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暗夜思考
-
2 # 茹叔敬
歷史的車輪碾壓上下五千年,一朝朝的帝王治興衰亡,輪迴而行,但每次把統治者(帝王)拖向衰亡深淵到滅亡,是來自宮廷力量,其中破壞最大,最有影響力的就是宦官(太監)。早在西漢時,司馬遷著作:就把人分為十等,太監,這人受閹割在司馬遷看來是最下等的人,處住在十八層地獄下,不是人類,應當開除人箱,可在中國歷史上卻出現了一代又一代自願或被迫閹割的人,到底為何呢?因為皇宮這塊土壤需要這樣特殊的商品,沒有雞巴,不男不女,長出一個個扭曲的生命。閹割男性是古代部族戰爭中獲勝方對俘虜所用的一種措施,勝利方讓他們作為奴隸,二則可讓對方的種族絕種。當然,這種新型(男人),在一個家庭中的需求量並不是太大,但對於擁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佳麗三千的皇帝,其需求量就大了。於是這些男人走進社會的最高統治層,並一次又一次地掀起波瀾,一次又一次毀壞一箇舊的統治秩序。最早的宦官(太監)是春秋時的第一個霸主(齊桓公),齊桓公最親信的太監名叫(豎刁),此人為了能接近國壬而自願受宮刑,他可能是中國宦官的始祖。還有一個廚師名叫(易牙),有一次齊桓公說:山珍海味吃得多了,但人肉沒有吃過。易牙為了討齊桓公歡心,回家把老婆煮了給齊桓公吃了。成相管仲告誡齊桓公道:我死之前,還可防他們,我死後,怕他們會像洪水一樣的潰決,大壬當早除除之。齊桓公當然不信,可兩年後,齊桓公病重,這三人便殺了太子,另立新君。三日後齊桓公還沒死,竟在寢宮周圍砌上圍牆,一代霸主活活餓死。例如:秦始皇一統天下,留下一個趙高,此人竟串通李斯,沙丘矯詔,殺扶蘇,誅殺李斯,擁立胡亥,到最後把胡亥軟禁宮中,指鹿為馬,使大秦帝國縣花一現。應該說宦官最多,真正大規模的宦官禍起於東漢。先是外戚專權,後又宦官當政。又例如:北宋徵宗年間的宦官(童貫),竟能統帥全國軍馬出戰,儼然三軍統帥。到了明朝,這種鬧劇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大明曆數朝宦官禍,終於虧盡了血本,耗盡了國力,明未崇禎帝不愧為千古有為之君,然在內憂外患之下,無力迴天。只能嘆一聲: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未世運偏消。所以,漢朝以後,小皇帝多投靠宦官,而不再依仗皇親。宦官權再大,總不至於當皇帝吧,他斷子絕孫,掙天下傳給誰呢??真正像趙高那樣,想把天下傳給乾女婿的有幾人呢?我們才發現,一個塞外胡族人入主中原,(大清),享祚二百餘年之久,而且,幾千年來一直困擾著統治者的外戚專權和宦官亂政兩大禍患,大清一個也沒出現,是什麼原因呢?許多人的目光投向了這段歷史………。
-
3 # 喜歡歷史的IT男
宦官(俗稱“太監”)是中國古代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宦官在先秦和西漢時期並非全是閹人,自東漢開始,官宦則全為被閹割後失去效能力的人。又稱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等。到了明朝,對於老年的太監又稱伴伴。
“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 面,聽之不似人聲,察之不近人情”,這是清朝思想家唐甄《潛書》中描寫中國歷史上,宦官這個特殊群體的生動形象。這群有些特殊的人,伴隨著封建王朝的存亡,在中國歷史上整整存在了2000多年。
在這2000多年的歷史裡,這群人往往都扮演著反面角色。染指著他們本不該插手的國家事務,他們有當過宰相的、有掌過兵權的、有稱王稱侯的、有弒君立儲的等等。
那麼這個本來只是服務於皇帝個人的小角色,是怎樣一步步登上政治舞臺,掌握權柄,進而興風作浪,作威作福的呢?這還得從西漢的政治體系說起。
