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榮富
-
2 # 史海尋蹤
如果韓信聽從蒯通的計策,三分天下,很有可能就沒有漢朝了。
險些改變歷史走向的蒯通是何人?他是韓信帳下的謀士。當時韓信正率大軍準備攻打齊國,卻聽說劉邦已經派了位名叫酈食其的人勸降了齊王。正當韓信猶豫,要不要繼續攻打齊國,蒯通一番話點醒了韓信:“齊國雖已勸降,但漢王並沒有下詔令您停止攻齊啊?而且酈食其一介儒生,憑一張嘴就降了齊國七十餘城,你帶大軍,辛辛苦苦才攻下趙國五十餘城,所建的功勞竟然比不上酈食其的一張嘴。”
於是回過味來的韓信繼續揮兵攻齊。而倒黴的酈食其,被齊王認為是個騙子,把他下鍋煮了。韓信攻下齊國後,自立為代理齊王。此時的劉邦,正與項羽激戰於滎陽。為了維持內部穩定、拉攏韓信,下令正式冊封韓信為齊王。與此同時,項羽也派使者聯絡韓信,想聯合他共同對付劉邦。
這時的局勢對韓信十分有利,手握重兵、據齊之地,而且一路打來連戰連勝,威望正高。而此時楚漢主力正苦逼的僵持於滎陽。蒯通對這一點看的很清楚:“無論韓信倒向哪一方,剩下的那方必定玩完。”
於是蒯通力勸韓信,兵火連綿已數年,糧食缺乏,百姓受苦。咱們楚漢雙方哪邊都不要得罪,兩邊都給些甜頭。到時再順應民心,勸說楚漢停止戰爭,以我方力量,誰敢不聽?那麼就能形成天下三分的形勢。
誰知韓信以“漢王待我不薄,不能忘恩負義”為由,否決了蒯通的建議。蒯通數次苦口婆心勸說未果後,因為害怕日後受到劉邦的報復,便故作癲狂去當了巫師。
蒯通的計謀真可謂切中要害,提出“三分天下”策時,正是楚漢最脆弱的時刻,而韓信就是那棵決定勝負走向的稻草,而且是很強壯的稻草,主動權完全掌握在手中。如果依從計策,趁虛而入,形成三分或先幹掉一方再行爭霸,也許韓信能建立一個“大齊朝”。
可惜韓信當斷不斷,當他被呂后所害時,不禁感嘆:“後悔當初不聽蒯通的話,以至於死在女人手中!”
-
3 # 大話開局屯500車仙器
歷史中有太多的名將鳥盡弓藏了,韓信排到前三沒有問題,留下千古的遺憾。
話說當年名士蒯通勸韓信放項羽一條生路,然後承三國鼎立之勢,韓信不聽,回答道:“漢王,在我落難時給了我大將軍的位置,讓我統領三軍,才有我韓信的今天,而且漢王經常“推衣於我 推食於我”,我絕對不會背叛漢王的”,說完否決了蒯通的建議。
再看後面,在韓信擊敗項羽後,劉邦第一時間馬上解除了韓信的兵權,讓曹參灌嬰等人接手,隨後馬上改韓信齊王為楚王,韓信樂呵呵的去楚國上任,這時蒯通再次建議,不要交出兵權,漢王不相信你了,解了你的兵權,又讓你去楚國,這已經很明顯了,韓信沒有機會蒯通,解除了兵權往楚國就任。
韓信有著兵家之仙譽稱,但是卻是一個政治小白,老天爺給你開了一扇窗也關了一扇,有些人是非常犟的,他只相信自己的判斷,有一個近代典型的例子,白寶山案,這個人就是幾乎沒人能改他的主意,得認命。
所以我認為,及時時光倒流,韓信聽從了蒯通的意見,三分天下,但是我敢肯定最後統一天下的肯定不是韓信,因為有些東西還真是天生的,一國之君的政治智慧是在太重要了,你可以沒有武力,可以沒有過人的軍事眼光,但是你要會用人就是要有高超的政治手段,看看劉邦,朱元璋就知道了。
總結,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當蕭何夜下追韓信的時候,下場就已經註定了,逃的過一次兩次,過不了第三次,真悲夫也!
-
4 # 楓橋夜泊199126046
韓信如果選擇自立為帝,天下可能會出現三分的情況,劉邦,項羽,韓信他們三方的實力都相當,任何一方的實力都難以打敗另一方。
韓信倒向誰誰就是最後的勝利者,韓信感覺劉邦待自己不錯拜自己為大將軍,所以他選擇了劉邦,劉邦也就成為了最後的勝利者。
韓信雖然是個軍事天才但在政治上他是欠缺的,他跟張良,陳平是沒法比的他不懂得兔死狗烹,功高震主,他不懂得以退為進像張良一樣功成身退,他也不瞭解他的主子劉邦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君主。所以他的死是必然的。
-
5 # 執筆灬寫史
序
兵仙韓信的大名,我想各位讀者朋友們都有所耳聞,作為漢初三傑之一,韓信對於西漢的建立有著不可磨滅的重大功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拯救劉邦於危難之間,倘若沒有韓信的幫助,這天下到底是姓楚還是姓漢還很難說。但就是這樣一位流傳千古的大人物,最後落了個生死道消的下場,更令人惋惜的是他本來有機會站起來反抗,卻沒有把握好這個機會。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當初韓信聽從下屬意見,選擇自立為帝,漢朝還會存在嗎?
