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昨事今史
-
2 # 鴻哥iouyh福小鋪
真的沒機會。
大軍浩浩蕩蕩,橫掃狂卷,把能拿下的都拿下,但全部都被擋在隘口,這就是敗亡的死地。
如果見好就收,接受孫權的求和,或者能夠儲存顏面,奈何一心想吞吳。
為了相對地隔離魏國,只能走陸路,所以晉國滅吳的策略無法採用。
什麼招式都用了,吳國堅守不出,空有大軍也無可奈何。
連營數百里更是昏招,一把火全燒光了,還被反擊得焦頭爛額的抱頭鼠竄,說明什麼?從指揮系統到作戰系統全部崩潰。
重點在於一個隘口就堵住了劉備的傾國之兵,勝負已判。
-
3 # 蘇沉船
幾乎沒有機會獲勝,戰爭一事當然不能說絕對沒有勝率,但確實很低。
陸遜在夷陵、宜都夾江防守,此地位於三峽的西陵峽,江道水急而狹隘,劉備的水軍難以前進。宜都扼守夷道,地形狹隘又難以攻陷,陸遜又憑主力部隊死守夷陵。
陸遜不選擇巫峽一帶阻擊蜀軍而選擇夷陵,這還因為距離江陵、公安更近,補給遠比劉備有優勢。
劉備無法誘惑陸遜出來野戰,並且將其擊潰,就沒有戰勝的出路,戰術已經被地形給限死了。
夷陵就是往返荊州和益州的大門,呂蒙偷襲關羽,陸遜就率先去控制夷陵,同時也截斷了關羽歸蜀的道路。王濬要攻荊州,就必須先削弱西陵(夷陵)的防備。
以陸遜的軍事才能和完善準備,夷陵的防備已經無懈可擊,除非出現已下兩種情況:
歷史上從蜀中出兵攻破三峽口入荊州確實有戰例可依。
一次是西晉滅吳,王濬大軍如破竹而出,前提卻是荊州北部有杜預的部隊為牽制,還用離間計調走西陵(夷陵)的守將張政,使夷陵地區防守薄弱才能攻出西陵峽。
這必須要在北方同時對孫吳進攻,使吳國長江防線承受很大壓力,才會削弱西陵的防守,這一點劉備辦不到,曹丕不會為劉備這麼辦。
一次是李唐滅蕭梁,蕭銑以為適值秋天雨季,江水暴漲,流經三峽的濤濤江水咆哮狂奔而下,唐軍斷然不敢冒然進攻。唐將也多以為不可進兵,只有李靖認為:”兵貴神速,機不可失。“
唐軍趁江水猛漲出兵,以迅雷之勢進攻才是上策。唐軍很快就打到了夷陵,唐軍在野戰中先敗於梁軍,李靖趁機出兵夾擊反敗為勝,頓時拿下夷陵。李靖又馬不停蹄,率輕騎五千為先鋒,直奔南梁都城江陵,連戰破敵,圍攻江陵,散佈蕭銑已戰敗的謠言,讓梁國四方援軍行動緩慢,迫降了蕭銑。
李靖取勝不在兵力優勢,在而兵貴神速,以虛實之道迷惑敵人,直擊敵人要害。這一點劉備怕也很難辦到,畢竟陸遜可不是蕭銑,他要是把夷陵、宜都封死,李靖也都沒轍。戰爭之法,天時為上,李靖所趁就是天時之利。陸遜憑地勢防守就是地利,反破蜀軍是有天時為輔。如何進行作戰就因人而異了,劉備在進攻時是天時、地利都不佔,只能期待對方主將是個軍事白痴才能打贏。所以勝算不是沒有,假如陸遜是個笨蛋呢?又或者劉備有李靖附體呢?
