片葉不沾身,背後還有著更為深層的原因。在漢初功勳集團中,張良的出身最為高貴。劉邦不過一個亭長,蕭何也只是基層小吏,張良卻是南韓貴族之後,五世為相,家世顯耀。秦國滅韓,讓張良國破家亡,而促使張良加入劉邦集團的動機,便是親手葬送秦國。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為震懾四方,數次出巡,秦國國勢達到鼎盛。也就在那時,身無一物的張良募大力士,於博浪沙奮力一擊,失敗後亡命天涯。相比陳勝、吳廣、項梁、劉邦,張良才是反秦潮流的第一人。正因為復國心切,所以張良在見到項梁後說:“君已立楚後,而韓諸公子橫陽君成賢,可立為王,益樹黨。”即便在之後追隨劉邦左右,也只是作為劉邦的客卿,待劉邦入主漢中後,張良又回到韓王成身邊,任司徒。

    韓王成被項羽殺死後,張良不得不再次回到劉邦身邊。張良此時的政治目標便從滅秦復仇變為滅楚復仇,此後直至漢朝建立,張良再無變更。劉邦登基後,張良國仇已報,於世俗層面而言,已無牽掛。正如張良自己所言:“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侯,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

    張良能夠全身而退,並非只是出於其自身的原因,漢高祖劉邦對其完全的信任才是最為重要的因素。不同於以戰封侯的功臣,張良乃是“畫策之臣”,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所以說,張良身為謀臣,”未嘗將兵“,在軍中並無威信。

    同時,他追隨於劉邦左右,並不像留守後方,在關中百姓中有著極高的威望的蕭何。以此來看,張良只是一介依附於劉邦的臣屬,對漢家天下並無半點威脅。這就是雖然張良幾番易主服侍,劉邦仍完全信任他的原因。

    除此之外,張良能夠安然無事的原因還在於他的身體。在立國後,張良羸弱的身體就再也無法支撐繁重的公務。到高祖晚年,他的身體更是每況愈下。張良“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並非虛言,這正是他真實的身體情況反映。國仇已報,身無糾葛,體弱多病,雖功高卻謙遜。種種原因最終讓留侯張良在危機四伏的漢初功成身退。

    參考資料:

    1.《史記·留侯世家》

  • 4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漢初三傑,韓信先封齊王,後徙楚王,手握重兵,又有獨立的封國,操練新兵是無往不利,領兵打仗又是戰無不勝,還特麼年輕,死時才35歲。

    蕭何位居丞相,百官之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經營關中及巴蜀多年,掌握朝政大權,素有威望。

    可張良有什麼?

    張良從頭到尾就是一個謀士。一無兵權、二無政權,就是孤零零的一個謀臣,頂多就是出謀劃策,雖然運籌維幄決勝於千里之外,可那是輔佐別人,又不是自立門戶?能有什麼威脅?

    你是劉邦的話,會認為韓信、蕭何、張良,誰更有威脅?

    張良沒有威脅也就罷了,還偏偏體弱多病,經常生病臥床休息,想必張良身體不太好。而且張良從來也不曾單獨領兵作戰,只是作為出謀劃策的謀臣,這麼一個病怏怏的謀士,看起來弱不禁風的,能讓劉邦產生威脅嗎?

    在劉邦統一天下後,張良基本上就很少出謀劃策了。呂后因為劉邦有廢立太子之心,就逼著張良給出主意,張良建議呂后請出商山四皓輔佐太子,果然劉邦見到就不再有廢立太子之心,因此呂后也很感激張良。

    張良精通黃老之學,深知功成身退之理。不久張良就辭官雲遊四方去了,公元前186年,張良去世,善終,享年65歲。

  • 5 # 噓就當我沒來過

    "鳥盡弓藏"在各朝各代都是一個權力遊戲、古人云"人易共患難、難以共享樂"天下太平、皇上的謀臣和武將的利用價值已經到頭了、因謀臣易亂政、武臣易造反、皇上也都是造反登基的、所以在他活著的時候、很希望這些謀臣良將都要死在自已前面、不然會威脅到自已的子孫、特別是擁兵自重的將領、很少倖免、不是他們不知道"鳥盡弓藏"的道理、而是捨不得放棄手中權力和皇上的各種榮譽和賞賜、使自已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當然、小編命題上的張良確實做得好:首先漢高祖對他封有"三萬戶"的侯、他拒絕了、只接受"數千戶"的侯;在封侯榜上只排名第23位、他可是漢高祖口中的"三傑"呀、然後以託病為由、不擔任朝中任何職務、也不與朝臣相互往來、而是雲遊四方、閒雲野鶴、不問世事、除了有自已的封地外、跟老百姓沒什麼不同;所以對漢高祖來說張良對他的江山沒有半點威脅、所以他能功成身退、我想:張良也應該是珍惜權力的、只因他願放棄、放棄了人人都不願放棄的東西!

