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夢溪筆談

    古人認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禮的意思。按照周代禮儀的規定,當時對跪拜的動作和物件,作了嚴格的規範,共分稽首、頓首、空首,稱為“正拜”。行稽首禮時,拜者必須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撐在地上,然後,緩緩叩首到地,稽留多時,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重的禮節。一般用於臣子拜見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禮儀。(後來,用於僧人舉一手向人們行禮,也稱“稽首”。“)

    行頓首禮時,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時必須急叩頭,其額觸地而拜。一般用於下對上的敬禮。(“頓首”兩首,後來也用於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對人家恭敬。)

    行空首禮時,雙膝著地,兩手拱合,俯頭到手,與心平而不到地,故稱“空首”,又叫“拜手”。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禮的一種。

    其他如振動,不僅要跪拜、頓首,拜後還要“踴”,即跳踴,一般都在喪事時,拜者往往捶胸、頓足,跳躍而哭,表示極度悲哀,兇拜,即行禮時,先頓首,後空首;吉拜,則在行禮時,先空首,後頓首;奇拜,奇為單數,即一拜;褒拜,即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為重。

    肅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禮的一種。拜時跪雙膝後,兩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時低下頭去,到手為止,故又稱“手拜”。肅,手到地的意思。所以後來在書信來往中,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往往上“謹肅”。婦女行禮也稱“端肅”,即源於此。

    到了漢代以後。才漸漸有高座,凳椅先後問世,人們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來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變化。但跪拜禮仍然存在,卻變成了等級差別的標誌,主要廣泛運用於官場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時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禮。在民間,如祭祀、祝壽等風俗中,仍世代相傳。後來,又增加了打千(行禮時左膝前屈,右腿後彎,上體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兩手合抱,拱手為禮)、鞠躬(彎身行禮)等禮節,直到辛亥革命勝利,隨著幾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滅,才結束了這種跪拜禮,今在拜神、拜祖時仍有殘留。

    在一些反映古代歷史的戲劇和電影中,我們經常看到古代人民行跪拜禮。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生活禮節呢?這要從古代人們的物質條件和生活習慣談起。

    中國在漢以前,還沒有正式的凳椅。人們在進食、議事、看書時,只是在地上鋪一條用蘆葦、竹篾等編成的鋪墊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稱“席地而坐”。如果請客人坐正席,則多墊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就連朝廷的最高統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過,所坐的東西比普通老百姓好一些,如周代每次舉行大朝覲時,五者所坐的席位,設有繡著黑白斧形的屏風,屏風前面南向鋪設著莞草編成的席子,上面再加上五彩蒲席和桃枝竹蓆,左右擺設玉兒,給王者憑依。

    因此,古代所謂“坐”的姿勢,和我們現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樣。坐時要兩膝著地,然後將臀部坐於後腳跟之上,腳掌向後向外。古人的“坐”,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的跪。在接待賓客中,每當“坐”著向客人致謝時,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變成了跪,然後俯身向下,就這樣,逐漸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禮。

    古人認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禮的意思。按照周代禮儀的規定,當時對跪拜的動作和物件,作了嚴格的規範,共分稽首、頓首、空首,稱為“正拜”。行稽首禮時,拜者必須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撐在地上,然後,緩緩叩首到地,稽留多時,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重的禮節。一般用於臣子拜見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禮儀。(後來,用於僧人舉一手向人們行禮,也稱“稽首”。“)

    行頓首禮時,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時必須急叩頭,其額觸地而拜。一般用於下對上的敬禮。(“頓首”兩首,後來也用於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對人家恭敬。)

    行空首禮時,雙膝著地,兩手拱合,俯頭到手,與心平而不到地,故稱“空首”,又叫“拜手”。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禮的一種。

    其他如振動,不僅要跪拜、頓首,拜後還要“踴”,即跳踴,一般都在喪事時,拜者往往捶胸、頓足,跳躍而哭,表示極度悲哀,兇拜,即行禮時,先頓首,後空首;吉拜,則在行禮時,先空首,後頓首;奇拜,奇為單數,即一拜;褒拜,即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為重。

    肅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禮的一種。拜時跪雙膝後,兩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時低下頭去,到手為止,故又稱“手拜”。肅,手到地的意思。所以後來在書信來往中,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往往上“謹肅”。婦女行禮也稱“端肅”,即源於此。

    到了漢代以後。才漸漸有高座,凳椅先後問世,人們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來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變化。但跪拜禮仍然存在,卻變成了等級差別的標誌,主要廣泛運用於官場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時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禮。在民間,如祭祀、祝壽等風俗中,仍世代相傳。後來,又增加了打千(行禮時左膝前屈,右腿後彎,上體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兩手合抱,拱手為禮)、鞠躬(彎身行禮)等禮節,直到辛亥革命勝利,隨著幾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滅,才結束了這種跪拜禮,今在拜神、拜祖時仍有殘留。

  • 2 # 河間笑笑生

    跪拜是中國古代最主要的禮節之一,又稱叩頭,磕頭。古人為何要用這種肢體語言來行禮?是不是包含著所謂“男兒膝下有黃金”的緣故?

