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希樸羊
-
2 # 心理諮詢師鄭莉
心理諮詢當然不是簡單地聊聊天,可以說,心理諮詢是一種以專業引導的,幫助來訪者解決其心理困境的方式。那麼,諮詢中到底會出現什麼呢?以下幾點,是它和普通聊天不同的地方。
1、 普通聊天,常常出現“你講你的,我講我的”這種情況,很難有對某個人的某種心情特別投入的傾聽,因此你會感覺對方理解不夠深刻,對問題的解決比較膚淺。而心理諮詢的交流,會以來訪者為中心,諮詢師的職責就是先了解你的問題,因此給你較充分的時間,全然投入地聆聽,他除了關注你講話的內容,也要關注你此時此刻的感受,並跟你的感受和情緒產生較準確地共情。諮詢師具備充分的同理心,對你感同身受。此時,你內心的壓力就會有所降低。
2、 普通聊天,一般不會幫助雙方做深入地成長。可能會針對一個話題發表看法意見,但不會觸及更深的層面。而心理諮詢的交流,則目的是為了促進來訪者深入成長。尤其在人格層面。因此,諮詢師會透過一些提問,將你的話題從對於他人和話題的闡釋,轉移到你自己對此的感受、情緒上來。透過你對於其他人和事的體驗,來幫助你澄清並體驗自己當下真實的感受,再從這個感受出發,帶領你透過心理學的成長手段,比如內觀、冥想、全身聚焦、精神分析等方法,來看到你自身存在的成長盲點,心理創痛,再在這個基礎上帶領你自我療愈,自我領悟。
3、 普通聊天,一般都是在意識層面工作,雙方盡情地傾訴,交流,再加上一起吃吃飯,Kk歌,跳跳舞等方式,達到放鬆減壓的目的。但是心理諮詢,主要是要從意識到達潛意識的過程,它會透過一些有效的心理專業的手段和工具,比如催眠、釋夢、意象對話、塔羅、心理劇等工具,來幫助你開啟自己潛意識的黑匣子,看看你表象的情緒、問題背後,有哪些潛意識的情緒,這些情緒情結又來自於哪裡。從根源上把握問題,再解決問題。
4、 普通聊天,一般一兩次也就把一個話題聊夠了,也不會規律地進行,大家比較隨性,時間有時很長,也許兩三個小時,有時也可能很短,半個小時左右,總之,缺乏規則。但是心理諮詢,則是在一種嚴格的專業設定下的產物,根據來訪者所面臨的問題,富有目的地來設定不同的諮詢頻率,諮詢時長。一般,諮詢是每週一次,每次一到兩個小時。這種有規律的諮詢,有利於諮詢關係的建立,會不斷推進,接近你所想要的目標。不會隨興,或者泛泛無重點地漫談。
5、 最後,普通聊天的雙方,很難放下自己。一般,也許你帶著問題找對方聊天,但是對方可能也面臨一堆煩惱,他對你的問題的看法就很難公正無偏,也許會帶著自己問題的有色眼鏡,還會給你提出一些所謂的建議和意見,但不見得是客觀的,有利於事情解決的。而每個好的心理諮詢師都接受過比較長時間的自我體驗,有一些自己的問題被諮詢,並被解決的過程,因此情緒會更加平和,態度更加公正,客觀,同時又富有親和力,能夠和人建立一個信任溫暖的關係,真的以你的問題為中心來以專業,幫助你度過困境,到達自己想要到達的地方。諮詢師一般不會對你提出什麼具體建議,因為只有你自己是自己問題的主人。當你的人格在諮詢幫助下有所成長了之後,你自然會對自己的問題找到最適合的解決之道。你的心理素質也會得到整體地提高。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科院心理所臨床碩士研究生,國家婚姻家庭心理指導師,北京燕園博思心理諮詢中心資深心理諮詢師。研習並實踐精神分析整合療法。擔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節目的特約情感顧問,電視節目《好姻緣》現場情感嘉賓,《魯豫有約》情感嘉賓。實名婚戀網開創者“百合網”情感學院婚戀家庭指導師、心理諮詢師。諮詢經驗超過2500小時,成功率高,零投訴。
-
3 # 胡文生心理
《心理諮詢是專業性很強的過程》
心理諮詢與簡單聊天區別很大,簡單聊天很隨意,而心理諮詢的過程不僅專業還有嚴謹的計劃,心理諮詢區別於簡單聊天的專業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心理諮詢的整體性。心理諮詢必須對求助者的心理問題做到全面系統的考察分析,整體性是系統觀的體現和要求,人的心理是知、情、意密切聯絡的,而這三者的變化又與當下的社會文化背景分不開。所以心理諮詢的整體性要求在心理諮詢過程中,既要重視各心理要素的內在關係,又要重視心理、生理、社會等因素之間的關係,防止心理諮詢工作的片面性。
