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鐵木真165163663

    從荷蘭的海上馬車伕到大英帝國的無敵艦隊,再到美國山姆大叔的航空母艦艦隊。這些國家有一個共同點,都是海洋強國,這些國家的興旺與發達,都是透過對外掠奪與戰爭獲得資源的方式來累積國家發展的資本。這些國家的共同之處都是以資本主義作為本國發展的制度,早期的資本主義制度是透過對外擴張掠奪外部資源來累積自己的資本達到擴軍的目的,然後侵佔殖民地,對於侵佔的殖民地展開瘋狂的掠奪。比如早期的荷蘭,就是透過海外的殖民地來累積資本,讓荷蘭迅速發展為海上的馬車伕。大英帝國也是透過對外戰爭或者對外輸出鴉片或者骯髒的黑奴貿易來讓國家興旺發達的,後來的山姆大叔也是透過對外傾銷產品掠奪印第安人的領地來累積國家的資本,或者對外傾銷本國的產品,達到對世界壟斷的地步,特別要提的後起之秀山姆大叔美國透過戰爭的手段控制的世界重要的航道,已世界重要的石油資源佔為己用,來累積美國的資本。這些國家的共同點都是透過不擇手段,做著血淋淋的貿易,或者透過不擇手段的掠奪別人國家的資源來為自己國家的發展鋪墊了道路,或者奠定的工業的基礎的原材料,讓他們成為世界的強者。可以說,他們獲取的資本與國家發展的途徑,都是透過不擇手段或者非人道的黑奴貿易獲取大量資源資本,透過這些手段,以上三個國家都迅速成為世界的霸主。他們的手法與手段都是相同之處,都是透過非法掠奪侵佔他人的殖民地,壓迫其他的民族獲得血淋淋的黃金資本。

  • 2 # 二林說國關

    題主的這個問題非常的專業,所涉及的時空也比較大,二林君就自己所學與理解來談談個人的一些見解。根據題主的表達意思,問題的核心應該是:從荷蘭到英國,再到美國,世界體系中霸權的轉移有何相同點和不同點?確實,在部分學者看來自新航路開闢以來崛起的九個世界性大國中,具備世界性影響力的大國只有三個,即荷蘭英國與美國(還有人認為只有英美)。而根據國際關係理論和現實,這些具備了絕對實力、相對於其他大國而言更有優勢的大國也可以稱為“霸權國”,他們在國際關係中推行“霸權主義”和運用霸權。二林君就依照這麼一個邏輯來回答這個問題:霸權的含義與邏輯、荷蘭到英國,再到美國霸權確立與轉移過程、兩次霸權轉移的異同點。

    一、霸權的含義與邏輯

    要理解這個問題首先得對霸權這個國際關係名詞做簡單的瞭解認知。我們經常聽說“霸權國家”、“霸權主義”這類名詞,實際上它們都是從“霸權”演變過來的。近代國際關係中霸權一詞是由義大利政治理論家安東尼奧·葛蘭西提出來的,它直接的含義簡單點說就是在國際關係權力格局中權力最大限度的集中在一個國家,使得這個國家擁有了支配國際體系的權力。說白了就是該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強大到使其擁有支配國際體系的能力。所以霸權本質上是一種較大優勢的支配性力量,而背後反映的往往是不公正的國際體系,在我們的傳統理解中,霸權往往是貶義詞,它隱藏著“壓迫、干涉、不公正”等含義。而霸權國就是這樣的國家:

    世界體系中只有一家支配者,它具有超群的實力和無與倫比的國際影響力,能夠制定和維持符合其利益的國際規則,並能夠在一定階段和範圍內迫使其他國家服從自己的統治和支配。

    實際上回顧人類歷史,霸權一直存在,尤其是在近代國際關係史中特別明顯,荷、英、美就是這樣的“霸權國”。

    二、從荷蘭到美國,世界霸權的轉移歷程

    (一) 荷蘭的興衰到英國霸權的確立。

    1571年“聯省共和國”即荷蘭脫離西班牙的統治正式誕生了,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正式確立了它的主權獨立地位,從此荷蘭成為了歐洲國際體系中的一個平等角色。此後其憑藉優勢地理位置和無可匹敵的遠洋商業運輸和商業貿易實力建立起強大的“商業殖民帝國”。“海洋貿易與航運可以說幾乎是荷蘭的一切”。到了十七世紀中期,荷蘭在今天的北美大陸(如紐約)、馬來群島(如印尼)、印度洋地區(如斯里蘭卡)、西印度群島(如巴哥島)等地擁有廣闊殖民地。不僅如此他還壟斷了上述地區到歐洲的貿易和航運,其漁業、海運、手工業以及商業資本等領域遠超其他國家。阿姆斯特丹成為金融和經濟中心,荷蘭制定商業和海洋貿易規則。

    更能體現荷蘭霸權的是,當時國際法的主要原則都來自於荷蘭著名的格老秀斯,他被稱為“國際法之父”。此時的荷蘭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霸權國。

