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浪花藍

    泱泱大中華,各類藝術文化五彩紛呈,特別是中國的戲曲文化,淵源流長,博大精深。評劇位列中國五大戲曲劇種,是百花璀璨的中華戲曲文化中,最為奪目的藝術劇種之一。

    評劇起源於清末,最早在河北灤縣一帶流傳,在地方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派別,類似於鳳陽花鼓,在農村人們以討生活的方式傳唱,後來傳入河北唐山,稱“唐山落子”、“蹦蹦戲”或“落子戲”、“奉天落子”、“平戲”、“評戲”等稱謂,但最終以“評劇”之名聞名全國。

    歷史發展演變的長河裡,評劇表演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評劇之所以受到人們關注和喜愛,是有其獨特的藝術個性和魅力,集眾多藝術曲種之所長,逐漸形成自己的唱腔和唱法。

    評劇鮮明的藝術特色:唱腔見長,唱詞清楚易懂,明白如訴;故事情節有趣,生活氣息濃厚,貼切親和,唱的都是民間煙火味道。

    評劇最為著名的曲目《楊三姐告狀》,講述了人間冷暖,唱出了公平正義,使聽眾折服和感受到了藝術的魅力。

  • 2 # 藝想天開2019

    南方人,沒接觸過評劇 特意百度了下評劇的藝術特點是:以唱工見長,吐字清楚,唱詞淺顯易懂,演唱明白如訴,表演生活氣息濃厚,有親切的民間味道。它的形式活潑、自由,最善於表現當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鄉村都有大量觀眾。

    每個人喜好不同,喜歡聽郭老師 於大爺的相聲!

  • 3 # 微瘋百禾

    評劇的創始人是成兆才老先生。最初的評劇有挺繁雜的曲調,俗稱‘蹦蹦戲’、‘蓮花落’,等等。直到六十年代,還有人把看評劇稱呼為‘看落子’。評劇的名稱據傳說還是李大釗老前輩給定的名,因為當初評劇曾經叫‘平劇’,引起了與‘平劇’的爭議,(當初京劇稱‘平劇’)李大釗出面,拿出了一個萬全之策,把平劇的‘平’字加了一個言字旁,變成了‘評劇’,意思是評古論今,說唱藝術,平息了當初的爭議。

    評劇確實是吸取眾家所長,河北梆子、京劇,越劇、都是她曲調寶庫,老藝術家們豐富了評劇腔調,自成一派,在華北、東北地區廣泛流傳。先後拍出了電影《劉巧兒》《秦香蓮》《花為媒》等等劇目,解放初期東北推出來《小女婿》,有效的配合了新中國婚姻法的宣傳。

    評劇造就了白玉霜、小白玉霜、新鳳霞、韓少雲、筱俊亭、華淑蘭、魏榮元、馬泰、等等藝術家。

    評劇的特點,她不像京劇、河北梆子那樣高亢,評劇較為‘平’和,唱腔也是按敘事的腔調唱出唱詞,以二六板式為主要節奏,伴奏是以‘板胡’為主弦,配樂器有二胡、中胡、低音胡、大提琴、揚琴、三絃、琵琶等等。六十年代開始,評劇舞臺非常活躍,“奪印”、“江姐”等等劇目充斥在各地舞臺和各種廣播之中。評劇的名字廣泛傳播於全國。

    評劇的藝術特點是:以唱功見長,吐字清楚,唱詞淺顯易懂,演唱明白如訴,表演生活氣息濃厚,有親切的民間味道。著名的評劇藝術家有白玉霜、新鳳霞等。《小女婿》、《劉巧兒》、《小二黑結婚》等是評劇曲目中的優秀代表。其特點是、清新、明快、深情、優美,而這種優美不是單純的自然美,而是自然美與,而是自然美與藝術美的完美結合。

