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且行且聽風
-
2 # 一夕一夏一世紀
夷陵之戰不是以少勝多,這場戰役是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之一,參戰雙方分別是蜀漢和東吳,而且蜀漢是和五溪蠻夷聯手對戰東吳,當時蜀漢兵力四萬多,加上五溪蠻夷就有五萬多,東吳也是出兵五萬多,所以雙方在兵力上是同等的。
夷陵之戰發生在221年,也就在劉備稱剛好三個月,他以為關羽報仇為由發動了夷陵之戰,孫權本想求和,可惜劉備在痛失關羽後,心裡對東吳怨恨頗深,自然不會答應孫權的求和。
孫權想出兩個對策,他先跟曹操求和,避免曹操出兵伐吳,然後讓陸遜代替他與蜀漢作戰,陸遜用計謀輕而易舉打敗蜀軍,保住了好不容易得到的荊州,而蜀漢元氣大傷,劉備在失掉荊州後,蜀漢再次遭到重創。
東吳雖然勝利了,但國力上也受到損傷,所以夷陵之戰讓東吳和蜀漢同時受創,這也是為以後雙方聯手攻魏做了鋪墊。
-
3 # 一縷清風00
說到夷陵之戰其實大家都知道的,話說那就是蜀國傾盡了全國上下所用兵力去攻打東吳,話說蜀漢動用了70萬人馬的,最後等於說是全軍覆沒,至此蜀國實力損失慘重,也導致了最後諸葛亮幾次北伐都沒有太大的效果,最後滅亡,那麼我們有的人要問了,這個三國時期連年征戰,當時的蜀國面積那麼小,就真的有大家說的70萬人口嗎?那麼歷史上的真實的夷陵之戰到底是怎麼樣的?下面就著這個問題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具體是怎麼回事!
歷史上真實的夷陵之戰其實和網上傳言的都差不多,但是就總兵力而言的話,出入是最大的,網傳有70萬,其實只不過有個四萬左右,具體是什麼情況,接著往下看。
話說當時是公元219年孫權擒殺了關羽,奪取了荊州,所以吳國和蜀國就變成了仇家了。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公元221年劉備在益州稱帝。同時為了給關羽報仇,劉備親自率領大軍攻打東吳。孫權想求和,但是劉備不答應,吳國諸葛瑾也勸說劉備不要輕舉妄動發動戰爭,但是劉備依舊不聽,當時張飛率領萬人準備於劉備會師,但是出發前被部下殺害。
揭秘歷史上真實的夷陵之戰,蜀軍總兵力其實不過5萬
當時吳國和蜀國的戰線已經移到了巫山附近,所以長江三峽就成了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劉備先派遣將軍吳班、馮習、張南率領約三萬人為先頭部隊,先奪取了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佔領秭歸。為了防範曹魏乘機襲擊,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值得一提的是在後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蠻夷加入,總兵力應達到五萬
孫權這邊奮起抗戰,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帶領其餘將領和五萬大軍開赴前線抵擋蜀軍,同時還向曹魏稱臣。這裡又有一個細節,那就是孫權向曹丕寫求救信的時候說的蜀國是有4萬人的,所以這和上面說的5萬差距不大。
陸遜上任之後覺得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的話,需要暫時的躲避蜀軍鋒芒,所以選擇後退,一直撤退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線。尋求時機決一死戰。
至此兩軍相持了接近6個月,但是陸遜堅決不出,最後大家也知道了,蜀軍將士逐漸鬥志渙散鬆懈,加上當時正值六月,所以太熱了,劉備就把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裡,依傍溪澗,屯兵休整,準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但是後勤什麼的太遠了啊,東吳的反擊也從這個時候開始。
之後就是歷史上經典的火燒連營的歷史事件了,吳軍前後夾擊,蜀軍跑都沒地方跑,吳軍十分順速的攻破了四十餘座營,劉備眼見潰不成軍,最後危機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
至此,劉備全軍覆沒,陣亡數萬,在《傅子》中記載,劉備這邊死亡人數接近了8萬,這和上面的又有出入啊。後來由於趙雲等人季節,夷陵之戰就此結束了。次年4月劉備病逝。
夷陵之戰雖然吳國守住了,但是吳國損失也不小,蜀國就不談了,元氣大傷,後來只能結盟共同對抗曹魏了。話說後來接近四十年三國間疆域再無變化。
所以最好蜀軍的兵力真的不是七十萬,而是約有五萬而已,吳軍也不是二十萬,也只有五萬而已。
-
4 # 旺哥看歷史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雙方的兵力情況是:劉備發兵三萬,再加上沙摩柯的蠻夷軍隊2萬,總計五萬人,水陸並進,向東吳殺來。孫權向劉備求和不成,令陸遜為大都督,統兵五萬抵抗劉備的進攻!看來,雙方的兵力基本相當,陸遜打敗劉備並不是以少勝多,而是旗鼓相當!
