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春華秋實151010414
-
2 # 阿丁資訊站
在原文《西遊記》中,關於唐僧取得的真經是有詳細描寫的,下面就讓我來給大家做個總結
原文記載阿儺、伽葉引唐僧來見如來,唐僧參見瞭如來。
如來在這裡有問:“阿儺、伽葉,傳了多少經卷與他?可逐一報數。”
二位尊者即開始報:
“現付去唐朝《涅槃經》四百卷,《菩薩經》三百六十卷,《虛空藏經》二十卷,《首楞嚴經》三十卷,《恩意經大集》四十卷,《決定經》四十卷,《寶藏經》二十卷,《華嚴經》八十一卷,《禮真如經》三十卷,《大般若經》六百卷,《金光明品經》五十卷,《未曾有經》五百五十卷,《維摩經》三十卷,《三論別經》四十二卷,《金剛經》一卷,《正法論經》二十卷,《佛本行經》一百一十六卷,《五龍經》二十卷,《菩薩戒經》六十卷,《大集經》三十卷,《摩竭經》一百四十卷,《法華經》十卷,《瑜伽經》三十卷,《寶常經》一百七十卷,《西天論經》三十卷,《僧祇經》一百一十卷,《佛國雜經》一千六百三十八卷,《起信論經》五十卷,《大智度經》九十卷;《寶威經》一百四十卷,《本閣經》五十六卷,《正律文經》十卷,《大孔雀經》十四卷,《維識論經》十卷,《具舍論經》十卷。在藏總經,共三十五部,各部中檢出五千零四十八卷,與東土聖僧傳留在唐。現俱收拾整頓於人馬馱擔之上,專等謝恩。”結語由此可以得出,唐僧一共取得三十五種經書,修得正果;不過在將經書帶回途中,由於沒有給老鬼向佛祖問問題,而被扔到水裡,經書在曬乾的過程中有部分缺失。
-
3 # 火爆小說推薦2019
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長安,遊學印度十七年載譽而歸。其帶回經像舍利等凡數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150粒之外,共請回梵文原典520夾657部。
記載的有以下經書:
《涅槃經》一部七百四十八卷,《菩薩經》一部一千二十一卷,《虛空藏經》一部四百卷,《首楞嚴經》一部一百一十卷,《恩意經大集》一部五十卷,《決定經》一部一百四十卷,《寶藏經》一部四十五卷,《華嚴經》一部五百卷,《禮真如經》一部九十卷,《大般若經》一部九百一十六卷,《大光明經》一部三百卷,《未曾有經》一部一千一百一十卷,《維摩經》一部一百七十卷,《三論別經》一部二百七十卷,《金剛經》一部一百卷,《正法論經》一部一百二十卷,《佛本行經》一部八百卷,《五龍經》一部三十二卷。
《菩薩戒經》一部一百一十六卷,《大集經》一部一百三十卷,《摩竭經》一部三百五十卷,《法華經》一部一百卷,《瑜伽經》一部一百卷,《寶常經》一部二百二十卷,《西天論經》一部一百三十卷,《僧祗經》一部一百五十七卷,《佛國雜經》一部一千九百五十卷,《起信論經》一部一千卷,《大智度經》一部一千八十卷,《寶威經》一部一干二百八十卷,《本閣經》一部八百五十卷,《正律文經》一部二百卷,《大孔雀經》一部二百二十卷,《維識論經》一部一百卷,《具舍論經》一部二百卷。
還有一種說法:《瑜伽師地論》,系印度佛教論書。又稱《瑜伽論 》、《十七地論》,為印度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及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亦是玄奘西行取經法之最大原因。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漢傳佛教以此經為彌勒所造慈氏五經之一,藏傳佛教傳統上認定此論的作者為無著。
拓展資料:
《西遊記》劇中唐僧所說的:“西天”即古印度,佛陀的故鄉,就是古印度天竺國。
玄奘西行5萬里,歷時17年,到印度取真經,並窮一生譯經1335卷,其足跡遍佈印度,影響遠至日本、南韓以至全世界,其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玄奘,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俗姓陳,名褘,他是中國著名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
回覆列表
根據《慈恩傳》的記載,玄奘法師“具錄所翻經論。合七十四部。總一千三百三十八卷。”
我們知道玄奘法師的絕筆六百卷的《大般若經》已經佔了總經數的近一半,其餘的一半基本上是瑜伽學派的經律論。那麼玄奘法師究竟取來了哪些真經呢?以下我根據《國學數典論壇 » 徵集目錄 » 現存唐人著述書目》,將玄奘法師的翻譯著作列如下表。(不包括其它非佛教經律論的翻譯作品)
(二)佛藏
△經藏
寶積部
《大乘大地藏十輪經》十卷 (唐)玄奘譯 (泰)
《解深密經》五卷 (唐)玄奘譯 (泰)
