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11
回覆列表
  • 1 # 文學攬勝

    陶淵明的詩,大多表達的心境是:厭倦官場腐敗,決心歸隱田園,追求一種超脫世俗的狀態。這首《飲酒·其五》也不例外。

    為了便於解釋,先放上詩的全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第一句到第四句,全部在寫景,而且刻畫的環境都是遠離塵囂,與世無爭,迴歸自然的景象。

    講的通俗一點就是,城裡人套路太深,跟城裡人打交道太累,我還是回農村種種地。

    更深層次的講是,世俗的生活有太多作者看不慣的,與作者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格格不入。也許,作者反對為官不為,欺壓百姓,民不聊生,從而對現存體制深深的不滿。但是,作為一個個體,他沒有辦法改變這一的現狀,最終只能選擇逃避。

    可以設想:作者忽然從複雜紛擾的世俗生活,轉為歸隱田園,他的內心雖然坦然,卻非常孤獨。

    借酒消愁愁更愁,作者飲酒是閒情逸趣,還是借酒消愁,這就說不好了。也許他的堅強是硬挺,也許是徹底的灑脫,可能性更大的是從前者到後者的一個漸進過程。

    這一解答可能和主流的灑脫論有些不符,但這是不是更適合人性呢?

  • 2 # 羅英華752

    這首朗朗上口的詩是晉朝詩人,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飲酒二十首>其中的第五首。

    陶淵明在寫這首詩的時候以經是歸隱田園生活的第十二年,當時也是東晉即將滅亡的時刻,回想自已的空有滿腹經論且不能一展才華感慨及多,因此借酒抒發自己對勢局的一種態度。

    這首詩首先表達詩人歸隱田園所居住的環境分常的安靜而偏遠,其外面所發生的各種事情與自已一點都不發生關係。

    這首詩還表達了詩人在田園居住的生活是非常有情趣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人一邊採摘自己種的菊花一邊抬頭望著離自己不遠處的廬山,由此可見詩人的生活多麼有情趣和閒逸。

  • 3 # 魚飛九天

    飲酒·其五

    東晉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譯文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

    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著伴兒歸來。

    這裡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這首詩主要表現陶淵明悠閒自得的心境和對寧靜自由的隱居生活的熱愛,對官場虛偽狡詐生活的厭棄。

    開篇自問自答,直接點出歸隱之趣,重在心靈的寧靜。接著寫隱居的生活狀態,詩人親躬壟畝,“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寫了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陶淵明的勞作沒有一絲痛苦,反而從詩句間彷彿看到了詩人快樂滿足的自適之情。自由自在的勞動,自由自在的飲酒,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之中,他手執酒壺,東籬採菊,閒看南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一千古名句若深山溪流,靜靜的流淌,沖淡了功名利祿,洗去了爾虞我詐,與陶淵明一起滌淨了中國的山水田園,詮釋了人生的真正意義,此水千年不涸!此詩千年不朽!

  • 4 # 全峰山

    陶淵明少年也有遠大美好理想,因處東晉末期亂世,無法實現"濟蒼生″的政治理想,三次出仕,三次退隱,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後決心選擇歸田,晚年窮到″窺灶不見煙″,在貧病交迫中亡故。

    陶淵明的五言詩,衝破了當時籠罩文壇的″玄言詩″(談玄說理的詩)風氣,替五言詩開闢了新的境界,是中國田園詩的基石!

    《飲酒.其五》是作者在農村生活的真實反映;是脫離仕途後悠閒淡泊的樂趣;是飽嘗大自然的愉悅與想象;是對沒落社會的鄙棄與激憤;是充分肯定了自己的人生選擇一一雖然清貧艱難,但樂在其中!這就是靖節先生當時寫詩的心境。(個人主編)

  • 5 # 天趣齋

    陶淵明寫這首詩的心境一般人是很難理解的,更體會不到他那種歸隱田園、躬耕田畝的無奈和心酸。

    他的祖父、父親都做過太守,到了他自己,不幸父親早去,留給他的只有無助和貧困。

    他早先當過江州祭酒,後來又陸陸續續擔任過參軍一類的小官,並最終從彭澤縣令的位置上棄官歸隱,徹底告別了“齷齪”的官場。

    我們很難想象,一個人可以為了不違背自己心中的意願,任性自為,由著性子做出這樣義無反顧的決定,這是需要多麼堅強的意志。非秉性如此,自難做出這樣的舉動。

    你看他“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即便是居住在人多的環境,有著內心定力的強大支撐,塵世的喧囂也絲毫干擾不到自己。

