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瑪

    當“雙硫侖反應”和“婦科專家凌鋒教授”碰到一起,這是本週刷屏級別事件,當然更多的醫療專家送出的還是祝福和感同身受,而對於大眾來說卻是一次科普,對於筆者更多的還是在思考事件背後深層次的問題,比如認知雙硫侖反應確實有利於正確的判斷、確實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但是同時也說明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就是認知了這個嚴重的現象(飲酒+頭孢會出現雙硫侖反應)仍然還會在醫生專家中出現這種誤判的情況,慶幸的是正確認知疾病的確起到了避免嚴重不良事件的發生。本週還有一個刷屏級的事件“18歲清華學子心臟驟停,同學智奪黃金搶救時間!”,事情是這樣的“5月7日下午,清華大學18歲的學生趙峰(化名),在寢室突發心臟驟停摔倒在地,不省人事。剛剛接受過心肺復甦培訓的室友,做出了搶救趙峰的第一步,有人立刻開始胸外按壓,有人撥打120,有人跑去取全自動體外除顫儀。之後,在120急救人員和北醫三院的接力救治下,心臟驟停後的第4天,趙峰終於甦醒了”,這件事情更加肯定了人群認知喚醒和急救知識普及的重要作用,但是人群心梗知識教育和急救設配配備以及使用在公共場合配置率很低,比如自動除顫器在上海地鐵配備還可以、而北京地鐵現在幾乎都沒有配備、其他公共場合能看到自動除顫器就更少了。從發達國家經驗來看,陌生人心外按壓即使最簡單的心外按壓都會對於治療結局產生積極作用,而中國的現狀是整體認知教育的缺失,喚醒人們對心梗預防教育的認知極其重要,原因中有一點就是即使具備再多的疾病認知也是不可能避免的會發生如“凌鋒事件”或者“清華事件”,那麼為什麼在心梗猝死預防中發達國家非常強調人群教育而不是強調體檢或者檢查呢?是否說很多檢查其實很難判斷是否會發生心梗猝死呢?是否說明現階段對於心梗猝死很難從醫療檢查中進行排除性診斷呢?那麼我們看看現在心血管疾病主要的檢查手段:

    1、心電圖:主要看心臟的電傳導情況,對於心律失常、房顫、傳導阻滯、發作的心梗等比較敏感,不能直接反映冠狀動脈的血管情況;

    2、血壓和24小時血壓:可以預測危險因素,不能直接反映冠狀動脈的血管情況;

    3、24小時心電圖:和心電圖類似,不過能更好的反應一個人心臟電傳導的情況,不能直接反映冠狀動脈的血管情況;

    4、平板運動:負荷運動,測試壓力下心臟功能等是否出現問題,具有一定危險性(有些醫院不進行此項檢查),誘發出來心絞痛狀態就可以確診了,沒有誘發出來不能排除,不能直接反映冠狀動脈的血管情況;

    5、心臟彩超:主要透過B超的手段檢查心臟的結構、供血能力、運動情況,不能直接反映冠狀動脈的血管情況;

    6、血液生化檢查:血脂情況、心肌酶情況、凝血情況等,可以輔助判斷心梗是否存在,不能準確預測心梗猝死的發生,不能直接反映冠狀動脈的血管情況;

    7、心臟CT:心臟CT是用於診斷冠心病的一種方法,使用一定量的造影劑,透過靜脈注射,來顯示心臟冠狀動脈的幾個血管分支情況,透過觀察有無狹窄,狹窄的部位和程度,來判斷有無冠心病的問題,因為是一種無創的檢查方法,使用比較方便,但由於需要使用造影劑,有過敏等現象,存在一定風險。一般不作為體檢方式;

    8、介入冠脈造影:冠狀動脈造影是診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的一種常用而且有效的方法。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就是利用血管造影機,透過特制定型的心導管經皮穿刺入下肢股動脈,沿降主動脈逆行至升主動脈根部,然後探尋左或右冠狀動脈口插入,注入造影劑,使冠狀動脈顯影。這樣就可清楚地將整個左或右冠狀動脈的主幹及其分支的血管腔顯示出來,可以瞭解血管有無狹窄病灶存在,對病變部位、範圍、嚴重程度、血管壁的情況等作出明確診斷,決定治療方案(介入、手術或內科治療),還可用來判斷療效。這是一種較為安全可靠的有創診斷技術,現已廣泛應用於臨床,被認為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由於是有創檢查,具有一定風險,一般不作為常規檢查。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常規檢查很難排除心梗或者預測心梗猝死,這也就是為什麼醫生群體年年都體檢,而醫生仍然是心梗猝死高發人群的原因,普通的體檢根本無法排除心梗猝死的發生。