  • 4 # 藝術旅程

      評劇是民間藝術,“民間戲曲是人民創作的綜合藝術,是最具中國特點的戲劇藝術。它綜合了詩歌、音樂、舞蹈、曲藝(說唱藝術)、美術、雜技、武術以及各種表演動作和表情的多種藝術技巧,經過一兩千年的歷史發展,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至今共有三百多個劇種”。在這三百多個劇種中,京、評、越、豫、黃梅位列前五。其中評劇是僅此於京劇的第二大劇種。作為地方戲的一種,評劇產生於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時期的冀東大地,滲透著當地的風土人情,生活趣味和審美方式,體現著當地人民的淳樸、豪爽。早在19世紀末,河北唐山一帶的貧苦農民農閒時以唱蓮花落謀生,並逐漸形成了一批專業的蓮花落藝人。蓮花落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說唱藝術形式,由此也成為了評劇誕生的基礎和母體。之後,關東蹦蹦戲進入關內,河北的蓮花落藝人迅速的吸收了這種藝術,創作並演繹了《王二姐思夫》《丁香割肉》等一批優秀的劇目,這些藝人隨後又從農村演出轉向大城市。1901年,冀東蓮花落班社首次進入了北方最大的商業城市――天津,但是沒有得到統治上層的認可,他們之後在城市“邊緣”演出,之後他們又幾次入津,得到了下層民眾的熱烈追捧,就這樣作為下里巴人的蓮花落打開了天津的大門。不僅如此,蓮花落藝人常常入東北演出,《楊三姐告狀》、《黑貓告狀》等一批膾炙人口的劇目也相繼誕生。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蓮花落藝人大量湧向南方,在上海、杭州、南京、重慶、成都等地演出,並首次被媒體冠以“評劇”名稱。總的來講,學界一般將評劇的產生分為四個階段,即對口蓮花落階段、“拆出”階段(對口蓮花落因受東北二人轉影響,特別是接受了它的“拉場戲”這一表演形式,將“對口”的唱、白拆開,將故事分成場次,並改原來第三人稱的敘述為第一人稱的表演,稱為“拆出”。)、唐山落子(即平腔梆子戲)階段、奉天落子階段、評劇階段。1909年,蓮花落班社“慶春班”在唐山永盛茶園首演成功,被評劇界專家確認為評劇正式誕生的標誌。

      評劇融入多種要素於一身,集百家之長,故而也改編了許多原有藝術形式的劇本並創造出許多膾炙人口的新作。據統計,僅在“拆出”時期,鄉土文人就創作了《打狗勸夫》、《小姑賢》、《斬竇娥》、《思夫》、《回杯記》、《黃愛玉上墳》、《劉金定觀星》、《丁香割肉》、《劉公案》、《馬寡婦開店》、《小借年》、《秦雪梅弔孝》、《朱買臣休妻》等劇目71種,可見評劇的創作繁榮。

      1919年評劇創始人成兆才率領警世戲社在哈爾濱演出時,灤南縣甸子村的李興洲在哈爾濱經商時,到劇社看望自己朋友時向成兆才講述了楊三娥為其二姐告狀申冤的事,這件事引起了成兆才的興趣,他深入瞭解,並參考了灤縣於池水先生的鼓詞《楊三姐告狀》,用了幾天的時間創作出了劇本――《槍斃高佔英》,一時洛陽紙貴,獲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之後經過多次進一步的改編,更名為《楊三姐告狀》。作為評劇的高潮劇目《楊三姐告狀》廣泛被人們喜愛,久演不衰,不僅是家喻戶曉,而且成為評劇史上的經典。“《楊三姐告狀》的成功是評劇的成功,標誌著評劇作為一個獨立地方劇種的成功。”