三公九卿制西漢初年,王室和政府界線不是很清,政治體系是所謂的三公九卿制,也就是說,皇帝下面,在政治舞臺上表演的只能是所謂的三公和九卿,以及他們的下屬部門,這裡面根本就沒有宦官什麼事。
而所謂的三公指的是指丞相、御史大夫以及太尉。丞相管行政(總理),文官的頭,太尉掌軍事(國防部長),武官的首,御史大夫督監察(紀檢委),副丞相,輔助丞相監察一切政治設施。
而所謂的九卿,指的是太常(奉常):掌宗廟禮儀,下屬有太樂、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醫等。光祿勳:掌宮殿掖門戶,下屬有大夫(掌議論)、郎(內守門戶,外充車騎)、謁者(掌賓贊受事,就是引導禮儀)。衛尉:掌宮門屯衛兵,下屬有公車司馬、衛士、旅賁等。太僕:掌輿馬(負責皇帝出行時的車馬安排)。廷尉:掌刑辟(法官)。大鴻臚:掌諸歸化蠻夷(外交)。宗正:掌宗屬。大司農:掌谷貨,主田租收入(國家的公稅)。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以供養天子(稅收,天子的私稅)
而此時的宦官,社會地位較工人、商人、農民、牧民等一般平民高,他們多半出身貴族,只是因為罪罰,不得已受刑後充當,與普通士人並沒有什麼區別,大都有聰明才智,故刑而用之,當初所謂的“宦”,並無惡意,比如官宦、仕宦、宦學等語,足以證明。
皇帝、丞相的權力對比西漢初年的相權比皇權的權利大的多,我們透過一個簡單的例子就可以說明。當時,皇帝、丞相各有一個所謂的“秘書處”。
皇帝的“秘書處”有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尚書,統稱六尚,全部由士人擔任。除了尚書,其它五個都只是負責皇帝的衣食起居而已。而就是這個尚書的職位,給了宦官登上政治舞臺的機會。
相比皇帝的“秘書處”,丞相的“秘書處”要高階大氣上檔次的多,稱作十三曹,一西曹,主府史署用(組織部,下層官吏升遷)。二東曹,主二千石長吏遷除(組織部,中上層官吏升遷)。三戶曹,主祭祀農桑(農業部)。四奏曹,管理政府一切章奏(公文管理)。五詞曹,主詞訟(監察機關)。六法曹,掌郵驛科程(郵政)。七尉曹,主卒曹轉運(路政)。八賊曹,管盜賊(公安機關)。九決曹,主罪法(法院)。十兵曹,管兵役(武裝部)。十一金曹,管貨幣鹽鐵(央行)。十二倉曹,管倉谷(稅務)。十三黃閣,主簿錄眾事(辦公室)。由此看來,全國方方面面政務都得由丞相來管。
更加誇張的是,不光國家的政務由丞相管,連皇宮的一切事也由丞相來管。當時有一個御史中丞的官,平時就駐守在皇宮,外督部刺史,內領侍御史,皇宮的一切事務都歸其管理,而這御史中丞,是御史大夫的副手,御史大夫又是丞相的副手,都隸屬於丞相。所以,皇宮的一切事都歸丞相管。
皇帝本人有什麼事,先交代給御史中丞,由御史中丞請示御史大夫,然後轉報丞相。丞相有什麼事,也照著這個過程來執行。比如文帝時,丞相申屠嘉根本不用上報皇帝,就差點殺了文帝寵臣鄧通和景帝老師晁錯。
漢武帝奪權等到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繼位後,為了獨掌權柄,他採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一是剝奪御史中丞居中制事的權力,廢除侍御史、部刺史。三是九卿等不必經過丞相,可以直接向皇帝奏事。二是重用六尚中的尚書,代替所謂的御史中丞。而管理尚書事的官員稱為中謁者令,簡稱中書令(等到漢武帝晚年時,不跟士大夫接觸,便使用宦官作中書令,這是宦官第一次接觸政務的機會,當然這是在除過了秦朝那個不知是不是宦官的趙高外)。而尚書的權力,在大司馬大將軍霍光領尚書事後,達到了頂峰。相應的是丞相的威望和權力,卻大不如前了。比如車千秋為丞相時,霍光謂車千秋曰:光治內,君侯治外。再比如,霍光廢只當了27天皇帝的劉賀時,當時的丞相楊敝竟然毫不知情,光事後謂之曰:此內朝事,無關外朝。
