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長犄角的大尾魚

    明朝開始才有的總督和巡撫,在清朝發揚光大。朱元璋搞制衡,不想把權利都集中在一人手裡所以一個省設立:布政使(管民政),按察使(管司法),都指揮使(管軍隊)。平時到還好各管各的,一旦遇上大變動如戰爭叛亂賑災等,三權分立就出現了漏洞。從法理上講大家都是平級關係好還行你說什麼要我幫的我幫你但關係不好或有利益糾葛時就是互相掣肘的事情了。沒辦法事要做,從中央派下來一個人統一協調管理吧☞巡撫這個職位誕生了。後來隨著波及的省份大了巡撫只管一省也不好使,再派一個下來管兩個省☞總督誕生了。後面還有督師那就是三四個省的協調管理工作。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明代巡撫也好總督督師也罷不是常職,類似於特派員的性質。到了清代,為加強各地區的控制力巡撫總督設定成為了常職。回到問題,總督比巡撫厲害。

    第二,平西王和親王的比較。親王,一般是皇族,皇上的直系親屬獲此殊榮。而平西這是個稱號:一般指平定西部疆域的意思。歷史上最出名的是吳三桂。最開始吳三桂降清冊封為平西王,後來為了讓他忠心,再次加封為平西親王並永鎮雲貴,從此提到了人臣中的最高級別,當然滿清也換回了客觀的價值,吳三桂親手殺死了南明永曆皇帝,結束了兩百多年傳承的大明撲滅了明朝復起的最後希望。回到問題☞從權勢從實際待遇以及後世影響平西王完勝親王。

  • 2 # 涼粥牧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總督和巡撫相比,很明顯總督更厲害。

    總督也好、巡撫也罷,二者皆誕生於明朝,完善於清朝。督撫在明朝一開始只是臨時設立,到了中後期逐漸成為常職,至清朝督撫已成定製。但無論明代還是清代,督大於撫這是毋庸置疑的。

    (保定——直隸總督署)

    總督和巡撫脫胎於明朝的地方制度——三司制度。明承元志,在地方制度上明朝繼承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但朱重八同志又擔心行中書省在地方權力太大,遂將其一分為三,承宣布政使司管民政,提刑按察使司管司法,都指揮使司管軍事。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合稱三司,三四衙門都是省級行政機關,三司長官都是從二品大員。三司職權不同、互相獨立、互不統屬。

    然而問題很快顯現出來,明朝中後期(宣德、正統以後),文官勢力不斷擴張,武將勢力不斷下降,三司之間的平衡逐漸被打破。於此同時流民問題日趨嚴重,各地民變四起,朝廷的賦稅徭役受到很大的影響。三司長官平起平坐誰也不服誰,政治制度的缺陷因為人性的醜惡被無限放大:三司之間相互推諉、來回扯皮,出力避之若浼,沾光爭先恐後。三司制度自身的缺陷使其無法應對越來越複雜的社會矛盾,為了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巡撫和總督應運而生。

    巡撫意為:巡行天下,撫軍按民。最早的巡撫見於:明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標巡撫陝西。總督出現比巡撫要晚,見於明正統六年,朝廷用兵麓川,兵部尚書王驥主事,總督軍務。由此可見,不論總督還是巡撫一開始臨時委派的,代表皇帝視察地方處理地方事務,不常設職務視情況而定,督撫在一開始類似於我們印象中的欽差大臣或是特派員。總督巡撫很大程度上是流民催生的,最開始流民較少,活動範圍僅在一省之內,於是設立巡撫,目的是提高統治效率整肅軍備,鎮壓農民起義安撫流民。到後來流民問題更加嚴重,活動範圍不僅限於一省擴大至兩省三省,於是巡撫之上設立總督,協調地方鎮壓反抗。到最後流民發展成了全國性的流寇(如李自成張獻忠)總督也力不從心了,明朝設立督師,總督數省軍政,如盧象升督師川陝湖廣七省軍務,崇禎十六年,明朝為了鎮壓火燒眉毛的農民起義軍,命令孫傳庭為督師兼兵部尚書,督陝西、山西、河南、四川、湖廣、貴州、江南、北軍務,半壁江山都“督”出去。

    (薊遼督師袁崇煥)

