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萬能的大熊
-
2 # 賈敬華
對於擅長營銷的小米來說,遞交了招股書後,小米經營利潤出現截然不同的口徑,這不應該。更讓人不解的是,一個說小米2017年經營利潤122.15億元,一個說小米2017虧損439億元。到底哪個版本正確呢?
參照小米招股書的其他內容會發現,小米2017年虧損439億元更靠譜一些。招股書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截至2017年12月31日,小米集團有淨負債人民幣1,272億元及累積虧損人民幣1,290億元。從這一角度來看,小米2017年虧損439億元是正確的。
疑問來了,為何有的媒體稱小米2017年經營利潤為122.15億元呢?這個說法也沒錯,只是一個演算法的問題。小米之所以會累計虧損1290億元,是因為把一些投資人套現的金額計算在經營利潤中了。簡單的來說,小米優先股最初是1塊錢,多輪融資後,小米估值也發生了變化,最佳化股的價值也會有變化,假設當前優先股的價格是15塊錢。那麼,一旦投資人把最佳化股兌現,小米財務報表上呈現的就是一個優先股虧損14元。
也就是說,小米2017年經營利潤122.15億元的說法也沒有錯,小米2017年虧損439億元的說法也有道理。不同的媒體,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這隻能說成小米在藉機營銷。查閱一些報道可以發現,在很多媒體報道中,都會出現兩則核心資訊:一是小米2017年營收1146億元;另一則核心資訊是小米2017年利潤122.15億元。
由於招股書的一些財務資料,會牽涉到通用會計規則的複雜演算法,普通老百姓根本搞不明白。再加上一些媒體人並不專業,沒有全面通讀小米招股書的內容,這才有了小米經營利潤截然不同的口徑。不過,對於小米而言,不嚴謹的報道,一定程度會影響小米的上市和估值。
-
3 # 西格瑪的化學
小米的財務報表讓媒體凌亂了,搞不清楚到底什麼狀況。
小米這個利潤表,要做簡單處理,剔除非持續經營收入。
小米主營業務實際稅前利潤,是55.55億,稅後利潤大約是42億,投資收益不算。媒體寫文章的人也搞不清是哪個利潤。實際稅前利潤是毛利減去銷售費用減去行政費用減去研發支出減去財務費用。這個就是稅前費用,其它不要看。再設定整體稅率23%,那麼小米實際主營業務利潤是42.78億。
2017年小米的研發費用有31.51億,投入也不小,而華為的研發費用是897億,親們,可以看出小米和華為的差距了吧。當然華為的研發不全是投到手機上。
-
4 # 事了了
這個問題,無意去用專業的財務知識回答,因為這個問題和前幾天京東劉強東說的,京東不做假賬,但會進行財務處理一樣。這個區別就在有沒有計算投資人的收益,或者說投資的收益 有沒有進行分配。
如果分配,那就是虧損,如果只看經營結果 ,就是賺錢。但這個事,從被提出來,到引起大家的關注,有幾個點讓我們長了見識 。第一、小 米營銷能力。上個市 ,也要營銷一下。透過這個事,小米可以告訴我們,他的手機真的不賺錢。後面漲價就有依據。第二,投資人套現,對企業影響有多大。等小米上市 後,我們看看小米定價吧。
我們為您提供專業的網際網路服務,幫助您利用網際網路高效獲得客戶。
-
5 # GRIDMAN
真實資料是盈利53.6億。下面給出詳細的演算法:
我們將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經調整(虧損)/利潤定義為期內虧損或利潤。這是小米公司自己的定義,按此定義,2017年淨利潤為53.6億元。
附註給出了演算法,經加回以下各項調整:
1、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
2、以股份為基礎的薪酬
3、投資公允價值增益淨值
4、收購導致的無形資產攤銷而調整的年度虧損或利潤。
資料如圖:
也就是-438.89億=53.6億+(-540.7億)+(-9.09億)+57.3億+(-0.02億)
淨利潤虧損438.89億就是這麼來的。主要就是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增長的影響。
根據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增長應定為對股東的負債。
那麼這個優先股是怎麼來的呢?