  • 6 # 師明禮

    (1)張良不帶兵。

    張良給自己定位是一個謀士,只負責出謀劃策,這就意味著張良在軍隊裡很難拉起一大幫子將士,這本身就很讓劉邦放心了。

    實際上,張良是很猛的,敢刺殺秦始皇,這份膽識絕對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刺殺失敗還能全身而退,這就更牛了,遇到劉邦之前他還自己帶了好多兵。

    (2)張良無故友。

    張良不是劉邦沛縣舊人,也不是帶著一幫兄弟來的,他就是一個人來到劉邦身邊,也沒見到張良和哪個人特別知心(項梁除外),這很讓劉邦放心。

    (3)張良不貪權。

    劉邦封張良三萬戶,讓他自選封地,張良卻只選了貧瘠的留地,沒有貪心。

    張良在劉邦稱帝之後,基本就去修仙了,不管人間世事,這也讓劉邦放心。

    (4)張良穩準狠。

    劉邦要換太子,張良幫呂后出主意,一計定乾坤,劉盈的太子之位安穩了,呂后能不感激張良麼?

    呂后上了臺,動誰也不會動張良,還很敬重他。

    老皇帝喜歡,小皇帝喜歡,有權的呂后也喜歡,他自己無權無將不搞政治,一心修仙,不結派,只掛著一個虛名,這樣的人自然是安享人生了。

  • 7 # 老衲侃春秋

    漢朝建立後,劉邦志得意滿。由於心情愉快,所以走到哪裡都哼著家鄉的小曲,走路都是飄飄然的。

    他當然有資格飄飄然,推翻了秦朝,打敗了項羽,昔日的小亭長一下子當了皇帝,這一下提升了多少級?

    光是那麼飄飄然,顯示不出劉邦同志的偉大來。善於總結經驗,善於納諫才代表了劉邦同志的可貴素質。有一天,他回想往事,很有心得,很有感觸,於是問了臣子們一句話。這次的君臣對話,後來也成了經典。

    散朝以後,君臣們在那裡閒聊,劉邦問群臣自己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稱讚他是因為大仁大義,更多的臣子把世間所有能說出來的恭維詞,一股腦的都用到了劉邦的身上。誰知劉邦聽了這些話,卻輕輕的搖了搖頭。

    他的腦袋一晃,自己沒有暈,倒把眾位大臣給晃暈了。大家面面相覷,不知皇上什麼意思。

    劉邦清了清嗓子,這才解開剛才的謎底:諸位愛卿,你們都說錯了,今天之所以能奪得大漢江山,主要靠三個人。

    哪三人?眾人一聽,伸著脖子仔細聆聽,盼望著自己能是那三個之一。

    劉邦看看大家的表情,緩緩的說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劉邦此話一出,雖然在座的諸大臣均榜上無名,但他們都承認劉邦的總結,看樣子大家形成了一個共識,都很佩服這三人。

    這三人中,劉邦第一個評價的,就是謀士張良。他對漢朝有什麼特殊的貢獻,以至於得到漢高祖如此的評價?

    張良出身南韓貴族,早年劉邦起兵時,他一直扮演著謀士的角色。在劉邦整個創業過程中,出了不少的絕妙好計。比較經典的有鬥智鴻門、 暗度陳倉、 下邑奇謀、 虛撫韓彭、 勸都關中等等。

    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就是“鴻門宴”了。為何在這些計謀中鴻門宴知名度最高?

    有三個原因。其一、這是一次劉邦死裡逃生的大事件。如果不是張良的“金蟬脫殼”之計,那麼當時的劉邦,早就被項羽給“咔嚓”了,以後哪來的大漢帝國?