-
4 # 歷史總探長
三國中較大規模的夷陵之戰發生在公元221年的7月-公元222年的8月,為期進行了有長達一年之久,作為三國中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夷陵之戰極大的削弱了蜀漢的勢力,也是三國曆史上著名的戰役。
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
三國中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必經之路僅僅只有長江一線,順著長江而下直接撲倒東吳的防線。
三國史書中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交代的比較簡單,僅僅是因為劉備因為東吳的孫權擒殺了蜀漢高階將領關羽,其實不然,在關羽丟失荊州重鎮南郡後,劉備作為三國中稱霸一時的蜀國,其勢力範圍大大的縮水,更為可怕的是,荊州丟失後劉備所在的川蜀政權幾乎只能安居一隅,再也沒有能和曹操相互抗衡的權力,因為沒有可以出兵的門戶,僅僅剩下了東北方向的漢中可以出兵曹魏,這對於劉備一統天下的夢想顯然是背道而馳的。
夷陵之戰的川蜀政權整體戰況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大本營在白帝城和陸遜對峙階段
2、大本營在秭歸駐軍階段
3、大本營推進至猇亭階段
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武陵五谿蠻夷遣使請兵。《先主傳》
夷陵之戰第一階段的進攻異常的順利,劉備的先鋒部隊吳班、馮習的打敗了東吳在巫山、秭歸的防守,陸遜所駐守的巫山也隨著戰爭的持續進行慢慢的開始後撤,而劉備也率大軍推進,將駐守在白帝城的指揮部遷到了秭歸,對於劉備而言戰爭進行的出人意料的順利,第一次當主帥的陸遜不過是一個白面書生,自己打了半輩子的仗,壓根沒有把陸遜放在眼裡。
隨著先鋒部隊的不斷進攻,劉備將指揮部遷至了猇亭,開始了和陸遜正面的較量,但是奈何陸遜堅守不出,準備拖垮劉備,在長江兩側這種狹長的、地理環境惡劣的情況下,看著重重佈防的東吳,劉備也沒有了辦法。
二年春正月,先主軍還秭歸,將軍吳班、陳式水軍屯夷陵,夾江東西岸。二月,先主自秭歸率諸將進軍,緣山截嶺,於夷道猇亭駐營,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馬良安慰五谿蠻夷,鹹相率響應。鎮北將軍黃權督江北諸軍,與吳軍相拒於夷陵道。
七百里連營,幾乎最大的可能性是劉備將先鋒部隊吳班、馮習,以及遠在江州的後續防守部隊就地安營紮寨,全部駐守成了一片營地,對於劉備的軍隊來說,已經進行了長達半年的攻堅戰,人困馬乏,軍心難免會動搖,再加上炎熱的夏天士氣難免低落,就地安營紮寨似乎成為了劉備最好的選擇。
劉備的戰略進攻似乎對東吳來說造成了一定的壓力,東吳那邊也是士氣低落,被川蜀大軍一路碾壓的憤怒在不久便慢慢蔓延開來。
雖然劉備前期壓制了東吳,但是戰爭沒有如果,失敗就是失敗,而且劉備放棄了長江沿線的防守,致使東吳水軍有機可乘,這才是失敗的關鍵!
-
5 # 種地的秀才
夷陵之戰劉備最大的錯誤是小看了陸遜,東吳奪取荊州之後呂蒙就死了,在劉備看來沒有了呂蒙再沒有人能對他造成威脅,特別是深入了五六百里一直沒有遭到強力的阻擊,更讓他確信呂蒙一死東吳再也沒有可堪一用的大將,心態上就放鬆了,卻不知這一切都在陸遜的算計之中。陸遜透過研究劉備以往的作戰方式,以有心算無心劉備焉有不敗之理。所以戰後劉備才會說: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
夷陵之戰根本就是對劉備衝動的懲罰,贏了會把東吳推向曹魏,自己更加的孤立無援;輸了又大傷元氣;最好的結果就是答應孫權的和解,可能關羽張飛的死對他造成的傷害太大了吧!