二,心理諮詢的差異性。差異性是事物存在的一般法則,也就是心理諮詢工作必須分辯不同求助者的共同表現和不同表現。既要看到求助者心理特徵表現,又不能忽視年齡、性別、家庭環境等差別。諮詢工作是因人而異,根據不同求助者的不同特點採取不同的諮詢措施。
三,心理諮詢的發展性。心理諮詢工作中要用發展變化的觀點來審視求助者的心理問題,發展變化是社會及自然界的普遍規律,所以心理諮詢工作遵循發展性很有必要,因為心理諮詢目的不僅僅是解決求助者當下的心理問題,還要把握求助者今後的生活工作以及人際交往的發展方向,這樣才是完善的心理諮詢。
四,心理諮詢的藝術性。講究工作藝術是對人做工作的普遍要求,心理諮詢是對人來工作的,所以諮詢工作也要求有較高的藝術性,諮詢人員不僅要精通心理學的理論,更要精通心理諮詢技術,心理諮詢的藝術性主要表現在言語表達藝術和情感交流藝術,心理諮詢藝術性的主要自的是為了讓求助者能完整及時領會諮詢人員的意圖和希望要求,更好地完成諮詢任務。
五,心理諮詢工作的堅持性。眾所周知,心理問題的產生不是短時間形成的,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諮訪雙方都要有堅持心理諮詢工作做下去的準備,因為化解排除心理問題需要一段時間和一個過程,另外求助者對問題的認識也不是直線型的,其間也有反覆周折,所以只有堅持下去,才能使心理諮詢工作更有效。
以上這些都體現了心理諮詢工作的科學性和專業性,都是簡單聊天達不到的。
-
4 # 檸檬心理
我是心理學專業,我來回答。
很多心理學者也會困惑,因為,研究的物件是心理現象,這種潛在的非客觀的因素又受到了諸多因素的影響。但是有一句話很好的表達了心理學存在的意義:“社會對我們是有期待的!”
現實而言,總是有人讓你不要想那麼多,要向前看,言外之意,你應該把這段不快的往事忘 掉才對,但那只是一種迴避、逃避問題的做法。本質上沒有解決問題,就好比你把一堆發黴的食物掃到地毯底下,表面上看來,那堆垃圾是消失了,但事實上,它並沒消失,而是藏在地毯下面腐蝕著你的地毯。直到爛掉它的一角,使你蒙受更大的損失。而現在,你學會與當初的精神痛苦平靜相處,透過科學的心理調適緩解、認知那些事情,就好比把,那堆垃圾從地毯下面清掃去一樣,使它不再來干擾你的情緒,折磨你的心靈。
說的在簡單一些,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很多時候我們都會遭遇各種各樣的精神心理衝擊,每個人都會有不完善的經歷,都會有大大小小的創傷經歷。如同地震過後的書房,你心愛的書籍被震碎,散亂了一地。心理學要做的則是把這一地的凌亂重新歸置整齊。很多消極經歷猶如一些消極的種子,一旦被掩埋,可能會長出惡的果實。而心理諮詢的終極目標很簡單:“你可以靠著自己的力量,重返內心的寧靜,體驗那些消失很久的快樂感。”
我需要強調一點:很多社會中打著心理諮詢牌子的從業人員並不是真正的心理學者,由於我們國家心理學建設還在逐步完善,早期很多人只是打著心理學的旗號,大肆牟利而已。
-
5 # 成都聖安米悅心理
你好,心理諮詢當然不會是簡單聊聊天的,其實心理諮詢和聊天是有明確的界線的。
心理諮詢談話的意義在於幫助來訪者的自我探索,增進他們對自己情緒、信念和行為的瞭解,增進對自己言行動機和後果的領悟。
理想的效果是:每經歷一次心理談話,來訪者對自己的自我認識就更加深一層。
心理諮詢師固然也會做一些實際的生活指導,但他們最重要的工作是喚醒來訪者潛在的內在力量,督促他們自我成長和自我完善。
成功的心理諮詢的意義,不僅僅在於解決來訪者具體的困擾,更在於使來訪者獲得心靈上的成長,讓他自己獲取解決類似困擾的能力。
我不否認,一次嚴肅深入的談話也能獲得類似的領悟效果,然而聊天的主要功能是保持聯絡交誼,溝通生活資訊,並不是解決人的精神痛苦。
因而,生活中大部分的聊天是沒有要求,也沒有壓力的。在聊天過程中對話的雙方會避免讓對方難堪的話題,也不會深入對方心靈深處的重要回憶甚至是陰影中,更不會針對一個人的人格弱點做切實、具體的解剖。
心理諮詢的談話不同於社會交往的談話。
一般的談話是你說一句我講一句,輕鬆的話題像接龍,嚴肅的話題像打橋牌,你來我往,輪番上場,大家都是主角,話題此伏彼起,或熱鬧,或平靜,或沉默,各人說著各人的話,各人卻想著各人的心思。
而心理諮詢,看似跟普通聊天一樣,可是隻有一個主體,那就是來訪者。諮詢師所講所想所思都是要圍繞著來訪者的。這是不變的金規戒律,不管諮詢師的理論背景是精神分析、認知行為、存在人本、家庭治療還是其他。
不僅僅是內容,在心理諮詢的過程中,諮詢師也要保持中立的立場,不能夠帶著自己的觀點、想法、價值觀、主觀判斷等去影響來訪者。