《佛地經》一卷 (唐)玄奘譯 (泰)
《分別緣起經》二卷 (唐)玄奘譯 (泰)
《稱讚大乘功德經》一卷 (唐)玄奘譯 (內)
《說無垢稱經》六卷 (唐)玄奘譯 (泰)
《商主天子問經》一卷 (唐)玄奘譯 (房)
《天請問經》一卷 (唐)玄奘譯 (泰)
《量無比經》一卷 (唐)玄奘譯 (泰)
《甚希有經》一卷 (唐)玄奘譯 (泰)
般若部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六百卷 (唐)玄奘譯 (泰)
《能繼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一卷 (唐)玄奘譯 (泰)
《般若波羅密多心》一卷 (唐)玄奘譯 (泰)
《寂照神變三磨地經》一卷 (唐)玄奘譯 (開)
華嚴部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一卷 (唐)玄奘譯 (泰)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一卷 (唐)玄奘譯 (圖)
阿含部
《緣起經》一卷 (唐)玄奘譯 (圖)
《本事經》七卷 (唐)玄奘譯 (泰)
《緣起聖道經》一卷 (唐)玄奘譯 (泰)
△律藏
律部
《菩薩戒本》一卷 (唐)玄奘譯 (開)
《菩薩戒羯磨文》一卷 (唐)玄奘譯 (泰)
《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一卷 (唐)玄奘譯 (泰)
△論藏
釋經論部
《佛地經論》七卷 (唐)玄奘譯 (泰)
宗經論部
《廣百論本》一卷 (唐)玄奘譯 (泰)
《廣百論釋》十卷 (唐)玄奘譯 (泰)
《掌珍論》二卷 (清辯造) (唐)玄奘譯 (泰)
《瑜伽師地論》一百卷 (彌勒造)(唐)玄奘譯 (泰)
《王法正理論》一卷 (彌勒造)(唐)玄奘譯 (泰)
《辯中連論》一卷 (彌勒造)(唐)玄奘譯 (泰)
《辯中邊論》三卷 (世親造)(唐)玄奘譯 (泰)
《顯揚聖論頌》一卷 (無著造)(唐)玄奘譯 (泰)
《顯揚聖教論》二十卷 (無著造)(唐)玄奘譯 (泰)
《大乘阿毗達唐集論》七卷 (無著造)(唐)玄奘譯 (泰)
《阿毗達磨雜集論》十六卷 安慧糅 (唐)玄奘譯 (泰)
《攝大乘論本》三卷 (無著造)(唐)玄奘譯 (泰)
《攝大乘論釋》十卷 (世親造)(唐)玄奘譯 (泰)
《攝大乘論釋》十卷 (無性造)(唐)玄奘譯 (泰)
《大乘成業論》一卷 (世親造)(唐)玄奘譯 (泰)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造)(唐)玄奘譯 (泰)
《成唯識寶生論》五卷 (護法造)(唐)玄奘譯 (泰)
《唯識二三十論》一卷 (世親造)(唐)玄奘譯 (泰)
《成唯識論》十卷 (護法等造)(唐)玄奘譯 (泰)
《觀所緣論》一卷 (陳那造)(唐)玄奘譯 (泰)
《因明正理論》一卷 (陳那造) (唐)玄奘譯 (開)
《因明入正理論》一卷 (商羯羅主造) (唐)玄奘譯 (開)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十二卷 (大采菽氏造) (唐)玄奘譯 (泰)
《阿森達磨集異門足論》十二卷 舍利子說 (唐)玄奘譯 (泰)
《五事毗婆沙論》二卷 (法救造) (唐)玄奘譯 (圖)
敦煌本
《阿毗達磨界身足論》三卷 (筏蘇密多羅造) (唐)玄奘譯 (泰)
《阿毗達磨識身足論》十六卷 (提婆設摩造) (唐)玄奘譯 (泰)
《阿毗達磨發智論》二十卷 (迦多衍尼子造) (唐)玄奘譯 (泰)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二百卷 (唐)玄奘譯 (泰)
《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一卷 (世親造) (唐)玄奘譯 (泰)
《阿毗達磨俱舍論》三十卷 (世親造) (唐)玄奘譯 (泰)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八十卷 (眾賢造) (唐)玄奘譯 (泰)
《阿毗達磨顯宗論》四十卷 (眾賢造) (唐)玄奘譯 (泰)
《入阿毗達磨論》二卷 (塞建地羅造) (唐)玄奘譯 (泰)
附疑偽目
《勝宗十句義論》一卷 (慧月造)玄奘譯 (泰)
電視劇《西遊記》裡,我們看到唐僧從西天取回的佛經,是印在紙上的,後來掉到河裡浸溼了,晾曬時,還被風颳跑了兩張。但事實上,當時唐僧取回的經文,並不是印在紙上的。那麼,真實的情形又是怎樣的呢?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收藏有各種珍貴的經書典籍,如《古蘭經》《東巴經》、水書等,其中的貝葉經尤其獨特。專家介紹,唐僧西天取經,帶回來的正是這種貝葉經。
那麼,什麼是貝葉經呢?
