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聽雨喜雨

    吳玠的功勞自然是首屈一指,毫無疑問是中興大將中第一。至於為什麼不在中興四將之列,中興四將是劉松年作畫得名,不是官方排名,沒有實際意義。

    還有人說岳飛是中興四將之首,毫無疑問是錯誤的。岳飛是中興四將,中興四將圖共記八人,應是安戰功或尊卑排列,左起第一人為岳飛的隨從,第二人為岳飛,依次為張俊及其隨從,韓世忠及其隨從,劉光世及其隨從,而不是有些人用的四個人的圖。四個人的圖將八人圖截取了一半,是錯誤的。

    古人官位來說以右為尊,劉松年畫的中興四將圖從右往左分別是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岳飛,所以從右往左作為尊卑來講,應是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岳飛。可能不符事實,就應該採用中間兩位為尊,中間兩位右邊為最尊,即韓世忠第一,張俊第二比較靠譜。

    中興四將圖那只是好事者作畫,中興應為五將,抗金第一階段韓世忠黃天蕩抗金,第二階段吳玠穩定川陝,其三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岳飛均有建樹。

    所以中興四將排序按古時慣例應為,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岳飛。

    所以按所謂中興四將的官職,韓世忠、張俊的職位一直在岳飛至上,他們為正是很正常的,岳飛為付。

    附圖諸位可以看看實際情況。

  • 2 # 摩羯大叔史

    其一:吳階主要是西北戰場,雖然以戰局觀來說,戰略意義非凡,但在當時正統的觀念下,主戰場還是長江以北以中原地區,是正面戰場。因而吳階雖然在和尚原、仙人關等戰役中屢敗金軍,對南宋朝廷來說,西北離都城臨安太遠了,只有威脅到臨安的戰局更會被朝堂更加重視。

    其二:吳階前期是以義軍或游擊隊的形式存在的,後才被編入正規編制。在正統地封建社會中,正統是評價標準中重要的一條。

    其三:岳飛和韓世忠是戰功卓著,名氣也響。張俊在劉苗兵變中靠勤王上位的,資格比較老。劉光世託上一代是福,是個典型的軍二代。在談資論輩的年代。資格和輩份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標準。

    其四:朝堂無後臺。吳階在在富平之戰中被張浚發掘的,一直在西北打仗,未有效深入朝堂,廣交人脈,因而也沒效樹立過年的威望。

    你們認為呢?

  • 3 # 君山話史

    南宋中興之戰,並不光是與金的戰爭。實際上,中興之戰,是從剿平內亂開始的,然後是與偽齊政權的戰爭。

    很多人以為南宋開國時,敵人只有金國一個,這是不對的。當時南宋朝廷的處境是很不妙的,除了金國之外,還有金國在中原扶植的劉豫偽政權,還有國內無數的變民流寇集團。此期的流寇、變民武裝集團多如牛毛,不下兩百個,來源也五花八門,大體上說,主要有農民起義軍與叛亂的軍人。在這些武裝集團中,最重要有李成、孔彥舟、範汝為、曹成、楊太等。這些武裝集團少則數萬人,多則數十萬,這些都是朝廷要擺平的。

    因此,中興之戰,其實是由三部分構成:剿滅流寇/變民集團之戰,討伐劉豫偽政權之戰,以及宋金之戰。

    所謂的中興四大名將,包括岳飛、韓世忠、張俊以及劉光世。他們都是在剿撫叛亂武裝集團中成長壯大起來的,成為手握重兵的實權人物。在中興四大名將中,又以岳飛的戰功最為顯赫。

    兀朮北去後,金在中原扶植劉豫偽政權,加之張浚在西北牽制金兵,東南軍事壓力驟減,朝廷把重點放在清剿變民流寇集團上。

    紹興元年(1131年)三月,宋以張俊為江淮招討使,岳飛為副使,負責平定江淮一帶李成、張用等亂軍。岳飛自請為先鋒,大破李成軍,俘敵八千人。在張俊、岳飛的窮追猛打下,曾經佔據十餘郡、擁眾數萬人的李成被擊敗,李成北逃降於劉豫。至此,江淮亂軍得以平定,張俊向朝廷表功,奏稱岳飛功第一。

