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黃帥

    比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半個世紀以來,“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僅成為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礎,而且也被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接受,成為規範國際關係的重要準則。

    隨著冷戰的結束和蘇聯的解體,以美蘇兩極為標誌的舊的世界格局被打破,美國成了惟一的超級大國,世界進入了一個向多極化方向發展的過渡時期,這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十多年來,圍繞著建立什麼樣的國際新秩序以及建立單極或多極的世界格局的辯論和鬥爭,始終沒有停息過。

    從老布什總統到小布什總統,美國要建立的國際新秩序的戰略目標和政策取向更加明確,這就是利用美國的實力優勢,從“一超”向“單極”推進,不容許任何力量挑戰美國的領導和霸權地位,或與美國平起平坐。

    九一一事件以來,美國的安全戰略進行了重大調整,但在全球推進美國價值觀、建立美國強權下的世界秩序的目標沒有變。美國以消除恐怖主義和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為由已經發動了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場戰爭,尤其是後者,美國是在國際社會(包括美國的一些主要盟國)強烈反對下,繞開聯合國安理會而發動的。

    事實證明,依賴軍事優勢雖可征服一個國家,但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贏得戰爭並不能帶來和平與穩定,更無法贏得人心。單邊主義、“先發制人”只會使國際關係緊張,世界局勢動盪。在這一新的形勢下,和平共處原則仍然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以五項原則為準則處理國際關係,判斷重大國際問題中的是非曲直,就顯得格外重要。

  • 2 # 青言論史

    我覺得當屬奧地利首相梅特涅的“大國均勢”政策最為經典,而且現在依然在被廣泛運用。

    作為當時歐洲主要國家裡最為弱小的那一個,奧地利誰也得罪不起。而在當時,奧地利西有如日中天的拿破崙帝國,東有一直想幹歐洲憲兵的俄國,自己家還有個時刻想把自己吞掉的普魯士,隔著英吉利海峽還有一個時時刻刻當攪屎棍子的英國,它實在誰也得罪不起。 而就是這樣一個弱國,在當時愣是靠著梅特涅的個人能力,成了歐洲的中心。

    梅特涅先用一個公主的代價,換來了拿破崙揮師東進,把禍水潑給了俄羅斯;當法國折戟莫斯科以後,他立刻抽身成立反法聯盟,主張對法國的分贓。

    而在分贓會議上,他又長袖善舞,力保法國的核心利益不受損失,並且積極挑起英國和俄羅斯、普魯士的矛盾,最終導致法國與英、奧締結秘密和約,共同對付俄羅斯和普魯士。在他的努力下,終於構建了一個影響長達三十年的梅特涅體系,而這個體系的最大受益者,正是奧地利。

    梅特涅體系的核心,就是一句話——“要讓所有國家之間的矛盾大於與中國之間的矛盾”。這種在強鄰環伺的政治生態下博弈的外交戰略,直至今日,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借鑑和效法的。

  • 3 # 微史春秋

    世界歷史經典的外交策略很多,其中英國的大陸均勢政策至今仍是英國等許多國家仍在奉行的經典。

    所謂大陸均勢,就是英國依靠自己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幫助大陸上稍弱的一方,使歐洲大陸的列強彼此牽制和相互爭奪,防止一國稱霸歐洲。從15、16世界的英國都鐸王朝開始英國就奉行這一政策。

    這種政策的形成和英國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關係。大陸均勢政策的核心就是,英國在任何時候都“必須反對一個最強大的國家或者幾個國家聯合起來的政治上的獨裁”。

    從這個示意圖中可以看出大陸均勢政策的含義,就是要幫助不是那麼強大的國家,和它聯合對方強大的一方,以防止那一方成為歐洲大陸上的霸主,以維持對自身有利的歐洲大陸均勢。

    丘吉爾曾經對大陸均勢政策說過一句很好的概括:“英國四百年來的對外政策,就是反對大陸上出現最大、最富於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國家”,英國總是“參加不那麼強大的一方,同它們聯合起來,打敗和挫敗大陸上的軍事霸主,不管他是誰,不管他所統治的那一個國家。”

    這是很經典的外交政策,在商業上也有很多的應用,那就是你聯合的不會是最強的一方,而是稍弱的一方,達到和最強一方勢均力敵的狀態,這樣才能達到對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此外中國古代也有很多經典的外交方法。

