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小白菜—提利昂張
-
2 # 人生百味好好活著
本人會短暫三思片刻後,會很堅定的選擇跟隨魏國(朝)的曹操,其主要原因有三點。
其一,魏國當時在三國時期疆域面積最大,人
口總數在當時也最多,更甚有的是魏國
當時的經濟、軍事、法制,文化實力都
遠超吳、蜀二國。
其二,舞臺有多大,夢想就有多大。要想實現
理想,展示才華,建功立業,前提必須
要有一位開明的賢主,要具備轁光遠略
,政治的劃謀,軍事謀略都不能少,還
有要會做到愛才,惜才,用人不疑,最
關鍵一點,就是做為君主的曹操在做錯
事情後,會及時的自我檢討,擔負責任
。
其三,做為一國之君,不論哪個朝代都會面臨
一個頭痛心擾的問題,那就是接班人,
傳位的選儲問題。大家都知道,三國最
後結局是魏國先滅蜀後克吳,其魏國國
君便是司馬紹。曹操在選儲上眼光獨特
而深遠,自知而明鑑,不為他人而左右
。
上述三點,是本人掘作,如有不妥之處望大家
加以批鑑。
-
3 # 歷史如是說
魏蜀吳三國的領導人不如我們直接說是曹操,劉備,孫權三個人。
我先表表明自己的觀點,首先我是江蘇人,所以我選擇跟隨劉備,至於我的理由下面我要講三點。
理由一:劉氏是皇室宗親,不管我們承認不承認,當時所有的人都認為他是漢室宗親,所以跟隨劉備是對正統的跟隨,當然他自己為王肯定是有私心的,但這也算是一種理由吧!名正言順,這也是我們看三國演義的時候總是很喜歡劉關張,不喜歡奸雄曹操的原因,我堅持我的價值觀。
理由二:劉備禮賢下士,從劉備三顧茅廬的典故就可以看出,劉備本人禮賢下士,待人接物都比較隨和,平易近人。而反觀曹操,寧教我負天下人,莫要天下人負我,說實話我很不喜歡這種自我的人。至於孫權嘛,我一直都覺得他只是命比較好,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才幹,畢竟江東的人才還是很多的嘛,滿朝的元老他也煩不了多大的錯誤(五徵合肥就比較逗)。
理由三:劉備這邊的升職空間好,曹操身邊的猛人太多了,比如說荀彧,郭奉孝,陳宮,司馬懿,夏侯家族,曹氏家族,那是人才濟濟,反觀劉備這邊,武將雖然猛但是就那幾個,謀士死的死,最後只有諸葛亮操持大局,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
4 # 東歆石
當然是玄德。
曹操是什麼人,夢中好殺人,挖祖墳,大屠城,小吃肉。許攸如何,大功蓋世,語狂就殺了,曹操不授意許褚會動手?楊修如何,太傅楊雄之子,雞肋就殺了。荀彧怎樣,過命的交情,政見不和就逼死了。司馬有懿,戰戰兢兢,汗不敢出,鷹視狼顧之相收的緊。你們這幫鍵盤,口口聲聲的說愛曹操,穿越過去全是愛顯擺顯擺的主,分分鐘上斷頭臺。這就是個比秦皇還暴的暴君,你無才殺,有才用完後再殺,死了也逃不了搜身,體會各種花式死法。
仲謀呢?呵呵,伯符的弟弟,只肯追封哥哥為長沙郡王。伯言之才不亞於孔明,就因為是他哥的女婿一直冷處理。張昭如何,三代老臣,赤壁諫言讓仲謀記掛一輩子。中人之資,御江東之地,若不行詭計,不使權謀,不以霸道治人,豈能久矣。這就是不長大的中二青年,靠殺人壓人維持他的高壓。
只有玄德,也唯有玄德。待人以誠,兩詔龐統,三顧茅廬,四請劉巴,名士清流,以劉備為友,薦者眾。關羽張飛趙雲等虎豹之將,分離而後聚,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野草吃的,野居住的,野妻棄的。就是那不得不降曹丕的黃權,也說劉備必不會害其妻子。除了了那個狂士彭什麼的,謀反而誅。其他人等,降則善待之用之,去則善言之,無不感劉備之厚意。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仁人義士,不外如是。
-
5 # 四季文史
魏蜀吳三國領導人,你最願意追隨哪一個人?
