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像今年山東,降水特別少,澆地都沒水,井也幹了,不少種植的農作物都幾近旱死了。 這還是幾千年後的今天呢,古代的話,沒法想象了哎
2
回覆列表
  • 1 # 李啊楠866

    透過查閱歷史書籍看到,古代的中國是以農業為主,水呢又是農業生產的命脈。從小的來說,它直接影響農民的日常生活,往大了說就會直接影響一個朝代的存亡。

    古代遇到大旱最主要的處理方式就是--求雨!每當遇到大旱,個個朝代的皇帝都要設祭壇祭祀禱告上蒼,祭祀時,貴為一朝之君的天子也要像龍王下跪,向龍王求雨。而在中國民間,農民普遍認為,天旱是因為得罪了龍王爺,為求龍王爺開恩,不再怪罪賜雨人間,就會舉行一些各種各樣的祭祀、祈禱儀式來求雨。這是唯一的一種方式!

  • 2 # 聊城濤子

    中國古代如何抗旱

    據鄧拓先生《中國救荒史》中 的統計,中國從公元前206年到公元 1959年的2165年間發生的5258次災害 中,水災1037次,旱災1035次,位列 所有災種的前兩位.兩大災害中,較 之重大水災常造成瞬間爆發性破壞相 比,重大旱災則往往綿延數年,而且 對經濟,社會生活各方面產生永續性 的破壞.從災前預防看,中華文明對火異 氣候的關注使我們很早就有了對氣候 的觀察與記錄,積累了大量的有關幹 旱與旱災的資料,有利於我們對旱災 的認識與防治.早在秦漢時,向中央 朝廷彙報降水情況的"奏報雨澤"就 成為一項制度,是地方官員職責的重 要內容.而且先祖們對各歷史時期由 於過度開發所造成的生態問題也頗有 警覺.早在秦漢時,貢禹在探究當時 災患頻仍的原因時,就敏銳地指出: "斬伐林木亡有時禁,水旱之災未必 不由此也."至明清以後,相關的記 載與言論也更加豐富而深刻. 當然,最有效的預防乾旱的措施莫過於水利工程的興修.古代的抗 旱水利既有鑿井開渠等一般性農田水 利建設,也包括運河漕運及河道疏浚 等大型水利工程.由於中國古代文明 前期的重心在北方,相對缺水的北方 地區也開挖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抗旱解 澇.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水 利專家鄭國在關中開鑿了鄭國渠,是 關中最早和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它 溝通涇水和洛水,全長150餘公里, 灌溉農田40000餘頃.它不僅解除了 乾旱威脅,還提高了土壤肥力和農作 中國減災58一陳群物畝產量,使關中自此成為"沃野, 無凶年"的福地.當時魏國西門豹與 史起引漳水溉鄴的漳水十二渠,也是 一項創造性的水利建設,對河北地區 的排解旱澇起到重要作用.西南地區 的成都平原則有李冰父子修都江堰水 利工程,集灌溉與防汛為一體,使成 都從此成為"天府之國".兩漢時 期,作為政治中心的關中,其農田水 利網更為密集,修建有大量的人工灌 渠,如鄭白渠,六輔渠,龍首渠,漕 渠,成國渠,靈軹渠等.中國歷史上 的所謂盛世時代無不重視水利工作的 興修與維護.定都長安的隋唐帝國的關中水利網也更為完善.備荒糧食的儲存也是防災的一 項重要手段.早在漢代,中央政府就 設立了眾多的糧倉,如敖倉,京師 倉,太倉,常平倉等.隋唐時的糧倉 設定更多,也更為完備."詩聖"杜 甫的名篇"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 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 廩俱豐實",正是對盛世儲糧的生動 描述.此後的宋,元,明,清歷代王 朝也都把儲糧備荒作為重要的抗災手 段.國家所設常平倉,義倉等,主要 用於平糴,即豐年用較高的價格買 入,災年再用低價格賣出;如遇災 荒,還可賑貨,以此來調節災害而導 致的糧價走高.此外,一些技術革新 也是有效的抗旱手段.如漢代採用精 耕細作的代田法和區種法,保證有限 的水肥發揮重大效用,或者調整農作 物品種,在缺水區種植耐旱作物如粟 稷或小麥等.災時抗禦與賑濟對策主要在旱災 發生過程中發揮作用.作為外部條件 的自然環境,唯有透過社會的內部條 件,才能對社會發生影響.因此,人 的行為與活動,特別是作為公共管理 組織的政府機構的行動,會直接影響 到旱災的程度與抗旱的效果.由政府 出面,全域性調配人力物力,實行系統配合,化被動為主動,對於減輕或消 除早情有著重要作用.這在中國古代 被稱作"荒政",即針對災荒的專門 政治處理行為.有學者指出,中國的 災時抗禦與賑濟至明清時期,隨著中 央集權國家的建立,也更加系統化, 組織化,在抵抗旱災的過程中起了重 要作用.以清王朝為例,在中央,對 水旱災害的管理由工部負責,其中一 項重要職責就是管理水利工程,保證 在旱災發生時能充分發揮既有水利工 程的作用.此外,調動全社會力量參 與抗旱救災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手 段.在清代,無論水旱災害,政府都 要號召官民捐錢捐物,同時透過施 粥,分發錢糧,發放醫藥,義賑等措 施,調動全社會救災.如果說災時賑濟只能救一時之 急,那麼災後如何儘快穩定民心,恢 復組織生產自救,重建家園則有著重 要的意義.中國曆代王朝在這方面也 都建有一套比較完善的制度化措施. 首先是災後撫卹工作,如安葬死者, 慰問死難親屬以安定民心;其次是為 災民提供耕地,糧種,工具等生產資 料,減免賦稅徭役,以恢復和發展生 產;再次是組織一些小規模,小範圍 的移民,安排他們就食和墾荒,以疏 緩災區生產生活壓力.