就我而言,我認為倘若韓信勇於把握機會自立為王,那麼他有很大的機率能夠成功,但是想要稱帝奪得天下還很難說。何出此言?且聽我細細道來……
首先,韓信是手握重兵的,這些士兵就是韓信能夠造反的根基。或許有人會說,士兵怎麼會對自己國家的皇帝出手呢?但實際上,在秦漢時期,士兵都是隻聽從擁有兵符之人的調遣,而不是由皇帝直接統領。就比如東漢末年,地方上的兵馬只會聽從各州牧的調遣,董卓的兵馬只聽董卓的,劉表的兵馬也只聽他自己的而非皇帝。士兵的天性就是絕對的服從,他們只認鐵一般的事實,統帥叫他們往東就決不會往西。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他就是靠造反起家建立北宋的,倘若韓信想要造反,絕大部分計程車兵都會服從他的命令。
再加上韓信自己對於部下很多人都有知遇之恩,倘若起義造反絕對會有不少人死心塌地地追隨他,同時韓信本身也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軍事才能,這些條件加起來,韓信想要自立為王綽綽有餘。
但是話又說回來,如果韓信想要更進一步自立為帝奪得天下那麼著實很困難。因為想要稱帝,擺在韓信面前的就是兩個勁敵,劉邦和項羽都不是無名之輩,想要以個人的力量同時對抗兩人無疑難於登天,所以韓信自保可以,稱帝難為。
再者,韓信若是自立為王就失去了天下人的勢,在全天下的百姓看來,這無疑是背叛的行為,為世人所不齒,在道義上就已經處於不利的地位了。而三人之中看似最弱的劉邦卻是得勢最多之人,這不僅是因為當初劉邦在關中約法三章的做法,也是百姓們厭惡戰爭熱切渴望和平的體現。
以一己之力對抗全天下人,這無異議於以卵擊石,自己一旦自立為王,沒有處理好在全天下百姓心目中形象的問題就同樣會身死道消,或許還會落得千古的罵名,孰輕孰重我們一看便知。
論當然,上述分析都只不過是我們的假設,歷史沒有如果只剩下結果。韓信不自立為王,看似讓人不解,實則都在情理之中,因為我們要明白,古人對於知遇之恩是十分看重,有句話說的好:“君以國士待我,我必國士報之”,劉邦對於韓信有著知遇之恩,同時在日後他幾乎更是以國士之禮對待韓信,這份恩情對於韓信來說無比的沉重,所以韓信自然不會反了劉邦另起爐灶。
不過可惜了一代名士,就這麼被一個莫須有的造反之罪給處死,都說自古無情帝王家,此言非虛啊……
-
6 # 枕籍阿杜
我認為還會存在,只不過統一會向後推遲,那麼下面我來具體分析一下。 1韓信屬於被劉邦破格提拔,在沒加入漢軍之前,混的最高的位置是執戟郎,也就是給項羽帳前看大門的,沒什麼歷練,也就是說不是帶槍投靠,沒有班底,光桿一個加入,這也是劉邦讓他當大將軍的原因之一,大家可能會說張良當初可是有隊伍的為什麼劉邦讓他當大將軍,那不一樣張良是謀臣,不是武將,還有憑劉邦的聰明看到韓王和張良的之間互動,也能看出來張良是可靠的。 2韓信只是在軍事上牛掰,用蒯通的的話來說在政治上幾乎處於白吃狀態,不太懂什麼人情世故,我都們都知道韓信能看懂兵書,說明他識字,也就是會寫字,在古代文盲率可是很高的,我認為劉邦在當亭長的時候都未必會寫幾個字,所以古代會寫字的,只要稍微懂點人情世故,混口飯吃,應該不是什麼問題,可是韓信就沒做到,基本靠蹭飯,說明韓信是不太懂人情世故,一個不懂的人情世故的人政治能力肯定是有問題的 3韓信自從拜大將軍之後,身邊重要的將領基本都是沛縣和劉邦一起摸爬滾打長大的,並且劉邦也是一直防著這他,不斷地讓盧綰,樊噲,曹參,周勃,灌嬰,等等,進行調換,不讓任何一個人長期跟著韓信,培養感情,從而失去控制,劉邦曾經在不知會韓信的情況下,奪了大將軍信物,調走兵馬,一是試探這些重要將領,二是給韓信個警告,我給你的我隨時會拿回來,你別太飄了,還有一次,劉邦被項羽打的沒招了,讓韓信來支援,韓信因為各種原因推辭了很久才來,來了之後劉邦直接派軍隊把韓信繳械了,這也是為了在警告韓信,你小子給我老實點,別犯渾,我點你一下,讓你知道你不聽我的你錯了,但我還是信任你的,在繼續任用,恩威並用,讓韓信怕他又讓韓信感恩他,這就是劉邦的高明之處,我認為這個也是韓信不敢造反的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心裡沒底呀 4劉邦充分了解韓信的脾氣,秉性,嗜好,劉邦一個小小的亭長,能夠秦末大風暴中,當上皇帝,既不會打仗,又沒有什麼背景,如果不識別人的才能,不懂人別人的心思,那是不能想象的, 劉邦和項羽不一樣,劉邦喜怒不寫在臉上,能軟能硬,不感情用事,懂得審時度勢,權衡厲害關係, 大家都認為韓信破齊之後,當上齊王這是最好的時機,因為他的實力最大,但大家可以大膽假設一下,他聽了蒯通的話,真反了,這些沛縣出身的老將領會聽他的嗎,顯然風險很大,成了保本還是王,不成就得死,何況他本身也是王了,何必冒這個風險,那麼咱們在站在這些重要將領的角度來看,就算他們都不講究,都不忠心,只看厲害關係,跟著漢王穩穩當當的封個侯爵,跟著你韓信幹也就是個侯爵,成不成還是個問題,家眷就不用考慮了,基本就沒了,古代家眷可是很重要的,還得揹負著背叛的名聲,一細想,這買賣不划算呢 保本都是問題,總結,以上純屬個人意見,嘿嘿
-
7 # 長島男爵
為什麼是蒯通勸而不是手底下某個將軍勸?
