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趣25
-
2 # 磨鏡臺的磚
秦國和趙國在長平發動了著名的長平之戰,雙方各投入兵力近50萬,最後在戰神白起指揮下,秦軍包圍趙軍,以坑殺趙軍45萬的驚人戰績勝利。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乃至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殲滅戰之一。
趙孝成王在長平之戰犯了什麼錯誤?魏國和楚國不願意伸以援手,而且一步一步將趙軍由主動轉變為被動,最終慘敗。
作為一名統治者,趙孝成王只能稱為合格,不能算優秀,他對軍事十分外行,長平之戰拖了三年之久,趙國幾乎被拖垮了,他盼望廉頗能率趙國男兒取得輝煌的勝利,可是廉頗將軍呢,卻採用烏龜戰術,不硬拼,不決戰。趙王心裡便抱怨廉頗還不打算髮動反攻。
趙國快被拖垮了,就埋怨廉頗不決戰?這算哪門子道理?難道決戰了就能勝利?這是自信,還是不成熟的思維?
趙王犯這個錯誤就可以看出長平之戰趙軍必敗,值得我們借鑑!
於是,趙王心想如果這樣拖下去,要打到猴年馬月去呀?他打算再集結一支軍隊開赴長平,與秦軍一決死戰。
大臣樓昌乘機提議說,不如派個使臣,前往秦國議和。
被戰爭攪得頭昏腦漲的趙王想想也是,先試試議和,如果議和不成,再戰不遲。
大夫虞卿趕快勸阻,分析說:現在秦軍兵臨城下,我們跑去要求議和,只有被動挨宰的份兒。要議和,手上一定要有籌碼才行。
什麼是籌碼呢?先派使臣前往魏國與楚國,擺開合縱的架勢,這樣秦國定然心虛,趙國就可以掌握談判的主動權。
這麼好的建議,卻被趙孝成王不屑一顧。
弱國無外交,儘管趙國也算是強國,與秦國相比還是弱了些,手中沒有籌碼卻幻想著公平和談,不知不覺便陷入被動之中。
趙國使臣鄭朱出使秦國,商議休兵事宜。范雎抓住這個機會,大肆宣揚秦軍在戰場上的勝利,營造趙國失敗的假象。
趙王犯這個錯誤就可以看出長平之戰趙軍必敗,值得我們借鑑!
魏、楚兩國聽到訊息後,原本想出兵援趙,現在也打起退堂鼓。
這是趙孝成王在長平之戰中犯的第一件錯事。
魏國和楚國看到趙國主動求和,認為趙國沒有信心抵抗秦國,更不可能出兵相救了。秦國看到諸侯都不肯救援趙國,趙國勢孤力單,也不可能同意和談。
這樣,戰局開始巧妙地發生了轉變,不是在戰場,而是在廟堂。
今天的我們也同樣值得借鑑,要想同別人爭取到公平或者利益,手裡一定要有籌碼。
-
3 # sunjin6278
正是天上沒有無緣無故掉陷餅的好事,如果真遇到這樣的好事,首先要認真考慮衡量一下,這個陷餅為什麼會突然掉到自己跟前,再考慮自己有沒有能力撿起這個陷餅,擁有它並吃掉它。
