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縱觀崇禎皇帝朱由檢的一生,實際上是有大抱負的,也是立志要拯救大明的頹廢命運的,從他上臺的第一件事就是誅殺權閹魏忠賢,平反東林六君子就能看得出來。 而且他剛開始對文人非常信任,恨不得掏出心窩,只希望人家也能真誠待他。只是第一位讓他真心相信的人袁崇煥,卻只是用“五年平遼”的大話忽悠了他,以至於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看著袁崇煥無法阻止後金軍入關搶奪,又看到關寧鐵騎只知袁督師而不知道他朱由檢,所以才怒了,殺袁崇煥以解心頭之恨,並從此對大臣多疑了?
7
回覆列表
  • 1 # 愛看愛思考

    並不是這樣,是這幫文臣結黨朝中最著名的就是東林黨,其次還楚黨晉黨等等小的黨,他們的黨,是黨同閥異,對於不是自己一黨的人堅決抵制和鬥爭。不管對錯是非,對人而不是對事。這個才是明代末年最大的悲哀,官員都必須選擇自己的立場和陣營,對於不是自己陣營裡的人,無論做什麼?都能夠挑出毛病來!朝廷以內部傾軋為主軸,做事?一旦被對手發覺了,就是最大把柄。崇禎皇帝的兵部尚書陳新甲奉皇命與滿清朝廷秘密接觸,達成一些妥協但是,被滿朝文官抨擊最後崇禎皇帝砍了他腦袋。所達成的妥協自然而然作廢了。

  • 2 #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當然不是。 五年平遼的說法有待考證,即便是真,也不過才一年,離五年之約還早著呢!袁崇煥短短時間,重建關寧鐵騎,一支能和後金野戰的鐵軍。不但有寧錦大捷,更在北京城以少勝多擊敗後金。

    害死袁崇煥的是有明代秦檜之稱的溫體仁。溫體仁為了打擊競爭對手錢龍錫,偽造罪名誣陷袁崇煥,並利用他和崇禎的關係,攛掇崇禎殺了袁崇煥,造成既成事實! 溫體仁同時是《明實錄》的主編,他利用職權,在《明實錄》裡大肆汙衊抹黑袁崇煥。

    毛文龍(1579年-1629年),字鎮南。山西太平人(今山西省襄汾縣),生於浙江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   早年遊蕩江湖。萬曆三十年前後,透過繼承伯父的世襲武職,為遼東海州百戶,歷任千總、守備,清河遊擊,又轉往海州、蓋州等地任職。大致在遼瀋陷落時被後金俘獲,後被釋放回遼西。天啟元年,透過其舅父沈光祚向遼東巡撫王化貞舉薦,重掌兵權,任練兵都司,因貪功而製造“鎮江大劫”,數千地下工作者全部暴露,除極少數人僥倖逃脫,大部分慘遭後金屠殺,毛文龍破壞了熊廷弼的滅金大計,受到了經略熊廷弼的痛罵。後棄城逃往北韓,但因巡撫王化貞、總兵張鶴鳴等人的庇護,反升副總兵,到皮島招納遼民。

    天啟二年(1622年)六月,依仗明朝朝廷派遣的南兵和運送的錢糧,在北韓開皮島鎮,任皮島總兵,又稱“東江總兵”、“平遼總兵”,掛徵虜前將軍印。對後金進行過一些騷擾,但連戰連敗,收效甚微。後明又將旅順遊擊張盤劃歸皮島鎮管轄,毛文龍與張盤不合,坐視旅順陷落不救。在島中不尊將令,貪汙軍餉,豢養私兵,殺良冒功,拘禁客商,凌虐難民,排擠同僚,統治極其殘酷。天啟六年寧遠之戰,毛文龍毫無牽制,因此受到天啟帝的怒斥。為挽回影響,草率出擊,釀成“鞍山驛慘敗”。天啟七年正月,後金派偏師進攻他駐守的鐵山,毛文龍不戰逃往雲從島,造成難民屯軍被後金大肆屠殺的“鐵山大劫”。

    毛文龍沒有來得及完成降清的全部步驟,因為他想配合皇太極佔領山東,將來獨佔北韓稱王!毛文龍實際已經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隨時可能倒向後金懷抱,毛的存在是大明的心腹大患,他的死,受益最大的是大明。皇太極沒有毛文龍配合攻破寧錦,皇太極才會甘冒奇險,生死一搏,走喜峰口,攻打北京!