-
5 # 盜墓歷史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防禦反擊的成功戰例。
作為三國時期三大戰役(另為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的最後一役,夷陵之戰無論是在從規模上,還是產生的影響上,都在三國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前後三國一個重要的分界點。
戰役發生的歷史背景:
公元219年,東吳大將呂蒙襲佔荊州,後在麥城將關羽抓獲。在勸降無果後,將關羽殺害,後東吳將關羽首級送給北方曹操。自此,蜀吳兩家結仇。
公元221年,劉備於益州稱帝,年號章武。同年,劉備為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不顧諸葛亮的勸阻,親率大軍攻打吳國。孫權聽說劉備要來進攻,便遣使求和,劉備不許。
雙方兵力對比:
蜀漢----約4萬,加五溪蠻夷兵約1萬
東吳----約5萬餘
雙方主要指揮官:
蜀漢-----劉備
東吳----陸遜
戰爭經過:
一,戰役第一階段
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進攻。
戰役開始,蜀漢軍氣勢強勝,勢如破竹。蜀將吳班,馮習,張南率領約三萬餘人,攻入吳境,在巫地擊潰吳軍李異,劉阿部,佔領秭歸。
此時孫權任命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兵五萬開赴前線,抵禦蜀軍。
陸遜在到達前線後,透過對雙方兵力,士氣及地形條件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分析。
他認為蜀軍初戰告捷,士氣高漲,又遠途而來,必求勝心切。此時應先避其鋒芒,再尋機破敵。
他果斷命令吳軍後撤到夷道,猇亭一線,構築工事,採取防禦作戰,雙方對持。
公元222年正月,蜀漢的水軍也進入夷陵地區,屯兵長江兩岸。二月,劉備親率主力從秭歸進抵猇亭,建立大本營。
由於吳軍厄守險要,拒不出戰。劉備不得以,在沿巫峽,建平至夷陵一線數百里的戰線上設立了幾十座營寨。
雙方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雙方對持直到六月,期間蜀軍多次挑戰,吳軍均避而不戰。此時江南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蜀軍連翻折騰,不勝其苦,鬥志日益渙散。劉備無可奈何,只好讓水軍棄舟轉移到陸地,並把營寨移至密林之中。依傍溪澗,以避酷暑。
此時,蜀漢軍隊已深入吳地二三百公里,後勤供應無法及時保障,加之營寨綿延數十里,兵力分散。
蜀漢軍隊的情況,為陸遜實施戰略反擊提供了可乘之機。
二,戰役第二階段
陸遜看到蜀軍此時士氣沮喪,又放棄了水陸並進,夾擊吳軍的計劃,認為反擊的時機已經成熟。
當時正是盛夏季節,氣候悶熱,而蜀軍的營寨都是由木頭構築,又是在叢林當中。一旦起火,就會燒成一片。
陸遜據此情形,決定用火攻之法,以破蜀軍。
決戰開始,吳軍士兵各執茅草,乘夜突襲蜀軍營寨,順風放火。頓時火光沖天,蜀軍營寨很快變成一片火海。
陸遜集中兵力乘勢進攻,四面圍攻之下,蜀軍大亂,很快便潰不成軍,大部死傷和逃竄。車,船及其他軍用物質被焚燒殆盡。
劉備乘夜拼殺突圍逃遁,進入永安城中(白帝城)。
至此,吳國取得夷陵之戰的全面勝利,蜀漢幾乎全軍覆沒,死傷數萬人。
《傅子》記載蜀軍數萬,劉備僅以身免。
-
6 # 奇葩事情一起說
人數相當,都是5萬左右的兵力,但關鍵在於一戰定乾坤,蜀華人口只有90萬,幾乎耗盡了蜀國守軍之外的全部兵力,所以才會導致諸葛亮北伐力不從心。
具體真實的歷史是什麼情況,接看往下看:
話說當時是公元219年孫權搞殺了關羽,奪取了荊州,所以吳國和國就變成了仇家了。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公元221年劉備在益州稱帝。同時為了給關羽報仇,劉備親自率領大軍攻打東吳孫權想求和,但是劉備不答應,吳國諸葛瑾也勸說劉備不要輕舉妄動發動戰爭,但是劉備依舊不聽,當時張飛率領萬人準備於劉備會師,但是出發前被部下殺害。
當時吳國和蜀國的戰線已經移到了巫山附近,所以長江三峽就成了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劉備先派遣將軍吳班、馮習、張南豐領約三萬人為先頭隊,先奪取了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擊破吳軍李異、劉悶部,佔領秭歸。為了防楚曹魏乘機襲擊,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值得一提的是在後期有沙摩柯等五屬室夷加入,總兵力應達到五萬)
孫權這邊商起抗戰,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帶領其餘將領和五萬大軍開赴前線抵拍軍,同還向曹魏稱臣,這裡又有一個細節,那就是孫權向曹不寫求救信的時候說的蜀國是有4萬人的,所以這和上面說的5萬差距不大。
