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梁甫長吟

    兩宋時期 宋朝的邊境出現了幾個強大的遊牧民族 如遼金蒙等國家 那麼兩宋聯金滅遼,聯蒙滅金的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如何

    先說聯金滅遼

    遼朝後期,契丹貴族日趨腐化。北院樞密使蕭奉先(嗣光兄)甚至已不知領兵。遼軍 遼朝 兩敗,天祚帝起用漢人張琳、吳庸等領兵東征。張琳等是庸碌的儒生,下令漢人富民,凡有 家業三百貫者出軍士一人,自備器甲,限二十日會齊。各家以平時槍刀充數,弓弩鐵甲,百 無一二。新募的漢軍與契丹 契丹軍雜編,分四路出擊。這樣一支由不知兵的文人統領的臨時拼湊 契丹 的雜牌軍,自然不堪銳氣正盛的金兵的一擊。張琳軍在淶流河大敗。數月間,金兵接連攻陷 州城,大肆殺掠,把兒童挑在槍尖上,作盤舞遊戲。遼朝丁壯被擄去選編充軍,金兵增至萬 人。一一一五年秋,遼天祚帝 遼天祚帝下詔親征,率契丹、漢軍號稱十餘萬,帶數月糧,命蕭奉先為 遼天祚帝 御營都統, 耶律章奴為副, 以精兵二萬為先鋒, 期以必滅女真。 十二月,天祚帝與女真兵遇, 接戰不久,遼軍敗潰,橫屍滿野。天祚帝一日夜逃奔五百里,退保長春。金兵乘勝侵佔遼陽 等五十四州。 耶律章奴見遼軍潰敗,謀廢天祚帝,另立燕王、南京留守耶律淳。章奴與同謀者二千 騎奔上京迎立,遣淳妃弟蕭敵裡去南京報淳。耶律淳斬敵裡,往見天祚帝。章奴事敗,投女 真,中途被捕獲腰斬。章奴叛時,蕭奉先因耶律淳長期統治漢地,恐軍中漢人與章奴通,下 令放還。軍士歡呼散去,或燒營逃走。天祚帝隨行兵士只剩下三、五百人。 一一一六年,渤海人高永昌據東京反,稱大渤海皇帝。佔據遼東五十餘州,只瀋州未 下。天祚帝命張琳往討。張琳招募遼東失業流民,得兵二萬,至瀋州。發兵攻東京城,與渤 海戰,互有勝負。高永昌向金兵求援,金兵大舉來侵,遼兵失於戒備,敗逃入瀋州城,金兵 入城,縱兵殺掠,張琳縋城逃走。天祚帝貶張琳為平州遼興軍節度使。 張琳敗後,天祚帝以耶律淳受貴族擁戴,命淳為都元帥抗金。耶律淳招募遼東饑民得 二萬餘,編成軍隊稱“怨軍”(怨恨女真),另募燕雲民兵數千,原屬董龐兒等的起義軍餘 部也被收編在內。耶律淳攻瀋州不下,還軍。金兵斬高永昌,據有其地。一一一七年,耶律 淳統領的“怨軍”有兩營起義反遼。耶律淳往討起義的“怨軍”,在徽州東與金兵遇,大潰 敗。金兵佔領新州。成、懿、壕、惠等州均降。金兵又攻耶律淳于顯州蒺黎山,遼兵又大敗。 天祚帝在中京聞燕王兵敗,金兵入新州,對左右說:“如果女真必來,我有日行三百五十里 的快馬,又與宋朝為兄弟,夏國為舅甥,都還可以去,也不失一生富貴!”遼朝 遼朝君臣已在作 遼朝 逃跑的打算,遼國必亡,已是沒有疑問了。金國節節獲勝,進據東京、黃龍,佔有遼東、長春兩路。遼在邊地州城多年儲備的糧 餉,也都為金人取得。一一一七年,阿骨打建號大聖皇帝,改元天輔,遣使與遼議和。金對 遼提出的條件,大體近似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時遼對宋的條件:遼冊金帝為大金大聖大明皇帝,稱兄, 澶淵之盟 歲輸銀絹二十五萬兩、匹,割遼東、長春兩路地。遼朝冊阿骨打為東懷國皇帝,不稱兄,其 餘一切照辦。阿骨打不允。一一二○年,阿骨打親攻遼上京,上京留守降。天祚帝去西京。 遼朝郡縣至此已失去半數。 遼朝 遼朝滅亡在即,貴族之間仍在相互誅殺。一一二一年,文妃與統兵副都監耶律餘睹(文 妃妹夫)、駙馬蕭昱,貴族耶律撻曷裡(文妃姐夫)等被誣指謀立皇子晉王。元紀兄、北院 樞密使蕭奉先派人告發,文妃賜死,蕭昱、耶律撻曷裡都被處死。晉王因沒有參預此事,免 罪。耶律餘睹在軍中叛變投金。 一一二二年,金兵攻陷遼中京, 進陷澤州。 天祚帝出居庸關, 至鴛鴦泊(遼捺缽)。餘睹引金兵來攻。蕭奉先向天祚帝獻策說:餘睹此來不過為了晉王。 殺了晉王,餘睹自回。晉王敖魯斡由此無罪而被處死,滿朝貴族更加解體。餘睹引金兵直逼 天祚帝行帳,天祚帝率衛兵五千逃往雲中。三月,金兵進陷雲中,天祚帝逃入夾山。蕭奉先 父子逃跑,被兵士截回處死。 天祚帝進山,訊息不通。耶律淳奉命守燕京。漢人宰相李處溫與遼皇耶律大石、奚王 回離保等在燕京擁立耶律淳,號天錫皇帝,改元建福。“怨軍”改號常勝軍。又降封天祚帝為湘陰王。從此燕、雲、平等州及遼西路、上京路、中京路地都為耶律淳所控制,世稱“北 遼”。天祚帝在夾山,勢力範圍只限於遼朝 遼朝西北和西南路邊地的諸遊牧族。耶律淳以回離保 遼朝 知北院樞密使事,軍事委付耶律大石。遣使報宋,免歲幣、結好,宋不許。又遣使奉表於金, 乞力附庸。事未決,即病死。耶律淳稱帝僅三個月,遺命李處溫等迎立天祚帝次子秦王定為 帝,淳妻蕭德妃為皇太后,主軍國事。李處溫等與宋鑰童貫聯絡,策劃挾持德妃投降宋朝。 德妃處死李處溫等,遣使奉表宋朝求援。金兵至奉聖州,德妃又向金上表,求立秦王定,金 不許。金兵入居庸關,攻陷燕京,德妃出佔北口,至天德軍見天祚帝,天祚帝殺德妃。 一一二三年四月,金兵圍攻青家寨、天祚帝子秦王定、許王寧等都被金兵俘擄。梁王 雅裡由硬寨太保特母哥護衛逃跑,往見天祚帝。五月,軍將耶律敵烈與特母哥等又擁梁王雅 裡北逃,至沙嶺,雅裡稱帝,改年號神歷,十月間,雅裡病死。 金兵在居庸關擒獲耶律大石 至此遼國滅亡 宋朝的一個強大敵人滅亡了 但是另一個敵人又出現了

