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摯守靜篤
-
2 # 穿越再現彼岸
古代農作物和軍事的關係非常大,兩漢三國時期都有士兵屯田制度,尤其是三國時期,曹操、諸葛亮等都在在邊疆和國與國對陣的前沿開展了士兵屯田,士兵也是農民,解決了部分軍隊的軍糧,減輕了國家的負擔。古代農業是國家的根本,尤其是戰亂年代,糧食就是民眾和軍隊的生命。
曹操在東漢末年的戰爭初期,嚴格規定,不得踐踏農作物。一次曹操的戰馬受驚,踐踏了農作物,如何處理?負責刑罰的官員戰戰兢兢不敢處理戰馬的主人曹操,曹操認為自己發出的命令必須令行禁止,於是割下了自己的一縷頭髮代替斬首,以示懲戒,這也是“以發代首”的歷史典故。(曹操割發代首圖)
北朝農業發展和軍事有什麼關係?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魏統一了北方,後分裂為西魏、東魏,再延續為北周、北齊,最後為隋朝統一全國。
北魏透過一系列的戰爭統一了北方,但戰爭也造成很多地方荒無人煙,產生了大量的無主的土地,普通百姓也因戰爭剩下不多。但普通老百姓獲得土地還是比較難的,大量的鮮卑軍事貴族將這些無主之地佔為己有,耕種或者放牧。北魏是鮮卑人建立的政權,它的軍事制度非常特別,鮮卑人和少數其他民族的人是專業軍人,不從事農業生產,而漢人和相當一部分其他少數民族的人專門負責農業生產,是典型的民族隔離政策。(北魏孝文帝改革劇照)
北魏馮太后以及北魏孝文帝主政時期,為了發展農業生產,增加人口,485年在北魏全境推行“均田令”,普通百姓、奴婢、耕牛都能獲得一定數量的土地。“均田制”是過去“計口授田制”發展而來,就是根據人口、年齡、性別進行平均授田。
北魏的15歲以上一人授田40畝,考慮農作物的輪作一般一倍或者兩倍授田,也就是80畝或者120畝,推行的是一倍授田80畝;15歲女子授田20畝,考慮輪作實際授田40畝。而奴婢授田數量基本是相等的,一頭牛授田30畝,考慮輪作授田60畝,最多上限是四頭牛240畝。這裡的奴婢授田和牛授田比較特別,絕大部分是貴族用來多佔有耕地的,北魏為了貴族的利益也是允許的。北魏政府所授田地不允許買賣,死後土地重新歸國家,控制了下層地主和官僚對土地的買賣,抑制了土地兼併。
均田制的推行,在北魏統治下產生了眾多的自耕農,人口數量迅速增加,國家的賦稅也增加了很多。
北魏均田制為府兵制打下堅實的基礎。
北魏的均田制使得自耕農數量激增,王朝授田的所有權在北魏政府手中,普通民眾和貴族只有使用權,死後必須還給國家,重新授田。北魏鮮卑人負責軍事,享有特權,自己名下的土地免除賦稅,而漢人不負責軍事,只能交賦稅,土地不是白白給民眾的。
普通漢人農民雖然不能承擔軍事義務,但也有很多地方鄉兵,擔負很少的軍事行動,主要是地方治安和普通盜賊。
時代發展到北周、北齊,北周迫於鮮卑軍事人員的下降,大量招募漢人充當“府兵”,府兵的漢人也享有授田土地不納稅的特權,不過士兵要自備戰馬、軍事器械。“府兵制”在北周正式實行,這一制度最大的優點是兵農合一,士兵在農忙時是農民,農閒時訓練,在全國各地有負責訓練集中府兵的折衝府,然後將這些府兵輸送到戰爭的前線。
府兵制可以節省人力,不耽誤農業生產,可以短時期內聚集大量的軍隊人員,節省了大量的國家軍事財政開支,只需要給府兵送給養,免除他們所授田地的賦稅。
西魏宇文泰主政時期初步實施府兵制,形成新的軍事體制;北周權臣宇文護主政時期,確立了二十四軍的體系;北周武帝宇文扈時期,府兵開始擔負侍衛職責,並且府兵制度系統化,府兵進一步擴大。北朝《木蘭詩》中花木蘭替父從軍一詩中這樣寫道: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這就是當時北朝時期“府兵制”的典型寫照,士兵需要自備戰馬、武器。(花木蘭從軍圖)
同一時期的北齊高氏政權,均田制執行不到位,阻礙自耕農的數量發展,而且軍事鮮卑化嚴重,根本不讓漢人插手軍事,在民族融合、國家賦稅、軍事力量(單純依靠鮮卑軍事人員)上都遠遠遜於北周政權,被滅亡也是遲早的事情。(風吹麥浪圖)
從北周滅北齊的主要戰爭看農作物和軍事的關係。
