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棍哥觀史
-
2 # 讀史—正衣冠
據《三國演義》第三十五回記載,劉備在南漳遇到水鏡先生,水鏡曰:今天下之奇才,盡在於此,公當往求之。玄德急問曰:奇才安在?果系何人?水鏡曰: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那真實情況是什麼樣的呢?司馬徽是如何像劉備介紹諸葛亮和龐統的呢?《三國志 蜀志 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這充分說明諸葛亮和龐統有經天緯地之才,對天下大勢瞭然於胸,是百年一遇的奇才。理所當然認為劉備得到這兩人,必定可以一統天下、恢復漢室。可最終劉備還是壯志未酬、含恨而終,空留臥龍一人,艱難北伐。那劉備為什麼會失敗呢?我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
天妒英才,鳳雛早隕龐統早期鬱郁不得志,滿身抱負無處施展,直到三十一歲的時候才投奔到劉備麾下,此時的劉備已經佔領荊州大部,終於有安生之所了。龐統三十六歲不幸中流矢而亡,在這五年期間,主要功績是隨劉備入川,出謀劃策。假如龐統多活幾年,也許就不會有關羽敗走麥城、劉備夷陵之敗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如若龐統不死。諸葛亮就不必那麼早的與劉備去匯合,就和關羽鎮守荊州就行,這樣荊州斷然不會失,荊州不失,劉備就有爭奪天下的資本。
曹吳二主,雄才偉略與劉備同時期的曹操、孫權都是英明之主。曹操本人英明果斷、雄韜偉略、用人得當。而且曹魏佔地廣,人口多,文臣武將數不勝數,先天條件就比劉備好太多。吳政權經過孫堅、孫策、孫權的治理,早已人心歸附,基礎夯實,雖然沒有很多出類拔萃的人才,但好在後繼有人,人才銜接的很好,不像蜀一樣青黃不接。
夷陵之敗,統一無望我認為劉備進攻孫權這個選擇是沒有錯誤的,可以說是非常明智的。關羽失去荊州後,要想擊敗曹魏,已經是非常難了,隆中對的戰略構想是沒法實現了。唯一可以實現統一之志的就是先把相對較弱的東吳滅掉,再跟曹魏一決雌雄。劉備伐吳實際上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和曹丕達成了一種默契,都想著先把東吳滅掉。劉備一生征戰無數,軍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可惜被初出茅廬的陸遜一把火燒到了解放前,這把火徹底燒掉了蜀漢出川的希望,劉備也一病不起,最後託孤於諸葛亮。
劉備一生都在奮鬥,從沒有氣餒,從草根一步步到帝王,實屬不易。好多人都說劉備假仁義,但假仁義一輩子了,那也就是真仁義了。假如關羽不敗、龐統不死、夷陵大勝天下大勢真有可能歸於蜀漢,可惜古代戰爭的勝負就是那麼一兩個決策者所決定的,一旦決策失誤,就萬劫不復了,真是"百年累之,一朝毀之"。
-
3 # 一江春水向東流6254
水鏡先生,在為劉備推薦臥龍與鳳雛時曾說二人得一個就可安天下,而其得了倆也沒有得天下!諸葛亮在出茅廬保劉備之時,先生卻說道臥龍雖得明主、而不得其時也。難道水鏡先生說此話之意是在預示著什麼!最初基本是朝著隆中對之時的方向發展,誰知之後龐統在取西川之時中了張任的埋伏而命喪於落鳳坡,劉備無奈之下急調諸葛入川!而把荊州重地交給關羽防守,你沒想東吳孫權時刻不忘奪回荊州,而其此時卻去圍困曹仁的襄樊,結果讓呂蒙來了個白衣渡江抄了他的後路,最後關羽兵敗被殺!而劉備其後為報二弟之仇,又以東吳陸遜決戰於夷陵,沒想到又是慘敗而歸,好不容易積攢的這些家底,精兵強將快傷亡光了!別說此時鳳雛也已不在了,只剩下了臥龍。他就是再能也各不住也一系列重大變故,把其前之規劃全打亂了,最後之能明知很難再完成蜀漢大業,只能撐到啥時算啥時了,直到累死在五丈原結束!