    其實不然。古代社會之所以用跪拜行禮,是因為這是當時生活習慣下最方便、最簡捷的禮儀方式。

    中國古代最早是沒有凳子、椅子的,長期習慣坐在地上或席上,正常跪坐的時候,雙手一般是放在膝蓋上。在這種坐姿下,如果要行禮,只要身子稍往前傾,雙手放到地上或席上就行了。當所有人都是跪坐的時候,向對方行跪拜禮並沒有多少高低的區別。這就是民間跪拜禮節的來源,其中並不包括特別敬重或孝敬的意義。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如今出現的跪拜中,確實含有尊敬或敬重的意思。但這種認知也是基於跪拜禮節在封建社會就發生的演變。那時候,君王要顯得地位高,只是他自己有專用的平臺。向坐在平臺的人行跪拜禮,地位高低的差別就很明顯了。由此,跪拜禮的不平等性才真正出現。如果要用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和糟粕來區分,這種不平等的起源,應該屬於封建意識的糟粕。

    以往引發輿論熱議的“洗腳”,儘管有“作秀”之嫌,但畢竟還與“孝敬”沾邊,而學校用學生集體下跪彰顯“孝敬文化”,就有點離譜了。一種在古代就如現代人握手鞠躬之類的禮節,後又被封建專制體制用作區分尊卑的禮儀,即使現在也被在某些場合沿用,但一旦被認真解讀時,是找不到任何普及意義的。

    因此,下跪除了在“死者為大”的追悼會上,或者在十分虔誠的許願中,又抑或在後悔莫及的認錯時,已經很少見到。

    有學者認為下跪磕頭是宣揚傳統文化的糟粕,並非沒有道理。因為,這已經不是對某種約定俗成的民風的看法,而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上的考量。

  • 3 # 傳香之道

    首先是否傳承是要根據時代的變遷去做選擇,就像古代茅廁用紙,技藝手法都是獨特的那是否要傳承呢?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印記,我們自己要學會做選擇。

    其次古代社會之所以用跪拜行禮,是因為這是當時生活習慣下最方便、最簡捷的禮儀方式。  中國古代最早是沒有凳子、椅子的,長期習慣坐在地上或席上,正常跪坐的時候,雙手一般是放在膝蓋上。在這種坐姿下,如果要行禮,只要身子稍往前傾,雙手放到地上或席上就行了。當所有人都是跪坐的時候,向對方行跪拜禮並沒有多少高低的區別。這就是民間跪拜禮節的來源,其中並不包括特別敬重或孝敬的意義。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如今出現的跪拜中,確實含有尊敬或敬重的意思。但這種認知也是基於跪拜禮節在封建社會就發生的演變。那時候,君王要顯得地位高,只是他自己有專用的平臺。向坐在平臺的人行跪拜禮,地位高低的差別就很明顯了。由此,跪拜禮的不平等性才真正出現。如果要用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和糟粕來區分,這種不平等的起源,應該屬於封建意識的糟粕。  以往引發輿論熱議的“洗腳”,儘管有“作秀”之嫌,但畢竟還與“孝敬”沾邊,而學校用學生集體下跪彰顯“孝敬文化”,就有點離譜了。一種在古代就如現代人握手鞠躬之類的禮節,後又被封建專制體制用作區分尊卑的禮儀,即使現在也被在某些場合沿用,但一旦被認真解讀時,是找不到任何普及意義的。  

    因此,下跪與否需要考量使用的時間地點事件等,再考慮傳承與否的問題。

  • 4 # 天佑文化

    跪拜的姿勢源於正坐(正坐,基本姿勢為雙膝著地,臀部坐於腳後跟),而正坐源於祭祀儀式中的屍祭,屍祭是用子孫扮成祖先神靈,以便祭祀者心有所繫的模擬性獻祭儀式。被選作扮演祖先的人要呈現出安詳的坐姿,在席地而坐的年代,正坐是有代表性的莊嚴坐姿。

    “孔氏曰:夏禮質,以屍是人,不可久坐神坐,故惟飲食暫坐,不飲食則立也。殷禮轉文,言屍本象神,神宜安坐,不辨有事無事,皆坐也。” (《禮記.禮器》)