我願意追隨劉備,也就是蜀國領導人。
我基於三點考慮:
一、劉備的背景。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劉備是“正規軍”,乃皇室宗親,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論背景劉備是當之無愧的漢室血脈,他光復漢室的理想抱負,是仁德之舉,所以投靠正規軍,於情於理再合適不過了。
二、劉備用人。從“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以及對趙子龍的惜才愛才等事例可以看出,劉備在選拔人才方面是唯才是舉,以理服人,以情化人。他的這些屈尊降貴求人舉動,是非常讓人敬佩和動容的。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所以這些英雄人物投靠劉備是理所當然之事。
三、劉備品性。自古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劉備品性仁義天下人皆知。一路佈施仁義有口皆碑。例如他主動拒絕劉表送荊州,帶著老百姓一起逃亡等等,像這樣的領導人,大義凜然,心中時刻裝著老百姓,乃一明主,好馬易得,明主難求,所以投靠明主也是明智之舉。
四、時局因素。說完劉備方面的一些原因,還不得不考慮另外一個方面,那就是當時的時局。當時曹操跟孫權已經牢牢掌握戰爭的主動權,而且各把一方,尤其是曹操,當時已經佔領了大片土地,他們帳下文臣武將非常之多,而此時劉備帳下並無很多人才。如若投靠曹操或孫權,很難在這些文臣武將面前拔得頭籌,很難有施展抱負的機會,與其這樣,還不如投靠劉備,這樣被得到重用的機率反而大一些,更能凸顯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何樂而不為呢?
-
6 # 李杜文
我選孫權。
孫權雄主,壽命長孫權天生雄偉,異於常人。《三國志》有記載:
惟中弟孝廉,形貌奇偉,骨體不恆,有大貴之表,年又最壽。孫權的長壽,早在年輕的時候就被人看出來,這或許也是孫策選擇他做接班人的原因之一,因為在此之前,孫堅和孫策都屬於英年早逝。
那麼長壽的君主,為什麼值得跟隨呢?非常簡單,只有長壽,你不需要隔三差五的選擇站隊,因為太子接班還很早,你只需要專心侍奉孫權就行,而且頒佈的政策,也有持續性,不至於朝令夕改。
厚愛臣子,是關鍵既然要選擇一個領導人追隨,那很明顯,他對臣子好不好,大方不方法,寬容不寬容就很重要。巧合的是,孫權對臣子特別厚道,且寬容。舉兩個例子:
1.潘璋
潘璋就是那個擒殺了關羽父子的傢伙,本身品行不端正,甚至還是個流氓無賴,史書上有記載:
性博蕩嗜酒,居貧,好賒酤,債家至門,輒言後豪富相還。潘璋年輕的時候就欠錢不還。那麼跟了孫權,做了將軍之後呢,也沒什麼兩樣,他在軍中開辦了市場,透過銷售違禁物品賺錢盈利。有人監督他,舉報他,然而:
數不奉法,監司舉奏,權惜其功而輒原不問。孫權根本不去過問和追究,夠寬容了吧。
2.呂蒙
對於流氓將軍厚道,對於呂蒙這樣的頂級將領,更是好到難以置信。呂蒙幫孫權奪回荊州之後,因為身體本來就不好,這下就更嚴重了。我們看孫權是怎麼做的:
會蒙疾發,權時在公安,迎置內殿。所以治護者萬方,募封內有能愈蒙疾者,賜千金。孫權把呂蒙接到了自己的皇宮裡來,而且還發布通告,誰能治癒呂蒙的病,就賞賜千斤。
等到呂蒙死後,孫權是傷心的死去活來,連飯都吃不下了。
時權哀痛甚,為之降損。懂得隱忍,有野心孫權有野心嗎,當然有,三國時代是都有,但是懂得隱忍的很少,孫權則是其中的佼佼者。
最好的證明,曹魏的曹丕稱帝在公元220年,蜀漢的劉備只晚了一年,稱帝是公元221年,那麼孫權呢?
