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牙蒼
-
2 # 王西坡
我最喜歡講講李白的故事,李白是中國詩歌史上為數不多的能夠稱得上偉大的詩人,他的浪漫、灑脫讓歷代後世所仰慕、欽羨。關於他的浪漫故事有很多,接下來我就選擇一二來個諸位文友聊一聊。
賀知章曾經為他“金龜換酒”
話說這一年,李白從蜀地(今天的四川)來到京城長安(即今天的西安),生活上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瀟灑,他喝醉了酒也就在酒館隨意地睡上一宿。巧的是,這一天一位叫賀知章的人在這京城酒肆遇見了李白。
賀知章是誰啊,賀知章就是寫“少小離家老大回”的那位,當時他可是朝廷的重臣哦。一直以來,他就仰慕太白的詩名。這次遇見了李白,就邀請李白喝酒,並請他把最近的新作拿出來,給他欣賞欣賞。李白也自豪的拿出來,他之前在蜀地所寫的那首《蜀道難》。賀知章讀罷此詩,激動得要死,驚呼太白說:你哪是李太白呀,你簡直就是個“謫仙人”呀。
要說賀知章拍馬屁的本事真的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學習,他驚呼太白是“謫仙人”,什麼是謫仙人啊?謫仙人就是指天上貶謫下來的神仙,原本李白就一直以為自己是自帶仙氣的男人,再經過賀知章的這一肯定,使李白更加堅定了自己是自帶仙氣的男人這一認識。
後來,他們把酒言歡,等到結賬的時候,賀知章才發現自己沒有帶錢,於是就打算用皇上賜給他的金龜來抵作酒錢。這個時候的李白急忙制止,只見賀知章說道:這算得了什麼?今日我有幸與仙人結友,可要喝個痛快!區區金龜哪能妨礙我倆一同享樂呢?
於是,二人舉杯痛飲,後來在賀知章的引薦下,李白做了翰林學士。這就是李白和賀知章之間“金龜換酒”的故事。
後來,賀知章去世,李白舉杯獨飲,悵然有懷。想起當年賀知章為自己金龜換酒的故事,寫下了《對酒憶賀監二首》來悼念賀知章。
-
3 # 飛翔的小香豬
李白有很多浪漫的事。
最浪漫的是李白的死,關於李白的死,有好幾種說法,最喜歡的一種是:李白當日在畫舫飲酒,喝得醉了,許是看上了畫舫的某位姑娘,又或是想起了某位紅顏,總之,詩仙趁著酒意,硬是要躍入水捉月送給某女子。結果溺死在江中。雖說此死法是眾多說法中可信度最低的一種,但也是最符合他性格,最浪漫的一種。我寧可相信這就是事實。
-
4 # 雨後新晴原創
青春時代,讀過《李白傳》,記得有“梁園一夢”一章,講述李白與前宰相姚崇的女兒相遇,情景浪漫,姚小姐有意,李白心動,才子佳人的故事,美麗動人,結局卻無疾而終!時隔多年,記憶有些模糊,有興趣的網友,請閱讀《李白傳》。
生逢大唐盛世,漫遊壯麗河山,浪漫主義詩筆揮毫潑墨,建中國古典主義詩歌高峰。《早發白帝城》《望廬山瀑布》《子夜吳歌》《月下獨酌》《贈汪倫》《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是詩仙李白詩作中,浪漫主義精神的詩筆描述,其情其景,律動千秋萬代,激勵後世。
盛唐的詩人,多是春風客,把酒臨風賦豪情,描如畫江山,繪詩意人生,慨人生際遇,慷壯志豪情,嘆風花雪月,佳作迭出,令人歎為觀止!盛唐浪漫主義詩歌的高峰,是詩仙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優裕的家境,年輕的李白,有條件遍遊全國名山大川,積極進取的心態,造就出奔放豪邁的詩歌基調……
盛世大唐欣欣向榮,四處洋溢著博大開放的明快氣象。“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劉勰《文心雕龍》),人與自然結合,情感與景物交融,組合成歡快明朗的基調,使李白詩歌創作自然天成,高亢振奮,充滿積極向上的精神。灑脫不羈的氣質、傲世獨立的人格,易於觸發和表現強烈的思想感情,將浪漫的氣質、高度的藝術技巧帶入詩歌,抒情有如行雲流水。奔騰迴旋的動感,句式參差錯落,韻律跌宕舒展,相映成輝……