    在明朝 督師>總督>巡撫,其中巡撫設立最早,總督次之,巡撫主管一省軍務,總督主管兩三省軍務,總督的權力大於巡撫。督師是明朝末年才有的,明末的那幾個督師基本上都是救火隊隊長,李自成做大打李自成,滿清犯邊打滿清。巡撫、總督乃至督師的設立是明朝農民起義運動的一面鏡子。

    經過明清兩百多年的發展,終於在乾隆以後總督巡撫徹底制度化地方化,像當年的三司一樣,成為了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清朝總督是正二品,巡撫是從二品,巡撫管一省總督管一省或兩三省。清朝共設九個總督,河南、山西、外蒙、青藏未設總督,其中山西、河南最高行政長官是巡撫。可見無論明朝還是清朝,總督的權位都要大於巡撫。

    第二個問題:平西王比普通親王厲害。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什麼是親王。封王是秦之後的事情,王不再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稱號。王在爵位中最高,一般只封同姓。親王和皇帝的關係比較近,一般是皇帝的兒子、兄弟,親王的封號一般是一個字的,採用古國名、古地名,如齊王、燕王、漢王等,小說戲曲裡面所說的一字並肩王正是親王。親王之下是郡王,郡王和皇帝的關係相比親王就差一點,一般是皇帝的堂兄弟和侄子。郡王的封號一般是兩個字採用郡的名字,以西晉為例,東莞王司馬伷(我特意找出來的,emmm)、扶風王司馬亮、琅琊王司馬睿。

    清朝比較特殊,王的封號採用美稱,親王統一稱和碩X親王,郡王統一稱多羅X郡王,如和碩雍親王(雍正)。清朝的親王一般是沒有世襲罔替的,也就是一級一級往下降,如雍正如果不當皇帝,他是親王,乾隆就只能做郡王,嘉慶只能做貝勒……等到了溥儀那一輩兒和普通旗人沒啥區別了。但也有例外,清朝有十二位鐵帽子王,特許世襲罔替。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這八位是開國元勳,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這四位對鞏固清朝的江山而受封。

    (睿親王多爾袞)

    吳三桂這個平西王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吳三桂在明朝的爵位是平西伯,他先是迎接滿清入關後以平西大將軍的身份征討南明永曆政權,有功被封為平西王鎮守雲南。這個平西王一開始的時候應該是郡王一級的,吳三桂在殺害永曆皇帝之後晉爵為親王,兼轄貴州。吳三桂這個漢人異姓藩王可以說有地盤、有兵馬、有錢糧,擁有造反的一切必要條件。雲貴地區名義上是清朝的省份,實際上就是吳三桂的私產,百姓只知有平西王不只有康熙帝並不是誇大其詞,在三藩剿滅前清朝在雲貴地區的存在感很低。

    (平西王吳三桂)

    卑躬屈膝哪有稱孤道寡來說痛快?再豐厚的賞賜也不如自己當土皇帝爽,吳三桂是一個有兵有底盤的親王,這一點就是王中王鐵帽子王也不如他厲害。

  • 3 # 歷史大學堂

    大清王朝地方官編制以總督和巡撫為最高。總督,通常節制一至三省,以兩江總督為例,即節制三省,分別為安徽、江蘇和江西。那為何節制三省卻稱兩江總督?因為在明朝時期,安徽和江蘇是一個省,為江南省,故而稱之“兩江”。那巡撫乃一省之長,對所管轄省份之政吏有直接管理權。那麼這總督和巡撫都是是什麼關係?上下級還是各司其職?

    封建官員之官階講究品階,我們先來看看督、撫各自品階。總督(通常要兼兵部尚書銜,方便管理地方軍務)品階從一品,巡撫(通常兼兵部侍郎銜),品階正二品。而且從職責來看,總督對巡撫有節制權力。如此說來品階較高的總督不就成了巡撫的上司了嗎?其實不然,因為上文僅提到“節制”並沒有說“管理”和“領導”,這節制和管理差了不少層。

    圖1 曾國藩(1811年-1872年)