-
4 # 望洋興嘆108840815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實水鏡先生司馬微說過:“臥龍鳳雛得一者可安天下。後半句是:“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
5 # 儀曉雯
蜀漢的成功與否是根據整體實力,和格局決定的,而不是一個人兩個人所能改變的,再說了臥龍鳳雛本來就是演繹誇大了人物。
-
6 # 阿呆夢話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別說是一個國家,就是一個企業都不會因為一兩個人而興亡的。
劉備自從新野得了諸葛亮這個軍事,確實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制定了《隆中對》的戰略目標和行動綱要,從而走向發達的。佔荊州、取西川、奪漢中,達到了輝煌的高度。從寄人籬下的喪家之犬,到坐擁三州的霸主,又稱王漢中,又登帝稱皇。這一系列,都離不開諸葛亮的智慧,是按照《隆中對》的步驟實施的。
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大的事業是要靠團隊來實現的。作為劉備帝國,要想稱霸天下,統一中國,這是個非常大的目標。能實現吧?能。但是要一步一步來,飯要一口一口吃的。
首先,要有戰略規劃。《隆中對》規劃好了。
其次,要落實實施。佔荊州、取西川、奪漢中。實現了。
還有,戰略實現的保障。1、結好孫權。2、安撫四夷。3、內修政務。
還有,實現戰略需要人,統帥、軍師、各級將領、士兵……等。
在這整個規劃中,統帥的意志很重要,決定方向。軍師只是指引方向的。
臥龍、鳳雛是軍師,沒有決定權的。就像是,劉備是開車的,臥龍、鳳雛只是儀表盤。儀表盤壞了,只要開車的技術好,方向感強,一樣可以到達目的地的。但是,戰略保障就像是輪胎和油料一樣,出問題了,車就沒法跑了。
劉備蜀國的車,讓關羽紮了胎,跑不成了。
關羽的樊城之戰,搶了孫權的軍糧,破壞了孫劉聯盟這一戰略保障。相當於把輪胎氣放了,這車就停擺了。
劉備的夷陵之戰,又徹底把輪胎報廢了,車還燒成了破車。
諸葛亮就是個修理工,1、結好孫權。2、安撫四夷。3、內修政務。這一個個修理,修補。好不容易才使得這車能動。但是,油料嚴重缺乏。
六出祁山的北伐之戰,純粹是幌子,打著“興漢室”的旗號,維持蜀國的苟延殘喘。新換的司機劉禪,又不會開車。相對於諸葛亮在艱難地推車。
所以說,就是把全天下的謀士都給劉備,他頭腦發熱,不按照戰略規劃走,一樣是成功不了的。
臥龍和鳳雛來十雙都是白搭。
-
7 # 夏有涼風61
小說《三國演義》裡,自劉備被蔡瑁追殺,的驢救主,檀溪躍馬,逃出昇天後,就遇到了隱世高人,仙風道骨的;水鏡先生司馬徽司馬德操。
二人在相談中,水鏡就向劉備推薦了倆外人才,一個是“臥龍”,一個就是“鳳雛”。並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還說什麼劉備是天命所歸,缺乏的是大才,劉備手下;孫乾、糜竺、簡雍等根本不入流。
那劉備後來“臥龍、鳳雛”都得到了,水鏡先生的話一直沒有應驗,天命也沒歸,經夷陵一戰,還敗亡白帝城,那水鏡先生是不是在忽悠劉備了,如果按水鏡先生的說法深入解讀,可以理解為;臥龍鳳雛只能得其一,才可安天下!如果得倆就安不了了,當然這隻能是調侃的說辭。畢竟水鏡先生能掐會算也不是算的太靈驗,畢竟預言和實際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那劉備得了臥龍,能三分天下其實也不簡單了,劉備得了鳳雛,鳳雛也沒為劉備建什麼大的功勞就把自己一肚子的雄才偉略帶走了,劉備對鳳雛是指望不上了,就從荊州調來最稱手的諸葛亮,一舉拿下了西川,不得不說關鍵時還是“臥龍”厲害。
劉備得臥龍、鳳雛而失敗,主要是蜀漢人才的凋零,劉備能得“臥龍、鳳雛”就不單是如魚得水了,而是鳳凰展翅,臥龍、鳳雛就好比左右翅膀,劉備正要大展宏圖剛要撲騰,結果折了一翅,“鳳雛死了”一下讓劉備成了落窩的草雞,只得偏安西蜀休養生息,在此其間結果關羽也死了,劉備為關羽報仇,結果弄的張飛也死了,要知道關羽、張飛那可相當於劉備的手足,劉備一氣之下就發動了夷陵之戰,結果戰敗逃往白帝城,自己也快不行了,使得蜀漢是元氣大傷。
又說水鏡先生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顯然水鏡說的不準。諸葛亮出山時,水鏡說諸葛亮生不逢時,而諸葛亮的出山恰恰使得自己“名傳後世,千古流芳”,這也更應證了水鏡說的一點也不準。
劉備的失敗只能說是,時也!運也!