對人世的詩意關懷,精神融入大自然,擴大了胸襟,小我化為大我,得藝術珍貴的妙理,青山秀水更出奇。鳳凰高飛不落凡塵,大匠運筆不見斧鑿痕跡,李白風神瀟灑,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邁精神,以縱橫恣肆的文筆,形成磅礴氣勢,將大唐盛世意緒,形象地描繪出來,澎湃的激情具有大江奔流的氣勢和力量,意向奇特,飛揚於浩茫天地之間,有高山橫空出世的凌然……
詩人舉頭天外,站立於蕪皋絕頂,不愧五嶽,雄健磊落,極目海天盡處奇姿,望雲水茫茫,觀天地遼闊,以奇特的藝術構思,創造出瑰奇豐茂、遼闊光明的意境,以無限的激情。高瞻遠矚、沉思遐想的意象,蘊含深廣的情思,使人讀之彷彿飛身於天外,目睹偉峰,遙望大海,上凌蒼穹,下覆飛瀑,獲得審美愉悅,更有那博大的愛國情懷……
李白的詩歌,結尾處也往往留有豐富想象之地,使人覺其詩歌中無字之處,也留有一片筆意墨韻,令人心醉神迷,又感到異常振奮,後世文人望塵莫及!“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這位千古詩歌奇才,善於從民歌和神話中提取營養和素材,神鶩八極,心馳萬仞,構成其雄奇豪放、絢麗多姿的風采,他是繼屈原之後,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
5 # 一往文學
李白是華人中最為熟知的詩人,也向來被視為浪漫主義的代表詩人。其"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孤高傲然,"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狂放自負,"笑盡一杯酒,殺人都市中"的任俠使氣,"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的豪壯幹雲,"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的磅礴大氣,把其浪漫詩風表現得淋漓盡致。李白不僅詩風酣暢浪漫,而且性格飄逸瀟灑。李白被稱為浪漫主義詩人,其為人與經歷自然要對得起"浪漫"二字。何為浪漫?山盟海誓是浪漫,相濡以沫也是;孑然一身,瀟灑放浪是浪漫,牽腸掛肚、萬里相思亦是。李白的浪漫有其天馬行空的一面,也有著體味煙火的一面。細細分析,李白的浪漫可從以下方面表現出來。
求仙:仙人扶我須,結髮受長生盛唐思想開放,文化活躍,儒釋道三家湧流,李白的思想深受三家影響,但其中還數道家對李白的影響最深。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一書中指出,李白是一個幹什麼都很認真的人,他喜劍術,就移家東魯,甘願拜裴旻為師學劍。同樣的,李白好道,就煉藥求仙,竟成了一名真正的道士。
李白煉藥並非一時興起,他在《題雍丘崔明府丹灶》中寫道"九轉但能生羽翼,雙鳧忽去定何依",真誠地認為服用九轉仙丹,人就能生出羽翼,飛昇上天。李白對求仙昇天不僅是想想而已,還為此付出了行動。根據《流夜郎半道承恩放還,兼欣克復之美書懷示息秀才》末句"棄劍學丹砂,臨爐雙玉童。寄言息夫子,歲晚陟方蓬",可知李白為了煉丹,甚至放棄了修習了多年的劍術。《留別曹南群官之江南》"閉劍琉璃匣,煉丹紫翠房。身佩豁落圖,腰垂虎鞶囊。仙人駕綵鳳,志在窮遐荒"詳細寫了李白煉丹的神氣——寶劍閒置在琉璃匣中,前往紫翠房中煉丹,身上帶著道教專用的豁落圖和虎鞶囊,與仙人一起駕綵鳳,遊遍宇宙遐荒。