此外,諮詢師也不會像朋友那樣說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很多來訪者在心理諮詢中對諮詢師會有這樣的期待。事實上,心理諮詢的過程就是諮詢師跟隨來訪者一起發展出適合來訪者自身經驗、能夠解決來訪者問題的方法。
人們在走進諮詢室之前,一般都被告知了很多正確的看法和正確的方法,也都做過努力改進,可是問題依然存在。不是看法不好,也不是方法不好,而是阻礙來訪者改變的東西一直未被觸及,需要去探索每個人的自身經驗,才可以清理。
一般人總認為諮詢師要說出一番讓人驚歎的話,才覺得這個諮詢師更有功力。然而,諮詢師的作用不是說出讓來訪者驚歎的話語,那不過是滿足了諮詢師的自戀和來訪者的期待;諮詢師的作用是讓來訪者自己說出讓人驚歎的話語,那是諮詢師的功力、來訪者的頓悟。
再者,諮詢師和一般人對來訪者話語的關注點也是不一樣的。一般人更多關注的是話語的內容,而諮詢師不僅僅要關注話語的內容,還要關注來訪者的語音、語調、說話節奏、情緒、話語背後的意義等。有人說我們也關注呀!可是一般人關注的是很明顯的部分,而即使是微妙的變化諮詢師也需要關注到,這也是考驗諮詢師功力是否深厚的地方。
諮詢師面對不同的來訪者,會採用不同的互動方式。被忽視的來訪者,從小得不到他人的關注,沒有人聽他說話,以至於連說話的慾望都極少了,自己的需求也不會表達了;諮詢師跟這樣的來訪者工作時,會少說多聽,把諮詢室裡的空間留給來訪者,讓來訪者在談話中訴說、表達自己、表現自己、增強自己的存在感。情緒極不穩定想法極易變化的來訪者,諮詢師會堅持固定的諮詢時間、按時開始、按時結束、週期性進行、堅守設定不被打破,諮詢師想給來訪者創造一個穩定的存在,這對來訪者來說是缺失的。
在談話的過程中,來訪者呈現自己。呈現自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曾經經歷的大小事件、內心生活的微妙變化、所痛苦所煩惱的起源發展等等;
在談話的過程中,來訪者亦療愈自己。語言的表達反應了來訪者的思維過程,亦反應了來訪者的內心結構。透過反反覆覆的諮詢師陪伴的矯正性迴應,來訪者的思維變得越來越清晰,內心結構也越來越穩定。傾訴過的痛苦不再困擾、渴望的吶喊終於吼出、沉睡的期待已經表達、深埋的情緒(恐懼、憤怒、悲傷)也遠離身體。。。。。。
回覆列表
心理諮詢確實大部分時間的都在聊天,但可不是簡單的聊聊天而已,涉及到很多的專業技術,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幫助到來訪者。以家庭治療中的一個技術為例進行說明一下吧:
假設和迴圈,即迴圈提問,是系統家庭治療的重要干預策略。系統治療師認為假設是一種不斷對家庭做出推斷和推測的相互作用的過程,為系統或者治療提供了指導。比如今天我的諮詢室進來一對母女,我從看見她們後就開始做假設,大腦就開始運轉:這個家庭只來了一對母女,那麼父親去了哪裡?這是離婚家庭嗎?還是父親去世了?如果父親在的話,他知道妻子女兒來諮詢嗎?還是毫不知情?如果父親不知情的話,那麼付費的人是誰呢?我們可以看到所有的這些假設都可能有意識的,或者在我們的腦子裡自動開始運作。對於新手治療師而言,當我們腦子裡開始有一個假設的時候,我們可能就會開口問:爸爸今天怎麼沒來呀?我們可能會很快的得到驗證,但是還有另一種可能性,假如這是一個父親剛剛車禍去世的家庭呢,那麼我們就可能在毫無知覺的前提下引發新一輪的危機,因此,一般來說我們是不建議直接問出自己的假設的。假設基於專業的方法和技術形成的,我們可以透過聊天側面瞭解到。如果假設被證明是錯誤的,我們必須馬上建立第二個假設。這個假設是基於上一個假設收集到的資訊。比如我們可以邀請女兒介紹一下她的家庭情況,得知爸爸是個貨車司機,今天剛好出差了,那麼第二個假設,馬上就要開始:女孩兒是有爸爸的。他的爸爸出差了,那麼爸爸是否知道諮詢這個事情?然後第二個假設開始了,我們就期待著下一輪的提問,或者是對話當中,再次驗證我們的假設。需要注意的是,假設並沒有固定的模板,新手治療師常常想要一個絕對正確的假設。老實說,所有的假設都是為了證偽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不斷的去進行假設。可是如果是一般聊天的物件,她們不會那麼細心的去觀察去思考,所以經常會說出讓對方更加難受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