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布你在哪
-
2 # 潮人史實
當你在哪個圈子裡的時候很難分辨出好壞
就算有人告訴你是錯的
你已深陷其中很難自拔
當你回悟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
-
3 # 凌煙閣論史
題主想多了。
你今天作為後來人,知道全域性、知道終局;即使對時事你也瞭如指掌,因為你有便捷的資訊渠道。但是,在明初那會兒,普通士兵能有什麼資訊渠道?他們必然是隻能聽主將的號令。
另外,即使有個別聰明的,自己能推測出來,感覺這八成是在謀反,他也不敢說,只能聽令。
朱棣如果手舉朱元璋寶訓,說朝中有奸臣,誤導了皇帝,他要靖難、清君側,那必然是一呼百應,不會有其他聲音的。
-
4 # 小元侃歷史
題主這就是典型的上帝視角,是以後來人的角度看歷史。
如果我在當時朱棣靖難起兵前的誓師大會上,那麼在臺下的我一定會聽到總司令這樣的演講:
兄弟們,最危險的時候到來了,我的大侄子現在當了皇帝不認老叔了,他派李景隆來殺我了,當然了,也不光是殺我,還有我的兒子、老婆、兄弟和站在臺下的你們。我非常害怕,但是我並不是害怕我死,我是害怕臺下的你們死,因為你們還有妻子、父母、兒女。
我也曾經給我的侄子求過情,讓他放過你們,千錯萬錯,都是我朱棣一個人的錯,讓他來殺我就好了,但是我侄子不聽,他非說要斬草除根,殺一儆百,還要來沒收你們的土地、牽走你們的牛羊。我朱棣對不起大家,現在,大家有想逃命的,就去旁邊拿幾兩銀子,我親自給你們開路條,要是不想逃命的,就和我朱棣拿起武器,保衛我們的家園。
說罷,朱棣聲淚俱下,和三個兒子抱著頭哭成一團。
與我一同在臺下的袍澤都被朱棣的情緒感染了,紛紛拔出戰刀,吶喊著要保衛家園、保衛燕王、誓與北平共存亡,還有的兄弟喊紅了眼,叫囂著打進南京活捉朱建文,扶燕王哥哥拿了那鳥位.......
朱棣的軍隊,被一股濃濃的激動之情包圍著。
現在,普通士兵還知道自己在謀反嗎?
-
5 # 史曉生
即使知道了又能如何?一樣都是要去賣命,跟著謀反,說不定會有飛黃騰達的機會!
明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與北平起兵,以“靖難”之名進行造反,歷時四年,在經過多場戰鬥後,最終得到勝利,成為明朝第三個皇帝。
在四年的戰鬥中,跟隨他的大小將領不斷戰死,而留到最後的,在朱棣登上皇位後,也都加官進爵,封侯拜相。而在這樣一群風光無限的人背後,是無數個普通士兵用自己的鮮血和犧牲換來的勝利,這些普通計程車兵,從一開始,就被捲入一場不受自己控制的戰爭,他們單獨的個體做不了什麼,只能服從軍令,向前,向前,再向前!
這些普通的大頭兵,知道自己的主帥是在謀反嗎?
曉生認為,知道與否,其實結果一樣,對於這些士兵來講,主帥就是他們的天!
1、古代的軍事制度,決定了士兵必須誓死跟隨自己的將領古代是不允許有逃兵的,逃兵只要被抓到一定是死罪。一個將領要造反,肯定會有周密的計劃,同時也決不允許自己的軍隊裡有人不願意一起造反,如果有那肯定會被直接殺頭。而且這個時候將領都會殺一儆百,把鬧事的人當眾殺了,其他人也只能服從於他們的命令。
另外古代的戰爭中,有很多不甘平凡的人想趁機立軍功,正所謂亂世出英雄,想有所作為,那麼謀反是一個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無論是主動或者是被動,這些士兵即便是知道朱棣在謀反,也會跟隨他去賣命,不去是死,去了不但有可能不死,還有可能飛黃騰達,拼了!
2、士兵在軍隊中錯綜複雜的關係致使不得不跟著造反在古代的軍營中,一支軍隊的主帥,一般會將重要的位置安排給自己人,比如親信、義子之類,而這些中下級軍官,在佈置各自的隊伍時,同樣也會將自己信得過的人安排在重要崗位,這樣一來,整個軍營中的關係網路就形成了錯綜複雜的親信、同鄉等現狀,這種情況在封建社會的每朝每代都存在,因此,上級發號施令,作為自己人的下級,必定遵從,而更下級的普通士兵,也肯定是聽基層軍官的,畢竟這也是自己人,這就是為何主帥謀反,士兵必定跟隨的主要原因。
同時,在古代軍營中,所謂的薪水,雖說是由朝廷發給將軍,但是由將軍之手發到每個士兵手上,對於這些普通士兵來說,誰發錢,就聽誰的,這是一個樸素但又實用的真理。
還有一點就是,古代計程車兵往往是帶著家眷居住在軍營,同時等於士兵的家眷就被將軍軟禁了,這樣一來,如果不聽從將軍的指令,那麼帶來的,可能就是滿門抄斬的下場了!