小米也經過幾輪融資,早期融資,小米發行了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這部分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下被計為對股東的負債。既然是早期的優先股,現在早已經增值了,所以小米被計了540.7億的虧損。其實這部分越高越好,越高說明成長越高。
-
6 # 一劍西來舞榭歌臺
作為國際會計師持證人,我儘量用簡要的語言來解釋一下。
引用招股說明書中的原話,這主要是來自“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虧損”。
解釋一下優先股。我們經常說買賣A股股票,今天賺了明天賠了,這個指的是普通股。實際上普通股之外,還有優先股;即便是上市公司,優先股一般也不能自由交易的。優先股股東與普通股股東享有利潤分配的平等權利,且享有公司破產清算時優先於普通股股東獲得補償的權利;相應的,優先股股東就沒有投票權。簡單的說,優先受償,有利益,無權力。
現在一隻獨角獸成長起來,一般都是經過數輪融資,A、B、C、D輪等等的,這些投資人進來時可以以優先股股東的身份進入,因為沒有投票權,所以對創始人管理公司的權力是沒有威脅的,只等著分紅就行。
但是優先股股東與公司會有約定,那就是公司IPO時,要以約定的比例把優先股轉為普通股,這裡兩層意思,一是IPO以後成為公眾公司,優先股股東可能就有分享公司權力的要求了;第二點最重要的是,優先股不能自由交易,轉換成普通股以後就可以隨時套現走人了!大家那麼早就把錢給你,不就是圖個一本萬利套現麼。
再說一下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是怎麼回事。優先股股東進來的越早,隨著公司估值上升,他投入的股份價值增值越大,或者叫做溢價。對於股東來說這是一部分“浮盈”,對於公司來說就是一部分“浮虧”。按照國際財務會計報告準則,這部分浮虧需要在報表上確認。這就是虧損439億的原因;這個數字其實就是所有優先股股東先後獲得的總盈利,很驚人是不是?這個數字越高,代表著投資人對小米、對雷軍團隊越滿意。
特別要說明白,在IPO以後,由於優先股轉化為普通股,這部分虧損自然就消失了。
所以這部分虧損與經營虧損是兩個概念,可以說只是個數字而已。如果按照非財務會計報告準則來編制報表,小米的盈利就是122億,這才是真正的經營成果,差不多是10%左右,盈利水平算不錯的。
回答完畢。
-
7 # 艾米的投資圈
小米的招股說明書確實是把非專業投資人士給搞糊塗了,一年的財報居然出了大幅度虧損和大規模盈利兩種結果,有點兒匪夷所思。
其實,小米在招股說明書書裡有說明這是由於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引起的公允價值變動造成的。這一表述對不瞭解優先股概念的人來說是搞不明白的。
這裡涉及三個概念:優先股,可轉換優先股,可贖回優先股。
優先股是享有優先權的股票。優先股的股東對公司資產、利潤分配等享有優先權,其風險較小。但是優先股股東對公司事務無表決權。優先股股東沒有選舉及被選舉權,一般來說對公司的經營沒有參與權,優先股股東不能退股,只能透過優先股的贖回條款被公司贖回,但是能穩定分紅的股份。
可轉換優先股( convertible preferred stock)是指賦予持有人把優先股以特定比例轉換為普通股的選擇權。
可贖回優先股亦稱“可回購優先股”,“不可贖回優先股” 的對稱。公司可按約定條件在股票發行一段時間後以一定價格購回的優先股。
明白了這個定義,我們就知道小米會計表上的大額虧損是怎麼回事兒了。簡單說,就是小米先前引入的戰略投資,有一部分人對小米的未來吃不準,不願作做普通股東,而是選擇了做優先股東,鎖定風險,保證收益。好處是風險降低,壞處是收益也降低了。
但是,小米發展太好了,公司市值增長的太快,股價遠遠超過了約定的轉股價格。這部分優先股東按約定條件轉為普通股東,就獲得了差價的收益部分。對小米來說,這筆融資虧大了,相當於按約定轉換條件不得不賤賣自家股份,所以記為虧損。
當然,這是上市之前的演算法,是吧小米和優先股東作為兩個主體來計算盈虧。在他們是兩家人的時候,他們是要算彼此的盈虧的。
上市後,優先股股東按約定轉為普通股東,他們就成一家了,新的財務報表上就不體現他們兩家之間的盈虧,這筆虧損自然就不存在了。
對於小米上市後新加入的股東來說,這筆記賬是人家老股東之間的事兒,跟自己沒什麼關係。所以,對想購買小米股票的人來說,2017年盈利122億這個數字是跟自己有關係的,這個數字是小米業務實際產生的利潤,跟優先股股東轉不轉股沒有關係。
今天小米釋出了在香港上市的招股書,披露了很多小米自身的業務資料,不過在公開的新聞中,我們看到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口徑。一個說小米經營利潤122.15億元,一個說小米2017虧損439億元,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回覆列表
