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故宮觀音
-
2 # 點點星河
老子並不是反對仁義,而是讓我們真正的睜開雙目開啟慧目讓世界真正的走向光明和和諧。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忠若奸大奸若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趨狗。這些都告訴我們不要輕易地被事物的表面現像所矇蔽。像李林甫口蜜心劍卻一直像似個大忠之臣很多人都被其矇蔽死都不知怎麼死的。而袁崇煥一心報國忠貞不二卻被民眾一口口地生食其肉直到數百年後其敵對方於以平反真是可悲。所以老子一書並不是專門地反對或推崇一方而是辨證式地敘說陰陽間相互轉換的目的,讓我們不要輕易地被眼前的假像或誘惑迷失了自我從而不能自撥身受其害。
-
3 # 明德儒商書院
對於老子是否真的反對“仁義”和“聖人”,我來分享一下觀點:
許多史學家認為老子反對仁義、智慧。孔子曾經專門向老子請教。孔子認為六經之要在於禮儀、六經之本在於仁義。老子批判孔子,認為萬物皆因自然而生,人的生死也是自然之道,自然之理,人應順應自然、順理而行。孔子提倡仁義禮儀是在違反人性,而不是順應人性。老子之所以極力提倡恢復“大道”,正是因為“大道廢”導致。在當時的大環境下,春秋戰國,諸侯亂戰,民不聊生。老子非常向往人類初始的生活狀態,沒有貧富分化,沒有等級分化,不需要孔子的“仁義禮智信”這些人為行為來約束,一切都是在順應自然的理想國。
老子年長於孔子,他經歷過那種無需管教、人人自律的理想社會。而週期後期,社會動亂讓他痛心疾首,他同樣希望恢復良好的社會秩序。而恢復周禮,只是當時社會必須的一劑良方。在老子的內心,是一種無奈。所以,他發出感慨: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在他心裡,認為禮使人們逐漸喪失忠厚、誠信的品德,是一切動亂的始作俑者。
但老子也看到了仁義、禮儀在現實社會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在動盪的社會,對於人們的行為具有很強的制約作用,對於穩定社會秩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這一點上,儒道兩家的觀點是一致的。作為理想主義者,老子只是希望儘量接近於道,回到大道盛行的自然生活狀態中。
-
4 # 淡漠千里1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也就是說天地視萬物為芻狗。那麼天地究竟是怎樣對待萬物,或者說天地是怎樣對待這些芻狗的呢?事實上,天地默默地為萬物的生存提供了所必須一切,比如Sunny、雨露、土地、空氣、各種食物等等,而且還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以常人的角度來看,天地對萬物所做的一切可以說是大恩大德、大仁大義了。但是從萬物的角度去看,它們知道天地的仁愛嗎?當然不知道,因為天地所做的一切都是默默無聞的,也沒有透過任何方式向萬物宣告它的仁慈。萬物認為它們所獲得的一切都是它們自己找到的,是它們應得的,是本來就有的。所以它們不知道這一切都是天地之所為,也不會感恩稱頌天地。在常人看來天地是虧大了,應該感到很委屈。可是,在智慧如老子者看來,天地是道的產物,也是道最忠實的信徒,是得一者。天地本就沒有世俗的爭取“聖賢仁德”的功利之心。它所追求的是同“道”一樣的境界:太上,不知有之。所以,老子所謂“天地不仁”,既不是否定仁義,也不是在誹謗、否定天地,而是在對天地表達最崇高的敬意和最高褒揚,是謂天地不仁,而大道行焉、萬物育焉、大仁生焉!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所以,老子認為真正的聖人,同樣會明智地去效法天地、效法大道,默默地做好分內的事情,為天下百姓謀求最大的、最根本的利益,讓百姓都能自然地過上安定、幸福的美好生活。而不是總喜歡大張旗鼓地去做一些諸如送溫暖啊、扶貧啊、慰問某某啊之類的,等而下之的、流於表面的、使人“親而譽之”的、可以彰顯自己如何仁德的事情。至於那些讓老百姓深惡痛絕的事情就更不必提了,比如讓老百姓吃不起飯、住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學之類。