    “問君何能爾”,這個問號其實是詩人自設的,答案早已在他那裡,“心遠地自偏”,看到沒有,只要“心遠”,與居住在偏遠的僻地又有什麼區別。

    詩人的心緒繼續發酵。在東籬下采摘菊花的時候,不經意間的一抬頭,可能連他自己也不知道,他的描寫不但躍出了視線的範疇,超出眼前的物象,上升到一個極其靜美神聖的境界,“悠然見南山”,千百年來,這“悠然”現出的“南山”,不知曾打動過多少文人墨客的心,引起世人無盡的遐想。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山間的天氣甚是晴好,天空上飛翔的小鳥結伴回飛,顯然已經到了傍晚的時候。

    面對著此情此景,“此中”的“真意”只可意會,而不可言說,為什麼?因為“欲辨已忘言”,想說明的時候,結果連表達的語言也忘了。這是何等的無我之境啊!難怪唐朝詩人王維會特別舉出“採菊”兩句說:“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了。

    表面上看這首詩,覺得陶淵明過得似乎還不錯,悠悠然,採摘著籬邊的菊花,欣賞著天上的飛鳥,眺望著對面的遠山,其實內心卻隱含著極大的悲催!

  • 6 # 西嶺月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官場往來,自有一套官場文化。文人一旦深陷其中,其心必難得以清靜。“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孔子說,人只有定下來,心才能靜下來,心靜才能思考,思考才能熟慮,熟慮才能有所得。文人之心久困官場、俗務,必然會受損,難以寫出好文章來。加上官場黑暗,更加堅定了陶淵明離去的決心。

    陶淵明嚮往那種清靜無為的田園生活,與菊花為伴,以詩詞為樂。這首詩就充分體現了他的意向。

  • 7 # 嶺上清風115

    謝謝邀請!粗淺說幾句個人偏見,主人公所處的那個時代環境就業機會主要的是走文這一條路,大家都在這一條道走,難免被擠下山坡,陶公被擠下沒有怨言,他找到了能夠釋放自己心懷的境界。詩人心性淡泊,遠離官場,貧居塵世,卻依然保持平和清靜之心,就象莊子一樣,穿著草鞋借糧生活卻怡然自得,寫出了流傳千古的《逍遙遊》。詩人的這種悠然是一種若有若無的隨意的心態,看似隨意,骨子裡依然充滿了希望與鬥志,貧窮的生活並沒有讓心境消沉,詩人在低頭與仰頭的這一瞬間,與菊,與南山,相契相通,溶入了悠閒談遠,怡然自適的佳境,造就千古名篇。

  • 8 # 橙哥雜說

    首先來意會一下詩的意境。在鄉野山村之間結廬而居,沒有車馬的喧鬧。自問為何能夠做到如此,是因為心志高遠,自然會覺得所處的地方僻靜,適合頤養心境。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心裡淡泊閒適,不經意地抬頭,遠處的南山便映入眼簾。山中的氣息和傍晚的日色十分優美,還有飛鳥結伴歸來。

    這首詩寫的是詩人隱居後的生活情趣,勞動之餘在夕暉映照、山嵐鋪灑之中,閒適地東籬採菊、遙望南山,看那飛鳥相還,表現了詩人對於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和滿足。

    東籬隱逸、羈鳥還林,寓情於景,透顯詩人對羈役生涯的厭倦,抒發詩人返回自然後心境的寧靜安詳和閒適自得。

  • 9 # 滄海一聲笑0541

    陶淵明的(飲酒,其五)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陶淵明,名陶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自溢"靖節",是生於東晉未期南朝宋初期文學家,詩賦家,詩人,漢族,是東晉潯陽柴桑人(屬於今江西九江人)。

    陶淵明的祖父,父親曾在朝中任官,太守之職,本人也曾在朝中做過幾年的小官,因本人性挌清高,看不慣朝中腐敗,與官場之黑暗,本來以其本人之才華在官場上本可升遷,但淘淵明不甘與狼鼠為伍,遂萌退志,辭官歸隱,躬耕隴畝,過上其與世無爭,悠閒自得的淡薄人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歸去來兮,詩酒為伴,日耕夜讀,集益成詩。而田園生活給予了陶淵明的豐富的寫作題材,除了(歸去來兮),(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百多篇詩文外,(歸園田居)和(飲酒)廿篇也是此歸隱期間所作,而(飲酒,其五)正是其歸隱十二年後所作,時東晉朝廷己日薄西山,頻臨滅亡,此時淘淵明萬份悲哀感慨,借酒抒懷鳴志,原詩: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篙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適佳,飛烏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己忘言。

