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強子進城生活記

    在精神緊張的瞬間,植物神經中的交感神經會突然興奮,透過複雜的神經內分泌的作用,使人全身發抖。而汗毛在毛囊的一端附有豎毛肌,它屬於平滑肌,其收縮與放鬆不受人們的意志支配。當受驚嚇而使交感神經突然興奮時,豎毛肌會在神經內分泌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收縮起來,這樣,汗毛就會突然豎立,並出現雞皮疙瘩狀。而當你情緒穩定下來時,它又會自動放鬆。這一點,想必誰都有所體會。

    克服方法

    首先你應該認識到緊張時發抖是一種正常現象,每個人都可能發生這種現象。把自己的心態放平了,凡事對自己的要求要符合實際,即使有時出現一些令自己不滿意的表現,也不要苛求自己,而是要順其自然,該幹什麼幹什麼。再就是在實行這種方法之前,需要做一些必要的檢查,以便確定你的情況到底是怎樣的,你的性格特點等等,這樣才能取得比較好的效果。如果方便的話,請到我院找心理專家面談。——————————

    首先,對自己所面臨的事物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和精神準備。對其性質、內容、基本情況要有所瞭解,對其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和後果要有充分的估計和預見。只有做到心中有數,遇事才能沉著,不慌,應付自如。

    第二,要對自己有所瞭解。正確分析自己屬於何種氣質型別,是屬於多血質型還是粘液質型,是屬於膽汁質型還是抑鬱質型,以此來正確判斷自己是否具備應付面臨事物的素質和能力,從而堅定自己的信心。即使不具備應付能力也不會有心理負擔,因是客觀原因所致,這樣就可以以一種輕鬆的心理狀態面臨事物,所謂知己知彼就是這個道理。

    第三,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和身體狀態。精神要儘量放鬆,對面臨事物有恐懼感的人往往吃不下,睡不著,惶惶不可終日,對其身心健康危害極大,為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應該在思想上不過分誇大事物與個人前途得失的關係;另外,要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況,不要過分疲勞,大腦過度勞累會造成頭昏耳鳴,興奮與抑制過程失調,神經活動機能減退,加劇心理緊張程度。

    第四,要保持情緒穩定。對突如其來的事物和一些和自己關係重大的事情,人們開始面臨它們時,生理上會發生急劇變化,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兩手發抖,手心冒汗,這是由於過分焦慮和恐懼引起的。這種過度緊張,使腦神經活動的興奮與抑制喪失平衡,從而出現難以控制的心慌、不安、緊張,使思維處於抑制狀態。其實,適度的緊張對人是有一定益處的,它可以進一步調動人體的各種機能,使思維更加活潑,產生一種增力作用。

    因此,在出現過度緊張時,首先要樹立信心,相信自己是完全可以戰勝的。進而採取做深呼吸或默默數數的方法,以此來轉移注意,穩定情緒。

    緊張時手抖可以服藥。

    概念

    手抖,醫學上稱為震顫。它僅是一個症狀,是指身體的一部分或全部表現為不隨意的有節律性的顫動,臨床上分為:靜止性震顫、運動性震顫、姿勢性震顫、回跳性震顫及震動性震顫等。靜止性震顫即肌肉在鬆弛的情況下出現肢體抖動,睡眠時消失,較有節律。帕金森綜合徵即屬此類。運動性震顫是在靜止時不出現,運動時才發作。表現為無節律、振幅大,常因情緒激動、精神刺激而發作。這是拮抗肌協調障礙的結果。常是小腦病變的反應,如小腦腫瘤、結合臂病變、腦血管硬化等。姿勢性震顫又稱意向性震顫。其實此種震顫歸屬運動性震顫,即指身體處於某一特定姿勢(如臥或坐時)或從事某種目的運動或保持某一姿勢時才出現,靜止時消失。震顫雖然表現為手的抖動,但其病根多在大腦,皆是因某種疾患使大腦涉及運動協調功能的區域受到損害。臨床上的病因有帕金森綜合徵,肝豆狀核變性,肝性腦病,小腦、腦幹病變,腦動脈硬化,腦缺血,藥物中毒,痴呆等。像電視片中容家老大的手抖發作,從時間、地點、年齡及誘發因素來看,很可能是因為其原有老年性高血壓、動脈硬化,又突受精神刺激所致。

    一般來說,手抖症狀多在老年出現。應該及時找神經科醫生、內分泌科醫生和新陳代謝科醫生做適當檢查,明確病因,正確治療。

    [編輯本段]病因和分類

    病理因素

    手抖主要有兩種情況:

    1.特發性震顫。這種病的病因不明,主要累及上肢和頭部。主要表現是做精細動作時出現手抖,如寫字、持筷子、扣紐扣等。情緒緊張、疲勞時手抖更明顯,於精神鬆弛或休息時減輕或完全消失。喝酒後症狀可減輕。神經系統檢查除手抖外無其它異常,目前治療這種病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採用藥物治療。服藥可以改善症狀,停藥後又復發,所謂“治標不治本”。特發性震顫進展非常緩慢或不進展,對日常生活影響不大。

