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說好每一句話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歐美人表達愛情,直接直白直率,愛一個人就大聲說“我愛你”。

    自古以來,華人表達愛情,則比較含蓄、隱晦而深沉。

    如,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詩中沒有一個愛字,但句句都是情話,句句讓人無比心動,把愛一個人表現得婉約悠長。此千古佳句系唐朝詩人元稹所作。

    元稹,字微之,別字威明,河南洛陽人。生於唐大曆十四年,八歲喪父,十五歲以明兩經擢第。二十一歲初仕河中府,二十五歲登書判出類拔萃,授秘書省校書郎。二十八歲授左拾遺。後遷監察御史。後出任同州刺史,入為尚書右丞。太和四年,出任武昌軍節度使。太和五年去世,追贈尚書右僕射。

    元稹與白居易同科及第,結為終生詩友,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形成“元和體”,其詩詞成就巨大,言淺意哀,扣人心扉,動人肺腑。

    元稹才華橫溢,玉樹臨風,又官至宰相,家境殷實,完全符合高富帥的標準,關鍵是還能寫得好詩,在唐代詩歌盛行的年代,這樣的男人自然是女人蜂擁而至追求的物件。

    恰巧元稹也是風流之人,若是穿越至今,元稹之風流韻事,一定會讓狗仔隊趨之若鶩。

    提起《西廂記》,人們都會想起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無不感嘆,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其實,這件作品與詩人元稹有莫大的關係。王實甫把元稹的《鶯鶯傳》改編成了《西廂記》,而《鶯鶯傳》中的鶯鶯是元稹初戀崔雙文的化身。

    元稹二十二歲那年,也即初仕河中府第二年,見到了多年未見的表妹崔雙文。此時,崔雙文正值青春十七八歲,婷婷玉立、明目皓齒、冰清玉潔、聰明玲瓏,就像花兒一樣正灼灼綻放。元稹一見鍾情,可謂”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但崔雙文卻不以為然,對元稹不動聲色,不理不睬。

    元稹回去後,百爪擾心,終日相思。最後,元稹使出了泡妞的絕招之一,不但死纏爛打而且絕食一週,最終崔雙文被感動了。

    有情人終成眷屬,元稹和崔雙文走到了一起,每日如膠似漆,軟言細語、風花雪夜、山盟海誓,愛得難捨難分,愛得死去活來,度過了一段浪漫的愛情生活。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在《西廂記》中崔鶯鶯寫了這樣的一首約會詩,其實也就是崔雙文寫的。

    元稹在《鶯鶯傳》中續寫了《會真詩》三十韻,句句情深意切。

    然而,二年後,元稹進京應試,兩人海誓山盟後依依惜別,崔雙文開始過“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的日子。

    一個男人為自己的前程放棄愛情而奔走時,或許,愛情就走到了盡頭。當然,也有人衣錦還鄉與愛的人共享榮華富貴。而,元稹屬於前者。

    元稹喜中榜列,被授予秘書省校書郎。之後,元稹娶了有權有勢的韋叢為妻,拿政治婚姻換取了崔雙文的一片痴情。而崔雙文並未挽救自己註定成灰的愛情,願賭服輸,另嫁他人。

    為了功名,這個曾經為愛而絕食的男人,割捨了他的愛,永遠離開了他的表妹崔雙文。

    誠如納蘭性德《飲水詞》所寫,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元稹對崔雙文這段感情並不能釋懷,還厚著臉皮以表兄身份請求相見,被其拒絕,彼此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貞元二十年,元稹寫出了令他揚名千年的傳奇小說《鶯鶯傳》,以此為念。魯迅所說,《鶯鶯傳》者,即敘崔、張故事,元稹以張生自寓,述其親歷之境。

    元稹結髮之妻韋叢,為時任正二品太子少保韋夏卿之幼女,二十歲時下嫁元稹,猶如天仙女下凡。

    韋叢不僅賢惠端莊、通曉詩文,更重要的是出身富貴,卻不好富貴,不慕虛榮,從元稹留下來幾首那時期的詩來看,當時正是他不得志的時候,過著清貧的生活,韋叢從大富人家來到這個清貧之家,卻無怨無悔,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關心和體貼丈夫,對於生活的貧困淡然處之。

    元稹與韋叢兩情甚篤,恩愛有加,兩人七年生下六個孩子。韋叢卻在二十七歲時,不幸英年早逝,悲從天降。

    元稹為弔唁亡妻韋叢寫下譴悲懷三首,第一首生時,第二首亡後,第三首自悲,對妻子的愧疚之情,再托出報答之意而反覆詠歎,可見元稹對韋叢用情之深。

    其一: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

    其二: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其三:閒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岳悼亡猶費詞。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之後,元稹又寫下離思五首,從日常的生活中表達了他與妻子之間曾經的和諧美滿生活,其悲痛之情溢於言表。