  • 3 # 原生態鄉村

    【驚聞山東部分地區遭遇乾旱,只能祈求老天能夠給當地賜雨了!山東不是東海龍王治下麼?最近是不是各大龍王都來南方開會了,翫忽職守啊!】

    開篇先來段玩笑話!讓大家在這樣沉重的話題下也能輕鬆一點!因為回答這個問題,實事求是的來說,在面對乾旱這樣災情的時候,不論是哪個朝代,不論是哪個個人,真還沒有更多的辦法!

    一個地方出現嚴重乾旱的情況時,在古代和現代還是有些做法方面的區別的!

    在乾旱發生時,古代從上至下,都儼然成了神棍!上至皇族大卿,下至黎民百姓,都對上天無比虔誠,殺豬宰羊,各種儀式,就為求到雨水緩解乾旱!

    而實際上,權貴會利用手中特權多佔本就稀缺的水資源!無序狀態也會使有限的水資源快速地耗掉!更廣大的民眾就只能遠走他鄉流浪乞討!歷史書中記載的幾次關中特大旱,每次都造成人口的急劇減少!所以,以前朝代的乾旱不僅會讓農業生產遭受滅頂之災,而且連人畜飲用水都無法保證,災難讓民眾陷入生死邊緣,餓浮遍地,災難深重!

    而在我們現在,遇到少雨乾旱的時候,當局首先會在抗旱上想更多的辦法,全國減災委領導各地防汛抗旱指揮部就是專門應對自然災害的!

    在遇到少雨引起乾旱的時候,會調動氣象部門做好天氣準確測報,科學掌握天氣動向;及時使用人工干預當地氣候,在出現積雨雲時使用氣象彈人工增雨!

    接著做的是調水。會根據地理及水利條件,及時做出對水庫水資源的排程用來抗旱保農業生產!