黃龍元年春,公卿百司皆勸權正尊號。夏四月,夏口、武昌並言黃龍、鳳凰見。丙申,南郊即皇帝位。等你們都稱帝了,等大臣和百姓們一勸再勸,時機徹徹底底成熟,全天下不會再槍打出頭鳥了,我再稱帝不遲。這種隱忍,真不是別人能做到的,也就是司馬懿可以相媲美了。
所以,追隨孫權肯定是第一選擇,嗯,準備穿越吧!
-
7 # 窮遊文學
三國兵力對比:
魏:總兵力在40-45萬左右,西線雍涼為6-7萬,南線荊豫10萬,東線徐揚10萬,洛陽及各據點10-15萬。
蜀:總兵力在10-13萬左右,北線漢中5萬,東線永安2-3萬,成都各據點3-5萬。
吳:總兵力在20-25萬左右,主要部署在濡須口,南郡等長江沿線據點。
從兵力來對比的話,明顯魏國最為雄厚。
曹魏:
作為三國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的魏國繼承了漢王朝的極其豐厚的遺產。在古代(南宋以前),北方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而魏正處於這個地方,為其今後的發展的提供了先天上的優勢。曹操的制訂了“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方針,並“募民屯田許(都)下,得谷百萬斛”,推廣至魏的各個州郡,使北方由漢末戰亂時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變為“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從而達到“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滅群賊,克平天下”。
蜀漢:
位於現今四川盆地,享有天府之國美譽的蜀國有著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土地肥沃,人民勤勞。加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諸葛亮的一些治理,尤其是在治鐵、煮鹽、織綿等重要手工業,實行公營,並設立專職官員加強管理。使蜀國在極其不利的環境下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條件和資本。
東吳:
毫無疑問,孫堅三父子的開創基業和江東一群能人智士的管理使得在古代中國一向貧瘠的南方地區有了活力。尤其是對農業的發展,利用了東漢末年戰亂逃亡至南方的一些北方人在耕作技術,使農業生產技術逐漸提高,人口亦因此漸漸增加,一改以往地廣人稀的境況。同時屯田制和興修水利使其在軍事方面得到了巨大的改善,赤壁之戰的勝利就是一個很好的結果。
從多方面對比來看,魏國是最強大的。他們兵力雄厚,人口多,面積大,且處在的位置對以後的發展有很大的優勢。所以,如果我穿越到了三國,我會選擇輔佐魏國。你們呢?
-
8 # 大王小娛樂
三國前期可謂是群雄並起,十八路諸侯個個都想爭奪天下,在經過了一番洗牌之後,比較有實力的,也就那麼幾個了,比如佔據青幽並冀四州的袁紹,還有同為袁氏家族的袁術,曹操在那個時候還算是勢單力薄,無法與這幾方勢力抗衡,那麼如果穿越到這個時期的三國,會選擇輔佐哪位主公呢?
一,袁紹。袁紹可以說是當時實力最強的一方諸侯了,兵強馬壯之後,為了光宗耀祖,他重新整理了四世三公的傳奇,成為了位列三公之上的大將軍,坐擁青幽並冀四大州,兵馬數十萬,良將上千人,風頭正勁,沒有一方勢力可以與當時的袁紹相提並論,即便是曹操也不行,但是袁紹為人有一個缺點,那就是沒有主見,在選擇戰與不戰的時候,舉棋不定,從拒絕天子來投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一些端倪,當時有數位謀士勸袁紹迎接天子,這樣就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袁紹卻拿不定主意,最後為了穩妥他還是把天子拒之門外,最後攜天子已令諸侯的成了曹操。
曹操在迎回了天子之後,勢力越來越大,袁紹也有點坐不住了,想要率兵去攻打曹操,免得以後勢力越來越強能與他分庭抗禮,當時有數位謀士勸阻他不是時候,袁紹覺得有一些道理,就打消了進攻曹操的念頭,後來又有一些謀士覺得此計可行,就勸袁紹率兵攻打曹操,袁紹又被他們說動心了,最後終於下定決心,親自帶兵出征,想要攻打曹操,也正是因此一戰,袁紹的勢力開始急轉向下, 後來戰敗之後,連自己的地盤都給丟了,官渡一敗,整個袁家元氣大傷,一蹶不振,最後袁家走向了滅亡,小夥伴們,你們覺得這樣的主公值得你們輔佐嗎?