北周滅北齊的一些主要戰爭發動時期主要在農作物收割後,也就是秋後發動的,此時府兵已經忙完了農活,收割了糧食,士兵可以聚集數量非常多,軍糧也有了保證。看一下北周和北齊之間發生的一些重要戰爭就可以一清二楚了。
一、邙山之戰,發生的時間在564年10月,初冬時節,宇文護徵集軍隊20萬東進北齊。北齊生死之戰,北周軍隊潰敗。
二、河陰之戰,發生時間575年8月21日,宇文扈聚集士兵10萬進攻北齊,佔領城池30座,因宇文扈病放棄城池撤軍。此次進攻因為農忙沒有全部完成,只能聚集10萬人馬。
三、平陽之戰,發生時間576年10月,北周武帝宇文扈攻擊北齊,此時也選擇了秋後進攻。這一戰北齊皇帝高緯被北周皇帝宇文扈擊敗。
四、北周滅北齊之戰。時間576年12月-577年2月,此次是趁熱打鐵,一鼓作氣滅掉了北齊,時間也是農閒時間。
透過以上四次北周與北齊之間的重要戰爭來看,選擇開戰的時間大都選擇在下半年,主要集中在秋後發動,此時府兵齊聚,糧食供給充足,是戰爭的絕佳時間。
-
3 # 紅袖添香夜讀書之星仔
謝謝邀請!這道題真的很冷門,喜歡歷史的人,大多愛的是強漢,盛唐,包括宋,元,明,清,也因為各種影視作品吸粉無數。而東西兩晉南北朝的歷史,很多人感興趣的只是一些片段,或者幾個英雄人物。似乎很少能對農業,特別是農作物感興趣吧!估計題主是受北朝的賈思勰寫的《齊民要術》的影響,提出這個題目吧?客觀的講,歷史上所有的軍事,都離不開農作物的支援!越是離現在遠的時代,影響越大。因為在農業社會時代,國家稅收的來源,基本上產生於農業稅。軍事,尤其是戰爭,本質上就是燒錢,所以,可以說在那個年代,沒有農業的支援,就無力開展戰爭。就拿漢武帝為例子,雖然擊潰了不可一世的匈奴,但也掏空了國庫,自己也下了罪己召。從歷史角度講,為什麼以騎兵為主的北朝在幾十年裡沒有擊潰看起來羸弱的南朝?這裡面牽扯了各種複雜的原因,可有一點,南方因為農作物成熟週期快,經濟上優於北方。各種相關的戰略物資準備的比北朝更豐富,在漫長的拉鋸戰中,大後方源源不斷的戰略物資的支援,慢慢弱化了北方軍隊力量帶來的衝擊。更典型的例子是,當年勢不可擋的蒙古鐵騎,滅西夏用了22年,滅金用了23年,可是,滅戰鬥力最渣的南宋卻用了45年。這裡,你不得不說,南宋強大的農業體系,起了關鍵的作用。所以,打仗就是打錢,錢從哪裡來,農業稅,農業稅靠什麼交,還不是靠農作物。因此,農作物就是軍事的基礎!
-
4 # 125878215蜂獾
感謝悟空邀請。農業和軍事當然有關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軍中無糧不打自亂,從古到今,打仗就是打後勤保障,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換最頻繁的時期,玄學,佛教輸入,道教希臘文化也進入中國,魏至隋360多年,大小30多個王朝,互相傷害,互相理解,互相幫助,也在互相影響,互相滲透,自耕農是古代農業生產主要力量,也是封建政府剝削榨取的主要物件,對政府負擔沉重,如租調,雜稅,徭役,按照戶數高低分派,如天下民戶,歲輸布四匹,農民需要種地,織布,還有兵役負擔,各種徭役更是隨意徵發,於是好多自耕農民破產,淪為士族田莊的佃農佃戶,給地主家種地。
-
5 # 不可名狀之旅
首先,農作物和軍事肯定是息息相關的,畢竟三軍未動,糧草先行,無論是在什麼時代的戰爭裡面,糧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舉個例子,三國的時候,曹操和袁紹決戰,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輜重,直接就讓對面的軍心都亂了,以戰力懸殊的情況下,打贏了這場奠定北方的戰爭。
而且在古代的軍事作戰中,有一環突襲糧道,大家因該也是都有了解,畢竟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著慌,假如糧草沒能及時補充,首先前方戰力肯定會下降,軍心亂,直接影響戰力。
上面說的都是突襲的作用,還有就是守戰,假如是守城情況下,人家圍三缺一,兵力相當,那麼很大的情況下,就是拼糧草了,你城內的糧草充足,對方的還要運輸,相消耗之下,對方肯定是先退兵。
那麼這是軍事戰鬥的情況下,平時呢?