    既然並非上下級,那麼這督、撫之間是否有明確之分工呢?應該說有分工,但是實際上很不明確。總督主要是督轄區之軍務,督了軍務就要督地方財政。舉一例,兩江總督曾國藩和自己保薦之人江西巡撫沈葆楨鬧翻了,鬧翻之原因是沈葆楨想自行發展和管理江西軍政財務,擺脫曾國藩之湘軍節制,因而沈自作主張將江西糧餉節流本省,大大縮減對湘軍之供給。曾國藩開始還能退一步,後來沈葆楨乾脆徹底將江西之錢糧留為本省,分毫不給湘軍。這一下,曾國藩忍無可忍“狠”參了沈葆楨一本,參本上就提到,總督有督地方軍務和支配地方財政之權,江西巡撫沈葆楨屬“越權”。本以為中央政府能夠全力支援自己的曾國藩,得到的上方答覆是“各打五十大板”,處理結果是江西之財政江西與湘軍均分,各十萬兩。

    此例說明總督之職權範圍,同時也說明督、撫之間職責之模糊。朝廷“老好人”之做法,固然有忌憚湘軍之強盛而尾大不掉之因素,但也不能說朝廷完全不講道理,不用說別的,一省主管財政的布政使和主管官員政績及人事安排的按察使都是巡撫的直屬下屬,你說這財政權和人事權歸誰管?上例說是在動盪年代,總督督軍職責重大,自然權力也佔優。那麼在承平日久之時,總督豈不無事可為?答案自然是非也。

    圖2 前往總督衙門的清朝官員

    別忘了總督對巡撫可有節制權,雖然不是直接領導,但“節制”這就夠了,所以總督往往會不甘寂寞干預地方政府。當然了官面上出發點都是為了大清王朝更好地蓬勃向上。總督這一伸手,就能碰到巡撫及以下地方官員之肉,巡撫之下藩、臬兩司(布政使和按察使)不過正三品,自然不敢直接同從一品甚至是正一品(大學士銜)之總督較量,但是巡撫們可就有不甘當“軟柿子”之輩。上文之例,已然說明一些問題,沈葆楨乃晚清之能吏,為了朝廷和個人發展不惜與恩人曾國藩絕交。督撫之關係,可見一斑。

    其實上文曾、沈二人之督、撫關係之僵,在大清王朝歷史上只能算“小巫”,畢竟曾、沈不經常相見,多是書信公牘往來。而這“大巫”正是“同一屋簷下”之督撫二人,那矛盾可大了去了,大到你死我活之程度。這“不幸”的“同一屋簷”共有四處,即兩廣總督與廣東巡撫同駐廣州,閩浙總督與福建巡撫同駐福州,湖廣總督與湖北巡撫同駐武漢和雲貴總督和雲南巡撫同駐昆明。此四處督撫之爭可謂是花樣百出,明爭暗鬥是雞犬不寧,其案例更是不勝列舉。結果是督與撫是各有勝負,打個平手,本文就不再一一贅述之。

    圖3 清末的浙江巡撫衙門

    關鍵是這督撫之爭必然會對地方隸政產生極壞之負面影響,難道皇帝老兒不知曉,任由督撫之間互掐打鬧?皇帝老兒當然不是“睜眼瞎”,尤其是大清王朝皇帝,眼線遍佈帝國每個角落,各種密摺奏報,督撫那點事兒那是門兒清。之所以如此還“縱容”督撫鬥爭,其目的就是為了督撫之間互相制約,避免一人在地方獨大而形成外強中乾、尾大不掉之勢。至於地方吏治廢弛些許之代價,對於統治者們來說,這個值!

    然而,通常之外就會有個別與眾不同之案例,此四處督撫之間也有和睦相處之美例,屬實值得一表,興許會對讀者朋友有些許啟發。

    咸豐四年,回頭浪子胡林翼屢立戰功,咸豐皇帝擢升他署理湖北巡撫,此為胡人生飛躍之里程碑。在好友曾國藩的鼎力相助之下,胡林翼很快獲取湖北巡撫實授,成為湘軍集團最早功成名就之人。咸豐五年,荊州將軍官文,成為湖廣總督,節制兩湖軍務。這一人事安排是很別有用心的。先說胡林翼之所以能夠超越曾國藩被任命巡撫之職,主要原因就是咸豐皇帝顧及曾擁兵自重,但是不管是曾還是胡都是湘軍圈裡人,基本上是“換湯不換藥”。相信咸豐皇帝和他的智囊們也不會忽視這一關鍵點,所以急需要可靠之人監視之,這個時候官文就大有用場。