  • 3 # 陳大舍

    崇禎皇帝,也就是明毅宗對文官的不信任和袁崇煥“五年平遼”的保證落空沒有直接關係。大明朝君王和百官之間的矛盾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至晚到了明神宗時就已經十分激化。

    大明朝開國之初曾以胡惟庸逆案為由廢除宰相制度,而後雖然從朝中選出資歷才幹最優秀的文官做皇帝和文官的中介,並設內閣,立大學士,但內閣大學士們也是隻“半個宰相”。因為內閣只有策劃、擬訂政令的權力,而沒有決定權。如果沒有皇帝、司禮監掌印太監的批紅,那這條政令就不具備法律效應。所說,有明一代等於是把宰相之名給了內閣,但宰相之實卻被“宮中”給吃了一塊。

    這種情況下,如果是碰見人品好、能力差的君王,那宮中和內閣就會非常和諧,比如明仁宗、明宣宗、明孝宗、明穆宗那些。但要是碰那種“很有想法”的君王,比如說典型的明武宗,那就會造成宮中和朝中文官的分裂,彼此誰也不容誰,而內閣則會里外不是人,最後就是天下大亂……

    在萬曆朝,這種情況已經很明顯了,但是好在當時內閣的首輔和司禮監的掌印大多都是識大體的,但是明光宗以後,因為主少國疑,上下之間的矛盾就越來越激烈了。比如明熹宗就總認為,朝中大臣在輕視他,也就是:“諸臣欺朕年幼。”以至於一些小節也被抓住大做文章,比如說明細找我,根據《天啟起居注》記載,有一次上朝,明熹宗就對一位大臣大聲咳嗽,隨地吐痰的問題大做文章。認為是文官輕慢自己,欺負自己年幼。為這事還專門給內閣發上諭,說:“朕當早朝。宜當嚴肅,見有東班朝臣一人,大聲咳嗽,吐痰,甚非敬畏之,視朕沖齡,如此肆慢……”實話實說,這位大臣確實不該這麼幹,這是他沒理,但是明熹宗不肯就事論事,反而強調“東班(也就是文官)朝臣”、“視朕沖齡”這些東拉西扯的事,明顯是以偏概全,像弄個大新聞。

    這種事到了崇禎朝依舊如此,比如《慟餘雜記》就記了這麼一件事:明毅宗御極之初,劉鴻訓為內閣首輔。有一次一個小宦官送來一本批紅,讓內閣“改票”。也就是說要求把文字改動了——注意,這是不符合法律程式的。對於內閣的票擬,君王可以否決,但是你不能隨便的改動。明毅宗是藩王入繼,沒有受過正規的帝王之術的教育,所以不懂規矩。劉鴻訓年紀大了,而且一貫的耿直,就說了兩句:“瞎改個啥,真是個孩子”。結果小宦官覺得自己沒面子,決定報復,就把這話說成劉鴻訓的“回奏”。日後劉鴻訓被閹黨餘孽算計,中招著道的明毅宗自然在這件事對劉鴻訓有壞印象,從而偏袒閹黨,把劉鴻訓給流放了。而這位劉鴻訓最好的朋友之一,就是袁崇煥的老師,錢龍錫。

    平心而論,明毅宗雖然優缺點,但也曾經是付出真心想要緩和萬曆後期以來“宮中”和朝中文臣的關係。 比如《愨書》就記載過:祭太廟時,明毅宗知道文官不少都是中老年人,走路慢,所以每次明毅宗都會慢慢前行,等著大家;御門聽政也大都在室內舉行,儘量創造好的工作條件……而且,有一次, 明毅宗向內閣輔臣們深施一禮,說《中庸》上講過:“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所以我給各位老先生行禮,是應該的。並且有明確表態 :“自古君臣志同道合,天下未有不平治者……職掌在部院,主持在朕躬,調和在卿等” 。諸如此類的舉動,明毅宗做了不少, 但是好的開始,畢竟不以為必然有好的結果。因為大明朝的制度沒有結構性的改革,造成了君臣之間的交情大多都是虎頭蛇尾,最終國破家亡。取而代之的是大清朝那種徹底的君王專制和威權主義,這不能不說是歷史的悲哀。

    甲申之變,君臣殉國。也許會有人回想起十七年前那個充滿了希望意的時刻……

    電視劇《袁崇煥》中明毅宗與袁崇煥君臣。

    西洋人想象中的中國朝廷。

  • 4 # 古海遊

    現代科學研究性格基本由基因決定,後天因素年幼時經歷有一定影響。崇禎的多疑性格主要還是因為遺傳了老朱家的多疑基因。袁崇煥“五年復遼”計劃實際才進行了一年多。平遼平到北京城下,看似明朝不利,但對於明朝一舉消滅來犯之敵也是重大機會!