    聯蒙滅金

    嘉定四年(1211年),餘嶸奉命出使金國。此時恰逢蒙古攻金,他碰到了從前線逃回的金國潰軍,便想去前線檢視交戰情況並趁機與蒙古取得聯絡,但可惜的是,他的意圖被金人察覺,最終無功而返。回國之後,餘嶸向宋寧宗上奏:“今韃靼堅銳,即女真崛起之初,而金人沮喪銷耍,有舊遼滅亡之勢”,並建議乘此時“深詔大臣,講求所以備邊自治者”以應對時局變化。  嘉定七年(1214年)真德秀出使金國後指出金國的滅亡之兆“大抵可見”,然而“習安者易制,崛起者難馴”,蒙古才是未來的心頭大患,因此當務之急仍是“內固邊防,外精間諜”,密切注意局勢的發展。  就在同一年,金國南遷後,權工部侍郎徐應龍也不無擔憂地說:“金人窮而南奔,將溢位而蹈吾之境。金亡,更生新敵,尤為可慮。”  也就是說,早在“聯蒙滅金”二十年之前就已經有人意識到蒙古的危害,雖然宋廷上下苟安不思進取,但在對蒙古的態度上還是很謹慎的,都能意識到這可能會是“宣和舊事”的重演。  此時,宋廷對蒙古總的來說還是比較冷漠的。嘉定六年(1213年)冬蒙軍攻擊濟南時曾向南宋派出使者請求南宋出兵,但使者到達濠州時被南宋邊防軍驅趕,後被金人所獲。金朝在與西夏友好關係破裂、蒙古大軍壓境的情況下,向蒙古派出使者,請求議和。但金宣宗在議和之後,卻又南逃汴京。成吉思汗認為金朝議和缺乏誠意,再次派兵南下,兵鋒直抵河南。在西夏騷擾、蒙古進攻的外部打擊下,金朝內部也不平靜,東北有耶律留哥叛變和蒲鮮萬奴建立的東夏國,東有紅襖軍的不斷進攻等,金朝已經面臨三面被困之勢,唯有南邊的宋朝還能保持互不侵犯。