二,袁術。袁術是袁紹的弟弟,而且是袁家的嫡系子孫,比袁紹的來歷還要正統,但是在群雄並起的時候,袁術的勢力是沒有袁紹強的,但是也不弱,至少比當時的曹操要強很多,當時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袁術就是第一鎮的諸侯,在聯盟解散了之後,袁術想要除掉劉備,就派使者想和呂布結親,想拉呂布跟他站在同一個戰線,後來呂布化解了他們雙方的矛盾,攻打劉備的計劃只能告一段落,當時袁術又得到了傳國玉璽,內心更加的膨脹,甚至都有了稱帝的想法,果不其然,他最終還是沒有逃過地位的誘惑,袁術稱帝之後被各方勢力圍攻,終於慘敗,逃到最後甚至連口吃的喝的都沒有了,就這樣袁術的勢力也被瓦解了。
三,公孫瓚。公孫瓚也是一個官宦世家,但是他卻不是嫡系子弟,所以只落得了一個小職位,後來一步一步的靠著自己的努力做到了中郎將,公孫瓚特別好戰,前期的勢力甚至可以與袁紹抗衡,他與袁紹的勢力多次相爭,但是都沒有得到結果,後來因為戰略性的失誤,公孫瓚最終敗給了袁紹,被袁紹擊敗了之後公孫瓚為了儲存自己的尊嚴,最終引火自焚,一方諸侯就此隕落,公孫瓚打仗的本領很強,但是謀略就比較差一些了,屬於有勇無謀的那一類人,跟呂布的脾性倒是差不太多。
回覆列表
如果是我的話,我願意跟隨劉備。這個問題不是劉備是不是正統的問題,而是因為劉備的性格,劉備集團的政治性格。歷史上的劉備:
比演義中武勇敢戰,以勇知名,為人所薦。討伐黃巾,多有戰功。
比演義中善於用兵,火燒博望,破夏侯惇。曹公雖來,漢川我有。
比演義中有豪俠氣,怒鞭督郵,掛印而去。激賞陳登,嘲諷許汜。
比演義中有梟雄氣,謀襲劉璋,於涪高會。置酒作樂,君臣俱失。
比演義中有政客氣,公瑾英武,不為人臣。涼州若定,方與荊州。
所以,歷史上的劉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物(像他這般經歷和地位的人,又豈有不復雜的?);演義中的劉備則在歷史原型上進行了大量的藝術加工罷了。劉備是一個渾身上下瀰漫一股英雄氣的理想主義者。
他出身貧微,卻以復興天下為己任,哪怕一生起落,屢敗屢戰,卻折而不撓。
他剿黃巾,鞭督郵,飄零四方,功業未遂,面對世之名士,卻毫不客氣,求田問舍,劉郎才氣。
他在年過四十還為髀肉復生而掬一把英雄淚,初心不改,不忘理想。
他已為一方君主,出擊漢中,戰有不便,還親冒矢石,奮勇向前,終於定軍山一戰斬夏侯淵。
正是這種強大的人格魅力,才能有打不散的隊伍追隨,有諸葛亮這樣的千古人傑加入,終成基業。
可惜,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風雲突變,渣權背盟,徹底打碎了他光復漢室的夢想。
若為一己之私,偏安一隅,徵吳顯然風險太大,顯然是錯誤的戰略選擇。但吳國背盟,此非家仇,更是國恨,徵吳是他為自己光復漢室夢想最後的一搏(曹丕顯然能力有限,劉備徵吳他幾乎就是一直做壁上觀,鶴蚌相爭都幾乎沒撈到任何好處。如果劉備徵吳閃擊成功,其實不必滅吳,重建荊襄線的還是能留有興復中原的一線生機)。
最終功敗垂成,時也,命也。
千載之下,依然生氣凜然!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不管曹操是真心誇讚,還是有意試探,對劉備的這個評價都算實至而名歸。