    據文獻報道冠心病首次發病中10%的人表現為猝死、40%的人表現為心肌梗死、50%的人表現為心絞痛,即一半冠心病人首次發病即為猝死或心肌梗死,對於一般性的體檢是很難在沒有冠心病首次發作的人群進行排除的,那麼為什麼年輕人冠心病猝死死亡率比老年人的高很多?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專家做人群科普的時候這樣解釋這種現象,主要因素有兩條,其一是老年人由於多次心絞痛發作往往在心臟冠狀動脈中存在大量的側枝迴圈而年輕人尤其首次發病的年輕人沒有這樣代償性的側枝迴圈;其二是老年人由於多次發作心絞痛或者心梗,疾病發作經驗豐富,能夠相對準確的判斷病情,及時採取正確的應對辦法,而年輕人腦子裡根本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和經驗。

    由此我們可以深刻理解心梗猝死預防教育的基石就是人群認知教育,那麼那些認知是最重要的?1、高危人群識別,高危人群應該6-12個月做一次體檢;2、體檢不能排除心梗或者心梗猝死風險;3、心絞痛、心梗、心梗猝死的疾病識別;4、心絞痛、心梗、心梗猝死的急救知識,包括自救和求助;5、心外按壓、心肺復甦、自動除顫器的使用教育。

    一、心梗猝死的高危人群識別:

    普遍觀點認為根據血脂情況、吸菸情況、遺傳情況、飲食習慣、運動情況進行細分是否高危,筆者認為這些區分方法很好,但是對於中國現在的疾病現狀有些針對性不足,從心梗猝死人群看,年齡、性別、工作性質、過勞因素是很關鍵,即35-45歲過勞、高壓的男性是心梗猝死的高危人群,如醫生、IT工作者、金融工作者、職業司機(計程車、滴滴、代駕等)。

    對於高危人群普遍的醫學觀點是密切關注,但是具體如何體檢並沒有統一的意見,有專家建議6-12個月檢查血脂情況,以血脂情況來建議進一步處理手段;從可操作性角度建議高危人群,6-12個月,檢查血脂情況、心肌酶情況、心電圖、心臟彩超,密切關注血壓情況,時刻注意是否有心絞痛或者心梗的症狀,識別冠心病首次發作至關重要。

    經常做體檢,不要認為體檢能排除心梗或者心梗猝死的風險,深刻認識到體檢根本無法排除心梗或者心梗猝死,一旦出現疑似症狀及時就醫才是正確選擇,年輕男性沒有女性的保護因素、也不具備老年人側枝迴圈的保護因素,及時關注防止嚴重結果的發生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二、心絞痛、心梗、心梗猝死的疾病識別:

    心絞痛常常是一種緊縮感、壓榨感、壓迫感、燒灼感、胸憋、胸悶或有窒息感、沉重感,心絞痛的常見部位如下圖。

    “阜外說心臟”患教大講堂,是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醫院組織的一檔患者教育活動,從2018年年初開始,經過一年多的患者教育,總結出以下心梗猝死教育經驗:

    1. 知識決定健康 健康知識文盲,也就是健康素養低,已成為老百姓有效防治心血管病的主要障礙。如何讓自己有更多機會健康地生活?重點就是提高自己的健康素養,學著認識疾病、瞭解疾病吧。

    2.識別心梗 中國心梗患者近60%不知道胸痛與心臟有關,一半沒有及時就醫。不會識別心肌梗死的症狀仍然是耽誤心梗救治的主要因素。 胸痛伴大汗是中國心梗患者的主要症狀!

    3. 睡得“正好”,壽命最長 晚上睡眠時間短於7小時或者大於9小時都會影響心臟健康,包括得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卒中的風險更高。

    4. 關注食物質量 高質量飲食有助於心臟健康,高質量食物包括蔬菜、水果、豆類、全穀物、低脂乳製品、堅果、禽肉和魚。少吃紅肉、含糖飲料、甜食。

    5. “0”飲酒最健康 飲酒帶來的健康風險是極大的。飲酒和早死、癌症以及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滴酒不沾,可最大程度降低危害。 飲酒相關的疾病包括:結核、下呼吸道感染、食道癌、肝癌、結直腸癌、缺血性心臟病、缺血性腦卒中、高血壓心臟病、肝硬化和其他慢性肝病、酒精依賴綜合徵、交通事故損傷和自殘……

    6. 運動不足有八大危害 與保持一定體力活動者相比,缺乏體力活動的人死亡風險增加20%~30%。 運動不足危害包括:癌症、心血管病、心力衰竭、骨質疏鬆、腦卒中、高血壓、糖尿病、肥胖。

    7. 從出生開始維持理想的血脂水平 沒有膽固醇就沒有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生和進展是由“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顆粒在動脈壁中的長時間積累引起的。 理想的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如冠心病、腦卒中等)的方法就是:從出生開始將“壞”膽固醇維持在理想水平,並持續終生。

    8. 中年人血壓低一些好一些 中年人收縮壓高於130 mmHg,會增加未來心血管病的風險以及痴呆發生的風險。年輕的時候,在健康的前提下,還是血壓低一些好一些。 管住嘴,邁開腿;八分飽,八千步;不攀比,不受罪;有頭腦,沒心肺。