君不見清朝事情,某皇帝得到了土豆的情況下,也能開展盛世,在古代什麼是盛世,那不是人人如龍,而是人人都能吃飽飯,這樣才能穩定民心。
民生的軟實力是會間接表達在軍事上的,人吃飽,古代沒太多娛樂的情況下,繁衍會是最多的事項,那麼人多了,當兵的人自然多,而有糧食的情況下,訓練自然可以充足,那軍力自然不能一概而論。
漢武帝能那麼瀟灑的出征,也是因為前兩任皇帝的兢兢業業,有文景之治在前,才有漢武盛世在後。
以上,個人見解!
回覆列表
農作物的種植會影響到軍事行動的成敗,這是很多人都認為不會發生的事情。可是,如果我們研究下南北朝時期北朝的歷史,就會發現,北齊就是因為種植的農作物影響到了軍隊的戰鬥力,而在與北周的戰鬥中長期落於下風,進而被北周滅亡的。
要說清楚農作物的種植究竟是怎樣影響到北齊軍隊的戰鬥力,咱們就要先說說北朝時期的府兵制。東漢末年的三分天下,最終被西晉王朝一統。但西晉王朝的統治因為八王之亂等原因,國力並不強。北方的遊牧民族政權趁機南下侵襲,西晉王朝僅立國41年就分崩離析。西晉宗室司馬睿南遷重建晉王朝,史稱東晉王朝,但已失去了對北方的控制。
北方開始進入了混亂的五胡十六國時期,經過近百年的紛爭,公元4世紀末,鮮卑族建立的北魏逐漸統一了北方地區,與南方的政權形成了對峙的局面。北魏在公元6世紀前期,分裂為西魏與東魏,並最終分別演變為北周與北齊,隔黃河對峙。
也就是說,我們今天要說的主角北周與北齊本是同源,都是在遊牧民族鮮卑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在近百年的統治中原北方地區的過程中,鮮卑族不得不進行了一系列的漢化。主要的生活方式也從遊牧變成了以農耕為主。
由於兩個政權控制的地方不同,農作物的種植種類也大相徑庭。北周所控制的區域以現在的陝西、甘肅和寧夏等地方為主,氣候條件適於種植粟和稻米;北齊則主要控制著今河南、河北、山東一帶,以種植冬小麥為主。
古人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士兵們先要吃飽了,戰鬥力才會充足。所以統治者會非常注重糧食的生產,而古代人口本來就少,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被編入了軍隊中,自然就會影響到糧食生產。於是,北朝普遍採用了府兵制。
所謂府兵制,就是被編入府兵的家庭,擁有政府劃給的土地,並不需要交納賦稅,但在農閒時需要參加軍事訓練。如果有戰事發生,那就要自備武器裝備、糧食等上戰場殺敵。
這樣的方式對於朝廷來說,顯然是很好的制度,只提供土地,老百姓就成了亦農亦兵,打仗時,朝廷還不需要掏軍費,連武器都不用治。《木蘭詩》中就提到,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時候,到處置辦武器、戰馬裝備,就是這個原因。
北周主要就採用府兵制,但北齊卻推行的並不理想,導致軍隊的戰鬥力低下,那麼,北齊為什麼不能很好的推行府兵制呢?這就要說到北齊的農作物結構了。
前面我們說到,北齊的農作物主要以冬小麥為主。冬小麥的種植極為耗費時間,從三月左右就要開始耕作鋤地,一直忙到十月左右將小麥收入倉中,農民們一年的大半時間都在田間忙碌。十一月到次年的正月到是有些空閒時間,可是北方的天氣又太寒冷,不適于軍事訓練,所以,北齊只好把府兵的訓練時間集中在二月。
一年一個月的訓練時間,對於軍隊來說顯然是不夠的,因此,北齊的府兵戰鬥力並不高。爆發戰事時,北齊就只好依靠原有的鮮卑族計程車兵作為戰鬥的主力,可是原有的鮮卑族士兵數量有限,還是不得不摻雜大量的府兵,導致在與北周的戰爭中,北齊始終處於劣勢。
府兵制,最早由西魏的宇文泰推行。西魏演變成北周後,府兵制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為什麼北齊推行不好的府兵制在北周能夠很好的推行呢?
因為北周的農作物以粟和稻穀為主,生長週期都較短,大多在八月左右就完成了收成。所以北周的府兵有大約三個月左右的軍事訓練時間。
從歷史資料上來看,北周的府兵們一年至少要進行17次軍事演習,練習各種作戰環境的應對。特別是夏季,全國各地的府兵們都會集中在一起,由專門的高階將領講解和示範軍事技能,使得北周的府兵們形成了“召之既來,來之能戰”的局面。
綜上所述,在北周與北齊的爭鬥中,由於農作物的影響,北齊的府兵們訓練嚴重不足。北周最終於公元577年,依靠完善的府兵制度消滅了北齊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