陸遜上任之後覺得就目削的情況來看的話,需更暫時的躲避軍鋒芒,所以選擇後退,一直退到夷道(今湖北直都)、被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線。尋求時機決一死戰。
至此兩軍相持了接近6個月,但是陸遜堅決不出,最後大家也知道了,軍將士逐幫鬥志決散鬆懈,加上當時正值六月,所以太熱了,劉備就把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裡,依傍溪洞,屯兵休整,準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但是後勤什麼的太遠了啊東吳的反擊也從這個時候開始。
之後就是歷史上經典的火燒連意的歷史事件了,吳軍前後夾擊,葡軍跑都沒地方跑,吳軍十分順速的攻破了四十餘座營,劉備眼見潰不成軍,最後危機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節東)。
至此,劉備全軍覆沒,陣亡數萬,在《傅子》中記載,劉備這邊死亡人數接近了萬,這和上面的又有出入啊。後來由於趙雲等人季節,夷陵之戰就此結束了。次年4月劉備病逝。
夷陵之戰雖然吳國守住了,但是吳國損失也不小,蜀國就不談了,元氣大傷,後來只能潔盟共同對抗曹魏了。話說後來接近四十年國間疆域再無變化。
所以最好蜀軍的兵力真的不是七十萬,而是約有五萬而已,吳軍也不是二十萬,也只有五萬而已。
回覆列表
先說個結論吧,夷陵之戰不是以少勝多,雙方投入兵力相當,且劉備集團與孫權的整體實力也相差不遠。從軍隊戰鬥力而言,劉備集團可能稍強,而從後勤補給方面而言,孫權集團稍強。
夷陵之戰的背景:
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雙方結仇。次年(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公元221年(關羽被殺2年之後),劉備於益州稱帝,年號為章武。同年,劉備為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親率大軍攻打東吳。而蜀漢猛將張飛率兵萬人,從閬中至於江州,與劉備會師,但在出發前,被部下張達、範強所殺。孫權求和不成,只能派兵迎戰。
戰爭經過:
前期,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張南率領約三萬人(後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蠻夷加入,總兵力應達到五萬)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擊破吳軍,佔領秭歸。為了防範曹魏乘機襲擊,劉備派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同時又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陸遜上任後,果斷避開蜀軍鋒芒,實施戰略退卻,一直後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線,將戰線推進至夷陵地區,拉長了蜀國的補給線,形成戰略相持階段;而蜀軍看似已深入吳境二三百公里,但是多為高山峻嶺,兵力難以展開。
中期,蜀漢主力從秭歸進抵夷陵,在吳軍扼守要地、堅不出戰的情況下,蜀軍不得已乃在巫峽、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線數百里地上設立了幾十個營寨。為了調動陸遜出戰,劉備遣前部督張南率部分兵力圍攻駐守夷道的孫桓。吳軍諸將紛紛要求出兵救援,但陸遜深知孫桓素得士眾之心,夷道城堅糧足,堅決拒絕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議。相持至六月,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劉備只好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裡,依傍溪澗,屯兵休整,準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
後期, 陸遜看到蜀軍傍山紮寨,士氣有所低落,採取反攻,即命令吳軍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襲蜀軍營寨,順風放火。蜀軍大亂。陸遜乘勢發起反攻,迫使蜀軍西退。蜀軍將領張南、馮習及土著部族首領沙摩柯等陣亡。劉備見全線崩潰,倉皇后退,遭到追殺,後依賴驛站人員焚燒潰兵所棄的裝備堵塞山道,才得以擺脫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即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 蜀軍鎮北將軍黃權所部正在江北防禦魏軍。劉備敗退後,黃權的歸路為吳軍所截斷,不得已於八月率眾向曹魏投降。
結果及影響:劉備所率部隊五萬餘人幾乎全軍覆沒,劉備退至白帝城後不久病故,蜀漢集團經過襄樊戰役和夷陵之戰的潰敗,再也無力角逐天下,而蜀漢也進入諸葛亮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