    如秦國的“遠交近攻”,適合早期國家的擴張或統一,在商戰也有同樣適用。

    此外還有“攘外安內”,當國家面臨內憂外患之時,攘外與安內不可同時進行,必選其一。當然具體的應用中,先攘外還是先安內要考慮清楚。

  • 4 # 羽菱君

    巴黎和會

    1919年,經過四年多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戰勝國(協約國集團)為解決戰爭所造成的問題以及奠定戰後的和平在巴黎召開和會,史稱“巴黎和會”。當時的中國(北洋政府)作為協約國一方,經過十萬勞工的浴血奮戰,成為戰勝國之一員,派出顧維鈞為代表的外交團參加了此次會議。目的是想透過和會,得到世界的肯定,爭取回國土獨立和完整的權益。但由英法美意四巨頭掌控的和會,四巨頭一手企圖製造自己世界秩序的自私行為,讓原本德國在戰前取得中國山東膠州灣的權益也成為中日爭執的焦點。以顧維鈞為代表的中國外交團,在和會上據理力爭,以出色的辯論才能闡述中國對山東有不容爭辯的主權,為維護中華民族的權益作出了貢獻。顧維鈞當時的外交手段,至今看來仍不失經典。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他在當時和會上的精彩表現。

    顧維鈞

    和會中,中國代表團準備向和會提出收回山東權利的問題,但還沒來得及日本就先發制人,率先在五個大國的“十人會”上提出德國在山東的權益應直接由日本繼承。1919年1月28日,顧維鈞受命於危難,在大會上代表中國出席陳述,就山東問題作了一次縝密細緻、暢快淋漓的精彩發言,從歷史、經濟、文化各方面說明了山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力地批駁了日本的無理要求。會上,他在聽完日本代表牧野的表述後,起身面對其他列國代表說道:“西方有個聖人,他叫耶穌,基督教相信耶穌是被釘死在耶路撒冷的,耶路撒冷因此成為世界聞名的古城。而在東方也出了一個聖人,他叫孔子,連日本人也奉他為東方的聖人。 牧野先生你說對嗎?” 牧野不得不承認:“是的。” 顧維鈞微笑道:“既然牧野先生也承認孔子是東方的聖人,那麼東方的孔子就如同西方的耶穌,孔子的出生地山東也就是東方的聖地。 因此,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諸國代表聽到這一番精彩的辯論,無不為之讚歎,會上的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法國總理克里孟梭這巴黎和會的三巨頭聽完顧維鈞這份宣告,齊齊上前跟他握手,對他稱讚不已。這次雄辯在中國外交史上地位非凡,這是中國代表第一次在國際講壇上為自己國家的主權作做出的一次成功的演說。

    陳道明先生扮演的顧維鈞

    此時的形勢對本來中國是十分有利的,但到了4月形勢急轉。因分贓不均,義大利在爭吵中退出了和會。日本藉機要挾,將效仿義大利。為了各自的利益,大國們最終決定無視中國的合法權益向日本妥協,並強迫中國無條件接受,逼迫中國代表團在不公的和約上簽字。以顧維鈞為首的中國代表團極度憤慨,退無可退,只有拒籤,表明中國的立場。顧維鈞最後一次在會上說:“華人永遠不會忘記這沉痛的一天”。1919年6月28日,在凡爾賽宮的和約簽訂儀式上,中國代表拒絕出席,用這種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憤怒。

    巴黎和會只是由英法美意四巨頭領導的列強分贓集會,按照自己的意圖去劃分和構建世界秩序。弱國無外交,以當時中國的國際地位,是註定要受到不公平對待的。顧維鈞為代表的中國代表團面對種種不公,據理力爭,做出了一次經典外交,為中華民族的權益做出了非凡的貢獻。巴黎和會的訊息傳回中國,中國由此爆發了著名的“五四運動”,中國從此進入新的歷史章元。巴黎和會的山東問題,最終在1921年華盛頓會議上得到了解決。經過36次談判,中日簽署了《解決山東懸案條約》及附件,日本無可奈何地一步步交出了強佔的山東權益。從虎口奪食的正是顧維鈞。

  • 5 # 野草的沉思

    一,藺相如完璧歸趙。公元前283年,趙國得到了"和氏璧",是無價之寶。秦昭王知道後,很想得到它,便派使者去趙國,說願以十五座城換"和氏璧"。這讓趙王很為難,秦國強大,趙國惹不起。給,怕秦國不講信用。不給,又怕秦國派兵來攻打。他聽說藺相如很有膽略,便決定派藺相如攜璧去秦國。藺相如臨走對趙王說"大王放心。如果秦國給城,就把壁留給秦國。如果不給,我一定把"和氏壁"完好地帶回來!"。到了秦國,把壁交給了秦王。秦王愛不釋手,讚不絕口,就是不提換城的事。藺相如見此情景,知道秦王沒安好心,急中生智,對秦王說,"這玉雖是至寶,但上面還有點小毛病,大王你沒看見,讓我指給你看。"秦王信以為真,便把玉遞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接過和氏壁,便退身到殿柱旁,義正詞嚴地對秦王說,"這玉是天下至寶。大王要以十五城換。今天,我看大王並無真意相換。所以我把璧收回。如果大王逼迫我,我願連頭和壁一起撞碎在殿柱上!"說著便要撞。秦王連忙說好話,並指著地圖說明要換的城池。藺相如知道秦王在玩把戲,便說,此璧非尋常之物,我們大王曾齋戒五日,又舉辦了隆重的儀式,才派我來送壁的。若大王誠心欲得此璧,也須如此辦。秦王知硬奪不行,便答應了。回到住所,藺相如怕秦王生變,便派人悄悄把和氏碧送回了趙國。五日以後,秦王邀請了楚魏齊燕等國使者,來參加受壁儀式。待知道璧已被藺相如送回了國以後,秦王大怒,叫人把藺相如綁起來問罪。藺相如從容地說,"大王息怒,讓我當眾把話說明白。大家都知道,秦強趙弱。秦敢欺趙,趙不敢欺秦。大王想得玉,先把十五座城給趙國,然後派人跟我去取玉。趙國決不敢得城而不給玉,擔一個不守信義的惡名。我欺騙了大王,大王可以殺我,但全天下就都知道大王是不講信義的人了!”秦王無奈,只好把藺相如放了。結果,玉終於沒有換成。