公元前262年,秦軍打下南韓野王地方,使本來是南韓國土的上黨郡17座城池,與南韓本土隔斷,上黨郡守馮亭獨木難支,難敵秦國,但又惱恨秦國,也怨恨趙國的不援助。這時他左右衡量,知道南韓國小兵微,根本無法對抗秦國,再承認南韓只能白白把上黨郡送給秦國,這樣自己難解心中對秦趙兩國的怨氣,那麼怎樣才能讓秦趙兩國打起來呢?馮亭思來想去,最終決定把上黨郡17座城池獻給趙國,於是他派使者去了趙國。很明顯這是馮亭挖的一個挑起激化秦趙矛盾的坑,意在讓秦趙兩個有實力的大國發生戰爭,彼此實力削弱,南韓就能安穩生存下來了。在這時候,趙國還是挺有實力的,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趙國軍隊戰鬥力大增,而且國內也兵強馬壯的,是當時唯一能單獨對抗秦國的國家。但是秦國這是的綜合國力更是了不得,不是趙國所能匹敵的。經過商鞅變法,國富民強,西佔巴蜀,南割江漢,擁有了關中、巴蜀、江漢三大產糧基地,國土人口實力經過數年的遠交近攻,破縱連橫,遠遠大於趙國。
真對突然送上來的肥肉,趙孝成王口水欲滴,愛不釋手。他也為此召開了一個朝廷常委會專門研討此事,要與不要。平陽君趙豹看穿了馮亭陰謀,一針見血地指出不能要。要知道,秦國為了這塊地方,與南韓爭戰了多年,花費了不少人力物力,現在趙國卻不費一兵一卒,得到了上黨郡,這是個燙手山芋,秦國豈能善罷甘休?更何況秦強趙弱,要不得,就是要了,早晚還得歸還人家。但趙孝成王總是自我感覺良好,覺得秦國沒什麼了不起的,趙軍還打敗過秦軍,對送來的上黨17城真是愛不釋手。平原君趙勝看出了趙王的意思,知道上黨17城也是趙國多年來想要卻沒要到的肥肉,今天白白送來了,豈有不收之理?因此他就提出,到手的肥肉哪能不收?秦國來討我們也不怕。這正遂了趙孝成王的心意,於是就接受了這份厚禮。秦國知道了自然就很不高興,就派王圪帶秦軍攻打趙國,趙國也派老將廉頗率趙軍抵抗。兩軍在趙國長平相遇,老將廉頗知道秦軍正盛,不能硬拼,就堅守不戰,企圖以堅守防禦拖垮秦軍,進而再尋找戰機打敗秦軍。這一拖就是三年,秦國也動了傾國之力,軍隊物資源源不斷,趙國卻是吃不消了,畢竟趙國綜合國力與秦國差了一大截呢,不斷催促廉頗快與秦軍一戰,打敗秦軍,但這豈是說快能快得了的?在秦國反間計和趙王的著急心理的作用下,趙王換掉了廉頗,改換成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秦軍這時也暗暗換成了戰國第一殺神白起為統帥,於是就發生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長平之戰,趙國戰敗,白起坑殺趙軍40萬,從此趙國再也沒有力量單獨與秦國對抗了,上黨17城也順利被收歸秦國版圖。
說趙王愚蠢那倒也不見得,面對突然送來的金錢肥肉,誰不饞涎欲滴?這就需要我們面對誘惑冷靜頭腦,認真分析原因後果,然後再決定能不能要。不然,不經衡權量力,冒然拿走,就會得不嘗失,遺恨千載。前事不忘,後世之師。為什麼我們今天貪汙受賄身敗名裂的不少高官顯貴,也同樣犯著這樣低階的錯誤呢?