貝葉,就是貝多羅樹的葉子。貝多羅樹,是一種生長在熱帶的木本植物,葉子寬大、質地細密,經過特殊加工,就成為取之不竭的書寫材料。在貝葉上,用鐵筆刻寫下佛教經文,就成了貝葉經。據史書記載,公元645年,《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師,從印度帶回的經文就全部是貝葉經。這些貝葉經,後來被珍藏在西安大雁塔中。那麼,民族博物館裡的這幾冊貝葉經又來自哪裡呢?原來,這幾冊貝葉經,是上世紀50年代,在西雙版納發現的。專家推測,其刻寫的年代,大約是在清代。歷經歲月磨損,它卻依然完好如初,長條形的貝葉上,密密麻麻刻寫著經文,中間一根細細的繩子,將一片片貝葉有序地串聯起來。然而,仔細辨認貝葉上的經文,卻全然不是我們熟悉的漢字。貝葉經上刻寫的是傣族的文字——傣文,而刻寫的內容,是南傳佛教的經文。
貝葉經源自古代印度,在造紙術傳入之前,古印度人用貝葉書寫文字,佛教徒用貝葉刻寫佛經。公元9~10世紀,中國的造紙術,與絲綢、瓷器一起,沿絲綢之路進入印度,印度才有了用紙印刷的佛教經卷。所以,玄奘公元7世紀從印度取回的佛經,應該是貝葉經。但是,你千萬不要以為玄奘帶回來的貝葉經,就是傳到中國的第一部貝葉經。事實上,在此之前,就已經有貝葉經傳到中國。史書記載,公元6 5年的一個夜晚,漢明帝夢見一個高大的金人,金人頭頂閃耀著日月光輝。醒來後,漢明帝去找大臣圓夢。大臣告訴他,金人是天竺國的神,叫做佛。於是,漢明帝派遣12位使臣前往天竺國取經。數年後,使臣們不僅從天竺請來了兩位佛教大師,更用白馬馱回了許多寫在貝多羅樹葉上的佛經。這便是傳入中國的第一批貝葉經。
現在看來,以貝葉作為書寫材料,不僅綠色環保,更因為貝葉的長度與人的肩膀等寬,且書寫為從左到右,非常符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更為獨特的是,經過特殊處理,貝葉經不僅防蟲、防水,還經久耐用,歷經千百年而能形神不改。
令人欣慰的是,貝葉經這種古老的製作工藝,至今仍被傣族人民沿用著,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保護名單。貝葉經的製作分為三步,第一步,取貝葉。用刀將貝葉修割整齊,八片十片捲成一卷捆好,放入鍋中煮。煮好後,用細沙搓洗乾淨,壓平、曬乾;第二步,制匣。在專用的兩片木匣兩端各鑽一個小孔,把貝葉緊緊夾在兩片木匣中間,兩頭用繩子綁緊。然後沿木匣兩邊的小孔用釘子給貝葉打孔、穿繩,裝訂成匣。最後,給貝葉打上墨線,以方便刻寫;第三步,刻寫。用鐵筆沿墨線刻寫傣文,再用植物果油混合鍋底灰,塗抹於貝葉上,最後用溼布擦拭。如此一來,鐵筆刻寫的字跡就清晰顯現在貝葉上了。裝訂成冊後,還要在貝葉邊沿塗一層金粉或紅、黑漆,不僅起到保護作用,更是一種極好的裝飾。
然而,在貝葉經的發源地印度,由於宗教之爭、戰亂等原因,貝葉經幾乎失傳。在中國,由於歷史的原因,古代的貝葉經儲存下來的也十分稀少。因此,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收藏的這幾冊貝葉經,便顯得彌足珍貴,成為國家珍貴文物。貝葉經的內容,除佛教經典外,還有很多傳說、故事、詩歌和歷史記載等,被稱為傣族的“百科全書”。這些貝葉經,成為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原始資料,作為中國多民族文化花園中的一支奇葩,在增進民族瞭解、促進民族團結方面,具有極高的文化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