-
6 # 阿將0123
在夷陵戰役的前期,蜀軍佔優勢,吳軍連敗幾場,孫權被迫求和:願歸還荊州三郡,送還夫人,引渡殺害關、張的兇手。可這個劉大耳已失去理智,拒絕了吳國優厚的和談條件,非得滅吳。
-
7 # 歷史大學堂
理性分析,夷陵之戰中劉備有獲勝機率很低。
劉備一生很是坎坷,前半生四處漂泊,連老婆孩子都保護不了。好容易得了半個荊州,沒兩年又得了益州,此後又從曹操那裡虎口奪食,拿下了漢中,看起來要成就王者的榮耀。
結果還沒高興太久,關羽便敗走麥城,損失一員大將不說,地盤還丟了一半,爭奪天下的目標難度一下從困難變成噩夢級別,劉備的心情可想而知。
於是,夷陵之戰爆發了。
作為主攻的一方,劉備當然認為自己贏面很大,然而結果卻是他輸得褲衩都快沒了,幾萬大軍全軍覆沒,自己只帶著少數近衛勉強逃身,要不是孫權擔心魏國會趁機來攻,說不定劉備就把命直接交代了。
為什麼輸得這麼慘?劉備表示自己也想知道,最後他歸結為天命弄人——“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哉?”這話聽著耳熟,不由得讓人想起四百多年前垓下之圍時項羽的那句吶喊:“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老天爺當然不想背這個鍋。
圖1 劉備(161年-223年)
對於劉備的失敗,很多人歸之於他的軍事額度不夠,這不是今天才有的看法。決戰之前,當了解到劉備竟然前後連營七百多里時,曹丕立刻開啟嘲諷模式:劉備這是對軍事一竅不通啊,分兵七百多里還指望能贏嗎?我看不多久孫權的捷報就會傳上來嘍。
果然,七天之後,孫權就將大勝的喜訊傳了過來。
的確,劉備雖然號稱戎馬一生,但縱觀他多年的軍旅生涯,總體而言是勝少敗多。作為夷陵之戰時孫吳方面的主將,陸遜就曾明言:“尋備前後行軍,多敗少成。推此論之,不足為戚。”
所以,劉備之敗,原因就在於他不太會打仗,但是又偏偏遇到一個軍事奇才陸遜,故而理所應當地失敗了?
恐怕不能這麼說。原因很簡單,劉備一生的確勝少敗多,但他的對手是曹操這樣的一世梟雄啊,我們只能說他並非萬里挑一的軍事高手,而不能過分貶低他的軍事才能。
圖2 夷陵之戰
至於夷陵之戰時的種種“弱智”行為,如曹丕提到的連營問題,老實講,連曹丕這樣只會紙上談兵的人都知道七百里連營是兵家大忌,經歷多年戎馬的劉備會連這種常識都不知嗎?
然而儘管知道,但並不代表就可以避免。自從關羽大意失荊州後,由於事先沒有防備,導致巫以下的沿江戰略要地全部失守。而孫吳方面又採取避而不戰,層層後撤的防禦戰術。這樣一來,劉備要想取得戰果,只能步步深入,可因為沿岸的戰略要地與臨江諸郡都被孫權方面掌控,他不得不沿江布兵,連營向前,七百里連營的局面就這樣形成了。
圖3 三國荊州版圖
另一個常被人批評為不知兵的軍事行為就是舍船就步,讓水軍全部上岸作戰。原本蜀軍在上游,作戰時乘船順流而下是有利條件。戰爭一開始,陸遜最擔心的便是劉備水陸並進的戰鬥方案。可惜,劉備最終放棄了這一打法,以至於讓人一股腦地端了。
但劉備之所以這麼做,並不是因為他不知道水陸齊發的好處。劉備原本的水軍來自於荊州,頗為精良,掌握在關羽手中,但關羽敗死,這支水軍便不復存在。而這次出征,準備的時間並不充分,大部分軍隊都是步兵,陸戰的訓練恐怕都沒多麼熟練,更別提水軍的訓練了,水戰能力自然是不行的。故而,劉備只能放棄水路。
由此看來,夷陵之所以慘敗,並非劉備不懂軍事,而真的是客觀條件所限,換言之,劉備的那句“豈非天哉”的吶喊是一語中的了?
當然不是。透過上面的分析,我們明顯看到,單單從軍事角度來看,劉備並不具備必勝的優勢,反而是劣勢頻頻。也就是說,夷陵之戰,原本就不應該打,至少不應該現在打。
圖4 三國版圖
實際上,當劉備提出對吳作戰的想法後,蜀國內部反對的聲音很多,所謂“群臣多諫”,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趙雲。結果劉備一意孤行,反而將勸阻的從事祭酒秦宓抓進了監獄,又將趙雲遠派到了江州當了個督軍。
這樣一整,誰還敢反對?
然而,為什麼劉備變得如此固執,那個愛民如子、從諫如流的“劉皇叔”去哪兒了?有人說是因為關羽被殺導致的報仇心切,容不得別人反對,這顯然並非真正原因。
一方面,發兵時距離關羽之死已經一年多了,再大的火也該一瀉千里了。另一方面,我們看到,劉備稱帝后一直沒有給關羽封號,直到劉禪即位後才給了壯繆侯的追封。而何謂繆?“武功不成曰繆”,壯繆的諡號指的是關羽雖然勇猛卻沒啥建樹,這並不是一個好詞。由此不難看出,劉備父子對於關羽的失荊州其實一直耿耿於懷。所以,咋會拼了命地給他報仇呢?