    圖4 胡林翼(公元1812年-公元1861年),字貺生,號潤芝,晚清中興名臣之一

    官文,滿洲正白旗出身,王佳氏。正白旗乃屬上三旗,真正是皇帝的“家裡人”,絕對可靠。另外,官文做過荊州將軍對湖北軍務有所瞭解,並且也和太平軍過過招,所以官文顯然是湖廣總督最佳人選。當然了,論才能,官文自然被胡林翼甩出好幾條街,所以剛開始胡並不待見官文,甚至據說官文三次屈尊親自拜訪,都吃了胡的閉門羹。

    眼看督撫鬥爭大戲重複上演,胡林翼也準備參劾官文腐敗之檔口,胡林翼身邊一名仕是一句話點醒夢中人,此人乃日後大清著名理財宰相閻敬銘。閻敬銘提醒胡林翼,此次參劾結果並不好說,倘若參劾不成難免節外生枝。另外,就算參劾成功,朝廷再換總督怎麼見得會比官文好對付?官文這個人,能力確實一般,也願意貪點小財,但是此人有自知之明,並不是沒事找事,好貪權奪功,指手畫腳之輩。只要咱們能和官文搞好關係,每年給他個十幾萬兩銀子花花,湖北之事還不都是胡大人您一個人說了算。

    圖5 官文(1798—1871年)又名儁,王佳氏,字秀峰,又字揆伯,滿洲正白旗人

    要不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經閻敬銘指點,胡林翼如醍醐灌頂,頓時銷燬參劾奏本而改為登門拜訪總督大人。而且,日後官文和胡林翼二人還發展成了親戚,胡林翼之老母認了官文小妾為幹閨女,也就是胡林翼的乾妹妹,這確實給足了官文面子。八卦一下,據說官文此妾非彼妾,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此妾能讓一品大員,皇旗出身的官文跪搓衣板,如此看來,胡林翼這個妹妹認得值得。

    反觀官文,難道他對於胡林翼的小九九毫無察覺嗎?答案自然是否定。官文雖能力不高但絕非庸碌,不信且看官文如何答覆下屬智囊。一日,有人在官文跟前說胡林翼在湖北隻手遮天,根本不把您這總督放在眼裡,得適當收拾一下胡林翼而偃其囂張氣焰。官文答,你認為我是否有統兵禦敵,甚至驅敵於千里之外之才能。下屬誠懇道,沒有。官文說,既然沒有咱就老老實實等著坐領功績罷了。果然,日後湘軍成就偉業,官文到成了曾國藩推舉頭功之人,所以說,官文也是有道之人。

    圖6 乾隆年間山西巡撫鄂弼奏摺

    不管怎麼說,此督撫二人之合作相得益彰,各得所需,堪稱大清王朝督撫合作之佳話。只可惜,胡文忠公(胡林翼諡號文忠)剛年入半百就溘然長逝,這段督撫合作佳話也就此終結。之後,這湖廣總督和湖北巡撫就再也沒有安寧之時,直到大清王朝之滅亡。

    文:王金百

  • 4 # 文濤12138

    總督比巡按厲害,權利更大。親王比平西王厲害。親王一詞出於清朝,是皇親國貴胄,八大軍機大臣(權力中樞)均出於此,平西王是因軍功分封的外姓王,在清朝滿族至上的時代,根本跟親王差得太多。

  • 5 # 愚叟釣淺灘

    總督和巡撫相比當然是總督厲害。因為總督全方位統治一省或兩省之多的地方高階正印官。巡撫則是區域性的檢察性的(有的朝代還不是固定性的衙門)官員。

    平西王憑勞苦功高受皇帝封給的異姓王,親王則是皇室同宗之王。誰不知道他見官大三級。

  • 6 # 楚雁歸來

    厲不厲害關鍵,因人而異在作為!

    首先當時他們在品級是有差別的,總督是正二品而巡撫是從二品。以幾乎同一時期的湖廣總督張之洞和臺灣巡撫劉銘傳為例——

    照道理講,總督和巡撫的關係相當於建國後,比如中南局書記林彪與湖北省省委書記李先念一樣,屬上下級關係,只是他們分管領導的許可權不同而已。比如清代晚期——

    先說作為總督,1889年張之洞由兩廣赴任督湖廣(當時的湖廣包括湖北和湖南兩省),他一到任就在武漢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創辦各種實業如漢陽兵工廠、開拓新式教育如兩湖書院即後來的武漢大學、興建蘆漢鐵路、鼎力大辦武漢三鎮城市開發……直至1907年離任赴京升大學士,他督湖廣十八年使武漢躍升資本總額位居全國第二 , 僅次於上海 , 多於廣州和天津……

    因此,張之洞被盛讚為“武漢城市之父”和“晚清四大名臣”之一!

