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中國古代是君主制度,君主制從夏啟開始,之後天子都是世襲。其合法性,來自上天的授權,叫“天命”。你看古代皇帝的詔書上,都要寫“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嘛!如果要改朝換代,就得革命,全稱是“革除天命”。但這是天的事。天子失德,必須天來廢他。問題是,漢獻帝並沒有失德呀!他也沒有像殷紂王、秦二世那樣,弄得“天怒人怨”呀!所以後世認為,魏承接漢不是天意。這就只能叫做“篡”,不能算是 “正統”。漢的皇帝既然必須姓劉,蜀漢成了正統,因此要“尊劉貶曹”。曹操的白臉,首先是他兒子曹丕畫的,曹丕不“篡位”,就沒有後來的事。

    因為曹丕不稱帝,劉備就不敢。劉備不稱帝,孫權就不敢。曹丕一開頭,就好辦了——“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但髒水,卻都潑到曹家;罪名,也得姓曹的揹著。誰讓你“始作俑”呢?所以《易中天品三國》中說,曹丕皇袍加身之日,就是曹操塗成白臉之時。曹操的白臉,首先是曹丕畫的。當然,這只是曹操捱罵的主要原因,不是惟一原因,更不是全部原因。

    曹操捱罵,晉代就開始了。東晉史學家習鑿齒,首開曹操“篡逆”之說。他還主張把魏從歷史上抹掉,認為“皇晉宜越魏繼漢”(《晉書•習鑿齒傳》)。直到唐,還是褒貶不一、譭譽參半。宋以後,曹操的白臉形象才完全定型,並深入人心。罵得最兇的,有蘇軾、朱熹、陸游,再就是羅貫中和乾隆帝。這兩個又最厲害。羅貫中征服了老百姓,乾隆帝嚇住了讀書人。要知道,乾隆可是最會搞“文字獄”的。他說曹操是大壞蛋,誰還敢說好?除非不要腦袋。

    歷史上第一個對曹操重新做出評價的,是章太炎。之後,又先後有胡適和魯迅。之後,又有呂思勉先生明言“替魏武帝辨誣”。最後,才是郭沫若和翦伯贊,以及開國領袖毛澤東。

    從宋朝開始,人們就普遍不喜歡曹操。對三華人物的評價,宋朝確實是一個分水嶺。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相權要讓步於皇權,中央集權於皇帝。秦漢時期,宰相和皇帝是可以分庭抗禮的。那時的宰相有三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號稱“三公”。國家有事,先由三公 “會議”,拿出方案,交給皇帝批准。皇帝五日一朝,其實不過“橡皮圖章”。所以漢武帝很不滿意,搞出個“大將軍”來對抗宰相。但是直到唐代,宰相的權力還是很大。皇帝的詔令,宰相不副署,就不能生效。另外,朝見的時候,宰相是坐下來討論問題的,所以叫三公“坐而論道”。但宋以後,宰相就只能站著了。明太祖朱元璋,則乾脆把宰相廢掉,從此明清兩代無宰相。總之,宋以後,為了加強皇權抑制相權,必須“尊劉貶曹”。因為曹操是以丞相之位篡取皇權,而諸葛亮沒有。這是第一個原因。

    宋人不喜歡曹操的第二個原因,是曹操瞧不起士大夫,打擊士族,打擊讀書人。被他殺掉的,不少是書生。比如孔融,比如邊讓,都是“因言獲罪”。而宋朝,又恰恰是士大夫地位最高的朝代。宋太祖趙匡胤曾經與子孫“約法三章”,其中一條就是“不殺士大夫”。宋代知識分子的地位這樣高,怎麼會喜歡跟讀書人過不去的曹操?就算為了保住自己的崇高地位,也得把曹操當作“反面教員”,鬥倒批臭。何況兔死狐悲,物傷其類。你曹操殺了我們那麼多弟兄,我們難道不能罵你個狗血噴頭!別以為讀書人手無寸鐵好欺負。告訴你,筆桿子的作用,有時候也不亞於槍桿子!

    第三個原因,就是華人喜歡樹典型,要有自己的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員。這個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員,還最好能同時出現。巧得很,三國就正好滿足了人們的心理需求——反面教員可以讓曹操來充當,崇拜偶像則當然是諸葛亮。

    因為諸葛亮跟曹操,太有可比性。第一,他們都是丞相,還都是漢丞相,也都“開府”(就是有自己獨立的辦事機構),有著獨立於皇權的相權。第二,他們也都封侯,還都是最高一級的縣侯。曹操封的是“武平侯”,諸葛亮封的是“武鄉侯”,名字聽起來都像。第三,他們都是丞相兼領州牧。曹操領冀州牧,諸葛亮領益州牧。你看像不像?太像了!