    紹興二年(1132年),朝廷以岳飛為荊湖東路安撫都總管,進剿擁眾十餘萬的曹成。曹成以十萬人守蓬頭嶺,岳飛率所部八千餘人,大破曹軍,曹成逃往連州。岳飛囑咐部將,僅誅其首,而撫其眾,慎勿妄殺。部將張憲進擊曹成,沿途招降兩萬餘人,曹成遁入邵州。後來,曹成在另一位中興名將韓世忠的圍逼下,率餘眾八萬人投降。

    紹興五年(1135年),宋高宗令岳飛進剿楊太。當時有人認為岳飛的部隊多是北人,不習水戰,但岳飛從容答道:“兵法無常,顧用之如何耳。”當時岳家軍以號令嚴明而著稱,楊太的部下聽說岳飛前來,個個面有懼色,有些甚至乾脆投降了。岳飛僅僅用了八天的時間,便徹底擊敗楊太,收降二十餘萬人,堪稱軍事史上的奇蹟。

    在平定流寇後,接下來就是對劉豫偽政權的進攻。

    對偽齊政權的反攻,從岳飛收復襄陽等六郡開始。劉豫吃了敗仗後,向金國求援。金太宗命宗輔、撻懶、兀朮率五萬金兵,協同偽齊軍隊軍隊南侵。然而,這次由偽齊與金國聯合南侵的軍事行動,遭遇南宋軍隊的頑強阻擊,最終以失利而告終。這也是宋金戰爭爆發以來,金人第一次大規模南下卻無功而返。

    此時南宋最精銳的武裝力量,都握在岳飛、韓世忠、張俊以及劉光世之手。張俊屯兵盱眙,韓世忠屯兵楚州,岳飛屯兵襄陽,劉光世屯兵廬州,成為南宋朝廷的四根支柱,同時威脅北方的劉豫偽政權。

    紹興六年(1136年)九月,宋高宗由臨安抵平江,擺開御駕親征偽齊的架式。劉豫風聞訊息後,趕緊派人向金熙宗求援。當初金國立劉豫為傀儡皇帝,本來就是希望以漢制漢,牽制、打擊南宋軍隊。豈料劉豫此等沒用,進不能攻,退不能守,每每向金國求援兵,反倒成為金國的一大負擔。這次金國不想派兵相助了,只是令兀朮駐兵黎陽,助助聲威、搖旗吶喊罷了。

    劉豫沒辦法,只得全力自保,拼湊一支三十萬人的大軍,兵分三路出擊。然而偽齊兵力雖貌似龐大,實則戰鬥力低下,三路出擊,竟然全線潰敗。這種結局,令金人對劉豫更加不滿,紹興七年(1137年)十一月,遂廢劉豫為蜀王,偽齊政權就此宣告終結。

    從上面所述可以看到,南宋的中興之戰,是打掉了幾十萬的流寇,幾十萬的偽齊武裝。並不是很多人想象的,宋高宗一登基,大家都聽他的。不是的,政權是靠武力打出來的。今天的讀者,多不太清楚當時南宋政權面臨的問題。

    倘若以對金戰爭的成就而言,吳玠/吳磷兄弟不亞於任何一箇中興名將。但是站在整個戰爭全域性來看,流寇/變民武裝是南宋的心腹之患,從保衛朝廷的角度上說,吳氏兄弟的功勞就顯得沒那麼突出。“中興四大名將”,首先是剿平內亂的名將,知道這一點,就不奇怪為什麼吳氏兄弟沒入選了。

  • 4 # 弓長132270408

    現在要改套路黑岳飛啦?!改成抬吳貶嶽的策略了嗎?!本來這個問題是要討論吳的功勞大不大,和人稱中興四將的戰功相比較如何的,怎麼成了吳和嶽之爭了呢?!而且沒有人具體說說倆人的具體戰功就下定論,這是不是太明顯了?!就像金史故意抹黑岳飛一樣,現在有些人抹黑岳飛或者以所謂正名之名貶低岳飛的行為,已經說明岳飛的牛叉啦,南宋將領那麼多,抗金的也很多,為何單單揪著岳飛說事?!