總之,老子讚美天地,崇尚聖人,倡導人王由道而得仁,希望道行天下。但是,反對沽名釣譽,為仁而仁;反對捨本求末,由仁而求仁。
-
5 # 來取笑
答案是肯定的。老子所處的春秋、戰國年代,各邦國之間都是借推行仁義禮制為口號,相互征戰,攻城掠地搶奪人口等,借標榜仁義聖智而惑眾,以便於假公濟私,蔽人天性欺世盜名。按老子的說法,真正的聖人(國君)應當讓民眾不尚賢、不見可欲、不貴難得之貨,保持無知無慾,使那些贗偽邪僻的“聖智”者不敢攪鬧添亂,譬如:故意推崇位高權重盛名者,誘使人們紛紛去爭奪追趕;故意營造金錢至上、享樂主義的社會氛圍,誘使人們因縱慾、放蕩而墮落為行屍走肉;故意加劇稀有物質和資源的緊張局面,誘使人們觸犯公共規則甚至刑律而為匪為盜等。這些所謂“追求真理”的聖者、賢達、公知們,通常都是託聖智仁義之名,行毒害社會人心之實,所以莊子指出,天下(邦國)“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聖人(賢者智者)理想中的機會,是用“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來馴化百姓,這也無可厚非,但其中有一項最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對高貴精明統治者不構成約束;對險危峻猛膽識者更有空子可鑽,更方便搶頭插塞……以至於在春秋之後的歷代封建社會,大都是幾人雄起 幾萬萬人雌伏,而得天下者十之八九為篡權竊國者,卻嚴格要求廣大黎民百姓遵守“三綱五常”做朝廷順民,不得為匪為盜。這就是古人說得:“竊鉤者誅,竊國者候”。
一個人為了自己或家庭的利益而殺了一個人,人們視其為心狠、歹毒或不仁;一個人為了一鄉一邦而殺了成百上千人,人們會敬畏他、稱頌他為英雄;一個人為了國家、民族殺了幾萬、十幾萬人,人們會仰慕他、視之為英雄、尊奉為偶像等,這一切在老子、莊子看來,都不仁義,都不是聖人之所為,何必要去宣講出來蠱惑民心,亂人天性!這豈不像敲著鼓 去尋找走失的羊一樣愚蠢可笑嗎?所以,老莊認為,標榜宣揚仁義,只是白白讓天下人多一些煩惱(差別對立的觀念),多一些統治者欺壓百姓的藉口罷了!
聖人往往用超常的行為標準去規範自己、要求他人,喚起人們敬佩而成為萬民的精神領袖。聖人的奉獻精確實也值得人民崇拜。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正是因為聖人教導人們應該如何如何,而決不應該如何如何,這樣的副效應必然是,人類社會都以他的言行為標準,去判斷善惡、是非、對錯、優劣、好壞等,人們遠離了本心本性,極力追求外在的空頭名號、虛浮形式,一旦做得過份,還會弄出荒唐的事情。
當年,孔子在返看了一遍自己著述的《春秋》之後承認:“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此為何義?他擔心,後人讀了充滿“聖智仁義”的《春秋》,好的榜樣沒學成,壞的手段全學上了咋辦?畢竟好人難效,壞人易仿……。所以說,老子真心反對標榜聖人,反對賣弄世智辯聰,並且主張“絕聖棄智,絕仁棄義,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認為社會人類真能以此為生活的態度,天下自然太平;個人擁有這種修養,這一生也會健康幸福
-
6 # 法度之家
我認為老子推崇的只是全息智慧!是思想的高階境界!是萬物萬法歸一的大統一包容性理念!是萬變都必須在大的一體化之下變化!人類必須在生態自然之內自由生存!道法於自然陰陽,並可有法駕馭自然!因為道明白陰陽的相互糾纏特性!及包容為上,但排擠與抗衡是陰陽相互約束的本能!