      二、評劇的藝術魅力

      評劇的魅力在於根植於民間的熱土,它擁有冀東這片遼闊的土地,因而展現出與其民風相匹配的淳樸與豪爽。百年的發展彰顯了它獨具的藝術魅力。

      評劇的魅力之一表現在其內容上的諷刺性。例如劇作《小姑賢》,講述的是寡婦姚氏有一雙兒女,女兒英英生來聰明伶俐,兒子繼孟十分孝順。繼孟娶妻後夫婦感情很好,而帶有封建思想的姚氏對此很不歡喜。姚氏視自己的女兒就像掌上明珠,對媳婦卻視為眼中釘,常常無事生非地打罵媳婦。同樣是媳婦做的飯,如果說是媳婦做的,婆婆挑剔地說她做的飯缺鹽少醬不對胃口,並故意為難媳婦,要媳婦馬上做出八十六樣飯來給她挑選。媳婦實在沒有辦法做出,姚氏藉口說媳婦有意與她作對,拿起鞭子就打。這時,英英進屋時恰巧碰見,趕忙勸阻並答應替母親另做一碗麵來。英英見嫂子做的飯不錯,就把嫂子做的那碗麵端出房轉了一圈,又重新端了進來。姚氏以為真是女兒做的,一面吃,一面不住地誇獎。生活中還有很多事,姚氏把錯歸結到媳婦身上,誣陷媳婦教壞了自己的女兒要打死媳婦。前半場主要展現了婆婆、媳婦、小姑三者之間的關係,可以說這種關係在傳統的中國家庭中是最為尋常,婆婆疼女兒、偏心女兒也是傳統的華人的心理常態,作品透過誇張的手法,將一個“婆婆”當家的社會展現的淋漓盡致。值得注意的是,小姑在劇中是善的角色,看到母親對自己偏心,對嫂子百般刁難,她也自覺的站到了嫂子一方,而不是得勢逞強。在後半場中,英英急中生智,讓哥哥關起門來假裝狠狠的打嫂子(其實是打在厚厚的板凳上),並稱將自己的不孝的妻子打死。婆婆在門口偷聽時,起初很高興,認為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但是一聽到將媳婦打死時也開始害怕起來,推開門直接罵繼孟這麼狠心,罵他不孝,英英也在旁邊嚇唬姚氏要吃人命官司,這使得姚氏開始悔恨起自己的行為。最後英英看到母親有悔過之心便說出真相,扶起嫂子,並要求母親不要再像以前那樣對待嫂子。到這裡,這樣一個家常裡短的劇目可以畫上一個句號,但作家們更追求完美,寫出了英英的一出哭戲,她對母親說自己親眼目睹了當媳婦被欺負的命運,以後出嫁也會像嫂子一樣的下場,這樣的換位使姚氏也徹底的悔悟,終究家庭和睦。這幕劇滲透出鄉土文人的智慧,反映了百姓的生活,也贏得了群眾的好評。從整部作品看,極富幽默性和諷刺性,尤其是對姚氏對媳婦的言行態度、對英英的態度上的反差,諷刺了封建的保守思想,也間接的呼籲婦女解放和獨立。