    其二、敵對雙方知名度高。劉邦當時沒多大的名氣。但是他的對手厲害呀!“西楚霸王”項羽,那是萬人敵。所以,有了項羽的明星效應,影響力絕對大。

    其三、司馬遷的妙筆生花。透過精彩的文學描述,曲折的戲劇衝突,增加了戲份。於是便千古流傳下來。

    張良也靠這些奇謀,一下子得到“謀聖”的尊貴稱號。

    但是張良是為人很低調,不像韓信那麼張揚。所以韓信後來結局悲慘,但張良卻得到善終,這和他為人低調有很大的關係。

    自從漢朝建立後,張良便託辭多病,閉門不出了。隨著劉邦皇位的逐漸穩固,張良很快完成角色轉換,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

    所以,劉邦後來剪除異姓王,或者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張良也恪守“疏不間親”的遺訓,從不去趟這個渾水。

    但是在最後一次皇家爭鬥中,張良卻深陷其中,而且這最後一次使用謀略,竟然是背叛了自己的主公劉邦!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公元前197年(漢高祖十年),漢王朝上層出現了一場新的危機。

    當時劉邦寵愛戚夫人,並察知呂后有異心,有代劉而王的跡象。所以他準備更換太子,廢掉呂后兒子劉盈,改立戚夫人兒子如意為儲君。

    雖然這是劉家的事情,但牽扯到將來國家的命運。所以劉邦的想法一出臺,遭到眾大臣的強烈反對。

    中國古代繼位遵循的是“嫡長子”制。太子沒有十惡不赦的罪惡,一般是不能隨意廢立的。

    況且眾人認為戚夫人只是一個上不了檯面的小妾,你劉邦覺得她讓你很舒服,那你就好好的享受得了。但他的兒子在政治方面沒有什麼突出的表現,這麼說廢立就廢立,於理不合。

    大家知道,劉邦出生於什麼?他年輕時候就是一地痞之類的人物,所以在他眼裡什麼儒家的這一套,根本吃不開。所以,大臣們如何強烈反對,他卻不改“初心”。

    眼看太子位行將被剝奪,呂后實在沒辦法了,遂向張良求救。張良經不住呂后的再三懇求,大儒叔孫通也來說更換太子的危害性:“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振動。”

    張良也知道此事的確事關重大,弄不好會動搖漢家社稷的根本。

    於是他給呂后出了一個妙計。到底是不是妙計,只有呂后能知道其中玄妙,在一般人看起來很稀鬆平常。

    因為張良的妙計,總共只有四個字:商山四皓。

    這商山四皓是什麼人,竟這麼厲害?是神仙嗎?

    “商山四皓”是秦末漢初四位著名黃老學者,他們分別是: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裡季吳實、甪里先生周術。

    劉邦最敬佩這四個人。張良的意思如果能請動他們,讓他們幫助太子,那聖上肯定會改變主意的。

    張良說的話,雖然不是聖旨,但此時在呂后眼裡,那比聖旨要好使一萬倍。

    於是呂氏兄妹和太子費盡千辛萬苦,終於把這四個老人請來了,把他們安頓在建成侯的府邸裡。

    在一次宴會中,太子侍奉在側,四個老人跟隨在後。

    宴會開始的時候,劉邦環視一下,看有無缺席的。

    他突然發現四個陌生的老人站在太子身後,他們都已八十開外,鬍鬚雪白,衣冠奇特。

    劉邦非常驚訝,問起他們的來歷,四人道出自己的姓名。

    劉邦聽後,大吃一驚問道:“多年來我一再尋訪諸位高人,你們都避而不見,現在為何自己來追隨我的兒子呢?”

    四個老人回答:“陛下一向輕慢高士,動輒辱罵,臣等不願自取其辱。如今聽說太子仁厚孝順,恭敬愛士,天下之人無不伸長脖子仰望著,期待為太子效死,所以臣等自願前來。”

    劉邦說:“那就有勞諸位今後輔佐太子了。”

    四人向劉邦敬酒祝壽之後就彬彬有禮地告辭而去。

    等他們飄然而逝以後,劉邦叫過戚夫人,指著他們的背影說:“我本想更換太子,但是有他們四人輔佐,看來太子羽翼已成,難以動他了。呂雉這回真是你的主人了!”

    就這樣,劉盈的太子之位算是有驚無險的保住了。

    張良跟隨漢高祖,輔佐了他一輩子,給他出了很多奇謀。但張良此生這最後一計,居然是對著他來的,劉邦日後知道了,不知要做何感想呢?

    參考資料:

    《史記》漢·司馬遷

    《漢書》漢·班固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天塔利班宣佈打下一架B52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