    可見,商代的屍祭源於夏,但認為“屍本象神”,所以應當在整個祭祀過程中都要“安坐”如神。

    而到了西周,正坐已成了貴族日常生活的坐姿。正坐作為一種正式體面的坐姿逐漸在貴族的生活中普及之後,由跪坐而產生的禮儀跪拜禮產生。跪拜禮合稱為九拜。《周禮·春官·大祝》中記九拜為:“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以享右祭祀。” 九拜禮最初用於嚴肅、敬神的祭祀空間的情況居多,後來才逐漸滲透進貴族的禮儀交往當中,成為身份關係的符號象徵。

    隨著皇帝專制體系的建立及皇帝權力的日益強化,秦漢以後臣子對皇帝的行禮即表現為日益隆重的跪拜禮儀,只是為了表示對皇帝的擁戴與忠誠。

    自漢至清,臣下向皇帝行跪拜禮經歷了由再拜到三拜再到五拜三叩、三跪九叩的演變。

    佛教禮儀中跪拜源於頭面接足禮玄奘法師的《大唐西域記》卷二里記載,印度禮佛、拜佛的方法一共有九種。其中第九種就叫“頭面接足禮”

    跪拜禮被元朝魔改成了“跪拜磕頭禮”。只要是異族奴隸主出現,百姓都要跪下當磕頭蟲。磕頭蟲的儀式在滿清達到鼎盛,不管是什麼情況都要磕頭。

    元朝以前的時代,漢文化中只有特別的人在特別的情況才會跪下磕頭。

  • 5 # 風過無痕攝有痕

    跪拜禮是古人席地而坐的方式,在漢代以前,因為沒有專門用於坐的坐凳座椅,能讓人最舒適的方式就是兩膝著席,讓臀部壓在腳後跟上。以這種方式入坐,當遇到需要向他人表示敬意或者致謝的時候,就將臀部翹起來,俯身向下,呈現跪的姿態,這就是跪拜禮的由來和帶原生態的基本形式。

    當跪拜禮走紅而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正式禮節後,又變得繁複起來。比如“九拜”就有九種不同的叩拜禮儀: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和肅拜。

    “九拜”的應用非常廣泛,宗廟祭祀拜祖先,郊祀拜天拜神,臣拜君,子拜父,學生拜老師,新婚夫婦拜天地、拜父母,這些拜禮都行稽首禮;在平輩、同級之間行頓首禮;對於卑者的稽首禮,尊者以空首禮答拜;振動禮為喪儀中所用;吉拜禮用於祠祭;兇拜禮是服三年之喪所用;肅拜禮為跪拜不便的女子、身披甲冑的軍人。

    如今還保留的禮節方式,有拱手、作揖、新婚夫婦拜天地、拜父母和祠祭等,這可能就是當今仍流行的也是最基本的感恩、答謝、祝福、祈求的表情包了。

    作為一種文化,很多禮節可以在反映古代題材的影視作品中看到,如果沒有這些文化支撐,你看到的就是白板一個,沒有東西南北風的風味了。

  • 6 # Fjx我是追夢人

    我認為應該傳承下去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跪拜禮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禮節,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因此,它應該被傳承下去。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跪拜禮的使用範圍、場合可以做一些適當的調整,以彰顯社會的進步。

    一:國家的大型活動,比如黃帝陵、軒轅陵和孔廟的祭祀,國家都很重視,這也是全世界海外華人的尋根之旅。實行跪拜禮一則顯得隆重、莊嚴;二則顯示我們是禮儀之邦!

    二:在中國二千多年的歷史程序中,儒家文化始終處於封建社會的主導地位,儒家文化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臣子見君主,兒子見父親,下級見上級都要實行跪拜禮,以顯示尊重

    。但到了近代,由於歷史的原因,傳統文化遭到破壞和斷裂。自打我記事起,所有的學校很少有關於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等傳統文化的教育,以致於八十年代時的年輕人道德缺失,不孝敬,不理解,不感恩成為那一代人的家常便飯,他們甚至不知道,這是做人的最基本的條件,這實在令人痛心,動物尚有"烏鴉反哺‘’羊羔跪乳",而人卻沒有。好在這些年傳統文化正在得到恢復,己迴歸到學校的教育體系之中。《弟子規》,《增廣賢文》等四書五經之類的書又重新走進學生們的生活中,人們逐漸有了羞辱之心,有了做事的依據。所以跪拜禮是尊老愛幼的體現。春節等大型節日、或長輩生日的時候,實行跪拜禮既可以使長輩得到被尊重的感覺,二來也可以使孩子們從小養成尊敬長輩的習慣。這樣社會才會出現安靜,和諧的局面,對今後社會的發展也會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三,在寺廟或一些特殊的場合裡,我們不自覺得都會進行跪拜,那是發自內心的對大自然、對天地的崇敬之情,也是我們的信仰,只有跪拜才能表達我們的心情。不管將來社會如何發展。

    跪拜也是人類區別動物的標誌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帶有天子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