    在諸多寫田園詩的詩人中,後人均評陶淵明為田園詩"隱逸之宗",陶淵明以其最為直白的寫法描寫了田園生活的逸緻,灑脫,同時悟出了其熱愛自然的純真的"自一然哲學"。

    此詩由五言十句構成,其意境可分為二層,首四句為一層,以描寫"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為起句,言自己雖然"結廬"居住在人世間,但因潔身自好,心志高遠。不與濁世利祿,蠅鑽狗營之輩相交,故也聽不到車馬喧鬧之聲,也即是表明其與那些達官顯人,市井富豪,攀爬附貴的人極少來往。而詩人本身也算是貴族後代,何以與那些沉浮於世俗中人沒有來往?所以第三,四二句設為自問自答,"向君何能爾?"為何能這樣?然後給十出了一個核心答案"心遠地自偏"。說明詩人之"心"與社會上的爭名奪利的社會惡習己厭惡,不想同流合汙,身己離,"心"相遠,以脫離如此社會的生話軌跡而給於疏遠,以一種漠然,超脫的態度處世當然會變得偏僻了。

    而接下來四句,詩人以寫白己的活動和美麗的自然景觀,而把哲理和自己的內心世界隱喻其中"採菊東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烏相與還"。詩人描寫了自己在東籬採菊,隨時地每每都可看到南山。按古語法則,既可理解為"悠然地見到南山",或"見到悠然的南山",因此這裡的"悠然"不僅是指人,也可指山,人閒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因此我認為這二句的內在含義更為深遠,它為開首四句的"心遠"給出了極好的筌釋,說明詩人並非單純的孤芳自賞,不入俗流,雖身在東籬,人在採菊,而眼望南山,心存高遠,於是連下"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二句看起來是對景物的描寫,但我們可隱隱地覺得詩人不單是在鼓勵自己"山風日夕佳"時"還"的抱負,含蓄地寄託了與山林為伍的情意。也在規勸他人。雖是在寫景,其實是在抒情悟理。但所悟之理究竟是什麼?"此中有真意,欲辯己忘言","此中"我們可以理解為今日的"秋夕籬邊"詩人的"隱"和所作此詩是有其"真意",但此"真意"只能意會而不可言傳。而單純地描寫了田園風光,山林飛鳥之美景,又何為"已忘言",不能言?不敢言?

    2019,2,13

  • 10 # 文字的二三事

    《飲酒·其五》出自東晉詩人陶淵明的《飲酒二十首》。詩人透過描寫田園風光,將歸隱田園的樂趣寄予自然美景中,表達了詩人悠然自得的心境。

    《飲酒·其五》的全詩如下: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詩的大意是:

    雖然居住在人間,卻沒有車馬的喧譁。問自己為何這樣,心存高遠自然如此。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自得之餘看見了遠處的南山。山的氣息和傍晚的景色很美,只見飛鳥結伴而歸。這其中含有真意,想說卻忘記了如何表達。

    詩意賞析: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結廬”有居住之意,“人境”指人間,“車馬喧”指世俗的喧囂。這句詩的意思是詩人雖然居住在人世間,卻不會因世俗的喧囂而煩惱。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君”指作者本人,“何”:為何,為什麼,“爾”:這樣,“心遠”指心志高遠,“地”指所居之地,“偏”:僻靜。問自己為什麼能這樣?原來是隻要心存高遠,縱使身處喧囂,也不會被世俗打擾。這一句承接首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東籬”指種植菊花的地方。在東籬採摘菊花,悠然自得間,抬頭一看,遠處的南山恰巧映入眼簾。“悠然”有兩種理解。一種是“悠然”的發出者是詩人自己,詩人為遠離官場黑暗而罷官,,迴歸田園後,自由自在,悠然自得;一種是遠處的南山肅穆靜謐而悠然。這一句表現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山氣”指南山的氣息,氣勢,“日夕”指夕陽西下,傍晚時分,“相與”:共同,結伴。山的氣息和傍晚時分的景色都很美好,飛鳥結伴而歸。這一句寫景,如此美好的景色襯托出詩人的心情也是美好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中藏有真切的意義啊,只是想說出來時卻不知道如何表達。歸隱田園的樂趣對詩人來說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只能夠用心體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宋丹丹在《嚮往的生活2》中回憶被黑經歷,你覺得她的表現能成功洗白嗎?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