    再講一個巡撫級人物劉銘傳。

    他早年入淮軍,領乒號稱“銘字營”因作風悍勇、頑強善戰、功勞顯赫,很快提升為“記名總兵”,成為李鴻章麾下一員著名大將。後他以病辭職回鄉13年。

    1884年,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讓艦隊副司令率領四艘戰艦,開往中國福建、臺灣一帶海域,法軍計劃先攻佔基隆煤礦,奪取臺北政權,進而吞併臺灣……

    此時解甲歸田、歸鄉隱居多年的劉銘傳憤然而起,上書清廷願重赴沙場,殺敵報國。結果,臺灣軍民在他的英明指揮下,大敗了法軍保全了臺灣島。

    1885 年,劉銘傳被清廷任命為首任福建臺灣巡撫。在任職期間,他大力推行洋務改革,發展臺灣的電訊、郵政、航運、教育等事業,為臺灣近代工商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被譽為是“臺灣洋務運動之父和臺灣近代化之父”。

    所以說,官不在大小,重在作為!

  • 7 # 雪嶺天白

    總督和巡撫相比誰厲害?

    答:按清朝時期的總督與巡撫比較。

    按官職品級相比:總督為正二品,加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為從一品。巡撫從二品 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為正二品。

    按管轄權相比:總督管理政務之外,還掌管軍務。另有專管政務的總督,河道總督,漕運總督等。巡撫只掌管政務。

    按管轄範圍相比:總督監管一省以上範圍,常見有兩江總督,閩浙總督,陝甘總督等,巡撫主要管一省政務。

    因此,總督是當地甚至數省軍、政一把手,顯然比只負責一省當地政務的巡撫厲害得多。

    平西王和親王誰厲害?

    親王是皇家內部在皇室成員內冊封的封爵體系中品級最高的尊貴程度僅次於皇帝的爵位。其次有郡王、貝勒、貝子等爵位。皇室之外,臣子體系最高封爵為公。其次為候、伯、子、男爵位。

    有清一代,清廷規定漢人不得封王。真正的漢人封王只有五位。清初,皇太極繼位後,鑑於嚴峻的內外形勢,開始大力拉攏明朝的降將,給予了豐厚的爵位賞賜,並首開了異姓封王之禮。崇德元年四月,皇太極登基稱帝,敕封孔有德為恭順王、耿仲明為懷順王、尚可喜為智順王,時稱“三順王”。

    吳三桂降清最晚,當時,他手裡握有三萬“關寧鐵騎”,且佔有山海關天險,以當時的形勢而言,吳三桂進可攻退可守,既可以投靠李自成也可以歸降多爾袞。

    眾所周知的是,吳三桂最終還是降了清。

    吳三桂為明將時的爵位是平西伯,歸降清軍後,繼續沿用了“平西”二字,待其率軍攻克雲南,擒殺南明永曆帝。康熙追封他為平西王。

    筆者認為,明面上平西王的尊貴程度堪比真正的親王。事實上這是清廷為了拉攏明朝實力即可顛覆朝廷的少數幾人,但防範,監視,限制之制度在暗中之行。實際上,在這方面平西王差親王遠得很。

  • 8 # 卓然品人生

    我來回答,就清朝而言,形象的說,總督相當於現在的省委書記,巡撫相當於省長,職權範圍不同。總督主管人事,巡撫主管經濟。

    附註:清朝的總督和巡撫又比現在的省委書記和省長權利更大,如兩廣總督,他管的可是廣東和廣西2個省份,巡撫也同理。

    平西王肯定是要比親王權利大,平西王是比封疆大吏還大的存在,掌管一地或多地,集軍政大全於一身,而且王還有爵位,是手眼通天的存在。而親王大都是皇帝的叔伯子侄,具有皇家的血統,要麼有封地,要麼空有其名。因為具有皇室的血統,往往引得皇帝的忌諱,所以親王大多沒實權或者深藏鋒芒、庸碌一生以求平安。

    總之,不管誰厲害,都是歷史了,正所謂成王敗寇,史書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知道茉莉花種植當中注意事項嗎,想更加了解茉莉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