    很快英國在資產階級革命及其以後迅速崛起,他對荷蘭的商業壟斷地位非常的“羨慕和嫉妒”,英國也想建立自己的商業和殖民霸權,於是戰爭出現了。

    從1652年由克倫威爾的《航海條例》引發的第一次英荷戰爭到1674年《威斯敏斯特和約》簽訂結束的第三次英荷戰爭,22年的戰爭使得荷蘭從此衰落下去,他的商業霸權和海上優勢逐漸轉移到英國手中,但這不是英國霸權確立的時候,這只是開始。英國全球霸權的確立和幾個重要節點。

    一是1702年開始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戰爭結束後英國從一個偏居海島的側翼大國崛起為歐洲一強,不但獲得了法國和西班牙眾多的殖民地,還得以插手歐洲事務。

    二是1756年開始的七年戰爭。戰爭結束後英國獲得了北美、西印度群島以及印度等地大片殖民地,躋身為世界頭號殖民帝國,而且歐洲再也沒有能與之匹敵的對手了。

    三是拿破崙戰爭後,也就是1814年。拿破崙的出現可以說是對英國權力巨大的衝擊,但在其主導的多次反法同盟戰爭後,英國在世界上和歐洲已經處於巔峰狀態了,而這種狀態還在強化。

    四是工業革命的到來。經過工業革命後,到了十九世紀中期英國建立起遍及世界的殖民地的“日不落帝國”,不但如此,倫敦是世界經濟金融中心,英國是“世界工廠”,英鎊是世界貨幣,世界的規則由英國制定,英國由此達到霸權巔峰。

    (二) 英國霸權的衰落與美國霸權的確立

    英國主宰世界的歷史到了十九世紀後半期由一次重要的變革而改變了,那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時英國霸權確立的關鍵,而當第二次變革來臨時它不在是中心,在這場變革中崛起了兩大新興強國——德國與美國。這兩個大國分別從兩個致命的角度衝擊英國的霸權。

    首先是美國從經濟領域對英國霸權的衝擊。到了1894年美國的工業生產總值超過了英國,成為世界第一。世界的經濟中心由北大西洋西邊轉移到東邊。

    再者是德國對其殖民霸權和世界的地位的挑戰,也就是一戰前英國與德國的矛盾成為了世界主要矛盾。但真正改變英國霸權地位的關鍵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是英國命運的重要轉折,由於戰爭規模大、時間長,加上主要戰場在歐洲,英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即使贏得了戰爭但地位極大的被動搖。

    體現在:一、自身實力的消耗與衰退;二、殖民地的獨立與獨立壓力;三、美國成為戰爭最大受益者,變為債主,英國經濟進一步衰退;四、美國的相對崛起。

    但是美國雖然已經佔據了優勢地位,不過還沒有取得霸權地位,英國的霸權地位也基本沒有了。而這中間的20年是“不穩定”的階段 。直到二戰以後美國才最終確立了全世界範圍內(當然此時要把蘇聯等排出)的霸權。

    二戰後,美國無論是在經濟和軍事上都佔有絕對的優勢。經濟上,美國是世界最大的債主,很多地方都等著他支援,美元成為絕對的世界貨幣,影響力遠超過當年的英鎊。世界黃金儲備大部分在美國等等。更重要的是世界的經濟秩序是美國安排的。1944年佈雷頓森林體系確立美元地位;世界銀行、關貿總協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都是美國主導的,因此美國製定並掌控了世界經濟秩序。軍事上,美軍無論是從人員還是裝備技術還是軍事基地以及戰鬥力看來都是首屈一指的。政治上,美國主導世界格局,安裝戰後秩序。因此,此時的美國是最強大的霸權國家。

    三、兩次霸權轉移的相同點。(從荷蘭到英國、從英國到美國)

    經過以上較為仔細的過程分析我們就可以大致得出一些歷史性結論了。

    (一)兩次轉移都是在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變動,實際上反映的是資本主義世界力量與權力中心的轉移。

    這三個霸權國都是代表了不同歷史階段的資本主義發展先進模式,從商業帝國的建立再到殖民與工業帝國再到全方位的美國霸權,實際上體現的是資本主義的不斷成熟。隨著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的變化,由此帶來生產力發展的水平高低,因而自然而然霸權就會隨之轉移(霸權本來就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由此我們也可以說,兩次霸權轉移都是以經濟為基礎開始變動的,尤其是美國霸權的崛起更為典型,背後反應出資本主義世界力量中心的一個隨生產力變動而變動的過程。

    (二)兩次轉移都存在一箇中間過程,即不是一個霸權國衰落就立刻出現一個新的霸權國,二是經歷了一個過程。

    霸權的興衰是需要一定的週期的。從第二部分的分析過程我們就發現。當三次英荷戰爭結束了荷蘭霸權地位的時候,英國並沒有立即取代荷蘭的地位,二是經歷了一百來年,至少到七年戰爭以及拿破崙戰爭後才具備了這種能力,至於取得全球性霸權地位還是在工業革命以後的事了。同樣,美國取代英國的霸權地位並不是在一戰後立刻實現的,二是在二戰後獲得。因此這是一個“歷史規律”。