漢宣帝專政到了漢宣帝劉病已時代,霍光去世後,漢宣帝為了奪回權柄,於是恢復舊制,以魏相為御史大夫,所有奏封事不經過尚書,霍家人把控的尚書職位被架空,然後用明升暗降的方式解除霍家人掌握的兵權,最終得以將權柄收回,而後用宦官弘恭為中書令、宦官石顯為僕射。(尚書令,承秦所置;武帝用宦者,更為中書謁者令。成帝用士人,復故。令掌凡選署及奏下尚書曹文書眾事。僕射,署尚書事,令不在則奏下眾事。)這兩人在宣帝時,雖然沒有機會參與政治,但在宣帝去世後,因此登上了政治舞臺。
宦官登場宣帝臥病不起,託付後事,拜侍中樂陵侯史高為大司馬車騎將軍,太子太傅蕭望之為前將軍光祿勳,少傅周堪為光祿大夫,三人受遺詔輔政,兼任尚書事。因為三個受命輔臣的都領尚書事,所以丞相的權力又全部落空,所有政權再一次移到了尚書這邊。
不過總領尚書省的蕭望之和周堪雖然得到了新皇帝漢元帝的信任,卻在與當時的中書令宦官弘恭、僕射宦官石顯的政治鬥爭中失敗。也就是說,下級管事的中書令架空了領尚書事的領導。不久,弘恭病死,石顯接替其擔任中書令,成了這場政治鬥爭的最大贏家。因此成了漢朝第一個專權太監,掌權期間結黨營私,打擊異己,擾亂朝政。
集團形成最經過御史中丞到尚書,又從尚書到宦官,宦官得以獲得參與政權的機會,等到了東漢時期,宮內全部用閹人,士人不在參與宮內之事,皇室和政府分判明晰,正式的宦官集團得以形成,從此宦官就跟朝臣一樣,時不時的就站到了政治舞臺(特別是在東漢、唐朝、明朝達到了頂峰)。並在這個舞臺上,隨著封建王朝的起起落落而起起落落兩千多年。
回覆列表
太監製度的起源很早,一直可以追塑到商周時期!不過那時候他們被稱為宦官,當時還沒有太監的說法。
至於太監製度最為鼎盛的時期,個人認為應該是在明代,畢竟當時出現了一手遮天的東廠、西廠機構,當時太監的權勢與地位也達到了史上最大化!!
太監製度的大概歷程如下:最早在商周時期,宮廷就開始使用閹割過的男子來服侍帝王和帝王家族,這種服侍帝王與帝王家族的人員有一個共同的稱謂叫宦官,當時“太監”一詞還沒有出現。
不過,也不是所有的宦官都是閹人,那時在王宮服侍的宦官中還是有部分正常男子存在的。
直到東漢以後,才真正全部使用閹人作宦官。
後來,一直到遼代,“太監”一詞才開始出現。
不過,當時“太監”與“宦官”還是有比較大區別的,甚至都不曾有多大關聯!
到了明朝,隨著宦官制度的發展,“太監”與“宦官”才有了直接的聯絡——當某一宦官做到一定程度,升級成為其他宦官的上級時,這個宦官就被叫做太監了。
也就是說,在明代“太監”比起“宦官”是要高階的,其屬於宦官的上司同時也必須出身於宦官。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全部以太監構成,並且作為明朝皇室統治工具的東廠與西廠誕生了。
此時的太監權勢達到歷史最高,其應該也是太監製度發展到最為鼎盛的時期。
明朝過後,在清朝時期,“太監”與“宦官”才真正成為了同義語。
由於太監製度本身就是一種畸形制度,同時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太監禍國殃民的事件也屢有發生,其每每都給人民給國家造成巨大的災難。
所以,辛亥革命之後,末代皇代溥儀退位,當時的中華民國廢除了太監製度!
然而,直至此刻,太監製度卻並沒有真正結束!
當時根據民國的優待條件,末代皇帝溥儀仍然居住於皇宮之中,並且包括太監在內的宮中各項執事人員,照常留用!
而且溥儀還私自違反民國禁令,繼續在民間徵召太監入宮!1922年時,皇宮內還有一千一百多名太監存在!!
後來隨著宮內越來越混亂,很多的太監都偷盜宮中物品甚至縱火焚燒宮中殿閣!溥儀出於對受壓迫太監的害怕,終於在1923年7月決定遣散太監!除了極少數用於服侍的太監外,其他太監都被驅趕出宮。
直到此時,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宦官制度才撤底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