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格物資本

    1944年《佈雷頓森林協議》,以國際協議的形式確立了以黃金為基礎、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即佈雷頓森林體系。1973年,佈雷頓森林體系徹底崩潰,而美元作為國際中心貨幣的地位並未動搖,一直延續至今,這也被視為是“後佈雷頓森林體系”時期(1973年至今)。

    從1945年至今,美元作為國際中心貨幣已經延續了70多年,這期間,美國政府從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這體現在四個方面:國際鑄幣稅和國際通脹稅;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美華人直接享受到的美元優勢;國際貨幣權力(強制力)。

    1.國際鑄幣稅和國際通脹稅

    鑄幣稅,是指貨幣發行者(一國政府)憑藉壟斷的貨幣發行權,在發行貨幣時,獲得的貨幣面值與發行成本之間的差額,該差額由民眾百姓承擔,最終歸發行者所有。當一國政府發行的貨幣僅限於國內(領土內)流通時,鑄幣稅徵收物件僅限於國內的民眾;但當該貨幣流通至國外(領土之外)、並在國外被接受使用時(即該貨幣成為國際貨幣時),鑄幣稅的徵收物件就擴大到國外。

    而國際鑄幣稅,即貨幣發行者(一國政府)在發行國領土之外獲得的鑄幣稅。一種國際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的發行規模越大(流通規模越大),那麼其發行者(一國政府)獲得了國際鑄幣稅也就越多。

    1945年後,美元作為國際中心貨幣,美國政府也因此享受到豐厚的國際鑄幣稅收益。

    從20世紀20年代至今,美鈔的印發量有兩次擴張期,一次是在1941-1945二戰期間,美國政府為戰爭籌資而印鈔,第二次是從1960年後至今,60年代時,美國深陷越南戰爭以及美蘇冷戰持續對峙,美國政府財政壓力巨大,於是以“財政赤字貨幣化”(央行創造貨幣直接為政府提供財政資金)的方式濫印美鈔,此後印發量一路飆升。

    從上圖可看出,從1945到1959年間,美國政府並沒有濫印鈔票,因而國際鑄幣稅收益並不多(流出至海外的美鈔是美國境內的存量美鈔,因而並不多);但從1960年開始,美國政府開始大量印發美鈔,這些增量美鈔大量被輸往海外,並沉澱在海外(被他國作為儲備貨幣),美鈔的國際鑄幣稅收益也隨之增多。

    1971年美元和黃金終止兌換後,美鈔的印發徹底擺脫了黃金儲備的束縛,美國政府開始瘋狂印鈔,持續的貿易逆差和對外借貸和投資也將美鈔源源不斷地輸往世界各地,而國際鑄幣稅收益也隨之快速飆升。

    那麼,美國政府到底已經搜刮了多少國際鑄幣稅呢?

    而截止2018年底為止,流通中美鈔的總價值(所有美鈔面值之和)已經達到16719億美元(聯邦儲備券佔99%)。

    下面兩張圖是全球流通中的存量美鈔紙幣價值(面值總和,單位:十億美元,上圖)和美鈔紙幣數量(單位:十億張,下圖),美鈔紙幣包括:聯邦儲備券(Federal reserve notes)、綠鈔(US notes),和一些不再發行的老紙幣,不包括面值在100美元以上(面值500-10000)的美鈔紙幣。資料記錄時點均是當年年底。圖片來源:federalreserve.gov

    若按照2019年美國雕版印刷局公佈的印刷成本來計算(印刷成本每年都在變化,計算起來過於複雜,為簡便,就以2019年公佈的成本為準),那麼,截止2018年年底,所有已印刷出的美鈔(流通中的美鈔)給美國政府帶來的鑄幣收益稅是:16669.84億美元。(由於面值超過100美元的美鈔一般已不在流通中,因而剔除計算)

    若按以上計算方法,美國政府已經透過印刷美鈔獲取了1.667萬億美元的鑄幣稅收益。

    據美聯儲估計,大約有2/3的美鈔是在美國境外流通,因而可推算出,美國政府因此大約獲取了11113(166670*2/3)億美元的國際鑄幣稅。而且這還是保守估計(以前的印刷成本肯定更低;美元本身的幣值也在不斷下滑;100美元面值以上的美鈔也沒有考慮在內),真實的國際鑄幣稅肯定比11113億美元更多。

    “國際鑄幣稅”延伸出的另一個概念叫做“國際通脹稅”。在法定信用紙幣時代,貨幣發行者(一國政府)在持續印發紙幣的過程中,會導致流通中紙幣的存量會越來越多,最終貨幣供應過剩,造成物價上漲(即通貨膨脹現象),紙幣購買力下降。這一過程中,該紙幣持有者的財富以“通脹”的形式被稀釋了,而這些被稀缺的財富,實際上被搜刮歸貨幣發行者所有,所以將其稱之為“通脹稅”。當一種貨幣成為國際貨幣後,其發行者就具備了徵收“國際通脹稅”的權利,即在本國領土之外徵收通脹稅。