    如果仍然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那就會做出及時的抗旱方向調整:由保農業生產轉向保人畜飲用水,必要時採用消防車外地運水保民生,對於旱災引起的農業生產絕收,國家實行救災支援,民政救助,保險賠付等等後續配套!確保人民受災不受難!

    這也是到了現代,即使發生特大幹旱,也沒有造成受災地區人口急劇減少或被迫逃荒這類悲慘事件!這就是制度的優勢,國家強大的保障!值得我們深思和珍惜!

  • 4 # 探索三界1

    以前逢大旱都是向神仙或老天求雨,

    小時候爺爺講解放前一次旱情非常嚴重,縣長陪著求雨的人群抬著佛爺上山取雨,老家大山頂有一眼神泉,不管是澇是旱泉裡的不多不少,大家頂著烈日不允許戴草帽,到了山上後一番祭祀儀式文書後,將一瓶子倒著立到泉裡,一柱香功夫瓶裡進有半瓶時算成功,三天後一場大雨解除了乾旱的威脅,我記得的幾次乾旱都是村裡老人在廟裡跪拜求雨,基本上都是有應,山崖上青煙出來變成雲,很快將山頭 籠罩,雷鳴電閃一場二十分鐘半小時的偏雨就好了,範圍不大也就我們四個村的面積,受一方香火保一方吉祥,農村人迷信也是有原因的,也是生存的逼迫,如果不靠天吃飯絕對也不迷信,

  • 5 # 西堤讀文史

    古代遇到旱澇大災,一方面是看官府的對策,另一方面是老百姓自己想對策。

    對於古代朝廷來說,農業是頭等大事,所以在預防旱澇大災方面,歷朝歷代都當作官方重要的事務。這方面的做法,無非分三個階段,就是旱澇發生前的預防,發生時的應對,和發生後的處理。

    旱澇發生前,最重要的事,自然就是興修水利,特別是對黃河這條猛獸之河,更是歷代朝廷犯難的大事。古代也有水庫,雖然不像現代排程的這麼發達,然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能預防大旱大澇。

    例如,明朝海瑞在地方上治理吳淞江,將吳淞江拓寬以後,江水順利引入大海。透過這次治理,吳淞江周圍幾個縣,竟然十多年沒出現過旱澇災害,這在古代是極其罕見的。

    再比如,在收成好的年月,由地方政府出面,設立倉庫,僱傭富農維護,多儲存糧食,萬一發生旱澇大災,就把糧食借給老百姓。

    對古代朝廷來說,人的飲用水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農業用水,萬一遇到大旱大澇,土地收成銳減,勢必造成饑荒,造成饑荒死人雖然很棘手,更棘手的是流民,是農民造反。

    所以,官方設立糧倉,防止飢荒過度,流民太多,才是他們的重中之重。這也反映了古代統治者不顧百姓死活,只顧著他們的統治穩定。實在黑暗。

    對於已經發生了旱澇災害的地方,朝廷又是怎麼應對的呢?無非三板斧!

    一板斧,派大官甚至皇帝自己,親自向上天祈雨或者禳災。

    《水滸傳》開頭,為什麼108個星君被放出來了?因為發生了瘟疫,皇帝派大官去道觀裡向上天祈禱禳災。一般,旱澇大災之後,就會伴隨著瘟疫。

    二板斧,賑災,賑災的方法前面講過了,一方面是透過水利調節,一方面是開倉放糧,救濟百姓,還有就是減免百姓賦稅。

    如果大家翻過《二十四史》,特別是唐宋以後,你會發現,在史書裡,大災之後,往往隨之記載下的是皇帝又減免災區百姓的賦稅。少則一年,多則三年五載。

    需要一提的是,有些地方賑災的糧食,不是免費送給百姓的,是借貸給百姓的,等災年過去,到了豐年,百姓還得把糧食還回去。

    三板斧,控制流民,治理瘟疫。

    在古代,大旱大澇這種災害,對於靠天吃飯的農民來說,一旦發生,必然伴隨著饑荒,饑荒的後續就是流民。

    看過馮小剛的《1942》的都知道,當初河南的流民,逃荒的人數有多麼瘋狂。老百姓面對天災,無力反抗,又不能等死,只能逃荒,一逃荒,在朝廷眼裡就成了流民。

    不但廟堂上的人會重視,地方官遇到這種事,也是枕戈待旦。因為流民扎堆,對他們來說,容易形成農民造反啊。對地方官來說,對流民賑災是賑不過來的,所以最好不讓流民跑到自己的地界,萬一造反發生在自己的轄區內,烏紗帽恐怕就保不住了。