-
4 # 立志成蟲
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都出動了傾國之兵耗時大約3年,是綜合國力的較量,謀略決策反而是次要因素。包括長平在內的上黨地區是山地,而趙國首都邯鄲在一馬平川的大平原上,上黨是關乎邯鄲安危的絕佳屏障,失去上黨邯鄲將無險可守,等於是把大門交給別人了。馮亭獻上黨17城給趙國,這可不是小便宜,聞名天下的和氏璧才值15城呢。即使趙國不接收上黨任由秦國佔領,秦國就不會繼續攻趙了嗎?秦趙兩國都是軍事強國,軍隊戰鬥力兇悍,到了上黨的山地優勢長處被嚴重限制無從發揮。廉頗被打敗幾次後改為深溝高壘堅守不戰,想法是對的,秦軍也無可奈何。這麼曠日持久的對峙,趙國的國力不如秦國,糧草物資的供應匱乏了,熬不下去了,而廉頗又拒絕出擊,這才換上趙括,白起有沒有誘敵埋伏趙括都要執行趙孝成王主動進攻擊敗秦軍的命令,即使分割包圍趙軍白起仍不能速戰速決,秦昭襄王再次動員,把15歲的大娃娃們都拉上了戰場,秦軍仗著兵力優勢堵住了趙軍,而趙軍斷糧長達46天仍在堅持戰鬥,直到趙括戰死才崩潰向秦軍投降,40餘萬趙軍慘遭坑殺。長平之戰結束於公元前260年,公元前226年,秦國滅楚,李信率領的20萬秦軍被楚國名將項燕打的崩潰,秦國再派老將王翦,王翦非要60萬秦軍才肯出兵,項燕就扛不住了,楚國滅亡。都是名將,兵和糧的多少是決定性的因素分出了存亡勝負
-
5 # 微史春秋
包括司馬遷在內的一些史學家向來都批評趙孝成王和平原君趙勝貪圖上黨之地,以致導致長平之戰慘敗。
長平之戰,趙國慘敗,埋下了滅亡的種子。
其實這都帶著後世者的事後馬後炮的觀點。
秦趙兩國是當時最強的兩國,趙國成為秦國東進的唯一阻礙,而趙國若想更進一步,也必須要對付秦國。
所以秦趙兩國之間必將有一番對決。
南韓上黨主動投到趙國懷著,對於趙國來說正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
面對上黨十七座城池,沒有人會無動於衷的。
秦國一心攻打南韓,要的也是上黨這塊肥肉。
趙孝成王聽到上黨郡守馮亭願意歸順趙國心中是極為高興的,他認為是“大利”,但是平陽君趙豹認為不能接受,會惹惱秦國。
於是趙孝成王便諮詢平原君,平原君認為應該接受,他的看法和趙孝成王很相似:
“發百萬之軍而攻,逾歲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
平原君是趙武靈王之子,在趙惠文王之時就曾相趙,此時仍是如此,應該說他是知道趙國的發展方向的。
平原君建議接受上黨,這個建議並非愚蠢。
平原君已經考慮到用廉頗來對付白起,利用廉頗善於堅守的特長來和秦國打持久戰。
最終的長平之戰,是兩國舉國之力的較量,這是秦趙兩國遲早會來的決戰。
應該說廉頗表現地很不錯,與秦國堅持了兩年。
趙孝成王真正的愚蠢不是接受上黨,而是臨陣換將,用趙括取代了廉頗。
這其中,年輕的趙孝成王到底還是不夠成熟,聽信了秦國間諜的話,啟用趙括代替老將廉頗。
平原君身為相國,沒有勸服趙王信任廉頗也是要承擔一定的責任。
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但是有時候也還會因為一些主觀因素決定了勝負。
最終趙國自己犯錯,被秦國抓住了機會。
雖然長平之戰失利,趙國元氣大傷,但是趙國並沒有立刻亡國,在趙孝成王后期還迎來了短暫的復興。這也證明趙國之前的國力底子還是很雄厚的。
雄厚的國力,趙國也是有雄心的,所以趙國君臣接受上黨,與秦國一戰是國家利益的考量,不存在學者批判的所謂的利令智昏、貪圖小利的愚蠢。
-
6 # 沉默的二蛋
背景
公元262年,秦將白起率領秦軍展開對南韓的軍事行動,秦國攻下南韓的野王郡,野王郡投降秦軍,野王郡投降後,南韓的上黨郡和南韓之間的聯絡就被切斷了,也就是說上黨郡變成了南韓的一塊飛地。上黨郡和南韓在地理上不再接壤。於是上黨郡的郡守馮亭便與人謀劃:我們現在和南韓的聯絡已經被切斷了,現在秦軍攻擊越急,南韓是救不了我們了,不如我們將上黨郡獻給趙國,趙國如果願意接受上黨郡,秦軍肯定會惱怒趙國,肯定會發兵攻趙。這樣就逼趙國和南韓站在同一陣線抗秦。