在招股書中,小米表示,“在營業紀錄期,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小米集團分別產生虧損人民幣76億元、利潤人民幣4.916億元及虧損人民幣439億元。經扣除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以股份為基礎的薪酬;投資公允價值的增益;及收購導致的無形資產攤銷,我們於2015年的經調整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虧損為人民幣303.9百萬元(3.03億),於2016年及2017年的經調整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利潤分別為人民幣1,895.7百萬元(18.95億)及人民幣5361.9百萬元(53.61億)。招股書中表明,截至2017年12月31日,小米集團有淨負債人民幣1,272億元及累積虧損人民幣1,290億元,主要也是由於我們就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產生大額公允價值虧損。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於合併資產負債表指定為負債,而公允價值增加於合併損益表確認為公允價值虧損。”
這裡其實牽涉到一個問題,就是公允價值損益的問題。這裡的主要問題就是之前小米融資出讓的優先股,隨著小米公司的不斷增值,優先股也不斷增值,而這些增值的部分,在財務裡面就記為了虧損。比如說,一開始優先股是1塊,現在公允價值為10塊,持股人要求兌換,那公司就有9塊錢的損失計入到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但這只是一個記賬規則,等到上市之後,這些優先股權就會變成股份,這個虧損也就沒有了。
小米在過去經歷了A輪4100萬美元,B輪9000萬美元,C輪2.16億美元(D輪未知)和E輪11億美元的融資,其中最後一輪的估值是450億美元。目前小米期望上市的估值在1000億美金左右,之前融資的這些優先股增值部分佔到了全部虧損的多少,也不太好算。這裡還包括了分給員工的部分股權。
小米在達到全國第一的2015年銷售額是668億元,而2016年就只有684億元,基本沒有增長,而到了2017年則為1146億元,實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這也是為什麼小米著急在今年上市的核心原因,因為這種增長能否持續,還是存疑的。小米自己在招股書裡也坦承,“我們無法保證我們日後能賺取利潤。此外,我們預計日後成本及開支金額會增加,原因是(i)業務、使用者群及分銷網路持續擴張;(ii)持續投資技術基礎設施及網路;(iii)我們持續擴大使用者群使得銷售及推廣開支增加;及(iv)推出其他新產品及服務可能產生前期成本,改變現有收入及成本結構,押後我們實現盈利的時間。倘我們不能維持或提高經營利潤率,日後可能持續虧損。”
而看國內手機的銷售情況,其實我們可以看出,2017年小米手機的銷量在五千萬臺左右,較2016年的5124萬臺相差無幾。可以說在國內市場份額上,小米手機的銷量並無太大變化,而且這還是在樂視手機退出市場,魅族銷量下滑的基礎上,才保持住的銷量,這兩家公司的客戶也和小米使用者是高度重合的。所以2017年小米銷量主要增長來自於海外市場,尤其是印度市場的銷量,目前小米在印度市場已經佔到了近30%的份額,估計銷量也有三千萬臺。不過印度市場雖然很大問題也很多,一方面就是銷售的主力都是幾百塊的廉價手機,另一方面就是當地的網際網路服務和付費意識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市場環境也比較複雜,甚至政策也很不穩定。
從2018年Q1賽諾的銷量資料來看,小米國內的銷量依舊沒有起色,甚至低於榮耀近200萬臺。如果把榮耀和華為合併,則小米依舊名列國內第五,如果分拆,則要到第六名。而從銷售收入上來看,差距就更大,因為小米平均售價更低,所以銷售額比榮耀還要少50億,不足華為和oppo、vivo的一半,如果算上蘋果,銷售額只佔前十品牌的6%左右。
(蘋果財報資料)
其實小米公司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中間路線,在市盈率方面,是用網際網路公司的標準算的,1000億美金估值就要有100倍以上的市盈率,比目前港股扛把子騰訊的43倍還要高出近150%,考慮到騰訊之前市盈率在60倍左右,姑且平均為50倍。而在收入方面,則是靠硬體銷售為支撐的,儘管蘋果也有大量的軟體服務收入,一個季度就有近百億美金,但市盈率則一直在20左右,主要也是因為主要的硬體銷售收入增長存在比較明顯的天花板。所以小米的潛力從網際網路服務角度來看,比騰訊還要強一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