曉生說:朱棣自十六歲就藩北平後,在邊境經歷了大大小小的無數場戰役,跟隨他計程車兵,都是曾伴隨他出生入死多年的老兵,無論是於公還是於私,這些士兵乃至大小軍官,即便是知道朱棣是造反,也必定會義無反顧的誓死跟隨,畢竟這是給自己發薪水的人,況且,燕王朱棣這人還不錯,如果成了皇帝,那大傢伙就真的飛黃騰達了!
-
6 # 葭明通半瓶歷史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意思。
朱棣當年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
靖難檄文《告將吏軍民書》
蓋聞書曰:不見是圖。又曰:視遠惟明。夫智者恆慮患於未萌,明者能燭情於至隱。自古聖哲之君,功業著於當時,宣告傳於後世者,未有不由於斯也。今事機之明,非若不見,而乃不加察,請得以獻其愚焉。
我皇考太祖高皇帝,當元末亂離,群雄角逐,披冒霜露,櫛沐風雨,攻城野戰,親赴矢石,身被創痍,勤勞艱難,危苦甚矣。然後平定天下,立綱陳紀,建萬世之基。封建諸子,鞏固天下,如盤石之安,夙夜圖治,兢兢業業,不敢怠遑。不幸我皇考賓天,奸臣用事,跳梁左右,欲秉操縱之權,潛有動搖之志,包藏禍心,其機實深。
刀構陷諸王,以撤藩屏,然後大行無忌,而予奪生殺,盡歸其手,異日吞噬,有如反掌。且以諸王觀之,事無毫髮之由,先造無根之釁,掃滅之者,如剃草菅,曾何有然感動於心者!諸王甘受困辱,甚若輿隸,妻子流離,暴露道路,驅逐窮窘,衣食不給,行道顧之,猶惻然傷心,仁人焉肯如此?
夫昔我皇考廣求嗣續,惟恐不盛,今奸臣欲絕滅宗室,惟恐不速。我皇考子孫,須幾何時,已皆蕩盡。我奉藩守分,自信無虞。不意奸臣日夜不忘於懷,彀滿以待,遂造顯禍,起兵見圍,騷動天下,直欲屠戮然後已。謂以大義滅親,不論骨肉,非惟殺我一身,實欲絕我宗祀。當此之時,計無所出,惟欲守義自盡,懼死之臣,以兵相衛,欲假息須臾,然後敷露情悃,以祈哀愍,冀有迴旋之恩,滂沛之澤。書達闕下,左右不察,必求以快其欲。
古語云:困獸思鬥,蓋死逮身,誠有所不得已也。都督宋忠,集兵懷來,尅日見攻,乃率銳兵八千御之,兵刃才交,忠即敗北,遂生擒之,全其首領,待之如故。當冀左右易心悔禍,念及親親,哀其窮迫,重加寬宥,使叔有更坐之望,下無畏死之心,如此則非特叔之幸,實社稷之幸。
昔者成周隆盛,封建諸侯,締八百餘年之基,及其後世衰微,齊桓、晉文成一匡之功。雖以秦楚之強,不敢加兵於周者,有列國為之遮蔽也。秦廢封建,二世而亡,可為明鑑。今不思此,則寧有萬乘之主,孤然獨li於上,而能久長者乎?詩曰:“價人維藩,太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懷德維寧,宗子維城,無俾城壞,無獨斯畏。”
謹以是為終篇獻。萬一必欲見屠,兵連禍結,無時而已。一旦有如吳廣、陳勝之竊發,則皇考艱難之業,不可復保矣。敷露衷情,不勝懇悃之至。苟固執不回,墮群邪之計,安危之機,實系於茲!
我這裡只翻譯一下加粗下劃線的部分。以前我皇爸爸大明朝的創始人偉大的皇太祖朱元璋為了大明皇朝的長治久安,一直奉行的是廣求子嗣,就怕子孫不夠繁盛。現今呢,有些奸臣卻意圖滅絕我朱家子孫,還怕速度不夠快,真是歹毒啊!
這樣下去,恐怕用不了多長時間,朱家子孫就要滅亡了,到時候,天下蕩然,就怕百姓也要受苦。
我朱棣一直在自己的封地內,安分守己,盡職盡責,替天下擋住了北寇。
誰知道朝廷中的奸臣對我是日夜惦記,偽造罪狀,我被逼無奈,為了保身家性命,只得起兵,以至於天下騷動,都想屠戳我全家性命。
現在朝廷大軍說要大義滅親,不論骨肉親情,不但是要殺我一人,而且要滅我全家和燕國全軍將士。
在這種情況下,我實在無計可施,只想守住大義自盡,但燕國群臣和三軍將士卻不願意死,對我苦苦哀求,請我帶領他們抵禦朝廷大軍,我無奈之下只得答應眾人和將士們的請求。
朱棣自始至終也沒有說他要“謀反”啊,為的只是保住性命而已,對於朱允炆,他是一字未提,喋喋不休地只是在那裡說“朝中有奸臣”。朝中有奸臣意圖離間朱家親戚,意圖殺光燕國全軍將士。
將士們,為了你們的身價性命,起來,跟著我去殺奸臣,保皇上!為國立功!