圖為秦軍士卒衣著圖
趙國君臣的小算盤趙孝成王君臣在趙國的王庭接見上黨郡使者。平陽君趙豹沉著臉說:聖人認為無緣無故的利益就是大禍,孝成王說:“人們都被我的恩德感召,怎麼說是沒有緣故呢?”趙豹回答說:“秦國侵吞南韓的土地,我們從當中斷絕,不讓兩邊相通,自以為可以白白得到上黨的土地。南韓之所以不歸順秦國,是想要嫁禍於趙國。秦國付出了辛勞而趙國卻白白得利,即使是強大的國家也不能隨意從弱小的國家那裡得利,難道弱小的國家反倒能從強大的國家那裡得利嗎?這怎能說不是無緣無緣無故得來的利益呢!況且秦國利用牛田的水道運糧蠶食南韓,用最好的戰車準備作戰,分割南韓的土地,它的政令已經施行,不能和它為敵,一定不要接受。”
平陽君趙豹的建議讓孝成王心中不舒服,於是他有召見自己的叔叔,平原君趙勝,並用此時諮詢趙勝的意見,平原君趙勝說:出動百萬大軍進攻,過一年也得不到一座城,如今白白地得到十七座城邑,這麼大的利益,不能丟掉。其它文獻在《三將敘》中記載了一段孝成王和趙勝的一段對話:
平原君勸趙孝成王受馮亭,王曰:‘受之,秦兵必至,武安君必將,誰能當之者乎?’對曰:‘澠池之會,臣察武安君小頭而面銳,瞳子白黑分明,視瞻不轉。小頭而面銳者,敢斷決也;瞳子白黑分明者,見事明也;視瞻不轉者,執志強也。可與持久,難與爭鋒。廉頗為人,勇鷙而愛士,知難而忍恥,與之野戰則不如,持守足以當之。’王從其計。以上是趙勝對白起的評價和推薦廉頗為將的過程!我們來分析趙國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失敗和滅亡的:
1、 馮亭獻城的時候,平陽君趙豹認為不該接受獻城,上黨郡馮亭的建議有將禍水引向趙國的嫌疑,但是趙勝認為,上黨郡有17座城池,這麼大的利益,不能丟掉,此時趙國已經完成胡服騎射將近三十年,閼與之戰的勝利也就七年前,趙國是當時很有實力和秦國爭雄的國家,趙勝這麼建議孝成王,一方面也是因為趙國現有的實力的緣故;
2、 平原君保舉廉頗防守長平,在孝成王的手中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實施,因為趙軍的騎兵並沒有參與長平之戰,因為在戰爭的初期,趙國的步兵在秦國騎兵的威逼之下只得節節敗退,廉頗守的很辛苦,轉而堅壁自守,孝成王並不知道長平戰場是什麼情況,瞎指揮,命令廉頗主動出擊,這是指揮上的錯誤;
3、 臨陣換將,廉頗的屢戰屢敗使得孝成王開始對平原君趙勝的保舉產生了懷疑,馬服君趙奢的榮光記憶猶新,乃父如此,其子必佳。於是臨陣換將將趙國徹底拖進失敗的深淵。
可以說長平之戰,趙國在戰略戰術上和秦國幾乎都不是在一個檔次上,趙國貪戀17座城池的上黨,致使秦軍攻趙,此錯一也;廉頗守長平的兩年,孝成王在外交上失敗,使得趙國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此錯二也;廉頗苦心經營防線,已經拖住秦軍,秦軍勞師遠征,後勤壓力已經達到極限,這個時候孝成王臨陣換將,此錯三也;臨陣換將之舉,雖說是孝成王輕率之舉,但是他選出來的將領並沒有任何的帶兵經驗,光會紙上談兵,趙軍此敗,尤被秦國算好一般,此錯四也!
趙國君臣上下,有如此四錯,秦趙長平之戰,焉能不敗!
蛋哥手打,給個贊吧!
回覆列表
趙王愚蠢???我不知道為什麼看一場戰爭不看全盤,,,秦趙兩國都是強國,,,但是秦國商鞅變法加上有巴蜀糧倉,,後勤供給比戰國好太多了,,,趙本來也不是絕對的農耕為主,,一場幾十萬人的戰爭,,後勤運輸,糧草供應你知道趙王有多少資本拼消耗???不是不想防守,,是在防守趙軍就餓死了,不戰自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