圖5 曹操(155年-220年)
那麼,真正原因何在呢?很多人總結赤壁之戰用兵如神的曹操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驕傲兩個字。在曹操看來,自己縱橫戰場幾十載,前後大敗黃巾軍、呂布、袁術、袁紹、馬超等人,試問天下英雄誰是對手?故而根本沒有將孫劉聯盟放在心裡,結果馬失前蹄。
夷陵之戰前的劉備妥妥地複製了曹操當年的心態。劉備一生最忌憚甚至恐懼的便是曹操,官渡之戰前他偷襲佔領徐州,結果聽說曹操親自來戰,嚇得直接撒腿就跑,導致關羽還沒反應過來就被俘虜了。
可隨著赤壁之戰後接連的勝利,劉備慢慢浮躁了。當定軍山斬殺夏侯淵後,曹操來攻,而此時的劉備卻毫無顧忌,放言“曹操雖來,無能為也”,一時間連曹操也不放在眼裡了。而隨著曹操的去世,這種“天下英雄,捨我其誰”的心態只會越發增加。
圖6 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
另一方面,劉備對於孫權其實一向不太重視。典型的就是,在他佔領益州後,對於孫權方面索要荊州的迴應很是敷衍,竟然說等我平定涼州後就把荊州給吳國,這難道不是把孫吳當猴耍嗎?
孫權隨即出兵,而劉備也沒想著如何緩解這一局面,明知道益州人心還未穩定,卻也是一個字:幹。他讓關羽帶三萬人馬到益陽,自己則率五萬大軍到公安,擺出大戰的姿態。如果不是這時曹操橫插一槓西征漢中,那麼孫劉之間的大戰或許早就開始了。
驕兵必敗,劉備再次給我們上了這一課。
文:江河散人
參考文獻:《三國志》
-
8 # 乾坤正法
當然有獲勝的機會,只是結局不是他所能承擔的了的,蜀漢也會因為劉備一世而亡。所以打贏的結果不如打輸,而打輸的結果不如不打。
-
9 # 文死賤武死顫
即使戰術上贏了夷陵之戰,戰略上也輸了。因為打仗主要就是國力的比拼,而恰恰三國裡面蜀漢國力最弱。主要體現在國土面積最小,而且有限的國土裡除了成都平原,其餘基本都是高山,不適宜大面積耕種,糧食產量低,那自然也就養不活大量人口,因此總人口也就最少,這在冷兵器時代是最致命的。但是,這樣的國土也給了蜀漢一個機會,就是自保。蜀漢之西是青藏高原,無需防守。蜀漢之南是蠻夷之地,大量小部落各自為戰,根本成不了氣候,事實上最終也的確被蜀漢收服。蜀漢之東是三峽天險,除了水軍,陸軍基本不可能有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而即使有水軍來襲,蜀漢佔據上游之利,來者基本也是有來無回。蜀漢之北的漢中已經被蜀漢佔領,只要堅守住包括漢中之內的少數幾個隘口,曹魏基本也是進不來,而事實上魏延也做到了。因此,以當時蜀漢的情況,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是絕對沒問題的,但是根本無力進攻。在此情況下,劉備強行進兵,純屬意氣用事。即使蜀漢在夷陵之戰僥倖取勝,必然也是元氣大傷。再加上遇到一個戰爭狂人諸葛亮,滅國也只是早晚的問題。
-
10 # 狼的影子319
應該是沒有獲勝的可能,因為失去荊州以後,蜀漢的國力就不行了,荊州“地方千里,戶口百萬”,物產豐富,是政治,經濟,軍事上極為重要的地區,孫劉雙方誰得到荊州,誰就佔據了優勢,關羽敗亡後,蜀漢又丟失了上庸三城,從此蜀漢對外擴張的三條通道已經失去了兩條,對蜀漢的國力是一個重大的打擊,從此蜀漢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向外擴張的能力了,劉備之所以執意要發動戰爭,就是想在有生之年再搏一搏,能夠收復荊州是他最大的願望,但是,蜀漢軍隊的實力已經明顯不濟了,他率領的伐吳軍團只有四萬三千人,而且分了一萬