    美國政府在持續印發美鈔的過程中,就是在徵收“通脹稅”,而美元作為最重要的國際貨幣,當然也使美國政府具備了徵收“國際通脹稅”的權利。

    美鈔被持續濫印,對美國國內而言,美國物價上漲,美元購買力下降,美華人民的財富被稀釋;對美國境外而言,由於國際貿易計價結算、國際借貸融資、國際儲備均以美元為主,美元在全球內流動性過剩,意味著美元在國際上的購買力也下降了(如以美元計價的石油價格上升),而海外持有美元儲備或者持有美元債權的機構或個人(包括各國政府和央行以及各投資機構)的美元財富也被稀釋、被迫財富縮水。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美國政府在全球範圍內收取國際通脹稅。

    ▼圖:1913年1月至2019年7月美國城鎮居民CPI指數,和對應計算出的美元的購買力。期間,美國城鎮居民CPI指數從10到256.5,累計增長2465%,美元購買力指數從1000到39,說明美元購買力下降了96.1%。圖片來源:圖片來源:FRED,St. Louis Fed。

    在歷史上,美國政府曾多次用“貨幣放水”(引發美鈔)的方式來拯救美國國內危機,或扭轉經濟困境,而由此帶來的美元購買力下降的風險和成本,也被轉嫁至全球各地,在全球收取國際通脹稅。 “美元貨幣放水”還會造成全球美元流動性氾濫,進而刺激更大的金融泡沫,加劇全球的金融體系的不穩定,為更大破壞力的危機埋下隱患,比如2008年的金融危機。

    2.長期維持“雙赤字”

    美國之所以能長期維持雙赤字(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離不開美元霸權地位的支援。

    外匯儲備是一國支付貿易進口、調節匯率和國際收支平衡的重要保障,而外匯儲備的最穩定的來源則是經常帳順差(或貿易帳順差)。然而,美國自1971年以來,一直維持著貿易逆差狀態(且呈不斷擴大態勢),其外匯儲備一直處於“欠缺狀態”,但是卻一直沒有發生國際收支危機或貨幣危機。這是為何呢?主要原因就是,美國是美元的發行國,美元是最主要的國際貿易和國際儲備貨幣,這意味著,美國政府(美聯儲)可以自行印發美元,就可以憑空創造外匯儲備,以支付貿易逆差,相當於說,美國政府只需印鈔票就可以購買他國的商品和服務,直接攫取他國實體資源。

    美元的優越地位,使得美國可以印鈔票的簡單方式來解決長期貿易逆差問題,美國不受外匯儲備的制約,也不會因貿易帳失衡而爆發國際收支危機。

    除了貿易赤字,美國聯邦政府的財政狀態更是長期處於赤字(收不抵支)狀態,而伴隨之的是不斷創新高的聯邦政府債務水平(聯邦政府為彌補財政赤字而發行國債融資,發行出去的國債即是聯邦政府的債務)。

    ▼圖:1966-2026年美國聯邦政府財政赤字(盈餘)和聯邦政府累計債務(2018年後為預測值)。和貿易赤字一樣,也是從1970年代開始,美國開始長期持續財政赤字,尤其是在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財政赤字規模劇增。同時,聯邦政府的債務因長期赤字而不斷累積,越積越多,不斷創出新高。圖片來源:Real Investment Advice

    根據8月份最新的美國財政部月度報告, 2019財年聯邦政府財政赤字將超過1萬億美元。另外,在今年8月份時,聯邦政府的累計債務已經突破了22.5萬億美元,是GDP的1.05倍。

    在長期高赤字和不斷飆高的債務壓力之下,聯邦政府之所以能一直保持正常運轉,沒有爆發債務危機,而且還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政府而長期存在,也得益於美元的霸權地位。

    美國有著全球最具流動性的國債(美國國債)市場,為聯邦政府提供源源不斷的債務融資,而為其提供融資的資金提供方,不僅有美國國內各種機構(包括聯邦政府本身和美聯儲),還有外國機構(外國政府/央行和外國私人投資者)。正常邏輯下,只要這些資金提供方願意購買/持有美債,那麼聯邦政府就可以一直以“借新債還舊債”的方式運轉下去,永遠不會發生財政破產危機,聯邦政府債務雪球可以永久地滾下去(儘管這不可能)。