你看,是為朱明朝廷剷除奸臣,如果成功了,封妻廕子何在話下呢!
說什麼造反不造反!
-
7 # 豬鼻子寶寶育兒日記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古代時候,一個國家權力最大的就是首領,他就是一個朝代的主宰者,也就是當時人民的主人。
1402年6月,朱棣在應天宣佈稱帝,史稱永樂皇帝。朱棣的皇位是篡來的,當時他起兵時打出的稱號是“清君側,靖國難”。其原因之一就是:當時朱棣是朱元璋剩下的四個兒子中最優秀的一個,像他這種難得的治世之才當然會有當皇帝的野心。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稱帝后,就是因為擔心皇叔們篡奪皇位,於是就找各種理由削藩甚至殺害自己的叔叔們,而朱棣作為其中能力最強的一個人,自然是要受到“主要照顧”。但是,朱棣面對自己的侄子的做法,肯定也是不會逆來順受的,所以決定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
朱元璋曾規定,潘王具有舉兵清君側的權利,而朱棣正以此為由誅奸臣,並稱之為“靖難”,而歷史上稱這場皇室之戰為“靖難之役”。最初朱棣起兵時只佔據了北平,接著又逐步的掃除了北平的外圍,最終歷時四年,於1402年登上皇位。
在這場戰役中,除了朱棣帶兵有方、有勇有謀之外,真正舉刀上戰場立下汗馬功勞的無非不是那些追隨他計程車兵。這時,就有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了,那就就是:士兵們知道自己是在做可能被誅九族的謀反嗎?為什麼在朱棣造反的同時,士兵也跟著一起造反呢?
究其原因其一:在古代,我們都知道,當時的等級規矩意識是十分森嚴的,再加上那時的軍人地位低下,自然早就在軍隊中形成了嚴守紀律的習慣,這也是古往今來所有軍人的天性。也就是說,一旦將領下達了任何命令,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惜,為了保全性命,為了軍人的天命,就得去執行。
其二:大家也都知道,即使我們現代社會,當要集體性的大規模的做一件事時,是要要召開集體大會的,古代自然也是如此。尤其帶兵打仗,更需要統一的目標和集體意識,這時候就少不了那些將領們的好口才了,將領需要用自己的聰明頭腦去說服這些士兵。
古代帶兵打仗,關於其中行程和軍事機密都是嚴格保密的,而將軍們每每在一場大戰前,也一定會給自己的手下憧憬一下美好的未來作為心理力量,比如,以後的生活會更好,跟了我之後就有好日子了等等。還會說如今的統治者哪裡不足,自己可以勝任這一位子等等來取得所有士兵的信任,取得民心。而朱棣就是如此,在此次造反時,他就是打著“清君側,誅亂臣”的口號,這也就極大的提高了士兵們計程車氣,以及鼓舞士兵們前行的勇氣,讓士兵們覺得自己的做法是對的,他們是正義之師。
其三就是:將領的承諾。最通俗不過的說法就是無利不起早,就算是要去造反,將軍都會給予士兵一定的承諾,比如說這是一個建功立業,光宗耀祖的好機會,你們是新朝代的“開國元老”,或者可以加官進爵,以後有太平盛世和享不盡的榮華富貴。那時計程車兵在軍中條件極其艱苦,倒不如奮力一搏,聽信將領的話,還有點機會擺脫現狀。
所以什麼事情都是事出有因的,任何事都是權衡利弊之後才進行抉擇的,也就是說士兵們都知道自己此行的目的以及這場戰役的性質,但仍然追隨朱棣,最後成就了朱棣。
回覆列表
第一, 馬首是瞻。軍隊士兵是聽命於自己的首領,所以朱棣所帶領了衛士,以及後期戰爭中的戰士,都是聽命於朱棣的。
其次,美曰其名。在朱棣發起靖難的時候,給這場造反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清君側。從而士兵們只管跟著幹就是了,與朝廷做鬥爭,輸了是一死,贏了還可保榮華富貴,為此一博也是值得
這最後一個就是,軍令如山,古已有之。士兵只能聽從號令行軍作戰,並不能參與高層的謀劃,如果你真有韓信之才,看出是謀反朝廷又如何,要麼你有能力逃離,要麼你就乖乖參與戰鬥,否則沒被敵人的刀砍死也被自己人的棍敲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