煉藥求仙在中國由來已久,秦始皇、漢武帝乃至魏晉時期的上層士大夫都有過求仙經歷,但他們或是因為身居高位,希望透過煉藥達到長生的目的,永享權勢富貴,或是由於社會動盪,時代黑暗,渴求透過服藥求得對現實的暫時解脫。但李白既無權勢富貴需要延續,也沒有黑暗現實需要回避,卻依然沉迷於求仙訪道,主要是由於其理想落拓、富於幻想的浪漫性格導致的。
愛情:千金買壁,琴瑟和鳴
李白的第一任妻子是唐高宗時宰相許圉師的孫女。許氏早逝,生前為李白生了一兒一女。許氏與李白的情感狀況尚不明確,李白自己的詩作中也幾乎沒有提及這位原配夫人。但李白對許氏所生的一雙兒女卻極其疼愛牽掛,可想其中應包含著對其母親的感情。
李白在詩中多次寫到的是他的最後一位夫人——宗楚客的孫女宗氏。宗楚客是武后的從姐子,在武后和中宗朝層三次拜相。後韋后因宮廷政變、謀害中宗被殺,而宗楚客附跡韋后,也牽連被殺。但李白娶宗氏時,宗家似乎已經恢復了勢力。李白與宗氏感情深厚,琴瑟和鳴,李白多次在詩中提及這位妻子。如《竄夜郎於烏江留別宗十六璟》中:"拙妻莫邪劍,及此二龍隨。慚君湍波苦,千里遠從之。"把自己和宗氏比作相隨不分的干將、莫邪二劍。具體說來,李白與宗氏的愛情突出表現在三處。
其一,千金買壁。唐天寶三年,李白因政治失意離開長安,沿黃河東下漫遊,在洛陽與杜甫相遇,後又在梁園遇到同樣懷才不遇的高適。三位偉大詩人相遇,意氣盎然,觥籌交錯,談古論今,披肝瀝膽,揮斥方遒。豪情風發的李白胸中意氣湧起,筆走龍蛇,在牆上題詩一首,即著名的《梁園吟》。李白離開後,梁園的僧侶不滿於好好的白壁竟被寫滿了詩,打算清除牆上文字。此時,尚是貴家小姐的宗氏正好路過,被李白所題之詩及其神采飛揚的字跡吸引,以千金之資買下這面牆加以保護。後來李白聞說此事,託杜甫、高適二人向宗府說媒,最終於宗氏結為連理。
其二,萬里救夫。李白曾入永王李璘幕府,後永王起兵反叛,兵敗,李白受牽連,逃奔至尋陽,被囚於尋陽獄中。當時,夫人宗氏寄居在現江西南昌,聽聞李白之難,不遠千里奔赴尋陽營救夫君。李白《在尋陽非所寄內》即是因此而作。詩中"知登吳章嶺,昔與死無分。崎嶇行石道,外折入青雲。"二句寫盡了夫人營救之難,李白也把宗氏讚譽為營救董祀的蔡文姬。常言道"患難見真情",宗氏在李白蒙難時不離不棄,千里救夫,想必二人的感情應是不錯的,才能這樣相濡以沫。
其三,李白和宗氏有相同的信仰。李白好道是眾所周知的,但其實宗氏也是道教的信徒,到了晚年,宗氏對道教的沉迷甚至比李白更深。李白在《題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中寫道"拙妻好乘鸞,嬌女愛飛鶴。提攜訪神仙,從此鍊金藥。"其中"拙妻"便是宗氏,"駕鶴乘鸞"是典型的道教的求仙行為。不論宗氏是早就對道教感興趣,還是婚後受李白的影響才求仙訪道,總之夫妻二人有相同的信仰、相同的追求,是能長期同舟共濟的基礎。
親情:愛子情深李白雖是一個及其傲岸狂放的人,但同時也是一位深愛孩子的父親。與大多數"奶爸"一樣,一提及子女,胸中就充溢著柔軟溫情,可以說孩子是李白曠達外表下的軟肋。李白在他的詩作中多次提到自己的兒女,如《送楊燕之東魯》中"二子魯門東,別來已經年。因君此中去,不覺淚如泉。"《寄東魯二稚子》
吳地桑葉綠,吳蠶已三眠。
我家寄東魯,誰種龜陰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復茫然。
南風吹歸心,飛墮酒樓前。
樓東一株桃,枝葉拂青煙。
此樹我所種,別來向三年。
桃今與樓齊,我行尚未旋。
嬌女字平陽,折花倚桃邊。
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
小兒名伯禽,與姊亦齊肩。
雙行桃樹下,撫背復誰憐?