    明清之間決戰戰場在哪裡好?顯然在北京城下較好。後來的松錦之戰皇太極有後方支援而明朝後勤困難,最終明軍被偷襲糧草而慘敗。而己巳之變時如果明朝在北京組織好與後金的決戰(明軍只需集中兵力,後勤也有保障,而皇太極只能搶掠維持),極有可能一戰重創皇太極,則“五年復遼”大有希望。但崇禎多疑的個性,使他很容易聽信朝臣宦官們的讒言,最終中反間計逮袁。導致局勢反轉,皇太極最終大掠而回。

  • 5 # 低調與責任

    崇禎帝朱由檢童年喪母,少年喪父,在其木匠皇帝哥哥朱由校登上帝位之前,時刻處在其爺爺萬曆寵妃萬貴妃的陰影之下,宮內險惡,存在隨時沒命的風險。

    要知道,朱由檢的父親朱常洛,作為一個普通宮女被年輕時萬曆隨意臨幸中彩而生的皇長子,並不受萬曆的待見,更不會喜歡,起初是堅決不承認的,只是被隨身太監記錄在案,推卸不掉萬般無奈中承認的。後來,萬曆寵妃萬貴妃生了福王朱常洵後,萬曆更是不願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但受到大臣們的堅決反對。萬曆為表示抗議,不惜三十年不上朝坐殿見大臣。而萬貴妃是欲除朱常洛父子而後快的,好把自己的寶貝兒子福王立為儲君推上皇帝寶座。而讓萬貴妃失望了,萬曆最終還是立朱常洛為太子接了帝位。但在朱常洛正式繼位之前,朱常洛父子依舊是戰戰競競如履薄冰,生死無常。既使繼位了,朱常洛依舊對萬貴妃抱有懼意,沒有對其加以清算,最終被萬貴妃送來的美女糖衣炮彈要了命。好在朱由校繼位前,以楊漣為首的東林黨忠臣趕走了萬貴妃。明末三大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都與這位萬貴妃有關。

    朱由檢就是在這樣險惡的環境中出生和長大的,而在他5歲時,他的父親失手打死他可憐的母親。他是一個過早地失去父愛母愛庇護的可憐孩子,17歲時,對他疼護有加的皇帝哥哥也撒手而去,他並不是儲君,當然也不會當成儲君來培養。

    回顧崇禎坎坷甚至可以說是很悲慘的成長經歷,他的心理還正常是不正常的:猜忌多疑是他的保命生存之道。後來無意間承繼帝位,面對王朝末世那種紛繁複雜的局面,這種猜忌多疑的極端性格又無限放大,這種個性絕對不會幫他成就大功,再造大明。而只能毀了他自己,一併葬送了大明江山,一起殉葬的還有千百萬百姓。

    大明王朝是一個皇權高度集中君權高於一切的王朝。它的末世,出了這麼個萬曆皇帝,還有繼位的可憐可悲可嘆的朱常洛三父子,只能說,大明,氣數真的是盡了。

  • 6 # 狐筆春秋

    對於明末這段歷史,每每讀之,既讓人憤恨不已,又教人痛心疾首~少年繼位的崇禎皇帝雖然野心勃勃,宵衣旰食卻依舊無法挽回傾頹的大明江山,遂教錦繡山河陷於敵手近三百年~一:少年人的心性原就不穩定

    崇禎皇帝幼年喪母,養在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再加上爺爺萬曆皇帝又很不待他們這一家子,而自己本人又不是嫡子等種種原因~年幼的崇禎變得敏感多疑,要強自卑~往往別人的無心之語就能讓他對號入座,思想半天~最是無情帝王家,深處波詭雲譎的深宮大內,面對咄咄逼人的福王母子,自暴自棄的太子父親,崇禎雖然貴為帝胄但卻一直過著擔驚受怕,惶恐不安的生活~