    其一:自愛殘妝曉鏡中,環釵漫篸綠絲叢。須臾日射胭脂頰,一朵紅蘇旋欲融。

    其二:山泉散漫繞街流,萬樹桃花映小樓。閒讀道書慵未起,水晶簾下看梳頭。

    其三:紅羅著壓逐時新,吉了花紗嫩麴塵。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紕縵最宜人。

    其四: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其五:尋常百種花齊發,偏摘梨花與白人。今日江頭兩三樹,可憐和葉度殘春。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由此,成為了千古傳唱的情詩名句。

    唐元和四年,當時正如日中天的詩人元稹,出使“天府之國”成都,與女詩人一段姐弟戀,備受爭議。

    薛濤,比元稹年長十歲,唐代四大女詩人之一,她製作的“薛濤箋”一直流傳到今。她才貌過人,不但聰慧工詩,而且富有政治頭腦,雖然身為樂伎,但心比天高,十分鄙視那些貪官汙吏,達官貴人。

    元稹久聞蜀中詩人薛濤的芳名,到蜀地後,特地約她在梓州相見。與元稹一見面,薛濤就被他年輕俊朗外貌和出色才情所吸引,相見恨晚。

    兩人議詩論政,情誼漸深。在薛濤的支援下,元稹參劾為富不仁的東川節度使嚴礪,由此得罪權貴,調離四川任職洛陽。從此,兩人勞燕分飛,關山永隔。

    萬般無奈,兩人只能以書信一首首詩寄託相思之情。薛濤迷上了寫詩的信箋,她喜歡寫四言絕句,律詩也常常只寫八句,因此經常嫌平時寫詩的紙幅太大。於是,她對當地造紙的工藝加以改造,將紙染成桃紅色,裁成精巧窄箋,特別適合書寫情書,人稱薛濤箋。

    才子多情也花心,但薛濤對他的思念卻是刻骨銘心,朝思暮想,滿懷的幽怨與渴盼,匯聚成了流傳千古的名詩《春望詞》:花開不同賞,花落不同悲。欲問相思處,花開花落時。攬草結同心,將以遺知音。春愁正斷絕,春鳥復哀吟。

    風花日將老,佳期猶渺渺。不結同心人,空結同心草。那堪花滿枝,翻作兩相思。玉箸垂朝鏡,春風知不知。

    雨暗眉山江水流,離人掩袂立寓樓。花落梧桐鳳別凰,想登秦嶺更淒涼。無不表達了女詩人在戀人離別後的淒涼和對愛情的忠貞。

    長慶三年,元稹調任浙東觀察使兼越州刺史,兩人逐漸中斷了聯絡。後來,薛濤脫下了極為喜愛的紅裙,換上了一襲灰色的道袍,她的人生從熾烈走向了淡然,浣花溪旁仍然車馬喧囂,人來人往,但她的內心卻堅守著一方淨地。

    雖然兩位才子佳人的愛情無疾而終,但就在元稹死後不到一月薛濤便故,冥冥之中印證了“不能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也算是他們對彼此情感的交代吧。

  • 2 # 桃源天馬行空

    元稹和妻子韋叢的半緣情深為人津津樂道,元稹曾經留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千古傳誦的佳句,就是元稹悼念亡妻韋從而作的。

    韋叢因病去世時年僅二十七歲。此時的三十一歲的元稹已升任監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開始,愛妻卻駕鶴西去,詩人無比悲痛。韋叢營葬之時,元稹因自己身縈監察御史分務東臺的事務,無法親自前往,便事先寫了一篇情詞痛切的祭文,託人在韋叢靈前代讀。但即便如此,到了下葬那天,元稹仍情不能已,於是又寫了三首悼亡詩,這就是最負盛名的《三遣悲懷》(即《遣悲懷三首》) 。元稹對妻子一直有深切的思念和無法釋懷的悲傷,韋叢與他同苦七年,卻在他即將飛黃騰達的時候離開了他,而元稹能做的只有祭奠亡故的愛妻,以及在詩中寫下自己的思念。""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貧賤的夫妻總是這樣,儘管互相恩愛卻因為物質條件的貧瘠而無法讓心愛的人過得更加幸福,韋叢因為幾組情意綿綿的詩歌而永遠留在了後世讀者的心中。

    元稹和唐代才女薛濤的愛情故事是中唐文藝界最出名的愛情故事之一,雖然這場愛情是無疾而終,但正因為沒有結果,反而更有"餘味",後人津津樂道。

    薛濤是唐代著名的女詩人,她製作的"薛濤箋"一直流傳到今。她才貌過人,不但聰慧工詩,而且富有政治頭腦。雖然身為樂伎,但心比天高,十分鄙視那些貪官汙吏,達官貴人。 唐元和四年(809年)三月,當時正如日中天的詩人元稹,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出使地方。他久聞蜀中詩人薛濤的芳名,所以到蜀地後,特地約她在梓州相見。與元稹一見面,薛濤就被這位年僅三十一歲的年輕詩人俊朗的外貌和出色的才情所吸引。兩人議詩論政,情誼漸深。在薛濤的支援下,元稹參劾為富不仁的東川節度使嚴礪,由此得罪權貴,調離四川任職洛陽。從此兩人勞燕分飛,關山永隔。