-
7 # 白天的月亮55
老子反對孔子的原因卻並不是因為討厭仁義,而是討厭單方面提倡仁義!因為老子認為有仁義就有不仁不義!有不仁不義就有仁義!而且仁義和不仁不義同樣重要!就如萬物之陰陽,相互轉化,相互制衡!比如說仁,對人仁慈,可以使得人際關係更加和諧,但是對壞人仁慈是助紂為虐,對敵人的仁慈更是對自己的殘忍!再說義,義可以加強朋友兄弟之間的感情,使得大家團結一致,但是這幾兄弟團結起來卻很有可能是如做壞事的,這樣義使得邪惡勢力更加強大。所以說仁義並不是絕對正確的,單方面地提倡仁義,使得原有的平衡被打亂,大道已失!
老子反對的也不是聖人,而是假聖人,而這假聖人就是所謂的大盜!文章應該通篇理解,老子說有好就有壞,有真就有假,因此有真聖人就有假聖人,這假聖人就是大盜!而且只要有聖人這個概念在,冒充聖人的人(大盜)將會絡繹不絕!這些大盜甚至會修改聖人的標準和定義的,以成全自己的聖人之名。
-
8 # 城南隨筆
這個問題的提問角度讓我懵了很久,不知道提問者從何說起。
《道德經》中多次提到了仁義與聖人,縱觀道德經全文,老子並無反對“仁義”和“聖人”的任何觀點。
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一段文字裡,如果以字面的意思來理解為老子反對“仁義”和“聖人”,那就貽笑大方了!
筆者翻譯過很多《道德經》的原文,也表達過感悟,對這一段文字的理解為:天地不存在仁義不仁義的問題,任由萬事萬物自由發展與興衰。聖人也不存在仁義不仁義的問題,任由百姓根據自己的意願去生活。
這種“不仁”,是不存在仁義這個概念的意思,而不是直指天地和聖人不仁義,這一點務必要搞清楚。
相反,老子是提倡聖人和仁義的。老子的觀點是:仁義的行為和聖人的標準,都要遵循“道”的要求和標準。
如果不符合“道”的要求和標準,而且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和語言達不到“德”的範疇,是自取滅亡的行為。
-
9 # 睛晴倩靚青情
儒家教會了我們做人的基本準則 入世 但卻不是人們內心真正的歸屬 道家教會我們不必那麼死板 要合乎於道 天人合一 出世
-
10 # 鹿與紅茶
何為道?
何為返祖?
老子並非反儒,而是討厭儒提出的“仁義”。
因為有了仁義,就必然有奸邪。
就好比有了白晝,就必然有黑夜。
-
11 # 瘋道人85379386
孔子只約束百姓卻不敢約束君王,怎麼做聖人,只是個人中剩人。老子思想宏觀縱略宇宙,又豈是小小孔子兒單方面思想所能比,這才是聖人。就連耶和華、默罕默德、釋迦牟尼、墨子都有博大胸懷感懷世界,孔孟之流搖尾豈憐才得到君王寵信。比韓非子魏繚子孫子等尚且不如又怎做聖人,只為做一思想枷鎖的狗鏈子而已
-
12 # 無聊閒人
老子的道,自由不作人為修正拘策,放任出了格,自然會出現自然調整。正確嗎?正確的!
可取嗎?由人判斷!
如果像老子一樣,雲深不知處,獨自逍遙,不沾人間煙火,唯求心神自在。理當如此!