因為韓信手底下根本沒有親信大將啊,蒯通倒好,一個人一張嘴上下兩片唇一碰,就想搏一個從龍之功,多麼划算的買賣,輸了爛命一條,贏了封侯拜相。
可是韓信沒他以為那麼好忽悠啊,什麼資本都沒有就忽悠我辭職創業,好歹你拿十萬八萬(兵)入股也好啊,什麼都沒有。
如果勸進的是一批中下級軍官也好啊,問題是沒有,就一破謀士。
韓信不傻,自然是不聽,不是因為忠誠,而且因為成功的機率不大。
回覆列表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橫掃六國,建立起中國第一個統一的政權,秦朝,自稱始皇帝,寓意子孫千千萬萬均能傳承下去。卻不料秦始皇駕崩後,秦朝僅傳到了第二世胡亥手中,就被農民起義取代,天下經歷了短暫的統一後,重歸戰亂。
秦末農民起義得到了全天下民眾的響應,一時間神州大地戰亂不休。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農民起義的兩個代表,西楚霸王項羽跟漢王劉邦開展了長達4年的楚漢之爭,直到項羽兵敗,與烏江自刎,這場混亂才終於結束,劉邦的西漢王朝一統天下。
劉邦謀得天下,首席功臣應推韓信,沒有韓信幫劉邦打天下,劉邦還真不一定打得過項羽,可以說真正打贏項羽的不是劉邦,而是韓信。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韓信這麼厲害,為什麼他一定要在劉邦手底下做事,而不是自立一派呢?
這事還真有人提過,項羽提過,韓信的手下也提過。據說在楚漢相持三年時,項羽就曾派人來遊說過韓信,他也沒異想天開說讓韓信幫他做事,而是勸說韓信可以自立為王,韓信、項羽、劉邦三分天下,憑本事得天下,別搞什麼韓信劉邦二合一來針對自己。
項羽畢竟是敵軍,提議被韓信拒絕,但卻說動了韓信手底下一個叫做蒯通的人。此時蒯通是韓信手底下的一個謀士,他深知韓信功高蓋主,如果真幫劉邦打下了江山,劉邦掉過頭第一個要對付的保準是韓信。
於是他就勸韓信說:“今項羽兵三十萬,將軍您也有兵三十萬,您投靠的劉邦卻只有二十萬兵力,如果不是依賴您的拼搏,劉邦絕達不到如今地位,為何您不另立朝政,自立為王呢?”可這也沒說動韓信,韓信依舊選擇乖乖替劉邦打天下。
其實蒯通說的沒錯,韓信的力量絕不遜於項羽或者劉邦任何一個,甚至在軍事謀略上還要高於這兩人。當初韓信打下齊王地盤,想要取而代之時,劉邦很是生氣,想要治韓信的罪,可卻被身邊的第一謀臣張良給勸住了,張良說了這麼一句話:“韓信如反,無人能制。”由此可見韓信勢力有多大。
韓信之所以不肯稱帝主要還是跟他性格有關。與在沙場上馳騁的鐵血大將軍形象不同,他在生活中卻意外的軟弱。“胯下之辱”那一段,很多人贊他能屈能伸,但換一個層面來看,又何嘗不是懦弱的表現?
再比如說,呂后設計殺害韓信那一段,韓信真的沒有察覺到有問題嗎?不見得,畢竟呂后都是透過蕭何才強行將韓信騙進宮。那既然覺得不對勁了,為何韓信還非要進宮呢?還是因為他懦弱。
明知道可能會死,卻不敢反抗,生活中的韓信跟戰場上的韓信簡直判若兩人,自然也沒膽量稱帝了,儘管他稱帝,還真可能幹掉劉邦,他也不敢。