    崇禎繼位的時候才十七歲,本著對國家社稷的負責,他早早的放棄了遊戲玩耍,開始潛心於治國謀略的學習。剛上臺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顛覆禍國殃民的魏忠賢集團,將朝政牢牢把控在自己手裡,隨後,一遍清算閹黨,一遍選拔賢能,大有重新整理政治,中興明朝的氣象~

    但當時的天下已經是亂粥一鍋,西北天災不斷,東北滿清虎視眈眈,朝廷之上深受魏閹之禍的文官集團驟起而興,坐論風生缺無益治事,心頭焦躁的崇禎帝病急亂投醫,震驚於袁崇煥五年平遼的豪言壯語,一紙詔書將他從千里迢迢的廣東招致京城,親自垂詢平遼方略~袁崇煥書生意氣表現心切,指天劃地,揮斥方遒~原本就是少年心性建功心切的崇禎皇帝不僅傾心折服~對他委以重任,言聽計從,與求與奪~二:五年平遼一場夢

    童年的不幸遭遇,致使崇禎很難真心相信一個人,可一旦信了,那必然是無條件的傾心相托。

    剛剛到任的袁崇煥開始在遼東大展拳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擅自斬殺了駐守葫蘆島牽制皇太極的毛文龍,訊息傳來的時候,崇禎大驚失色,但一想到袁崇煥的諾言也就忍氣吞聲不置一詞,因為他要的只是結果罷了,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讓崇禎再也忍不住了:

    崇禎二年,皇太極率軍叩關,兵臨北京城下,京城局勢岌岌可危,袁崇煥卻以未奉明召不敢入京的理由,在通州一帶狙擊清軍,之後因為形勢更加危機了,才率軍去京城勤王~

    就此事而言,袁崇煥不僅無過而且有功,但是崇禎卻不這麼認為,因為在袁崇煥赴任之際就曾做過不會讓清軍逾關而入中原的承諾,到現在顯然是袁崇煥食言而肥了~

    不久,又從前線傳來袁崇煥賣米給皇太極的事情,這種盜糧資寇的行為令崇禎皇帝勃然大怒~嚴厲詰責,而袁崇煥卻辯稱他這是向蒙古人“賣米買馬”,至於米糧為何到了滿清手中卻是一無所知~

    前後這兩件事,再加上之前擅殺毛文龍的事情,崇禎終於對袁崇煥失去信任,再加上彼時天下形勢,五年平遼幾同妄談~崇禎皇帝深感自己被袁崇煥給愚弄了~對於背叛深惡痛絕的崇禎下令將袁崇煥千刀萬剮~三:從此不再信文人

    文官出身的袁崇煥在崇禎心裡埋下了一顆很不好的種子,而之後的楊嗣昌、陳新甲、洪承疇等人則進一步加深了崇禎對文官集團的觀感,最後,東林黨人自私自利,寡廉鮮恥,不顧危難,熱衷黨爭的表現則促使了崇禎最終放棄對整個文人集團的期望,開始重新啟用太監~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太監王承恩隨同崇禎自縊於煤山之上,而衣冠堂堂的文人集團除少部分外,卻穿戴整齊的在北京城外恭迎李自成。

  • 7 # 大帥252990946

    崇禎的剛愎自用是達到極至,按現在說法就是偏執狂。如果他信老袁說的五年平遼,那他的智力也在十歲小童水平。而崇禎真正殺老袁與平遼之事無關,是皇太極略施離間計這麼一個小計,崇禎就中了圈套,抓起來不容分辯,不交法司審訊,不進行取證,老毛病一犯就地老袁殺了。而對於那些只會成天吹牛逼而百無一用的文臣,崇禎拿他後一點辦法都沒有,在捐款充軍晌上,一個個都成了鐵公雞。可以說崇禎勤政,那是在抓狂,沒有勤到點子上,反而起了相反效果。

  • 8 # 手機使用者6354509962

    周圍發生的事情,對一人的影響很。人的性格不是一成不變的。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乾隆早年實行仁政,結果官員該貪的還是貪。中年大殺官員。但也沒有殺住腐敗之風。晚年不怎麼殺害大臣。

    崇禎雖想有所作為。然大明之病並非一日之症。內有農民起義,外有大清大兵壓境。而且朝庭內部並不團結。老天也跟他作對。乾旱,蟥災,地震。該何為?崇禎盡力了。以一死而謝天下!但不應該太貶低祟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是人類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