    分別已不可避免,薛濤十分無奈。令她欣慰的是,很快她就收到了元稹寄來的書信,同樣寄託著一份深情。勞燕分飛,兩情遠隔,此時能夠寄託她相思之情的,唯有一首首詩了。薛濤迷上了寫詩的信箋。她喜歡寫四言絕句,律詩也常常只寫八句,因此經常嫌平時寫詩的紙幅太大。於是她對當地造紙的工藝加以改造,將紙染成桃紅色,裁成精巧窄箋,特別適合書寫情書,人稱薛濤箋。才子多情也花心但薛濤對他的思念還是刻骨銘心。她朝思暮想,滿懷的幽怨與渴盼,匯聚成了流傳千古的名詩《春望詞》。

    由於兩人年齡懸殊過大,三十一歲的元稹正是男人的風華歲月,而薛濤即便風韻綽約,畢竟大了十一歲。另外更重要的是,薛濤樂籍出身,相當於一個風塵女子,對元稹的仕途只有負作用,沒有正能量。對於這些,薛濤也能想明白,並不後悔,很坦然,沒有一般小女子那種一失戀便尋死覓活的做派。於是薛濤從此她脫下了極為喜愛的紅裙,換上了一襲灰色的道袍,她的人生從熾烈走向了淡然,浣花溪旁仍然車馬喧囂,人來人往,但她的內心卻堅守著一方淨地。

  • 3 # 西山詩家國

    引言

    作者這個問題問的很好,世人皆以為《西廂記》是大詩人元稹的真實經歷,卻不知道《西廂記》是從元稹的小說《會真記》演化而來的。如果我們瞭解了這兩篇小說的來龍去脈,就能去偽存真,一探歷史真相,明白元稹是否成就了《西廂記》。

    《會真記》的由來與情節

    元稹是唐朝著名的詩人,與白居易交好,世人稱為‘元白’。元稹曾經以自己的情感經歷寫過一本書,叫做 《會真記》,又叫做《鶯鶯傳》,這本書裡的主角是張君瑞和崔鶯鶯。

    貞觀十五年,二十一歲的元稹在山西永州擔任九品小官,元稹也遇到了遠方親戚的女兒,也就是《會真記》中的原型崔鶯鶯。兩人一見鍾情,但是當地騷亂的官兵把主意打在崔家頭上,是元稹依靠朋友和身份保護了崔家的財產和崔鶯鶯。崔家十分感激元稹,也知道他和崔鶯鶯互生愛慕,就等著元稹上門提親。

    但是元稹並沒有來提親,而是在貞觀十八年參加吏部的選拔應試,離開了崔鶯鶯,並結識了賞識他的尚書韋夏卿,娶了他的女兒韋叢。雖然娶了韋叢,但元稹並沒有忘記崔鶯鶯,而是在崔鶯鶯婚嫁後以表哥身份去她夫家求見,被崔鶯鶯拒絕後,元稹心生苦惱,以此事實寫下了著名的《會真記》。

    此事在舊唐書中有明確記載,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也曾說過‘元稹以張生自寓,述其親歷之境。’的話,可見這個故事是真實的。

    《西廂記》的由來與情節

    《西廂記》是元代王實甫所作的雜劇,這本書又叫做《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其中主角也是張生和崔鶯鶯。王實甫是元朝著名的戲曲作家,和關漢卿齊名。這部《西廂記》明顯是參照《會真記》而寫的,男女主角相識的故事情節也一樣,但是結局卻不一樣。

    在《西廂記》中,張生偶遇在寺廟西廂借住的崔鶯鶯,兩人互生愛慕,在強盜孫飛虎強搶崔鶯鶯之際,張生向他一位故舊寫信求救,保護了崔鶯鶯一家。這個故事情節和《會真記》中的幾乎一模一樣,但後面的故事發展卻是崔鶯鶯被老婦人逼嫁、張生應試獲得功名、有情人終成眷屬。

    顯然,《西廂記》花好圓月的結局相比較元稹《會真記》中兩人別有懷抱是完全不同的。王實甫在書中把張生寫成‘信守諾言、潔身自好’的君子,和元稹的‘始亂終棄’形成了鮮明對比,應該也是對元稹品行的一種批判。

    結論

    瞭解了上面兩部小說的故事情節,其實,我們已經得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事實是,元稹僅是為《西廂記》提供了反面的素材,元代的王實甫透過批判‘男尊女卑、追逐名利’的封建糟粕,成就了《西廂記》的美名。

    @泛文化寫作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歐冠終歸利物浦,今年的金球獎會花落誰家?梅西、範戴克還是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