人在江北防禦曹魏,再除去沿途守護糧道的部隊,劉備能夠用於前線的作戰部隊不過兩萬多人,即使能夠在夷陵擊敗陸遜,也無力進一步擴大戰果,連奪回荊州的戰略意圖都不可能實現,此時劉備唯有立即跟曹操和解,避免兩面樹敵,專心攻打孫權,或者有一線希望收復荊州,因為沒有解除曹魏方面的威脅,劉備分出一部分兵力防禦曹魏,導致跟孫權作戰的部隊實力不足,只有兩三萬軍隊跟孫權的五萬人對峙,機動兵力只有八千人,雙方僵持在夷陵一帶的時候,實際上劉備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
11 # 風神翼龍12
如果只是討論夷陵之戰的話,當然有機會獲勝。劉備以哀兵姿態,盡起西川兵馬,氣勢上已經很足了。從前期孫吳的應對來說,還是比較混亂的。在戰場受挫與求和不果後,推出陸遜也是出於無奈吧。劉備的戰術也有問題,兵法上講奇正相輔,劉備卻沒有派出奇兵偷襲孫吳後方與側翼,牽制孫吳兵力,而是將二十萬軍隊擺在夷陵一個點上,被陸遜阻住後反而無法施展。失去了兵貴神速的時間優勢,又沒有出奇制勝的方略,這是劉備在夷陵失敗的最大原因。
我看有人擔心即使劉備獲勝,吞併江東孫吳政權,也難以獨力支撐曹魏的攻擊。我覺得這點倒是沒什麼。首先,曹丕的進取心和能力是不如曹操的。其次,劉備挾勝勢,兵鋒所向,曹魏反而會顫慄不安吧。曹魏最大的可能是在孫吳失敗之前與其結成聯盟,共同抵抗蜀軍才是正道。
-
12 # 鄺生24
夷陵之戰實貭上是羅貫眾作者的桃園結義故事的終結篇了,它是註定了要失敗和劉備白帝城之死,迴應了桃園結義的始作誓言。所以作者描述劉備只帶老黃忠一將,以個人意氣攻打東吳。
-
13 # 哈哈6710283798235
有可能:一、派間諜散播謠言,調撥孫權與陸遜君臣關係;二、向魏示好,邀魏共擊吳國;三、紮好營寨,防火防偷襲,兩路齊進,讓陸遜要麼回援後方,要麼與蜀進行正面決戰,蜀國陸軍畢竟善戰!四、聯絡吳境內各方蠻夷造反;五、派遣一員善戰的遊擊將軍,利用江南丘陵山川縱多的地形,劫掠吳軍糧草,打游擊的形式造成後方動盪;如此五招齊出,要麼陸遜打陣地戰敗於蜀軍,要麼孫權換將,參見戰國趙王換廉頗……當然純屬虛構 歷史無法改變!
-
14 # 千鍾粟黃金屋顏如玉
有的。 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會慘敗是犯了兵家大忌造成的,劉備在這次徵吳有很大的機會取勝並奪回荊州要地,吳國就算戰敗但不會滅亡 ,因為蜀國想建立水軍並戰勝東吳水軍是非常難的,還有就是曹魏的虎視眈眈。
-
15 # 高山之泉d
雖有困難,但還是可以取勝的。主要劉備不懂戰場實際情況,瞎指揮,佔著人多勢眾,輕視了對手。又把軍營安置於林中,且七百里連營,犯了兵家大忘。
他可派得力兵將守住各交通要道,封鎖交通。分割包圍,打亂吳軍部署。先取得一兩勝戰,這一兩次勝戰不在大小,只要能取得擾亂動搖吳軍士氣即可,然後遂步擴大戰果。蜀軍遠道而來,只能奪取吳軍物質,以戰養戰。shu軍兵力絕對優勢,只要不中吳軍詭計,取勝的可能性是有的。
大忘更為大忌。變字特更為謝!
回覆列表
謝邀,我是事史君,我們先來看當時的大背景,已經是三足鼎立的局面了,關羽水淹七軍以後,驕橫跋扈,更不把孫權放眼裡,然後就是呂蒙白衣渡江關羽落得個敗走麥城的下場,然後就是劉備興兵伐吳,這時候曹魏的曹丕已經稱帝了,正想徐圖南下,樂得坐山觀虎鬥,所以這時候劉備興兵是很不明智的,最後那怕打贏了也是兩敗俱傷,如何對抗曹魏,這時候其實最好的出路是繼續聯吳抗曹,而不是窩裡鬥。所以荊州一失去,不管伐吳是否取勝,劉備都已經失去爭奪天下的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