    在聯邦政府的債務持有者(美債持有者)中,外國持有者佔比高達28%,這意味著聯邦政府債務融資的28%都來自於外國(主要是外國央行),這和美元作為最重要的國際貨幣密不可分(美元霸權下的美元迴流機制)。還有,美聯儲自身也持有大約11%美債,這實際上意味著美聯儲在直接印美元購入美債、直接印錢給聯邦政府(財政赤字貨幣化),而濫印美元的風險和成本由全世界共同承擔(見上文:國際鑄幣稅和國際通脹稅)。

    ▼圖:聯邦政府債券構成。截止至2018年底,聯邦政府債務達22萬億美元,其中有27%(5.85萬億美元)是聯邦政府自身持有(以聯邦政府的代理機構名義持有),另外,73%為美國國內外公眾持有。在公眾持有中,外國持有者佔比40%(6.2萬億美元),美國國內持有者佔比60%(9.4萬億美元,其中包括美聯儲持有2.46萬億美元的美債)。圖片來源:the balance

    美元在美國的貿易逆差下輸往世界各地,那些透過貿易順差積累了大量美元儲備的國家(比如中國),為了使手中儲備的美元增值、產生收益,不得不尋求美元資產投資,而美國發達的金融市場,無疑是最佳的投資去向,美債作為目前全球最安全的投資品種,無疑是最佳的投資選擇。就這樣,流出美國的美元,又重新迴流美國,這不僅為聯邦政府提供了債務融資,而且還無形之中擴大了美債市場的規模和深度,並進一步鞏固美元的國際地位,使得各國對美元更加依賴、更加離不開美元。

    美國聯邦政府、美國國債、美元霸權三者之間已形成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並在不斷強化。這也是為何在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後,美元在國際上地位也依舊無敵。

    3. 直接享受的美元優勢

    美元在國際上的龍頭地位,讓美國的各類機構或個人直接享受到了諸多的美元優勢。

    首先,對於美聯儲而言,享有完全獨立的貨幣政策,即其貨幣政策制定無需考慮外在的匯率因素或貨幣因素,不受他國貨幣政策的干擾,可以完全服務於本國政策目標。

    國際貨幣體系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匯率機制,在當今的國際貨幣體系中,美元是國際中心貨幣,被許多國家作為匯率的參考錨。因而美聯儲自身在制定貨幣政策時,不受外界因素干預,但反過來,那些匯率盯住美元、且實行資本自由流動的國家或地區,其央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時,就必須跟隨美聯儲而操作,失去了貨幣政策獨立性。比如中國香港是一個資本自由進出的地方,香港金管局為了維持聯絡匯率制度,就必須跟隨美聯儲加息或降息。(這裡引出“不可能三角”理論,即一個國家不可能同時實現資本流動自由,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的穩定性,中國大陸為了實現貨幣政策獨立和匯率穩定,就放棄了資本自由流動,實行了嚴格的資本管制)

    其次,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貨幣,使得美國公司或居民直接享受了參與國際交易活動中的低廉成本,並有效規避了匯率波動風險。美國的居民或各類公私營機構,在國際貿易活動和國際金融活動中,都可直接使用本國貨幣(美元),不需要持有或者兌換成外幣,既便捷,又節省了貨幣兌換成本,也規避了匯率波動風險。而非國際貨幣則享受不到這種優勢。

    經濟學家Jeffrey A. Frankel指出:一個國家無論是出口商還是進口商、抑或是借款方或貸款方,使用本國貨幣都比使用他國貨幣更加方便。在全球使用的美元就相當於在全球使用的英語一樣,被認為是美國商人理所當然的優勢。

    再次,美國的金融機構也直接享受了美元優勢。由於美元在國際貿易和金融活動中的廣泛使用,會衍生出各種與美元相關的配套金融服務,如貨幣兌換、美元跨境流動、美元借貸、美元投資等,而這些服務大都是由美國的金融機構提供的,這些機構可從中賺取不菲的佣金費/手續費/業務費和投資收益。

    4. 國際貨幣權力(強制力)

    在當代國際關係中,貨幣實力和經濟實力、軍事實力一樣,當強大到一定程度時,就具備一種強制力,這種強制力會在政治外交關係中體現出來,這也被稱為狹義上的“貨幣霸權”。

    美元的貨幣強制力早在20世紀50年代時就已形成(即美元霸權構建),一直延續至今。美元強制力為美國政府提供了一種貨幣形式的權力工具,美國政府可利用它威懾他國、迫使他國做出妥協和讓步。

    例如,在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中,英國和法國入侵埃及以重新奪取對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但這一行動不符合美國的利益,於是美國政府以美元為武器威脅,迫使英軍撤軍。

    再例如,1985年迫使日元升值的《廣場協議》,還有近年來美國政府為了打壓伊朗和委內瑞拉,對其實行的美元制裁。。。這些都是美元強制力運用的典型案例。

    美元強制力的運用方式非常多樣、且靈活,這裡不具體介紹,以後會專門撰文寫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速路上遇到突然躥出的動物,你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