縱觀劉備一生,最大的特點並不是“寬仁”或者所謂“偽善”,而是一路走來的堅韌不拔。多少次戰場敗北,多少次寄人籬下,多少次拋妻棄子,換做別人可能早就退縮了,但劉備硬生生挺了過來,才有了後來的雄踞一方,三分天下有其一。
劉備之所以能夠如此堅韌不拔,是因為他有遠大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和明確的目標,正是因為這些才能使劉備一步一步堅持走下來。我想劉備起事之初,肯定想起過兩個人,漢高祖和光武帝。而劉備的目標,就是能成就高祖和光武一般的功業。
當然三國時期有遠大理想且堅韌不拔的人也不在少數,但為何劉備成功了,而更多的人湮滅在了漫漫的歷史長河中?這就需要足夠的智慧。相比於曹操和江東孫氏,劉備的力量明顯太弱,他只能另闢蹊徑。出身平民的劉備更加清楚“人心”二字的重要性,所以他選擇了“人和”之路。劉備苦心經營多年,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即便是曹操袁紹這等梟雄,也要對其多三分禮遇了。而劉備能拿下益州,和他“仁義”之名也不無關係。
所以劉備就是這樣一個有大理想,大毅力,大智慧的人。
當然這並不是說劉備此人就完美了。他的數次拋妻棄子一直為後人所詬病,說明他是一個遇事果決的人,很有一些他老祖宗劉邦的風範。而他受劉璋之邀卻佔其地,更是讓他難以甩脫“假仁假義”的帽子。至於他晚年對吳用兵,不管是出於何種原因,都成了他一生最大的敗筆。
或許劉備本就是為了亂世而生,戎馬一生的他一直在打拼,沒能享受幾年成果便去見大漢的列祖列宗了,終究也未能“北定中原”。也許他早已不再堅持,卻留下一個鞠躬盡瘁的諸葛孔明,令人喟嘆。
劉備此人出身卑微,但是他懷揣著一種匡扶天下,拯救萬民的雄心。他一次次的失敗,又在不斷的挫折之中站立起來。雖然他最終迫不及待的稱帝了,但是這並沒有影響他在我的心中忠義之人的印象。當時已經是世道淪喪,東漢的國運已盡,他拼盡全力想要為大漢延續生命,終究開闢出了尺寸之地,橫跨荊益,又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這是他親自指揮的第一次大規模的會戰的勝利,雙方參戰兵力達到了二十多萬,劉備自己這邊兵力也達到了十萬人。原本以為大漢中興在望,啥也沒想到自己的盟友孫權缺背刺關羽,偷你得荊州,還殺了自己的大將關羽,為此她興兵討伐東吳不僅是為了荊州的控制權,也是為了實現中興大漢的夢想。儘管他在夷陵遭遇大敗。但是他卻可以及時悔悟,重新和東吳修好。一世英雄只得望天長嘆大漢中興無望。
如果僅僅是劉備一人擁有中興大漢的心願的話,那麼該怎麼解釋歸附他的劉備,張飛,魏延,法正,諸葛亮,竭盡心力為了蜀漢政權北伐,南征。如果說諸葛亮等人都是劉備時期的老人,這些人深感劉備的知遇之恩所以誓死相伴,那麼作為曹賊降將的姜維,為什麼再投降蜀漢之後為了蜀漢政權殫精竭慮,鞠躬盡瘁,最後有使用計謀殺了鄧艾哥鍾會這兩大曹魏名將呢。我認為這是一種精神,一種根治與蜀漢集團中央,卻是有劉備所創立的精神。漢代崇尚火德。所以漢又被稱之為炎漢。那麼劉備集團正是這種炎漢精神的延續,匡扶天下,拯救萬民。偏安一隅的蜀漢政權正是炎漢精神的最後火種。可惜了後主無能,這最後的一絲火苗也被破滅了。
劉備永遠是我的心目中的英雄。永遠!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