    在這件事上,藺相如智勇兼用,據理力爭,挫敗了虎狼之秦的陰謀,成功地捍衛了自已國家的利益。堪稱外交史上的典範之作。

    二,諸葛亮和東吳。三國時期,蜀漢先主劉備,為給關羽報仇,發功夷陵之戰,嚴重破壞了兩國間的聯合關係。劉備死後,諸葛亮審時度勢,及時派人去東吳,恢復了兩國的友好關係,化干戈為玉帛。此後,兩國關係一直很好,為蜀漢以後的發展提供了保障。這件事也是一件極成功的外交範例。

  • 6 # 紅塵彌勒

    外交方法有很多,可以稱之為著名的也不鮮見。但並不是什麼外國的他山之石,而是土生土長的中國特色外交,從中也可以看出老祖宗的智慧端倪。

    先秦時期,中國的版圖上出現了很多分封制的國家,有的強有的弱,有的小有的大,免不了被蠶食吞併,也叫弱肉強食,狹路相逢勇者勝。

    最典型的就是強大的秦國滅掉了報團取暖的其他小國、弱國。這個外交策略至今仍然被人們津津樂道,具有很高的外交價值——

    遠交近攻

    秦相范雎提出的這個策略,有效地造成了諸多敵國的內部嫌隙,就像智謀的人設下的圈套,那些齊楚燕韓等國紛紛中招,及至始皇,終於奮六合吞八荒,成就了一代霸業,惜乎國朝享年太短;

    合縱連橫

    這是典型的報團取暖,一眾疲鄙瘦小對付一個強大的悍敵,只能攜手並肩風雨同舟,不然的話,以羸弱對剛強,必然是以卵擊石,國破家亡;

    聯姻嫁女

    這個也不鮮見,也早有作用。比如和匈奴通婚聯姻,呂布嫁女於袁術,松贊干布迎娶帝王千金等等,都是這方面的例證,無非就是想要取得對方的媾和,以達到天下大同歌舞昇平的目的。史上最著名的“昭君出塞”就是很好的說明,只是可惜了天姿國色的沉魚落雁之容,終究落於閼氏之手;

    還有明代的閉關鎖國,雖然也是一種策略,但把自己憋死了、鎖住了,變成了井底之蛙,也就窮下去、落後下去了,最終成為韃虜恣意踐踏蹂躪的慫包孬種

    最為著名和成功的,就是周恩來總理在聯大會議上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標誌著新中國粲然登上了歷史舞臺,開始了古老華夏雄雞高唱、屹立東方的豪邁。

    尤其是現如今的中華,更是國富民強、圖騰崇拜,以復興為己任,以光復為註腳,展開了波瀾壯闊氣度恢弘的大國外交,雖經風雲變幻、黑雲壓城,但終究會雲開霧散,天下澄明。

  • 7 # 天天向上sez

    外交,只服周總理。周總理為新中國外交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周總理從來是以國家利益為出發點,在不同場合維護中國利益。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代表團訪華時,有一名官員當著周總理的面說:“華人很喜歡低著頭走路,而我們美華人卻總是抬著頭走路。” 周總理不慌不忙,臉帶微笑地說:“這並不奇怪。因為我們華人喜歡走上坡路,而你們美華人喜歡走下坡路。”一語雙關,美國官員啞口無言。

    總理外交很講究策略。50年代,亞非國家在萬隆舉行了會議,史稱萬隆會議。會上,一些不懷好意的國家用中國和與會國家社會制度不同來排擠中國。總理在演講中提出“求同存異”回擊質疑者。“求同存異”裡面有大智慧,這種擱置爭議,追求相同利益的做法對後世的外交有深遠影響。

    總理外交很幽默。一個西方記者說:“請問,華人民銀行有多少資金?”周恩來委婉地說:“華人民銀行的貨幣資金嘛?有18元8角8分。”當他看到眾人不解的樣子,又解釋說:“華人民銀行發行的面額為10元、5元、2元、 l元、5角、2角、 l角、5分、2分、1分的10種主輔人民幣,合計為18元8角8分……”

    在外交中,能把國家利益、策略和幽默結合的完美的人,唯有周總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漢字有什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