  • 5 # 潯陽鹹魚

    其實吳氏兄弟算是一個獨立的存在,而與“中興四將”無關。宋人及之後的論者反倒有把劉光世從四將中除名、引入劉錡的說法,比如民國著名小說家蔡東藩在《宋史演義》中說:“史稱南渡諸將,莫如張、韓、劉、嶽。……劉光世一庸將耳,毫不足道,或謂以劉錡當之,理或然歟?”

    【劉松年《中興四將圖》】

    蔡東藩疑惑功勳卓著的二吳為何與韓嶽無緣,這其實也可以理解。我認為,這主要是緣於二吳的戰場異於其餘諸將及其資歷、年紀較輕。

    首先,吳玠在南宋時期,一直都是處在四川地區抵禦金軍的。而反觀“中興四將”及被稱為堪入四將之列的劉錡等人,基本都是南宋在長江中游、下游和兩淮地區的主要軍事將領。

    簡而言之,吳玠屬於“四川戰區”,而四將都屬於“兩淮戰區”、“京湖戰區”(這個說法在南宋初期提其實並不是很妥當),故而可以將四川視作南宋半壁江山,而四將只是另一半疆土中的幾位大將。

    其次,不論只比吳璘小一歲的岳飛(吳璘生於1102年,岳飛生於1103年),韓世忠、張俊、劉光世都比吳玠大4至7歲。當然,年齡未必能說明什麼,更重要的是,劉光世出身將家,地位非常,早在北宋末年便是抗遼諸帥之一;張俊與韓世忠更是早隨高宗趙構出入生死之間。如此來看,直到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仍是統制官曲端部將(後經張浚發掘)的吳玠無論親疏、官階甚至戰功都不能與韓、張、劉三人作比較,吳玠甚至一次都未入朝覲見過高宗(儘管他的責任重大,路途也殊稱遙遠),故而其不列入中興四將,也算在情理之中。

    【吳玠、吳璘塑像,取自網路】

    總而言之,吳玠雖然在高宗紹興年間取代曲端、張浚而成為南宋四川地區最高指揮官,但論其所處地區、其人之資歷、與高宗之親疏,終究是難以列入長期在淮漢、長江一帶抗金的四將中的。當然,若僅論及戰功,吳玠想把劉光世、張俊排走都不難。只是,二吳兄弟似乎已經自成與“中興四將”齊名的一脈,不必再牽強附列其中。

  • 6 # 陶短房

    中興四將有不止一種說法,其中的確沒有一個版本提到吳玠。

    第一種說法,中興四將為岳飛、韓世忠、張俊、劉錡,《宋史.張俊傳》提到當時有“張韓劉嶽”的流行說法;

    第二種說法,中興四將為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岳飛,出處是南宋畫家劉松年的“中興四將圖”;

    第三張說法是劉錡、岳飛、李顯忠、魏勝,出處是南宋後期史官、《宋南渡十將傳》作者章穎,他寫了一本《皇宋中興四將傳》,把這四個人列為“中興四將”。

    之所以沒有列入吳玠,很可能和吳玠率領的是偏師有關:吳氏兄弟長期在遠離江淮湖漢主戰場的川陝作戰,在僻處臨安的南宋“主流派人士”看來無關痛癢,關注度不夠,恐怕知名度也未必很高。當時川陝交通和資訊對外還是很閉塞的,否則也不會連錢都另搞一套紙幣系統了。

    吳玠兄弟墓碑

    個人看來上述三個版本其實都有很嚴重的問題。

    第一個版本似乎是以是否追封王爵來劃線的,比後面兩個版本合理些,但劉錡其實就打贏了一個戰役性質的穎昌之戰,和另外三位並列有些牽強;

    第二個版本以劉光世替代劉錡,“指揮級別”上倒是合理了,但問題又來了——如果按時間劃線,前三位當“大帥”時岳飛可還是個統制,再說,宗澤呢?

    岳飛手書《前出師表》

    第三個版本就更惡搞了——李顯忠和魏勝都是後起之秀,他們擔任一路統帥時岳飛不但死了,而且都平反了,如果這樣的也算,那麼是不是連呂文煥、張世傑、餘玠也要列進去?