但是,當一個人,要享用空調,餐廳美食,手機網遊,飛機高鐵,街市超市。。。那麼,物資服務從天而來?是人群社會分工的結果。
人群,自然而然分工?自然而然合作?自然而然各各有序?自然而然人人工作?自然而然分配公平合適?自然出現和平友愛無紛爭無霸取?長幼不分序,無首無從人人各行其是?
人人天生善良,不用德勵善,不用恥禁邪,不用法止悪,勞務人人爭先,利益財富平均分配而不生忿怨不公***世道自然會如此!
坦白而言,"自然"有如此大魔力,本人不信!如果人群社會,"自然放任",資源利益爭奪,人間便可到見到地獄,不用死後!
孔子是否如此想,我不知道!儒學,可以正名為"群體社會行為管理思想"的思想體系。
德:好的行為,鼓勵頌讚,人仿行得榮。。。
恥:邪悪行為,大眾鄙視,聲討以為禁。。。
禮:人與人,身份區分,也是行為規範。。。
樂:輔禮之效。同時,也共樂緩禮之策。。。
仁:人與人,互利互惠,和諧共處。。。。。
忠:忠放事,忠於心。最為近代人詬病為封建的忠於君。試想想,二千五百年前,真正有人想像出所謂的全國性民主選舉國家元首嗎?全國拉票要十年,投票箱集合三個月,還要公平公正票箱無損。。。人人不忠君,曰日戰不停,有志者爭君位,死也樂,可憐的是平民百姓無日安寧。。。在此奉告那些批評儒學是封建的高人,想想甚麼是時代環境,把你們的屁股墊高好好想想!
其他的,不説了,有興趣,自己瞭解。
-
13 # 慧鋒zZ
老子認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按這個邏輯:沒有仁義的仁義才是真仁義,有仁義的仁義都不是仁義;沒有聖人才有聖人,有聖人反而沒有聖人。
意思是說:有仁義之心做仁義之事,都是虛偽,是偽善;沒有仁義之心而做仁義之事則是發自本性,是內在的本能反應,是真正的仁義;當我們認為有聖人的時候,這個聖人就已經造就了其信奉者的愚昧,只有讓眾人眼裡沒有聖人,才是真正的聖人,因為他實現了民智開化。
這是一個否定一切的世界,任何的是就是非,任何的善都是惡,任何的美都是醜。尤其是我們的自我意識,它是空虛,是不存在,是否定,是一切負面的東西。自我意識所認為的都是虛假的,錯誤的。
-
14 # 浩然之氣40
老子講:"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從這個排序可以看出,老子最崇尚的首先是:"道",其次是"德"。因此,才有了《道德經》。而仁義禮是孔子提倡的,在老子眼中顯然是較低的境界。"大道廢,有仁義"。關於聖人,
老子講:"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聖人沒有固定不變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為意志。由此可見,老子並不反對聖人,只是對聖人的要求非常高。"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聖人立於天下,要收斂謹慎!讓天下人的心靈都變得厚道、純樸,百姓都專注於自己的視聽感受,都有一棵像孩子一樣快樂純淨的心。
-
15 # 馬振廷1
老子反對高高在上,不下去解決弱勢群體苦難的聖人,仁義禮,是大公無私最大的攔路虎拌腳石,聖人視人為芻狗,無私情,平等對待,這些都是最難做到的,老子是反對不平等的。
同時也是修煉中最難捨掉的關鍵所在之要害。
-
16 # 儒釋道19
老子反對的是假仁假義~絕仁妄義,民復孝慈;
老子同時反對的是提倡標榜的聖賢~絕聖妄智,民利百倍。(另老子還反對巧利~絕巧妄利~盜賊無有。這是因為:(一)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二)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尤。
回覆列表
怎麼問我這個?
老子顧名思義。作為老人提倡的資歷和敬老。跟仁義的均分。和聖人的唯我獨尊背離。你聖人也不如經驗重要。其次是資歷比仁義重要。提倡老人多拿。只要你小。提倡的人人平等和唯我獨尊。都是老子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