    曹操“篡逆”,諸葛忠誠。這真是送上門來的正反兩個方面的教員。因此,為了崇拜諸葛亮,必須貶低曹操。反過來也一樣。為了打倒曹操,必須抬高諸葛亮。這是以德治國的需要,也是朝野上下的需要。客觀不客觀,歷史不歷史,那就顧不上了。

    中國古代是君主制度,君主制從夏啟開始,之後天子都是世襲。其合法性,來自上天的授權,叫“天命”。你看古代皇帝的詔書上,都要寫“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嘛!如果要改朝換代,就得革命,全稱是“革除天命”。但這是天的事。天子失德,必須天來廢他。問題是,漢獻帝並沒有失德呀!他也沒有像殷紂王、秦二世那樣,弄得“天怒人怨”呀!所以後世認為,魏承接漢不是天意。這就只能叫做“篡”,不能算是 “正統”。漢的皇帝既然必須姓劉,蜀漢成了正統,因此要“尊劉貶曹”。曹操的白臉,首先是他兒子曹丕畫的,曹丕不“篡位”,就沒有後來的事。

    因為曹丕不稱帝,劉備就不敢。劉備不稱帝,孫權就不敢。曹丕一開頭,就好辦了——“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但髒水,卻都潑到曹家;罪名,也得姓曹的揹著。誰讓你“始作俑”呢?所以《易中天品三國》中說,曹丕皇袍加身之日,就是曹操塗成白臉之時。曹操的白臉,首先是曹丕畫的。當然,這只是曹操捱罵的主要原因,不是惟一原因,更不是全部原因。

    曹操捱罵,晉代就開始了。東晉史學家習鑿齒,首開曹操“篡逆”之說。他還主張把魏從歷史上抹掉,認為“皇晉宜越魏繼漢”(《晉書•習鑿齒傳》)。直到唐,還是褒貶不一、譭譽參半。宋以後,曹操的白臉形象才完全定型,並深入人心。罵得最兇的,有蘇軾、朱熹、陸游,再就是羅貫中和乾隆帝。這兩個又最厲害。羅貫中征服了老百姓,乾隆帝嚇住了讀書人。要知道,乾隆可是最會搞“文字獄”的。他說曹操是大壞蛋,誰還敢說好?除非不要腦袋。

    歷史上第一個對曹操重新做出評價的,是章太炎。之後,又先後有胡適和魯迅。之後,又有呂思勉先生明言“替魏武帝辨誣”。最後,才是郭沫若和翦伯贊,以及開國領袖毛澤東。

    從宋朝開始,人們就普遍不喜歡曹操。對三華人物的評價,宋朝確實是一個分水嶺。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相權要讓步於皇權,中央集權於皇帝。秦漢時期,宰相和皇帝是可以分庭抗禮的。那時的宰相有三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號稱“三公”。國家有事,先由三公 “會議”,拿出方案,交給皇帝批准。皇帝五日一朝,其實不過“橡皮圖章”。所以漢武帝很不滿意,搞出個“大將軍”來對抗宰相。但是直到唐代,宰相的權力還是很大。皇帝的詔令,宰相不副署,就不能生效。另外,朝見的時候,宰相是坐下來討論問題的,所以叫三公“坐而論道”。但宋以後,宰相就只能站著了。明太祖朱元璋,則乾脆把宰相廢掉,從此明清兩代無宰相。總之,宋以後,為了加強皇權抑制相權,必須“尊劉貶曹”。因為曹操是以丞相之位篡取皇權,而諸葛亮沒有。這是第一個原因。

    宋人不喜歡曹操的第二個原因,是曹操瞧不起士大夫,打擊士族,打擊讀書人。被他殺掉的,不少是書生。比如孔融,比如邊讓,都是“因言獲罪”。而宋朝,又恰恰是士大夫地位最高的朝代。宋太祖趙匡胤曾經與子孫“約法三章”,其中一條就是“不殺士大夫”。宋代知識分子的地位這樣高,怎麼會喜歡跟讀書人過不去的曹操?就算為了保住自己的崇高地位,也得把曹操當作“反面教員”,鬥倒批臭。何況兔死狐悲,物傷其類。你曹操殺了我們那麼多弟兄,我們難道不能罵你個狗血噴頭!別以為讀書人手無寸鐵好欺負。告訴你,筆桿子的作用,有時候也不亞於槍桿子!

    第三個原因,就是華人喜歡樹典型,要有自己的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員。這個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員,還最好能同時出現。巧得很,三國就正好滿足了人們的心理需求——反面教員可以讓曹操來充當,崇拜偶像則當然是諸葛亮。

    因為諸葛亮跟曹操,太有可比性。第一,他們都是丞相,還都是漢丞相,也都“開府”(就是有自己獨立的辦事機構),有著獨立於皇權的相權。第二,他們也都封侯,還都是最高一級的縣侯。曹操封的是“武平侯”,諸葛亮封的是“武鄉侯”,名字聽起來都像。第三,他們都是丞相兼領州牧。曹操領冀州牧,諸葛亮領益州牧。你看像不像?太像了!

    曹操“篡逆”,諸葛忠誠。這真是送上門來的正反兩個方面的教員。因此,為了崇拜諸葛亮,必須貶低曹操。反過來也一樣。為了打倒曹操,必須抬高諸葛亮。這是以德治國的需要,也是朝野上下的需要。客觀不客觀,歷史不歷史,那就顧不上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生家長的教育“焦慮症”,應當如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