    順便說,紹興五年時南宋主力為神武中、前、後、右、左五護軍,五護軍主將分別為張俊、韓世忠、岳飛、吳玠、劉光世,這一年是公元1135年,南宋軍事形勢初步穩定,如果將這一年視作“中興”的節點,那麼這個“節點”上的“中興五將”,應該是上面這五個人。

  • 7 # 相州背嵬軍

    先看看吳玠的簡歷:

    吳玠(1093年-1139年),字晉卿。德順軍隴幹縣(今甘肅省靜寧)人。南宋名將。吳玠早年從軍御邊,抗擊西夏所以很早就有了戰功,吳玠按照通俗叫法屬於大宋西北軍,劉光世、劉琦、韓世忠也是西北軍出身。童貫率領西北軍征討江南方臘起義這幾個人都參加了!更為出色的是吳玠後來在川陝歷經富平(這是個敗仗,但是吳玠表現優良)、和尚原、仙人關等大戰後,為南宋穩定了西北的戰局,挫敗金國企圖攻佔川蜀順江而下的戰略企圖。趙構御賜自己穿戴的戰甲、戰袍嘉獎吳玠,並且在聖旨上很肉麻的說:愛卿你太遠了,不然就朕撫摸你的背讚揚了!

    如此戰功,如此天恩浩蕩怎麼就沒進中興四將呢?

    這是個誤會,中興四將實際上不是一個版本,古往今來一貫沿用的是南宋劉松年的《中興四將圖》,這個版本屬於南宋官方版本,所以流傳比較多,其他還有兩個版本其中一個就有吳玠,後世普遍認為劉光世跑功第一就是個濫竽充數的,張俊因為貪財好色、出賣靈魂誣陷岳飛不夠資格所以爭論很多,比較認可的是岳飛、韓世忠、劉琦、吳玠這四人。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狼哥認為吳玠是應該名列中興四將的。儘管他死的不太光彩,但是瑕不掩瑜,看他的功勞足矣。其他人如岳飛早年從軍曾經酒醉打上級,韓世忠曾經嫖妓,劉琦公開抗命都有毛病,但是為國家的貢獻卻足夠大。

  • 8 # 使用者6520569833600

    偏師借重黃公略。看重偏師的,除了毛澤東,沒有笫二人。所謂的中興四將,並非當時皇帝所封,只是後人根據個人愛好所提。

  • 9 # 南門嶺的柿子樹

    “中興四將”一種說法是源自南宋劉松年畫的《中興四將圖》,有岳飛、張俊、劉光世、韓世忠;另一種說法是南宋太學博士章穎所寫《皇宋中興四將傳》,有岳飛、李顯忠、劉錡、魏勝;

    看來不管哪種說法都沒有堅守川陝戰場的吳玠,富平之戰失敗後,川陝戰場形勢岌岌可危,這時吳玠臨危不亂,妙用地利取得和尚原之戰的勝利,隨後又在仙人關打敗金軍,穩定了川陝戰場,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戰場;其功勞不亞於岳飛,起碼比張俊、劉光世軍功高,可是如此赫赫戰功的吳玠卻無緣於“中興四將”,很長時間比較納悶,後來才知道原因只有一個:

    “中興四將”的說法不管是宮廷畫家劉松年還是太學博士章穎都生活到寧宗朝公元1218年,而早在公元1206年韓侂冑等舉國上下進行開禧北伐時,吳玠的侄孫四川宣撫副使吳曦心懷不軌,暗中割讓關外四州給金國,叛宋投金,金國封吳曦為蜀王,還暗中幫助金兵圍困宋軍,面對不利局面,韓侂冑只好向金求和,致使開禧北伐失敗……公元1207年,吳曦叛亂被平,被列入叛臣錄,吳玠作為叛臣的家屬雖然有功被免於連坐,但是吳曦的叛國大罪使吳玠兄弟積累的功勞毀於一旦,不加降罪已是格外開恩,“中興四將”的美譽自然就與吳玠無關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前雷霆雙中鋒坎特與亞當斯哪個能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