    9. 經常鬧點小情緒也有損健康 與沒有不良情緒的人相比,有輕度焦慮、壓力、抑鬱的人,會增加46%的心血管病風險。當這些不良情緒從中等發展到嚴重程度,心血管病罹患風險會從77%增加到189%。 快樂是一天,憂愁也是一天,雖然身不由己,但還是讓自己豁達一些、糊塗一些的好。

    10. 刷牙不規範,心血管病風險增2倍 與每天至少刷牙2次、每次至少刷2分鐘的人相比,那些每天刷牙不足2次、每次不足2分鐘的人發生心血管病(包括心臟病發作、心力衰竭和腦卒中)的風險增加了2倍。 刷牙是一種利於健康的成本極低的舉措。美國牙科協會建議,每天用含氟牙膏刷兩次牙,每次2分鐘。

    三、心絞痛、心梗、心梗猝死的急救知識,包括自救和求助

    心肌梗死是一個時間依賴性疾病,發病在3小時之內是醫療救治的黃金時間,大概50%的死亡病例都會發生在3小時內,隨著時間的延長死亡率會降低。對於首次發作心梗的人群,往往並非真正的首次發作,認知程度越高的患者,救治的效果越好,因此人群教育是當下降低心梗猝死發生的有效辦法。

    對於預防心梗猝死,首要提高的認知是心梗的發作是具有隨機性和突發性的,對於自身危險程度要有清醒認識;其次是自救和求助;最後是高位人群常備急救藥品。 心梗預防和急性治療藥物的關鍵指標,第一速度、第二效果,快速起效的問題是吸收與分佈,對於心絞痛經典預防和治療藥物包括硝酸甘油和硝酸異山梨酯等,那麼那些更適合預防心梗發作和首次心梗發作治療呢,

    現在醫療領域普遍的共識就是舌下給藥效果遠遠好於口服吞嚥服藥,原因是哪些呢?

    1、舌下給藥避免了口服給藥的首過效應;

    2、舌下給藥更加快速達到體迴圈血管和目標位置冠狀動脈;

    3、降低心臟的前負荷、後負荷,擴張冠狀動脈;

    那麼為什麼舌下給藥能快速的到達冠狀動脈? 我們看一下舌下粘膜和口底的血管分佈就會明白了,舌下和口底分佈這頸外動脈分支、頸內靜脈分支和頸外靜脈分支,藥物可以快速的經粘膜進入頸內靜脈、頸外靜脈,進而快速的達到心臟,隨著心臟的射血快速的到達冠狀動脈、進入肺迴圈和體迴圈,起到擴張血管的作用,達到降低心臟前後負荷的作用。

    舌下給藥可以快速進入目標位置和避免首過效應,說明舌下給藥確實心梗預防和治療的最佳方式,那麼對於舌下給藥的藥物是否有差別?其實差別還是很大的,目前市面上舌下給藥的硝酸異山梨酯分為舌下含片、普通素片、氣霧劑幾種劑型,從選擇的角度主要考慮藥物吸收的速度,毋庸置疑最快的是氣霧劑,其次是舌下含片,最慢的是普通素片。因此我們說對於預防和治療首次急性心梗最佳藥物是硝酸異山梨酯氣霧劑,這個考慮主要考慮首次發作的患者沒有發作經驗,用特別強效的硝酸甘油氣霧劑有可能出現誤判的情況,當然硝酸甘油氣霧劑也是非常優秀的心梗急性發作的預防和治療藥物。 是不是所有的藥物都適合舌下給藥呢?當然也不是了,如心絞痛的常用藥物阿司匹林,就不是一個舌下給藥而是口服吞嚥,這個藥物的核心作用還是抗凝作用。 萬妥欣,通用名硝酸異山梨酯氣霧劑,使用的技術是定量噴霧,每一噴是固定的的劑量(長時間不用的,需要用前搖勻),每次使用4噴,不必擔心藥物是否給多或者給少,因為噴出的藥物是氣霧,因此藥物的顆粒更小更容易舌下黏膜吸收。 以上的藥物僅僅可以緩解症狀或者協助判斷是否心絞痛出現心梗,但是不能真正救命,及時撥打120、999等快速到正規醫院接受專業治療才是最好的自救。所有的自救手段都是為了爭取更多時間更大機會獲得專業救治,不能因為症狀改善而不去醫院積極治療,往往心絞痛都是心臟疾病的警示,只有重視這種身體的預警才能儘可能的避免心梗猝死死亡這種惡性事件的發生。

    四、簡易心肺復甦介紹 心肺復甦(CPR)是搶救心臟驟停的主要手段,第一目擊者的及時、正確的反應是拯救生命的關鍵。

    在心肺復甦過程中,符合標準的胸外按壓是最重要的。如果施救者不能給予人工呼吸,可以只進行胸外按壓。

    簡易心肺復甦的學習由美國心臟協會於2012年發起,透過網站,以及在機場書報亭設立影片播放與操作模擬人的形式,向大眾普及簡易心肺復甦技能,並鼓勵大眾學習心肺復甦。

    下面為美國心臟協會單純按壓式心肺復甦影片中文版,簡化為兩個步驟: 1、撥打120;2、胸外按壓;更加簡單易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的雅利安人有多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