    在蒙古與金朝和約撕毀之後,金朝的唯一出路是考慮鞏固原有與南宋關係,建立一種具有實質意義的軍事聯盟,以對抗共同的敵人蒙古。但金人對南宋不屑一顧,借南宋拒絕輸納歲幣之機,發動了對南宋的戰爭。最終將宋朝推向敵人一邊,造成四面受敵之勢。專擅朝政的術虎高琪認為,金朝遷都汴京後,金朝所能控制的地盤非常之小,於是主張南攻宋朝,其他一些大臣也有此意,“吾國兵較北誠不如,較南則制之有餘力” 。

    在這種朝議背景下,金宣宗以南宋不輸納歲幣為由,於興定元年(1217年)四月正式發動對南宋的戰爭。金宣宗攻宋,其目的有二,一是奪取南宋淮南之地,作為北方被蒙古攻取的土地的補償;二是河南一路難以應付包括戰爭費用在內的各種物資需求,金朝財政已經十分窘迫,他們希望透過對宋戰爭,掠取財物,解決財政危機。

    戰爭的形勢並不如金人估計的那麼樂觀。最初,金人雖然佔領了南宋淮南的一些州縣,但很快被宋人收復,隨後,宋金邊境陷入長期的拉鋸戰中。金兵在攻宋戰爭中沒有佔到便宜,試圖奪取淮南以為緩衝之地的計劃落空了。對此,金朝內部也有人洞察到了,”國家之慮,不在於未得淮南之前,而在既得淮南之後“ 認為金人奪取淮南以後,宋人必會拼死相爭,金人將陷入無休止的宋金戰爭之中,若是不能奪取淮南之地,害處將會更大。因此極力反對攻打南宋。

    但這樣的聲音在金朝朝廷之上畢竟微弱,戰爭如期進行。金朝不但沒有奪取淮南之地,倒是喪失了許多有生力量,金宣宗發動攻宋戰爭後,曾多次失敗,金人喪失兵馬難以統計,“士馬折耗,十不一存” 。付出如此巨大的兵馬損失,卻並未能奪取淮南之地,也沒能迫使南宋朝廷重新交納歲幣,反而損耗了淮北原有物資,增加了戰爭負擔,使金朝在對蒙戰爭中更加處於下風。