    2.帕金森病。這是一種發生於老年人的退行性疾病,除手抖外,還伴有動作緩慢,肢體僵硬,平衡功能差等症狀。如果不治療,症狀將越來越重。這種病需專科醫生幫助診治。

    手抖分為生理性手抖和病理性手抖

    生理性手抖動的幅度小而速度快,多在靜止時出現,是一種細小的、快速的、無規律的抖動。生理性手抖常在精神緊張、恐懼、.情緒激動、劇痛及極度疲勞的情況下出現,一旦引起手抖的上述原因消除,手抖也隨之消失。

    病理性手抖,醫學上稱“震顫”;是指手不隨意的顫動,常為永久性的。主要分為靜止性手抖和運動性手抖兩種型別。其中靜止性手抖是肌肉在完全放鬆的情況下,即安靜的狀態下出現的手抖。這種手抖在睡覺時就可消失,手抖速度為4—6次/秒,比較有規律,典型的疾病如帕金森綜合徵。運動性手抖是隻在運動時出現手抖,運動接近目標時抖動加重。如醫生給病人做指鼻試驗時,要病人伸直前臂;再用食指指自己的鼻尖;食指尖越接近鼻尖,手的抖動就越明顯。運動性手抖無規律,抖動幅度大,受情緒影響而增強,常見於腦神經和上肢神經的病變。

    臨床上引起病理性手抖的常見病有:上肢神經疾病與損傷、腦組織疾病和藥物中毒性手抖。

    手抖是老年人的常見現象。兩隻手抖個不停,吃飯、寫字都受到嚴重影響,令老人們非常苦惱。醫學上將這種抖動稱為震顫。震顫雖然表現為手的抖動,但病根多在大惱,因某種疾病使大惱負責運動協調功能的區域受到損害從而引起震顫。

    在臨床上,震顫麻痺症、腦動脈硬化、中腦或小腦平病變、肝性腦病、藥物中毒、痴呆等,都有可能引起老人手抖。據醫學研究發現,食用蠶豆、咖啡,可有效地控制震顫。家人可以適當給老人多吃這兩種食物。

    心理因素

    如果排除病理因素,手抖的另一常見病因是由心理因素引起。

    1、預期焦慮症。這種問題常常製造了一個使病人感覺到恐懼的情境。比如,你非常擔心工作有別人在場時手會發抖,結果別人來到你面前時,你的手真的在抖動了。在預期性焦慮症中,引起心理反應的症狀的焦慮會加劇或導致症狀的產生。而症狀的出現又進一步強化預期性焦慮,從而形成一個惡性迴圈。在這個惡性迴圈中,你被封閉起來而不能自拔。由此可見,病人真正害怕的是害怕本身。

    對於這樣的情況,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有一個矛盾意向治療法。

    【病例1】

    病人D,現年41歲。因恐懼症找醫生求治。他的症狀為不能在人面前書寫,或在人面前他不能有效地進行機械操作。在很長的時間裡,如果有人在周圍,他就不能籤支票。在眾人面前發言時,也十分緊張。醫生告訴他遇到恐懼的情形時,不要回避,而是立即進入這一狀態。在眾人面前努力顯示出自己是一個多麼好的發抖者。他要向人們顯示自己的病症,盡力去表現出發抖的樣子。病人照醫生的話作了,他取得了成功。他說:我不再發抖了,我不再到恐懼了,無論我如何讓自己發抖,我都做不到。

    【病例2】

    另一個例子是有一個醫學院的大學生,實習階段出現了一個毛病。每當走進手術室,當他的指導教師出現時,他的手都開始發抖。無論如何也不能控制。有一次他恰巧聽了弗蘭克爾的意義治療講座。他告訴自己:他來了,我要向他表明我是一個多麼出色的手發抖的人,我要向他表明我的手抖的多麼優美。但令他驚奇的是,無論他多麼想抖,他也無法抖動了。(以上引自《尋找生命的意義》一書)

    [編輯本段]心理治療

    1、減少自我關注。它的意思是,你要讓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你所面臨的具體事務上,而不要關注自己的感覺。 這是很重要的。當你發現你在關注自己的臉是不是紅了,心是不是跳快了,關注這類問題時,神經系統的活動就會不由自主地受到啟用或強化。而你減少關注它,就可以使它得到休息,其衝動強度也就自然減弱了。為了減小對自我的關注,你要在所處的情境中學會關注你的真正的問題,比如你的應聘,你的考官,你的環境等。

    2、放棄控制意圖。它的意思是,通常我們發現自己不自然了,臉紅了,手抖了, 我們會自覺不自覺地做出努力來控制自己的這些反應。問題是,植物神經系統的工作是很難在短時間內受到我們的意識的控制的。所以我們越是努力去控制,就越是容易發現我們的控制無效,結果就讓自己處於緊張,甚至焦慮不堪的狀態裡了。而如果我們放棄控制意圖,不去理會,它倒是會自動熄滅的。放棄控制的意圖,也就要求你對最壞的後果心中有數並能坦然接受:大不了我這一次應聘落選,我可以東山再起嘛!我還年輕,不怕一時挫折,不會一蹶不振!