念此失次第,肝腸日憂煎。
裂素寫遠意,因之汶陽川。
根據詩中意,李白女兒名叫平陽,年齡較長。兒子名伯禽,年齡稍小,但也長到和姐姐肩膀一樣高了。李白身為一名父親,與兩個幼小的孩子分離三年不曾相見,他是否想念孩子呢?答案是當然的。"嬌女字平陽,折花倚桃邊。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二句寫幼女平陽因見不到父親而淚如泉湧,但李白對見不到"嬌女"又何嘗不是同樣的心情呢。詩中"撫背復誰憐"一句,對這對失去母親、離開父親的兒女的憐惜與疼愛。
此外,《送蕭三十一之魯中,兼問稚子伯禽》雖是為送別友人而作,但由於李白"三年不歸空斷腸",因此在詩末不忘囑託友人"君行既識伯禽子",替自己回家看看小兒子伯禽,末句"應駕小車騎白羊"中蘊含著李白作為一個父親與兒女長期分別的心酸、遠在他鄉時對兒女的牽掛以及想象著兒子模樣的欣慰。
李白的愛子之情並未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而減少,也未因子女已由牙牙學語的稚兒成長為成熟的成人而淡化。上元二年,李白已60歲高齡,他在《遊謝氏山亭》中寫道:"醉罷弄月歸,遙欣稚子迎",此時李白的兒女都已長到二、三十歲了,但李白仍稱之為"稚子",一位老父親的切切之情、舐犢之愛躍然紙上。
總之,李白的浪漫不僅體現在他人格的獨立曠達、詩風的清新飄逸,也體現在與妻子、孩子的深沉之愛中。
回覆列表
李白這一生都是浪漫的。
盛唐國力強盛,多數士人渴望建功立業。
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奮其智慧,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功業自許,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實現“談笑安黎元”、“終與安社稷”的理想。
李白覺得憑藉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則以平交王侯,遁則以俯視巢許”,對於那些靠著門第蔭封而享高官厚祿的權豪勢要,他投以強烈的鄙視,表現出傲岸不屈的性格。他蔑視權貴,不願阿諛奉迎,也不屑於與俗沉浮。
然而現實使他理想幻滅,束縛的他幾乎窒息,他渴望個性的自由和解放,於是採取狂放不羈的生活態度來掙脫桎梏、爭取自由。
其表現方式或縱酒狂歌,尋仙學道,然而,酒既無法銷愁,神仙更虛無飄渺,於是他“一生好入名山遊”,把美好的大自然作為理想的寄託、自由的化身來歌頌。
他筆下的峨嵋、華山、廬山、泰山、黃山等,巍峨雄奇,吐納風雲,匯瀉川流;他筆下的奔騰黃河、滔滔長江,盪滌萬物,席捲一切,表現了桀傲不馴的性格和沖決羈絆的強烈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