    在金國發動對宋戰爭之後,宋廷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再次與蒙古展開交往,以期減少自己承受的軍事壓力。嘉定十一年(1218年),蒙古再次遣使與南宋接觸,宋寧宗亦表達了與蒙古進一步接觸的意願。  嘉定十三年(1220年),淮東制置使賈涉奉朝廷命令遣趙珙出使蒙古,並受到木華黎的熱情款待。同年,宋廷還派遣苟夢玉出使,並見到了成吉思汗。嘉定十六年(1223年),苟夢玉再次被派遣出使。可以說,這一階段宋蒙之間的聯絡比較頻繁,兩國關係不斷升溫。雖然有什麼外交成果我們不得而知,但兩人帶回了大量關於蒙古的資訊,對宋廷的戰略決策提供了很好的參考。  但嘉定十七年(1224年)新即位的金哀宗完顏守緒下令停止對宋戰爭後,蒙古對於南宋而言已經失去了制約金國的實際價值,宋蒙關係迅速降溫。恰逢此時金哀宗有意與南宋聯防武休,以防備蒙古繞道攻擊金國後方,無奈金國當權大臣認為此事有失顏面而力加阻撓,而南宋方面也不甚熱心,最後此事未能成行。  不過事情很快出現了轉機。寶元三年(1227年),蒙軍悍然進攻南宋川陝戰區,由於四川制置使鄭損擅自做出了棄守關外五州(階州、成州、鳳州、西和州、天水軍)的錯誤決定,致使自吳玠時代以來南宋經營百餘年的“三關五州”防禦體系徹底瓦解。這就是著名的“丁亥之變”。  此後,南宋對蒙古愈加冷落,朝內再無和蒙之議,甚至還與金國開展了一定程度的合作。其中,湖南轉運使趙汝譡與之前被俘的黃摑阿魯答在潭州商議聯合抗蒙之策,兩淮戰區的趙範、趙葵亦與金國將領完顏合達、移剌蒲阿約定共同防禦蒙古。  由於沒有宋的支援,蒙古對金作戰依然沒有取得進展,陷入了“入關不能,渡河不可”的尷尬境地,無計可施的蒙古人只好另想他法。寶元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的時候曾經留下遺言:“若假道於宋,宋金世仇,必能許我。”  但成吉思汗的想法過於簡單了,南宋方面早就識破了蒙古的企圖。所以,紹定三年(1230年)蒙古派遣李邦瑞使宋的時候,宋廷直接選擇了拒絕其入境。由此可見,南宋的外交還是很務實的,與蒙古交往也不過是互相利用的權宜之計,其最終目的還是為自己的利益服務。   對南宋而言,此時的金國已經沒有作為屏障的價值了。就在這時,聯蒙滅金開始成為主流觀點。按照《宋史·理宗紀》以及《宋季三朝政要》的記載,紹定五年(1232年)十一月蒙軍再次進攻金國的時候,南宋也出兵相助一起圍攻開封,但具體情況語焉不詳。最後開封城破,金哀宗被迫逃往蔡州。  但氣息奄奄的金國並沒有放棄。之前完顏仲德提出過“進取興元,經略巴蜀”的建議,只是當時金哀宗被蒙軍一路追殺無暇顧及。待逃到蔡州後,金哀宗便有意實施此計劃,並以蠟丸密令粘哥完展“集大軍與上會與饒鳳關,出宋不意取興元”。另外,從三峰山逃脫的武仙亦收攏潰軍十萬人,意圖西進以迎金帝入川。  但此時南宋不會再給金國任何機會了。朝廷得到邊報之後,孟珙奉命主動出擊,先迫降了鄧州、申州,後又大敗武仙於馬鐙山,“降其眾七萬”,八月十三日攻克唐州,徹底切斷了金哀宗西逃之路。  眼見形勢不妙,金哀宗又派遣阿虎帶以“唇亡齒寒”的道理說服南宋不出兵,可惜為時已晚,此時的金國已經不具備作為“唇”的實力了。不過,史彌遠也很猶豫是否要跟金國“連和”,以致廷議未決。

    於是,史彌遠之侄、京湖制置使史嵩之問計於孟珙,孟珙說了如下一番話:“倘國家事力有餘,則兵糧可勿與。其次當權以濟事。不然,金滅,(蒙古)無厭,將及我矣。”這也就是說,南宋尚不具備坐觀成敗的實力,不如趁機“和蒙”,儘量拖延必將到來的宋蒙大決戰,使南宋獲得足夠的準備時間。另外,這樣也可以趁機搶得一些地盤以增加戰略縱深,並向蒙古人展示自己的實力,使之不敢輕視自己。而且,無論南宋出不出兵,金國都滅亡在即,因此此次出兵的重點不是滅金而是“和蒙”,這是當時歷史條件下南宋唯一正確的選擇。

    孟珙這番話打動了史嵩之。之後,史嵩之又說服史彌遠做出聯蒙滅金的決定。紹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嵩之最終下達了出兵的命令,孟珙、江海率忠義軍2萬運糧30萬石北上,抵達蔡州城下與蒙軍會師。

    南宋出兵助糧,固然有“執仇恥”的目的,但最根本的目的,在於“和蒙”,這是符合南宋利益的正確之舉,是南宋唯一正確的抉擇。

    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宋蒙聯軍攻破了金國最後的據點蔡州城,金哀宗完顏守緒匆忙傳位後自縊身亡,金末帝完顏承麟亦在亂軍中被殺死,金國滅亡。由於宋軍表現突出,最後分得了大部分戰利品,其中就包括完顏守緒的屍體。

    金國滅亡以後 宋蒙之間再也沒有遮掩的餘地 最終宋朝被元所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虎在什麼地方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