-
8 # 裴一點
有名的水鏡先生曾經說過:“臥龍,鳳雛,得一人即可安天下。”這句話說的是諸葛亮(號臥龍)、龐統(號鳳雛)只要得到其中一位,就可以使得天下安定。然而劉備先後得到了諸葛亮、龐統的輔佐,卻僅僅佔據益州一州之地,不說興復漢室,自保都難。白帝託孤之時,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已經千瘡百孔瀕臨奔潰,雖然在諸葛亮的努力下蜀漢政權得以延續,卻是三國時期實力最弱的國家。為什麼劉備得到了諸葛亮、龐統輔佐,依舊未能興復漢室呢?是這二人“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還是有別的原因呢?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此處的“安”應該理解為“使天下安定”,而不是“使天下平定”,“安定”與“平定”的區別還是很大的,一定要統一天下才能夠稱為“平定”,而安天下是建立在平天下的基礎之上的,在天下已經平定的前提下安定因為戰爭、暴政、天災等情況導致民生凋零的天下,如果天下沒有統一,縱然有安定天下的才能,也無法施展,也就只能安定所屬勢力所佔據的部分地區了。而史書記載,諸葛亮的確擁有無與倫比的政治才能:外聯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疆不侵弱,風化肅然也。——三國志亮之治蜀,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 ,路無罪人。——袁子諸葛亮治理國家的才能能夠和齊國名相管仲,漢初名相蕭何相提並論,只是可惜蜀漢僅僅佔據益州,諸葛亮的政治才能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假如蜀漢最終一統天下,再以諸葛亮為相治理國家,一定能夠創造一個太平盛世。而相對於諸葛亮出色的政治才能,其軍事才能還是有所欠缺,至於與諸葛亮齊名的龐統,為劉備獻上取益州的上中下三策,計斬楊懷、高沛,奪取白水關,一路連戰連勝,一直打到雒城,其軍事才能尚且在諸葛亮之上,然而在進攻雒城之時,龐統不幸中箭身死,在劉備大業未成之際,龐統已經身死,自然也對安天下起不到什麼幫助了。雖然劉備得到了諸葛亮、龐統輔助,然而到白帝託孤之時,只剩下諸葛亮一人還活著,諸葛亮不失為天下奇才,但獨木難支。如果這鳳雛不死,加上法正、馬良、劉巴等人,蜀漢還是有希望統一的。
回覆列表
此句出自《襄陽記》司馬德操即所謂的水鏡先生司馬徽,然此整段話為“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襄陽記》曰:諸葛孔明為臥龍,龐士元為鳳雛,司馬德操為水鏡。看似此話有理有據,諸葛亮和龐統確實是人傑,劉巴和法正也確實為才俊,根據《襄陽記》記載,司馬德操在襄陽一帶隱居,諸葛亮和龐統與其相近,展現才能被其發現可以理解,要說劉巴成名已久被其讚賞尚且說的過去,但法正在司馬德操說此話的時候並未楊名,而且在劉璋處並未受到重用,又如何發現此人的才能呢,個人對此段話持懷疑態度。尚不談此話的真實性,且依照此話的描述來探索其中的奧妙。
吳將魯肅遺先主書曰:“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三國志.龐統傳》龐統是死於圍攻雒縣之時,並非什麼落鳳坡,龐統是劉備集團入蜀的頭號功臣,整個入蜀的策劃均出於龐統之計,從勸柬劉備下定決心,到謀劃入蜀的路線方針,龐統以其名副其實的軍事才能和謀略,為劉備入蜀奠定了基礎。
諸葛亮是內政治理的一把好手,“足兵足食”讓劉備的征戰不用顧慮後勤補給,而在諸葛亮的輔助下,劉備集團政治清明,君臣齊心,因此劉備從得龐統和諸葛亮後,一內一外的配置還是非常實用,劉備集團也得到了高歌猛進的發展,從荊州四郡到入蜀吞益,二人的共同協助是極其重要的因素,雖龐統中途戰死,但入蜀已成順勢,勢不可擋。且法正在龐統死後發揮了重要作用,接過了龐統的重任,一方面為劉備策劃,一方面利用對川蜀的熟悉程度指導劉備軍隊攻伐。
龐統死後,蜀漢政權的文臣核心應該就是劉巴、諸葛亮、法正,在司馬德操的預言裡,仍舊具備安天下、興漢室的條件。劉備得益州後,法正也為劉備建議透過許靖的虛名巴結川蜀名仕的納賢之道,劉巴與諸葛亮為劉備制定了一系列治理益州的方針法律,比如《蜀科》,因地制宜的將蜀內局勢穩定下來。在形勢大好之下,劉備也順利的拿下了漢中、上庸之地。在此之間,法正也成為劉備奪取漢中的首謀。
劉備稱漢中王后,封劉巴為尚書,法正為尚書令,但不幸的是法正被封為尚書令的第二年便去世。也就是說劉備的文臣核心裡邊,諸葛亮、劉巴尚在,卻偏向治內。而龐統早亡,法正又去,偏向對外軍事的兩大謀士均不在人世。以至於後來劉備的夷陵之戰身邊的謀士核心為“白眉最良”的馬良,不是說馬良不行,但在行軍打仗上的靈機應變、觀心伐謀,馬良還是與龐統、法正有差距的,這也是蜀漢中期的戰爭中以敗為多的主要原因。
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三國志.法正傳》經常有人提出假設龐統、法正未亡,關羽是否能奪得襄樊、劉備是否能戰勝陸遜的疑問。其實這種假設看似無聊,但也有一定得道理,法正坐鎮漢中的時候,龐統助關羽守荊州想必比馬良要有說服力,即使關羽一意孤行,龐統在應對之策上會靈活很多,不至於潰敗。而劉備東征若有法正相伴,鑑其漢中之謀,想必也不會聯營七百餘里。
無論如何,人才對於國家的興衰是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欲興大事的國家,都有一批人中龍鳳的文武人才,蜀漢的凋零也有“益州疲弊”的原因,但隨之相應的是君主招賢納士的門路是否夠寬、夠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