    據《明史》記載,宣德年間,荊州襄陽等地發生大旱,竟然有90多萬流民湧入山中,被一個叫李鬍子的河南新鄭人登高一呼,就造反了,隨著大旱的繼續,周圍聚集的流民高達150萬人。雖然最後起義被明朝朝廷鎮壓了。

    可見,流民一旦行成,威力有多大!

    另外,流民湧出,還伴隨著另一個更大的問題,那就是瘟疫。既然是流民,就是沒有食物的人,就會死人,死的人多了,就會形成瘟疫,古代醫學不夠發達,碰上瘟疫,往往死一大片,連好人也會被感染。所以地方官對他地的流民都是嚴防死守,流民無奈,只能往山裡跑。

    這是古代朝廷對付大災大旱,那麼,普通老百姓怎麼辦?

    他們比朝廷無奈的多。老百姓靠天吃飯,一輩子種田,也不敢保證年年豐收,再加上各種苛捐雜稅,能保命就不錯了。萬一來一場大旱或者大澇,不但收成沒有了,可能連命都保不住了。

    所以,遇上大旱,老百姓首先是敬天。由村裡的族長巫婆,或者有權威的人士帶頭祈雨。

    我小時候,就跟著大人求過雨。那是清明前後,大旱,好多天沒下過雨,河裡也早就乾枯了。眼看著地裡的麥子就要旱死了。

    村裡決定求雨。我跟著爸媽,跟在村裡的大部隊後面,前面是村裡的長輩,手裡拿的應該是柳樹枝,我那時候太小,對這些細節記不清了。

    我只記得,那天早晨,在村西頭十字路口,燒了一堆大火,村裡人,跟著長輩圍著火堆一人轉了三圈,然後下跪,求雨。很多細節我都記不清了,我那時候太小了,只是覺得好玩。

    從早晨,到下午,一點雨也沒求下來。

    古代人也是這麼靠天吃飯的。還好,現代有了科學技術,機井越打越深,莊稼可以及時灌溉了。不用等到政府開閘放水了。

    古代是打不了深井的。連拉水都沒法拉。我小時候跟著大人,拉過水,跑到老遠的水坑裡,用農用三輪車,裝上大大的水袋子拉水,然後澆快旱死的棉花苗。一棵一棵,用盆子、桶、水瓢接了水澆。

    古代老百姓不行,他們唯一的出路就是逃荒,做流民,要不然就是等死。等著朝廷賑災,恐怕一家人,十口都等死八口了。

    逃荒做流民,也不是漫無目的的。有的人聰明,就逃到有水的灘地,河邊,有的人投靠親朋好友,有的人往城市裡湧,有的人往山裡跑。都是為了活命啊。古代的老百姓要生存,不知道有多難!

    當然,有不走正道的,去做盜賊。也有團伙作案的,像梁山好漢一樣,打家劫舍,跟官府和達官地主富豪借糧食。

    甚至於,由於某個地方發生大旱,導致當地駐軍軍餉匱乏,朝廷的軍隊也跟著老百姓一起造反了。例如明朝崇禎年間,陝西大旱,當地駐軍因為缺乏軍餉,竟然跟流民合流,造起反來,攻取了很多城池。

    古代老百姓抗旱,沒有現代的科技,所以基本沒有什麼好辦法,只能逃荒做流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嚴重的強迫症能導致精神失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