    霸權是需要霸權國具備相對於其他大國最大的優勢才能實現的,而不僅僅是成為一個強國。霸權國家的出現需要一定的週期,在這個週期裡是原有霸權的繼續衰落和新興霸權的準備階段。

    (三) 兩次霸權轉移都和戰爭有著密切的關係,實際上反映出戰爭塑造了國際格局。

    但凡瞭解國際體系變遷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每次世界格局變動的背後都會有伴隨著一次較為重大的戰爭。而霸權國作為新體系中的核心力量必然也是伴隨著體系的建立而形成的。如英國是透過三次英荷戰爭結束荷蘭霸權,並透過七年戰爭、拿破崙戰爭等逐步取得這種霸權的。至於美國,也是很典型。兩次重要的世界大戰徹底改變了世界格局,也徹底結束了英國的霸權,美國正是透過這兩次大戰取得世界霸權的。

    四、兩次霸權轉移的不相同點。(從荷蘭到英國、從英國到美國)

    基於以上敘述和分析,還是能找到這兩次霸權轉移的不同點。

    (一)兩次霸權轉移的週期長短有很大不同,折射生產力發展的速度變化。

    從英國透過戰爭打敗並結束荷蘭霸權,再到英國初步取得世界霸權,期間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歷史。這段歷史是歐洲不斷從均勢到極化再到均勢的這麼一個過程。正如著名學者時殷弘說到的那樣:

    國際權勢基本格局的變動呈現出一種最簡明也是最符合人類常識的模式:在全球習霸權與權勢完全分散這兩端之間的往復運動,或者是徹底的秩序與徹底的自由之間的往復運動。

    而從美國崛起和英國一戰後的衰落到美國獲得世界霸權只不過是短短是幾十年(大膽一點說就是中間那20年)。相比於第一次轉移,週期短的多。這背後反映的的是兩次工業革命帶來了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使得新霸權國崛起的週期縮短了不少。

    (二)兩次轉移的範圍不一樣,折射國際體系權力中心的轉移和擴散。

    第一次轉移是歐洲內部一個權力中心的轉移。自從新航路開闢以來,歐洲藉助地理、人文等“優勢”率先崛起為世界的“中心地帶”,從1500前後一直到十九世紀末,世界的中心一直在歐洲,國際體系的主要大國和權力也是在歐洲國家中替換或者延續。英國取代荷蘭霸權從某種程度來說是權力中心由一個歐洲國家轉移到另一個歐洲國家,依然是歐洲是中心,歐洲大國主導世界,國際體系中的力量和權力並沒有擴散。而後來的第二次轉移,則明顯不一樣了。

    雖然美國也是歐洲文明的延續,但是美國不論是從地理上還是精神價值上和歐洲都有明顯的不同。而且這次霸權的轉移不僅僅使得國際權力中心轉移到大西洋東岸,由於美國是一個東西臨近兩大洋的洲際大國,使得這種權力也轉移到亞太地區。之後的國際權力中心變得更是超出歐洲範圍。也就是意味著,歐洲不再是主導地區了,霸權的轉移,後者這一次是一次全球性,全方位的轉移。

    (三)兩次轉移的新舊大國對抗模式不一樣。

    英國從結束荷蘭的霸權是英國直接與荷蘭對抗。換句話說就是英國親手“終結了”荷蘭的世界“老大”地位和命運。而後一次就有點不一樣了。美國雖然從經濟上挑戰英國的霸權地位,但是實際上兩國並沒有發生直接衝突,即使伴隨著兩次世界大戰美國獲得世界霸權,但實際上美國在戰爭上從來沒有把英國當作對手,甚至兩國還是親密的“盟友”。美國不是直接從英國手中奪取和建設自己霸權的,而是在世界力量對比的過程中由英國的自己衰落與美國的崛起為主要模式。這點和上一次霸權的轉移還是不一樣的。

  • 3 # 當時過往

    海上馬車伕指的是荷蘭,荷蘭是傳統的海洋強國,依靠強大的海上力量,進行殖民與掠奪。日不落帝國指的是英國,英國也是一個海上強國,依靠工業革命迅速崛起,擊敗荷蘭成為新的霸權國家,但是因為地處歐洲,周圍強國環伺,又經過兩次世界戰爭的損耗,一手建立的霸權體系土崩瓦解。山姆大叔美國則是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遠離兩次世界大戰的中心,透過向戰爭國家貸款與販賣軍火,大發戰爭橫財,兩次戰爭過後牢牢奠定了自己的霸權體系。並且延續至今。

  • 4 # H說扒道

    荷蘭靠的是航海技術和艦隊。大英帝國靠的是建立全球貿易體系和英鎊的主導地位。美國靠的是軍事實力強大後重新確立了佈雷頓森林體系,重新定義了美元金本位,操縱國際匯率。其實當貿易全球化以後緊接著就會導致貨幣全球化,所以誰掌握了操縱貨幣金融的能力誰就能稱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太平洋上的珊瑚海有什麼奇特的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