    3、培養接受態度。它的意思是,我們要學會與症狀為友。當我們發現自己欲手抖臉紅時,我們不要與之為敵, 進行鬥爭,控制,而是要學會接受它。我們可以對自己這樣說,我就是有些膽小,有些靦腆,這沒什麼啦。來吧,就臉紅吧,就手抖吧。如果你能這樣對自己說,(即自言自語),神經系統的工作就會變得強度降低,對我們的影響也變小了。而我們的對抗,則強化了它。接受它,沒有關係的。與症狀和平共處,必定也就相安無事了。接受的態度之下,就可以以柔克剛,以智取勝了。

    造成手發抖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遺傳性的手發抖、恐懼悲哀造成的手發抖、還有一些是因為疾病造成的(心臟病、腦神經失調)。

    發抖的現象醫學上稱之為“特發性震顫”

    特發性震顫是一種常染色體顯形遺傳病,為最常見的錐體外系疾病,也是最常見的震顫病症,約60%病人有家族史。本病在30歲以前少見,其發病率、患病率都隨年齡而增加,患病後,症狀也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加重。特發性震顫是單一症狀性疾病,姿勢性震顫是本病的唯一臨床表現。所謂姿勢性震顫,是指肢體維持一定姿勢時引發的震顫,在肢體完全放鬆時震顫自然消失。本病的震顫常見於手,多數病人發病後即為雙手震顫,也有單手震顫,手部震顫,影響精細動作、書寫和餐飲。其次為頭部震顫,表現為細小的點頭或搖頭動作,有的病人僅僅表現為頭搖,而無手部震顫。極少的病人出現下肢震顫。本病的震顫,在注意力集中、精神緊張、疲勞、飢餓時加重,多數病例在飲酒後暫時消失,次日加重,這也是特發性震顫的特徵。部分病人由於長期精神緊張,導致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加,可伴有心慌的症狀。本病起病後緩慢進展,症狀逐年加重,嚴重時可對病人的日常生活、工作、社會交往、書寫等帶來諸多不便。但對身體健康無危害,屬於病理性良性震顫,一般不出現神經系統其他陽性體徵,如靜止性震顫、肌強直、運動減少等,個別合併帕金森氏病例外。

    人體的小腦的功能主要是協調運動功能。小腦的皮層負責運動的平衡,小腦內部的神經核尤其是齒狀核負責人體動作精細調節。小腦的彌散性損害導致平衡障礙和精細調節障礙,出現共濟失調和運動性震顫。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將致顫劑注入到預先毀損小腦齒狀核的動物腦中可誘發本病,據此推測其機理是致病基因破壞了齒狀核神經細胞,導致小腦對人體精細動作調節功能障礙的結果。而特發性震顫除了姿勢性震顫外,平衡功能不受影響,也提示只是小腦內部的神經核發生了病變。由於致病基因的破壞只針對齒狀核,所以特發性震顫是一種侷限性疾病。

    根據以上認識,目前西醫仍然只能採用對症治療措施,用心得安阻滯?受體降低交感神經的興奮性;用各種鎮靜劑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藥物對症治療,可以暫時減輕症狀,但不能阻止本病持續進展,且有較多的副作用。因此,西醫對特發性震顫缺乏治本之策。

    特發性震顫屬於一種遺傳性疾病,由致病基因所致,並有一定的發生發展的外部因素。在沒有出現臨床症狀之前,致病基因處於休眠狀態。一旦被啟用,就會對小腦齒狀核的神經細胞產生破壞作用,而表現出姿勢性震顫的特徵性臨床表現。該病主要發生於中老年人,症狀也隨年齡增長而加劇,顯然與人體衰老密切相關。根據中醫理論,中老年人五臟皆虧,尤以肝腎虧損為甚,從其表現來看,也是肝腎陰精虧損所致的虛風內動。治療應該滋腎水養肝木,使陰精虧損在最大程度上得以糾正,震顫也自然會得以從根本上緩解。實際上,中藥滋腎養肝就是保護和修復受損的神經細胞,避免其繼續破壞,促進其功能的恢復,進而達到改善或消除震顫的目的。這正是中醫藥治療特發性震顫的機理之所在。

    特發性震顫雖然沒有帕金森氏病病情複雜,但都是神經細胞的破壞,治療難度不相上下,也需要一個較長的治療過程,才能阻止和逆轉病理過程。短期治療雖然也會產生一定效果,但沒有一年以上的連續治療,難以取得最大效果。特發性震顫治療的結果不一定是症狀完全消失,如果能達到這樣的結果,當然是最理想的。不過,治療後對病人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症狀顯著減輕,長期穩定也算比較理想的結果。可以說,震顫病症的治療都需要患者的積極配合和堅持不懈,凡是治療取得較好的穩定療效都是長期堅持的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鳳凰古城住宿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