      評劇的魅力之二在於其大眾的審美趣味,它不同於京劇居廟堂之高,也不像其他民間小戲處江湖之遠,從評劇的創作群體,到文字及其受眾,評劇一直都將自己定位在服務大眾上,注重反映大眾的現實生活,也創造出一幕幕經典的作品,如《小女婿》《劉巧兒》《楊三姐告狀》等。《楊三姐告狀》是評劇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作品主要講述了楊三娥為姐姐報仇洗冤的故事。民國七年,灤縣土豪高貴章之子高佔英,娶僱農之女楊二姐為妻。高流氓成性,與其大嫂裴氏、五嫂金玉通姦,楊二姐好言勸夫改邪歸正,高非但不聽,反起歹意,夥同裴氏、金玉及其族叔高貴和(高柺子)將二姐害死。楊三姐隨母到高家弔孝,發現疑跡,要求辨明二姐死因。高家百般阻撓,掩蓋事實真相。楊三姐憤而赴縣衙告狀,縣官受賄,貪贓枉法,判高家賠款了結。楊三姐不服,又赴天津高等檢查廳上告。新任廳長為沽名釣譽,立即準訴,經開棺驗屍,查明真相,將兇手法辦處決。楊三姐告狀獲勝,楊二姐之冤得平。這出於歷史上的真實事件,但是成兆才將其較大的改編。例如高貴和其人,原名高坐慶,按照族輩,他應該叫高佔英爺爺,但是他岳母與高佔英母親是一奶同胞,高坐慶家貧苦無依,高貴章家多有周濟,因此高、楊兩家打官司時,高坐慶出於情面為高家作了偽證。劇中的高貴和一個喜劇人物,形象舉止都給人們帶來深刻的印象,為本身十分嚴肅的官司劇添加了幾分笑料,但是這樣的襯托絲毫沒有影響《楊》的演出效果,內容跌宕起伏,激盪人們的感情。此劇迎合了大眾的審美訴求主要表現在其一,道德標準。懲惡揚善是老百姓心中的理想,人們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箴言,所以當人們看到楊三姐不顧自己的年齡、性別、家庭乃至生命為姐姐報仇洗冤的時候,他們看到了人類應該有的善良、勇敢、智慧以至那份姊妹同胞的至深親情,這就是傳統的影響華人們內心深刻的道德良知。其二,情感標準。人們多喜歡大團圓的結局,楊三姐得到了這樣一個結局但是不能算作圓滿,因為即使懲治了高佔英也仍然換不回姐姐的生命,但是欣賞此劇的人們到此時已經展現出自己的滿意,所以人們往往關心事態的發展,但更關注事情的結果。又如古裝劇《乾坤帶》秦懷王之子唐王外甥秦英在金水橋打死了當朝太師詹洪,詹洪女兒西宮娘娘將秦英狀告到唐王那裡,按照唐朝律法,應該講秦英斬首,為保秦門有後,銀屏公主求父王赦免秦英,唐王不允,銀屏公主搬來母后,經過幾番爭執,唐王也念其秦門世代忠良,赦免秦英死罪,命他代罪證付西涼,立功贖罪,臨行之前贈與乾坤帶,勵其兩軍陣前奮勇殺敵。這也正吻合了華人民“情大於法”的情感標準。三、欣賞標準。張弛有度是評劇的一大特色,《楊》劇主線是楊三姐告狀洗冤,但是中間有有許多場次不多但十分重要的人物,例如縣長,作為一縣之長原應是知識分子的形象,但作者顯然將其刻畫成了一個十足的丑角,收受賄賂、替楊三娥畫押等,顛覆了一縣之長的威嚴形象。費氏是高貴和妻子,本無多少筆墨,但也把她刻畫成一個神經兮兮的跳大神的婦女形象。

      《小二黑結婚》、《劉巧兒》、《小女婿》是評劇劇作者適應大眾審美趣味而從鄉村挖出的新資源。它們都以明麗的鄉村的田園風光為背景,用民歌的抒情曲調描繪了鄉村前現代的婦女的婚姻事件,最後也在男女的戀愛和婚姻關係上取得了大團圓的結局。在題材上,即使三者被稱為是現代劇,但總體也是才子佳人的結構模式,只是曾經的豪門貴族或書香門第代之以普通的農家小院;小姐相公也被朗健活潑的鄉村青年男女取代。這符合符號學中的組合分析,按照俄國民俗學家弗拉基米爾・普羅普的觀點,民間故事在結構上屬於同一種類型,但是故事的功能與範圍具體有誰來實現,如何實現是多種多樣、五花八門的,他們構成了故事的可變因子。

      評劇的魅力之三在於它獨特的語言。評劇的語言淺顯易懂、生動活潑,這得益於其特定的地域,身處冀東平原,與京津盡在咫尺,在方言和語法規範上都接近普通話,並且內容的生活化也直接決定了評劇在語言上排除假大空、繁縟拗口的可能。即使在有時候評劇的語言很大程度上已經被普通話代替,但在表現舊的農村生活中的淳樸農民卻仍然以唐山話表達,這也是語言的魅力,其一在於其方言詞的運用,唐山方言主要以普通話為基礎,在語音、語調、節奏以及語法規範上擁有自己的獨有的特點。唐山的方言的上聲調多被平聲代替。《楊三姐告狀中》楊母是劇種的典型的普通老一輩農民的代表,她全劇以純正的唐山話見長,她去看楊二姐的時候,楊三姐也要去,她便說:你幹啥去。普通話中為ni(214)gan(51)sha(35)qu(51),用她的語調則是ni(214)gan(51)sha(55)qie(51),去也改變了自己的讀音成為qie音。如把“就jiu(51)讀成zou(51)”等很多這樣的例子,加深了評劇的審美趣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米8壓排屏與原裝屏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